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中学 黄雯 吆喝 教案.docx_第1页
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中学 黄雯 吆喝 教案.docx_第2页
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中学 黄雯 吆喝 教案.docx_第3页
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中学 黄雯 吆喝 教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中学 黄雯【教学目标】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4.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教学难点】借助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课前准备】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录音材料;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后拓展演示。【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导入新课:用北京胡同、四合院、中华老字号图片导入。“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昔日的沧桑一去不复返,而怀旧的滋味总是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萧乾的脚步,回到老北京的胡同里,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品味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介绍作者: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2、 整体感知,重点分析:1. 检查预习,解决字词。招徕zholi 铁铉tixun 囿于yuy 隔阂h 饽饽bb 秫秸shji 商贩shnfn 吹嘘chux 吆喝yoh 小xiob2通过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问:(1)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2)文中有很多承接性的句子,你能找到吗?(3)通过这些承接性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3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三、研读与赏析:1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1)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吆喝,说明原因。(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2、体会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吆喝人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2)分析文章第六段,感受吆喝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3、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1)品味语言,归纳作品语言特色:a. 通过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归纳出吆喝语言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b. 通过比较,归纳语言特点: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2)通过语言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