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的影响及对策杨沛沛(天津师范大学 法学院)摘要:互联网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自诞生以来就给人类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传统著作权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侵权的案件层出不穷,对于越来越多的案件纠纷,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却似乎不能从容的应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讨论,并且就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网络著作权的产生、发展,并对比各国对著作权网络发展的立法与理论研究;第二部分通过两个不同的案例分析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产生的影响以及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从基本路径和基本原则解决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著作权;著作权法;合理使用Effects of Network on Copy Rights and CountermeasuresYang Peipei(College of Law,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Network as a great invention of human being has offered us a more convenient and rapid life since its existence. And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hallenges traditional copyright law tremendously. In recent year, with the widespread of network, right violation cases are frequently witnessed and relevant laws seem fail to deal with these violations and the paper focuses on effects of network on copyright and propose some personal ideas. The paper fall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pyright and compares legislations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wo cases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and the issues; the third part involves basic solution principle to address the issues.Key words: network, network copyright, law of copyright, reasonable utilization目 录一、引言1二、网络著作权的概述1(一)网络著作权的缘起1(二)各国立法对网络著作权问题的规制:比较分析2三、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产生的影响:案例分析4(一)“bol 传播王蒙小说坚硬的稀粥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分析4(二)“大众点评网指控爱帮网垂直搜索其点评内容著作权纠纷案”分析6(三)小结: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带来的问题8四、解决网络发展产生的问题的对策9(一)基本路径: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9(二)基本原则:坚持“应当保护,合理保护”原则9五、结语10参考文献12一、引言当今世界,人类已经完成了从传统产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历史进程。随着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的的网络化传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单从书籍、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方式,更多的是从互联网获取。20世纪中后期互联网及计算机的诞生至今发展迅速惊人,已经超出了诞生初期人们对于互联网发展速度的预期。然而,网络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对于网络催生出的新的作品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保护和使用,成为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更为艰巨。我国自199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至今,两次修改著作权法,希望能够与国际公约和国际著作权法发展潮流保持一致,但网络著作权的大量涌现反映了著作权法的不足与缺失,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网络发展对于著作权法的影响以及如何对于网络著作权进行保护,从而对我国著作权法进行完善,保护人民的知识产权,使网络著作权更加规范化。2、 网络著作权的概述著作权的保护源远流长,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简称安娜法令。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对著作权的保护越发重视。同时,伴随越来越多的传媒方式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各国也纷纷意识到网络的发展对著作权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而且对著作权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解决网络发展给著作权法带来的问题之前,首先要先对网络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1) 网络著作权的缘起1. 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公众的个人隐私不再那么安全,更重要的是,网络也对民法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公众的著作权无法得到保障,矛盾不断激化,这跟网络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网络具有传播的交互性、易复制性、无国界性、行为的非意志性等特点。网络的这些特点促使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很轻松的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仅内容齐全,而且还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节约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是,这些也是产生问题的根源。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在网上很难确定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和信息。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或者娱乐的资源,甚至很多知名的作家都是从写网络小说起步,人们在网上阅读小说时并不关心著作人的真实信息,而大部分的网络小说家都用网名创作,如此一来就很难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尤其是财产权。网络的这些特点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公众的法律意识薄弱,这也是对网络著作权难以保护的根本问题所在。著作权保护的是作品,那么对于网络作品的认定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 网络作品的界定对于网络作品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现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广义说,认为网络作品应该包括上网作品和网上作品。“上网作品”主要是指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的文字、数值、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编码,并以这种形式在网络上传播。“网上作品”是直接以数字化形式表现并在网络上传播。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作品不应该包括上网作品,应当只有网上作品。本人认为,对于网络作品的界定应当采取广义说,应该包括上网作品和网上作品。网上作品一般是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出的作品,例如网络小说,计算机软件编程等,这些作品属于网络作品的范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上网作品是否属于网络作品的争议却较大。一些人认为,网络是属于虚拟世界,应当与现实世界分开,因此上网作品不能属于网络作品的范畴。但是上网作品在上传到网络之前,已经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网络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传播方式,对其作品本身没有新的创造,因此上网作品即使被上传,也仍属于著作权人的作品,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将网络著作权归于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综上所述,我们说的网络作品,应当包括网络原创作品和上传到网络上的一些传统作品,我会通过对各国的法律研究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二)各国立法对网络著作权问题的规制:比较分析1. 我国关于网络著作权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颁布实施,2001年和2010年两次对其进行修订。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限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定义来看,构成信息网络传播的要件有两个,第一是向公众提供作品。提供作品,不是下载作品。也就是说,只要将作品放在网络上供公众浏览、阅读、下载等行为,不管公众有没有实施这些行为,都已经构成对作品的“构成”。第二是该行为应该是“交互式传播”行为。交互式传播就是不再是“点对点”传播,传播者并不指定传播的时间或地点,而是由公众自由的选定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目前网络环境中最为典型的网络传播行为有三种:第一种是网站经营者直接将数字化作品置于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上供用户在线欣赏或下载,例如网络连载小说等。第二种是用户将数字化作品上传到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上供用户在线欣赏或下载,例如用户将文字作品上传到“QQ空间”、“微博”等。第三种是利用P2P软件将作品放置“共享目录”中,所有的用户在计算机开机、联网并且运行软件时可以获得这些作品的复制件。如今,P2P技术已经逐渐流行,并且引发了很多问题。例如百度和快播利用自己的播放器,通过P2P技术定向盗版网站,严重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各处罚25万元。我国著作权法中对于侵犯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及救济措施没有给出过多解释,但是我国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较为详细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条例在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有一些特点。首先,条例不禁止临时复制。国际上对于是否禁止临时复制有很大争议。如果禁止了临时复制,那么会极大地阻止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就失去了互联网的意义;如果不禁止临时复制,那么对于像发表在“博客”的一些文章,作者本身是享有著作权的,但是由于不禁止临时复制,可能还会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其次,信息网络传播权受到了合理的限制。这一部分与著作权法采取的形式基本相同。通过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来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使用。再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情形。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服务提供者部分责任,给网络一个适度宽松的环境,有利于网络的发展。最后,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新修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将原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中的“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修改为:“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该修改条例提高了罚款数额,进一步将侵权成本提高,可以有效地减少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件减少。但是,本人认为条例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条例中规定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认为其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通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通知书应当包含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对于权利人来说,他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侵权或者被侵权,因此单单让权利人独自发现并提供证明材料难度较大。本人认为,证明权利人作品侵权或被侵权问题上应当加强提供者的责任。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权利人提供证明材料更为合理。2. 外国立法及国际公约的规定(1) 美国版权法的相关规定美国1976年颁布的版权法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合理使用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与我国的著作权法较为不同。美国的版权法规定了判断“合理性”的四个标准:(1)该使用的目的与特性,包括该使用是否具有商业性质,或是否为了非营利的教学目的;(2)该版权作品的性质;(3)所使用的部分的质与量与版权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关系;(4)该使用对版权作品之潜在市场或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我国采用的是列举式的规定。但是当一些新的情况出现又没有法律可以依据时,像美国这种判断标准的方法更适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次,在著作权法中规定的对于网络远程教育也与美国有很大不同。1998年美国数字化时代著作权法中的综合规定法案对如何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以促进远程教育做出了规定:(1)通过数字化网络进行远程教学时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免责事由;(2)用于远程教学免责范围的适当的数量限制;(3)可享受远程教学免责利益的当事人;(4)是否可以或应采取何种技术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对受著作权保护的资料的解除、使用或保留以取得远程教学的免责资格等。 我们在应用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细化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合理使用制度。其一,明确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具体范围,对有权接受课堂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进行界定。其二,细化对使用已发表作品的限制。其三,要求相关使用者采取措施,防止规定以外的人接触和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避免导致著作权人的利益受损。(2) 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对“公众传播权”的规定与我国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该条约规定:文艺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择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我国的著作权法中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几乎是逐字翻译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例的后半句(从包括以后),而对于前半句却直接省略。因此,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只适用于“交互性”传播,而对于“非交互性”传播行为却不予控制。因此,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的调整范围要明显小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例的规定。在国际公约中,1886年签订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 确立了判定合理使用的“三步法”原则,即第一步,合理使用仅发生在特定情形下;第二步,合理使用不能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第三步,合理使用不能无故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该原则是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处于总体“原则”的地位。与上述伯尔尼公约不同的是,TRIPS协议将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延伸到整个著作权和邻接权领域,适用于对作品的各项财产权利的限制。TRIPS协议第13条规定“缔约方应将对独占权的限制或豁免局限于一定的特殊情况下,这样的情况和作品的正常利用不相冲突,并且也不会不合理地损害权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以下简称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以下简称WPPT)将合理使用引进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中。WCT第十条的议定声明指出,“不言而喻,第十条的规定允许缔约各方将其国内法中依伯尔尼公约被认为可按受的限制与例外继续适用并适当地延伸到数字环境中。同样,这些规定应被理解为允许缔约方制定对数字网络环境适宜的新的例外与限制。另外,第十条第二款应被理解为既不缩小也不扩大由伯尔尼公约所允许的限制与例外的可适用性范围。” 在国际立法上,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逐渐被延伸到网络环境中,并且按照WCT规定的精神,“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传统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应当成为设计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使用制度的原则性要求。另外,WPPT第十六条规定,“缔约各方在其国内立法中,可在对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保护方面规定与其国内立法中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所规定的相同种类的限制或例外。缔约各方应将对本条约所规定权利的任何限制或例外限于某些不与录音制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触、也不无理地损害表演者或录音制品制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况。”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特性毕竟与传统著作权有所不同,我们在秉承上述关于权利限制的原则性规定的前提下,必需针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点和需要,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及其具体方式进行重新理解和构建。综上所述,我国关于网络著作权的立法虽然有些不足,但是其精神和内容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公约基本相同,并且逐渐向其靠拢。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多向欧美国家学习,突破原有的一些制度,但是同时也要考虑本国的特殊因素,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法律法规。三、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产生的影响:案例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网络媒体产业发展迅速,网络作品的传播非常普遍,大量的侵犯网络著作权现象出现,对著作权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主要列举两个比较具有特点的案例。一个是被称为“网络著作权第一案”带动了相关立法的案件,给当时我国法律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另一个是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垂直搜索其点评内容著作权侵权案。这两个案件时间相差甚远,因此出现的原因,产生的问题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将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说明网络发展究竟产生哪些影响。(1) “bol传播王蒙小说坚硬的稀粥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分析1999年,王蒙诉称是作品坚硬的稀粥的作者,被告世纪互联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网站上传播使用了原告的作品,侵犯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请求法院判令世纪互联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00元,精神损失5000元,并承担案件诉讼费及调查费。被告世纪互联公司辩称,因我国法律对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他人作品是否需要取得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怎样向著作权人支付作品使用费用等问题都没有任何规定,而我公司网站所刊载的原告作品,是“灵波小组”从已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中下载的,而不是我公司首先将原告作品刊载到国际互联网上的,因此不知道在网上刊载原告作品还需征得原告的同意。原告提起诉讼后,我公司已从网站上及时删除了原告的作品。因此我公司刊载原告作品的行为仅属于“使用他人作品未支付报酬”的问题,况且访问我公司的“小说一族”栏目的用户很少,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我公司在刊载原告作品时,没有侵害原告的著作人身权,因此原告主张赔偿精神损失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原告主张的经济损失,其没有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本案中,王蒙是案件涉及作品的著作权人。除法律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公开使用他人的作品,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害。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五)项所明确的作品使用方式中,并没有穷尽所有的作品使用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作品载体的出现,作品的使用范围得到了扩张。因此,应当认定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是使用作品的一种方式。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决定其作品是否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使用。除依法律规定外,非著作权人对著作权人的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时,应当尊重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使用权,并取得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无权对他人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传播使用。因此世纪互联公司作为网络内容提供服务商,其在国际互联网上将原告的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将原告的作品在其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存储并上载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被告应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其国际互联网的网站上向原告公开致歉,以消除影响。原告提出的赔偿精神损失的请求,不予支持;对原告的经济损失赔偿数额,将会根据侵权的时间及影响判定。因此,一审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应当停止使用案件涉及的原告作品,向原告致歉,赔偿经济损失1680元,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166元,驳回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其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世纪互联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首先,一审原告提交的证据显示,世纪互联公司的“小说一族”栏目主页上载明了如下内容:“本站点内容皆从网上所得,如有不妥之处,望来信告之”;二是上诉人证据显示,几乎所有其他小说网站,均无权利人授权声明或侵权警告一类的告示。以上两点事实对于认定世纪互联公司无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有重要的意义,一审判决漏列是不妥当的。其次,关于网络传播权问题。在法无明文规定时,一审法院就将文字作品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延伸、扩展到网上传输,这是对法律的扩大化解释,过分支持了著作权人的权利扩张,加重了网络传播者的责任。其次,关于上诉人的网上转载行为。著作权法第10条第(5)项所列举的作品使用方式,是指传统的作品使用方式,不包括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络。仅用“等方式”来套用新情况,使网络内容提供服务商承担了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会影响到中国新生的网络事业的发展,影响到公众(包括作家)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影响到著作权人的实际利益。因此,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不承担侵权责任,一、二审诉讼费由被上诉人负担。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王蒙依法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使用权及获得报酬权。虽然我国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网络上作品的使用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对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不进行规范。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核心在于保护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使用权。若著作权人对作品在网络上的使用行为无权控制,那么其享有的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将形同虚设。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也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使用者应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因此,上诉人提出的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五)项所列举的作品使用方式,是指传统的作品使用方式,不包括国际互联网的主张,无法律依据,不能成立。世纪互联公司作为网络内容提供服务商(ICP),对其在网站上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内容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应负有注意义务,且上诉人从技术上完全有能力控制是否将作品上载到互联网上。因此,上诉人所称的其主观上无过错的主张,不能成立。“灵波小组”成员从其他网站上下载的被上诉人的作品,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但其并不构成一部新的作品,该作品的著作权仍应归被上诉人享有。上诉人在网络上使用该作品时,应依法取得被上诉人的许可。上诉人在使用该作品前,征得被上诉人的许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上诉人并未依法取得被上诉人的许可。上诉人虽然在其网站上刊登了“本站点内容皆从网上所得,如有不妥,望来信告之”的告示,但这并不能成为其不构成侵权或免责的合法理由,亦不应作为其行为不构成侵权的合法抗辩理由。上诉人在其网站上使用被上诉人的作品时,未征得著作权人许可,而且该行为又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合理使用行为或法定许可行为,故该行为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关于本案赔偿数额问题,因目前对在网络上使用作品尚无明确的付酬标准,在双方当事人对上诉人的侵权获利及被上诉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均未提供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原审法院依据上诉人侵权的主观过错、侵权的持续时间、侵权的程度等因素所确定的赔偿数额,并无不当之处。关于本案法律适用问题,一审法院所适用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六)项,即“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规定支付报酬的”是侵权行为,只适用于法定许可的情形,而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不属于法定许可范畴。因此,原审法院判决适用此条款有误,应予纠正。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五)项,第四十五条第(五)项、第(八)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均由上诉人世纪互联公司负担。本案的审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于科学技术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作品传播手段的变化。但是,不论传播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它都只是一个将文字等作品转换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本身并没有独创性,因此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之内。此案最具有意义的一点是,当时我国的著作权法尚未明确规定网络上作品的使用问题,然后审判法院通过司法实践肯定了著作权人对其作品在网上传播所享有的权利,非常具有前瞻性。后来,在我国2001年修改的著作权法中将该权利明确为“信息网络传播权”,进一步论证了该案件的开创性和前瞻性。(2) “大众点评网指控爱帮网垂直搜索其点评内容著作权纠纷案”分析2008年,原告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涛公司)诉称:我公司发现被告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爱帮网(网址为)擅自发布我公司的大众点评网(网址为)有关港丽餐厅来福士店等132家餐厅的点评内容,在每段文字下注明来源于大众点评网,侵权字数共计370万字。我公司发函要求被告立即删除侵权内容。被告以系搜索引擎类技术服务,已经提供网站链接为由拒绝删除信息。因此我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1.立即删除来源于大众点评网的侵权内容。2.在爱帮网首页发表致歉声明,消除影响。3.赔偿我公司经济损失20万元。4.承担合理支出费用,包括公证费、律师费、交通住宿费等,共计1.75万元。被告爱帮聚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帮公司)辩称:大众点评网收集的网友对餐馆的点评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点评内容相同或者类似,重复性高,不具有独创性,不享有著作权。爱帮网是专业的生活类信息搜索网站,提供新一代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服务,从互联网自动抓取信息,进行分析、索引,整个过程自动完成,无法单独将某个网站的内容从搜索结果中删除,被搜索网站如果不希望被搜索到网站内容,可以按照业内通用的技术规则,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禁止限制。原告发给我公司的通知函要求删除与大众点评网相关的所有内容,上述要求我公司无法实现。此外,爱帮网使用大众点评网的内容均注明了出处,原告要求我公司致歉没有依据。故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2008年4月3日,原告委托上海市东方公证处进行公证。通过公证人员进入大众点评网以及爱帮网进行对比。其中对于“港丽餐厅来福士店”的简介内容如下:“新旺茶餐厅升级版,东西都挺精致的,品种比新旺多,价钱比新旺贵,蜂蜜厚多士久仰大名,面包融合了蜂蜜,放在嘴里很诱人,酱烧茄子肥肥的茄肉拌着甜甜的酱汁十分入味。店主力求上进,常推出新品,环境感觉小了点,饭点儿时人那叫一个多啊,排队1小时都别介意。”以上简介中的内容与排列形式均直接照搬了大众点评网的内容与形式,很多词汇和语句使用引号标注,均系大众点评网总结自网友点评中的原词原句。爱帮网在上述餐厅介绍内容的右下方注明:“来源:”,其中网址部分为虚写,可以点击进入来源网页。自第2页开始,每页最上端仍为与首页上方的餐厅介绍相同,下方为15条点评内容,大部分均来自大众点评网,双方针对公证的爱帮网中港丽餐厅来福士店的内容,认可其中55%的内容来自大众点评网。针对双方提供的各项证据,原审法院认为,首先,大众点评网中针对餐馆的介绍和点评内容整体构成汇编作品,原告作为网站的经营者,对上述内容享有著作权。其次,被告经营的爱帮网对上述内容的搜索使用行为构成侵权。最终,原审法院判决:本判决生效后,被告爱帮聚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停止在其经营的爱帮网()使用来源于原告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经营的大众点评网()中的内容;被告爱帮聚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赔偿原告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经济损失3万元,支付诉讼合理开支17500元;驳回原告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爱帮公司不服原审判决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其上诉理由为:1.被上诉人网站上的餐馆介绍及用户点评内容整体上不构成汇编作品。2.即使上述内容构成汇编作品,法律亦并不禁止对于汇编对象的再行使用,上诉人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符合其指令要求的链接及内容摘要,并未构成对汇编作品著作权的侵犯。上诉人提供的是搜索引擎服务,该行为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故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的行为构成侵权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二审法院经审理得出结论。首先,大众点评网不能单独作为著作权人,并且点评文字不构成汇编作品。大众点评网中的每个用户都有一定的评论,但是每人评论不同,有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文字。我国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定义中要求具有“独创性”。然而根据这一基本属性,并不是所有的点评内容都属于作品。其次,在大众点评网中被认为是作品的一些评论,其著作权人属于原创人与大众点评网共同所有,并非大众点评网单独所有,因此法院对该点提出异议。再次,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根据上述规定,认定大众点评网中的点评文字是否属于汇编作品的前提是,被上诉人对上述介绍及文字进行了具有独创性的选择或编排。然而,大众点评网中的编排顺序属于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没有独创之处,因此不属于汇编作品。其次,垂直搜索服务具有合法性。垂直搜索是一种专业搜索引擎,该搜索服务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搜索,通常针对的是某一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的特定信息。此种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用搜索引擎的信息量大、查询不准确、深度不够等问题。但是鉴于本案中被上诉人仅主张上诉人的行为构成对其著作权的侵犯,故对于上诉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法院不予具体评述。综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法院裁定如下:撤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的(2008)海民初字第16204号民事判决;驳回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起诉。本案与上一个案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本案中二审与一审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作出的裁定也完全不同。本案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案件的“大逆转”持有不同的态度。之所以选择此案例来说明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因为首先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原告大众点评网已经为大家所熟知,成为了出游、餐饮必备的网站。大家都会从大众点评网上搜寻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地方,而其中的点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相当大的说服力。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点评网站以及团购网站的兴起,也有相当多的人会做出专业的评论从而获得一些报酬。那么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以及专业性的提高,这些人的文字以及点评网是否享有著作权?到底该如何保护?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这一块仍有很大的漏洞。同时,被告方爱帮网所代表的垂直搜索也是一种新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加快捷准确地搜索到需要的东西。本案中,法院的审判结果并未对垂直搜索的合法性得出明确的结论。最终虽然法院驳回了大众点评网的起诉,但是也并不说明垂直搜索就是完全合法存在的搜索引擎。本人认为,对于垂直搜索的应用及保护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垂直搜索的存在具有进步性,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类似大众点评网和爱帮网的网站出现,此类纠纷必然会持续不断。因此,应该对垂直搜索采取一定的限制,控制在合理使用的范围之内,不能绝对的肯定或否定。(3) 小结:网络发展对著作权法带来的问题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为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1. 法律条文亟需完善在众多的网络侵权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侵权案件,尤其是有争议的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合适的法律条文使用或适用法律错误,导致结果产生大的变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各类新事物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法律的修改及完善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要想解决好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就必须高瞻远瞩,对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及完善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2. 侵权案件种类繁多复杂网络侵权与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侵权最大的不同就是网络侵权案件的复杂与未知性。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类型较少并且较为固定,因此比较容易把握。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侵权的手段数不胜数,并且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如何保护网络著作权,更加全面的解决纠纷就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3. 网络秩序混乱,难以管理除了网络本身技术的先进及发展,保护网络著作权的另一大难题就是对于侵权的主体非常难以认定。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进行法律允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并且网络由于更新速度超快,信息量大而受到好评,但这也是问题的所在。在茫茫人海中确定某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何况这茫茫人海还不一定都有完整或者真实的消息,那么难度就又增加了。因此对于网络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而保护网络著作权也是一大难题。四、解决网络发展产生的问题的对策针对网络发展给传统著作权法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国家目前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例如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2005年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有关规章。这些法律法规都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有关网络著作权的立法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1) 基本路径: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针对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立法的措施,本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方面,目前对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我国尚未出台,只是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条例及规定,影响的范围和执行的力度都较小,不能对整个网络环境进行约束。那么,针对网络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应当尽快出台一部有关网络的法律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来说,我国也可以专门针对网络著作权出台一部法律或法规,这样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修改著作权法。本人认为,这种方法在短期之内更为可行。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修改著作权法的工作已经启动,这是我国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主要就是为了应对网络侵权问题的发生。在完善著作权法的同时,也应该出台相配套的各种措施以及完善的司法解释,能够推动新法的实施。(2) 基本原则:坚持“应当保护,合理保护”原则目前,网络侵权问题已非常严重,对于著作权人的权利应当给予保护。但是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过度的保护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那么针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应当采取技术保护措施,但与此同时也要给合理使用留有一定的空间。1. 技术保护措施的完善(1) 技术保护措施的定义网络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就是指著作权人采取的,可以有效控制读取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并可以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防止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方法或措施。技术保护措施就是对网络上传播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所才去的保护方法。网络著作权人常见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反复制设备、电子著作权管理系统、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电子水印以及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措施(2) 技术保护措施的作用首先,网络技术保护措施是一种“事前救济”。侵权的法律救济往往都是“事后救济”,然而网络技术保护措施作为一种“事前救济”,那么著作权人就能够防止侵权事件的出现,限制访问作品的技术措施和限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可以提前限制他人对作品的访问或使用,大大减少了侵权案件的发生。其次,网络技术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利。权利人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保护措施可以与盗版进行斗争。网络传播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侵犯主要体现在财产权利上,那么网络技术保护措施基本上就是采取了有偿使用的制度。假如用户需要使用此作品,只能在付费后才能使用,这样就实际上保护了权利人的财产权利。最后,网络技术保护措施体现了对著作权权利的管理。不管是传统的传播方式还是网络转载,执法部门在打击盗版时需要迅速准确的确定真正的著作权人。那么通过一些技术保护措施,例如在图片或文字作品利用水印技术加入著作权人身份信息,无论如何转载,最终仍能确定真正的著作权人。(3) 技术保护措施的建议在采取网络技术保护措施时应该注意不应过度使用,也应当给合理使用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样才能促进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种轻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产品采购销售合同协议
- 2025年冷链仓储配送服务合同协议
- 2025年劳动合同协议范本
- 新手妈妈产后恢复计划与宝宝喂养表
- 2025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建始县智泰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横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拟录用情况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招聘中央空调营销部南充中心总经理岗位人员测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招聘智慧平台产品经理1人(北京)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孤独感城市环境-洞察及研究
- ETX12.0.4安装配置手册
- 集束化护理压力性损伤
- 校园餐资金管理制度
- 体育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4900字数
- 儿童榫卯知识课件
- 外国新闻传播史
- 小学二年级家长课堂课件
- 心包炎护理查房
- 共同使用井水协议书
- 讲解员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