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剑桥之争.doc_第1页
两个剑桥之争.doc_第2页
两个剑桥之争.doc_第3页
两个剑桥之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剑桥之争经济0902 孙元昊 2009090272摘要:“两个剑桥之争”,即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个剑桥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关键字: 新古典综合派 通论 方法论正文:凯恩斯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注释”和“发展”工作。50年代,在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热潮中,凯恩斯学派内部由于对通论中若干义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结果导致了一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等人为主要代表,另一方以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等人为主要代表。因此,西方经济学界把这场论战成为“两个剑桥之争”。“两个剑桥之争”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是从资本理论开始,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建模理论等等。“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从古典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新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这场争论的背景是,在战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经济学所讨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所有宏观变量用生产函数进行解释,即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而新剑桥学派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分析的古典传统联系起来,试图表明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对这些宏观变量的作用。 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那些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的问题。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一旦用于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来的新古典理论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这种逻辑一致性问题对于新古典理论显然是重要的,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在60年代开始应战,双方第一回合的交锋是以1966年萨缪尔森宣布无条件投降告一段落。 在随后的1969年,索洛提出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中可以避开这种加总问题而保持新古典理论的定理,即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可以把每一种资本品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于这一问题,新剑桥学派在70年代做出回应,表明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不存在统一的利润率,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显然只是回避了加总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将不能再使用总量生产函数。在60-70年代,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很快从资本测量扩展到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等更广阔的领域,批评的有效性在争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澄清和证实,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加入到英国剑桥学派的行列。同时,新剑桥学派开始通过复兴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并吸收卡莱茨基的理论试图重建经济学体系。虽然在这种逻辑争论中新剑桥学派取得了优势,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异质品加总问题在新剑桥学派试图重建的理论体系中同样存在,如他们试图复兴的古典理论中存在着李嘉图的“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和马克思的“转型问题”,即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命题也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成立而不能推论到两种(多种)产品模型,萨缪尔森发表多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在“转型问题”上逻辑不一致,与此相联系的是关于“帕西内蒂悖论”的争论,即由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新剑桥增长模型依然不能脱离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学家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为其挽回了一些面子。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剑桥学派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等人相继去世,有关剑桥资本理论的争论似乎也中止了,就整个经济学界而言,这些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比如,从80年代晚期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广泛地应用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论,而对其中包含的逻辑悖论根本未予考虑。 哈考特(1995)认为这种忽略就其胆大和傲慢而言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这反映了在理论界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经济学所具有的“无情的”的统治力。我们这里想加入的解释是,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是在30年代就成名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的名声和辈分远高于萨缪尔森等人,一旦他们去世了,再进行这种研究可能就没有人给钱了或不能使文章发表,你如果不能在大学里得到职位是不可能进行这种研究的。 如我们前面的全部分析所表明的,剑桥资本争论所揭示的逻辑悖论对于新古典理论是致命的,主流经济学错误地使用了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资料,误把它们作为由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实际变量。如在剑桥资本争论中所表明的,不只是资本领域的问题,只要涉及到这些统计资料分析的领域,采用新古典理论的分析都会产生逻辑悖论。而理清这种逻辑悖论的关键就在于明确这些总量的性质。 “两个剑桥之争”并非偶然,触发这场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 凯恩斯通论中自相矛盾的论述是这场争论的背后催动原因。自相矛盾的论述在通论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凯恩斯的通论反对传统经济学的自由经济,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我们所生活其中的经济社会,有两个显著缺点:第一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第二十四章 286页)然而,他在通论中又认为:如果政府确实有足够的投资来维持充分就业,那么从这一点开始,“古典”学派的理论即传统的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分析核心的微观经济学还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凯恩斯在通论中很少谈及收入分配问题,更说不上由系统的收入分配理论。反而,他在通论的第二十四章又提出这样一个理论论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与收入的不尽公平合理”。资然本主义制度中存在食利者阶级是一种过渡现象,当前完成自身使命后便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上面这两个模棱两可的分析,为后来的“两个剑桥之争”买下了苗根。(2) 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是这场争论的直接动因。30年代的凯恩斯关心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然而,到了5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支出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直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于是,应该如何来看待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成都和目标,就成了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和失业暂时显得不太严重。相反,价格问题却成了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突出的问题。因此,凯恩斯通论中关于达到充分就业时“古典”理论仍然有效的论断是否已具备了实现的前提?是应该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寻找新问题的答案?所有这些,都直接成了这场理论冲突的矛盾焦点。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终于导致了凯恩斯主义分列问两个主要派别:以萨缪尔森、托宾、莫迪利安尼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卡尔多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1956年罗宾逊的资本积累一书和卡多尔的可选择的分配理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新剑桥学派的正式形成。新剑桥学派有少数几个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组成。由于这些人均在英国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在观点上由于老一辈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不同,故称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多而、斯拉法和帕西内蒂等。由于斯拉法和帕西内蒂原籍是意大利,这个学派又称为“英国-意大利学派”。又由于新剑桥学派主张回到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因此,这个学派又被称为“新李嘉图学派”由于他们主张改良主义,所以又被称为“凯恩斯左派”。为这个学派做出贡献的还有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在30年代,卡莱茨基就提出一个与凯恩斯通论十分相似的储蓄、投资和就业理论。他在垄断程度和价格相互关系方面的分析,对新剑桥学派的分配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两个剑桥之争”中,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上各有特点。前者力图使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进一步分裂;后者则力图使一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以均衡价格为中心的微观经济理论进一步融合在一起。新剑桥学派自认为使凯恩斯经济学的正宗,把新古典综合派成为“冒牌的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原理,首先是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论进行尖锐的批判和否定;对表现为李嘉图主义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某些传统理论进行反驳;承认马克思对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做的理论贡献;重新理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如价值、资本、利润和分配等等的含义。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背离了凯恩斯主义。(1) 新古典综合派复活了被彻底彻底否定的萨伊定律和充分就业的假定。新剑桥学派认为,否定充分就业和萨伊定律的假定,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庞大的非自愿失业,这是凯恩斯“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新的前提下加以继承和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凯恩斯革命”有一个致命的不足之处,即凯恩斯对于传统经济学的变革仅限于宏观经济学领域。这种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不能给现实的经济问题提供让人满意的答案。他们认为,要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就应该确认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家应担负的一向最艰巨的任务是在合乎现实经济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新的分析方法,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消除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做法,不但不违反凯恩斯学说,而且还能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创造一个客观的微观基础。而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宾逊则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的那段话,是一个“考虑不周全的完全与他的主要观点相反的意见”。新古典综合派把宏观与微观糅合在一起,这是在“掩盖自由市场制度的痼疾”得前提下,背叛了凯恩斯革命。(2) 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传统庸俗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作为投资的储蓄额是一定的,投资额的大小我完全受储蓄额的限制,倘若投资额一是偏离了储蓄额,那么通过市场利率的自由上涨,储蓄就完全可以转化为投资。相反的,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动机进行的。企业的投资行为取决于企业主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利润率,而不是为人们的储蓄额所支配。在任何时候,财富所有主对最近的将来要实现的利率都抱有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会组织利率按照“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情形那样发生作用。新建乔学派指责新古典综合派关于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使充分就业的储蓄完全有投资来吸收的观点是回到了储蓄支配投资的老巢,是对凯恩斯的背离。(3) 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看法。凯恩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提出了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工资率的观点。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品取决于货币工资率的观点是对传统理论中的各种均很观点的一个沉重打击。只要货币工资不是由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的均衡决定。而是由雇主和工会之间的谈判力量的对决决定,而且这种决定货币工资的谈判机制不变,长期的高度就业就会引起物价的不断上涨;物价的上涨又会导致工会要求提高工人工资,这样又进一步刺激物价上涨。新剑桥学派据此宣称,他们已经正确的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奔驰式通货膨胀的的原因。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借助货币数量说来解释战后通货膨胀,是极其错误的,机械地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物价持续上涨,更不足取,只有凯恩斯的理论才说个当今通货膨胀的真正原由。此外,新剑桥学派对于新古典综合派的批判还涉及到方法论、资本概念、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资本增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方面。方法论的分歧是“两个剑桥之争”的重点内容之一。两个剑桥之争在分析方法问题上的对立是从两个剑桥的“资本争论”中引申出来的。两个剑桥由双方在分配论的增长论上观点的不同,到双方围绕着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和总量生产函数“所展开的激烈争论,而逐渐意识到对方的分歧还有在在经济学方法上的分歧,这一观点是新剑桥学派首先提出的,并且同样是新剑桥学派提出了旨在坚持凯恩斯范方法论的分析犯非法方面的挑战。琼罗宾逊对于两个剑桥的资本争论”加以总结:“资本计量问题在对新古典学说的批评中是一个次要的成分。主要之点在于,他们自称可以替代或者并列后凯恩斯积累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错误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方法论将想象的均衡位置得比较与历史上进行的积累混为一谈”。“两个剑桥之争”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是从资本理论开始,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建模理论等等。“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从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