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辨治规律初探.doc_第1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辨治规律初探.doc_第2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辨治规律初探.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辨治规律初探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辨治规律初探更新日期:2009-04-19 点击: 杨金国王景文王彦刚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中医药;辨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 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15(2000)02-0005-02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甚至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组织的损害。该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约为715%,在我国虽未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但发病率并不低1,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多数认为反流的损伤因子不能被有效地清除,或抗反流机制削弱不能扼制反流物进入食管腔,均可导致GERD的发生。食管下段扩约肌(LES)作为抗反流的第一道屏障2,起着十分重要的门户作用。当LES持续松驰或LES一过性松驰时,均可导致反流,而前者为自发反流,GERD病人有高达6070%的TLESR(LES一过性松驰)。伴有酸反流3、4。正常人群亦发生胃食管反流,但是只有少数人患反流性食管炎2,这主要与食管的第二、三道屏障即食管腔廓清机制与食管粘膜屏障的抗反流作用密切相关。当该两道屏障清除反流物中的损害因子(如H+、胃蛋白酶、胰酶、胆盐等)作用减弱、或反流物大量增加时,不能有效地防止或中和损害因子,损害因子作用于食管粘膜,即产生烧心、反酸等临床症状或导致粘膜炎症。尽管在LES松驰时可发生反流,然而有人报道在LES高压状态时,仍存在酸反流5,在LES高压病人中高达23.4%,而GERD病人中5.2%的有LES高压,其反流机理不明。GERD若不能被有效治疗,食管粘膜在损害因子的长期作用下,食管粘膜鳞状上皮可发生柱状上皮化生,而形成Barrett食管,部分病人可直接发展为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癌的病人比一般人群要高3050倍1。因此,GERD的临床治疗研究意义很大。目前,临床上普遍运用的治法,是制酸与抗反流,或单独或联合应用,主要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H+、K-ATP酶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有人也报告GERD经用抗酸治疗好转后,食管收缩的任何参数,甚至pH4的时间也没有改变,因此GERD治愈后H的清除能力并无改善6。郑氏等人对GERD病人进行了胃内pH值和胃动力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其胃内pH值并无异常,但确实存在胃动力异常7,而临床制酸治疗本身亦可直接影响胃的排空功能。该研究结果亦为中医治疗该病从胃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GERD应属于中医吐酸或吞酸(又称噫醋)之范畴。明代医家吴昆曾明确指出了该病之变证翻胃嗝噎(即食管癌),其曰:“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渐也。”(医方考);清代刘默亦云:“吐酸日久,渐成翻胃。”(证治百问),这与现代西医学该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认识基本一致。因此,治疗该病对于积极预防食管腺癌的发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也为中医治疗该病提出了要求,非常值得对其辨治规律进行探讨。中医学自内经中就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加以阐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明确指出:“诸呕吐酸皆属于火”,以后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继承内经之旨,把胃气上逆之证归为火热之因,并云:“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进一步论述了吐酸吞酸之病为胃气上逆之证,其病因为中焦胃腑火热之邪,该邪或因食、痰、湿久滞而化;或因情志过极而生。火热不除,日久耗伤胃之阴液,因此,临床上除了出现反酸(吐酸或吞酸)之症,而且也出现“阴虚则内热”的烧心之候。脉经曰:“关上沉,心痛,上吞酸。”指出了该病与心痛(即胃脘痛)伴发。这也说明了该病与胃脘痛是有着基本相同病机的两个疾病,即异病同证,证属火热伤阴,胃气上逆。该证为GERD的一般发病规律,即中医对该病认识的本质。治疗时应以清热养阴、和胃降逆为基本法则。根据这一般性治法,选用辛甘苦之味,性凉寒之品,合理组方进行治疗。综上所述,运用中医学之理法方药,探讨出GERD的一般性治疗方药,以发展该病的中医治疗学内容,为人类卫生保健做出贡献。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杨金国(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王景文(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王彦刚(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1)参考文献1潘图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297392张明,李兆申.食管粘膜屏障及其病生理研究及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7;17(2):673penagini R,Schoeman MN,Holloway,RH,et al.Mechanisms of gastraesophageal reflux in ambulant patients uitn reflux esophagitis (Abstr)J.Gastroenterotogy,1994;106:A1594Holloway RH,kocyan P,Dent J.Provocation of 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taxations by meal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J. Dig Dis Sci,1991;36:10345Kataka DA,Sidhu M,Castell DO.Hypretensive lower esophageal shphincter pressure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 apparent paradox that is not unusualJ.AmJ Gastroenterol ,1995;90(2):2806Timmer R,Breumelhof R,Naolorp JHSM,etal.Esophageal motility and gaslroesopyhageal reflux before and after healing of reflux esophagit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