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doc_第1页
微观经济学.doc_第2页
微观经济学.doc_第3页
微观经济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15论点、论据40材料、数据20写作规范性15字数要求10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19 微观经济学论文题目:关于居民教育支出报告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2012年 5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关于居民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我县居民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育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以及居住消费一起,成为近年来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新亮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止,我县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教育消费支出为29.8万元,教育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达55%。关键词:消费 教育 家庭调查对象及方式: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县常住居民。本次调查的方式是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随机方式,当场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实际收回30份,有效问卷为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1月28日调查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问卷,看出现阶段我县教育支出发展情况,进而更深入的看出现阶段我县在教育支出中的问题。一、居民家庭各阶段教育消费支出的总体情况为了解我县居民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于近期对本县30户城市居民家庭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中,选择了30户有子女就学的家庭,其中幼儿园10户、小学10户、中学10户共有在校学生30人。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毕业,在校学生(含幼儿园)人均各项支出达17.16万元,幼儿园费用最低,人均支出为2.87万元。如果以幼儿园费用为1计算,小学(11.8-2.87=5.74万元)、中学(20.45-11.8=8.65万元)的学习费用支出分别相当于幼儿园的2倍、3倍。按此水平测算,培养一个孩子到高中毕业,15年间(含3年幼儿园)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20.45万元,这一数据是居民平均收入(29.8万元)的 68.6%,由此可见,我县居民教育支出的情况。三河县居民教育支出调查统计表(单位:万元)人数总支出平均支出总收入满意不满意幼儿园1028.72.879810小学101185.7443810中学10204.58.6535810合计30351.217.16894030二、我县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主要特点1、基础教育阶段各项开支呈上升趋势。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育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近年来,我县居民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项开销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在有子女上学的30户家庭中,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有30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0%。 2、择校费用成为居民教育消费的一大开支。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加剧,我县居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越来越舍得投资,许多家长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宁愿勒紧腰带支付高额的择校费用,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在接受调查的有子女读书的30个家庭中,22个家庭缴纳过择校费或赞助费,平均支出达3.3万元,其中中学阶段9人,人均择校费分别为6万元;幼儿园入园、小学的人均择校费分别为6222元、27500元。 3、30个家庭中25个家庭支付家教及兴趣班费用。迫于升学和就业压力,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升初”及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让子女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培训班,许多家庭还为面临升学考试的孩子聘请了家庭教师。本次抽样调查显示,有子女读书的家庭中,有84%的家庭为子女缴纳了补习费、兴趣班及课外读物等费用,人均支出达16360元;小学在读的10位学生中,有7人参加补习班、兴趣班(或为小孩请过家教),占总数的70%;中学在读的10位学生中,有10人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的(或为小孩请过家教),占总数的100%。三、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一)主动因素1、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受现有教育体制的制约,许多家长千方百计花重金、找关系把子女送到重点学校就读,这种盲目的投资,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家庭经济负担加重。2、子女受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家长都愿意把钱花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收入优势已显露出来,高学历带来高收入,受教育程度与实际收入成正比递增,教育程度影响着受教育者收入的起点水平,促使和鼓励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3、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为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二)被动因素1、国家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前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一负担的体制转向了多渠道共同负担,这是居民教育支出开始大幅增加的起点。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特点之一就是国民收入分配由国家向个人倾斜。在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中,国家的份额持续下降,而居民家庭收入的份额在不断攀升,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国家单一负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学校方面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教育的产业化必然导致产业的主体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当学校不再以一个单纯的公益事业单位出现,而以盈利为目的的时候,他们所考虑的就不再是怎样为更多的人带去更好的教育,而变成了怎样利用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也是高等教育学费昂贵的主要根源。四、对策建议(一)重新定位教育的功能教育归根到底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而盈利性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附带的功能。教育产业化并非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种商业来推广和做大,以获取更多盈利,而是以产业化为手段完善教育单位自身的造血机能,以保证具备更为强大的、持续的教育能力,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根本目的,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如何创收上。(二)有效抑制高额择校费择校费的抑制应该在依法规范基础上辅助以必要的政策界定约束。当前,我国各地择校费标准不一,普遍偏高,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教育部门的择校生界定范围伸缩性较大有关。各级政府应当统一制定学区范围应有的校际标准,逐年扩大学区范围招生人数,逐年缩减择校生比例,才会使高额择校费之风得到有效抑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费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应该避免教育投入的重点化倾向,加强对教学力量相对薄弱者的扶持,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这是解决高额择校费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切实扭转社会教育观念政府的宣传和决策对于社会潮流和社会舆论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导向作用,引导家长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投资;二是改变一味追求子女上普高,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观点。要认识到当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