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不龟手之药原文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ng p ku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译文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注释1、不龟(j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 2、瓠(h):葫芦 3、为:配制 4、呺然:空虚的样子 5、洴(png)澼(p):漂洗。 絖(kung):说文作纩,棉絮。 6、谋:商量。 7、说:shu,游说(shu),以言辞说服别人。 8、难:入侵 9、使:派遣。 10、将:率领(军队),名作动 11、有蓬之心:这里用于讽刺惠子思想狭隘固陋。 12 异:差异 13 事:职业 14鬻:卖 15裂地:划一块地 【要点指引】 点名主旨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到百金,“客”将秘方献给吴王的回报是裂地而封之;两者差距如此之大是因为所用之异。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二.匠石运斤释义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以形容技艺精湛。 垩白土。 慢同“漫”,沾污。原文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字词解释 1、匠石:石匠。 2、运:挥动,抡(ln) 3、郢(yng):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北。 4、垩():白土。 5、慢:同“漫”,玷污。 6、使:让。 7、斫(zhu):砍削。 8、尽:完全没有 9、容:仪容。 10、为:做 11、质:借以施展技术的对象。引申为搭挡,此指郢人。 12、夫子:先生,这里是对惠子的尊称。 13、尝试:照着试一试。 14、虽然:即使这样。 15、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玷污了他的鼻尖,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说明 这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 怀念。郢都人信赖石匠,才能让石匠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石匠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信赖,能够创造奇迹。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匠石的绝技,而是为了说明高超的技艺还须有相应的对手配合,以此表示对好友惠施去世的哀悼。三.田父得玉原文: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22)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封以上大夫禄。 节选自尹文尹文子大道上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但他不知道这是一块宝玉,便把此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邻居暗中盘算想要拿到宝玉,对农夫说:“这是一块鬼怪石头,如果收藏起来,对你的家庭不吉利,还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去。” 那农夫虽然心中疑惑,还是把它带回家中,放在房廊之下。当夜宝玉通明,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于是老农夫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邻居没等多久就偷偷去把它偷取回来,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让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跪拜,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了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臣还从没见过啊。” 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只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还封他为上大夫。 字词注释:1. 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2. 径尺:直径一尺。 3. 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4. 畜:收藏,保留。 5. 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6. 犹:还。录:取。 7. 庑(w):廊,厢房。 8. 举家:全家。怖:恐惧。 9. 遄(chu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 10. 销:消失。 11. 于是遽(j):于是:因此,就这样。遽:立即 12. 无何:没等多久,无几何。 13. 相(xing):察看,鉴别。 14. 再拜:古人行礼的一种方式,跪拜两次。却:退。 15.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16. 五城之都:泛指天下的名都。即以五城为价,才可以看上一眼。 17. 长食上大夫: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18.田父:农夫。 19:录:取。 20:诈:欺骗。 21:食:享用,享受。 22:当:适合,得当。 上大夫:仅次于卿的官职。 23:得:捡到。 24: 尹文(约公元前350-前285):又称尹文子,战国中期齐国思想家。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强调名实一致和法治。 25:尹文子由后人收集尹文的文章编撰而成的集子:系战国时墨家后学之作,大都是先秦人物故事、寓言小品,文简理丰,辞约而精,现存尹文子二篇,系魏晋人伪托之书,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黄老刑名家言,泛论大道无形,检形定名,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为治世八术。 知识钩玄古今异义 畜(x) 今常用义:畜养。文中古义:收藏,保留;如“畜之弗利其家”。 录 今常用义:记载,抄写。文中古义:取,拿;如“犹录以归”。 敢 今常用义:有勇气,有胆量。文中古义:谦词,有“冒昧”的意思;如“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尝 今常用义:动词,吃。文中古义:副词,曾经;如“臣未尝见”。 食 今常用义:吃。文中古义:享用,享受;如“长食上大夫”。 殃 今常用义:文中用义:灾祸。 一词多义 径 (1)名词,直径;如“得宝玉径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2)名词,小路;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3)副词,直接;如“少时,一狼径去”。狼 阴 (1)副词,暗中;如“邻人阴欲图之”。 (2)名词,水的南面,山的北面;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3)名词,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征 (1)名词,征兆,迹象;如“此怪之征”。 (2)动词,远行;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相(xing) (1)动词,察看,鉴别;如“魏王召玉工相之”。 (2)名词,古代官名,后指相国、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如动词 “其夜玉明”中的“明”原来是形容词,原意是“明亮”,这里用如动词,可译为“发出光亮”;该分句可译为“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 2. 动词用如状语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中的“立”, 原意是“站立”,在句中作谓语动词“赐”的状语,可译为“立刻”、“马上”;该分句可译为“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怪石也”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石”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一块怪石”。 (2)“此怪之征”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之征”是判断谓语;该分句可译为“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之前省略主语“田父”,即“(田父)于是遽而弃于远野”;该分句可译为“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 “长食上大夫”之前省略主语“献玉者”,即“(献玉者)长食上大夫”;该分句可译为“(献玉的人)永远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2)省略宾语 “以告邻人”之中,介词“以”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得到宝玉这件事,即“以(之)告邻人”;该分句可译为“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 “置于庑下”之中,动词“置”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宝玉,即“置(之)于庑下”;该分句可译为“农夫把宝玉放在廊下”。 (3)省略介词 “畜之弗利其家”之中,动词“利”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对”、“对于”,即“畜之弗利(于)其家”;该分句可译为“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 “以献魏王”之中,动词“献”之后省略介词“于”,引出动作对象,即“以献(于)魏王”;该分句可译为“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 3定语后置 “得宝玉径尺”之中,“径尺”在句中作宾语“宝玉”的定语,定语后置,该句正常语序是“得径尺宝玉”;该分句可译为“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 4状语后置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之中,介词短语“于野”在句中作动词“耕”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句正常语序是“魏田父有于野耕者”;该分句可译为“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 欣赏评点这个故事说明:真的可能被诬为假,最后又恢复其本来面目,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骗走,终于又被确认为宝玉。这和野鸡讹为凤凰以致弄假成真恰恰相反。同样属于名实相违的现象,假话不可以轻信,农夫受骗即在于此。诬名可以得实,骗子亦可能得逞,邻人即属于此。这 和卞和献玉颇为相近,也是真的不被赏识而险遭埋没,尹文子所说的是非即真伪,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是,真的美的东西有时并不被了解而获得其价值,如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弃。尹文子把深奥抽象的名实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有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能测试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以告邻人。 (介词,就) B邻人阴欲图之。 (它,代宝玉) C犹录以归。 (介词,把) 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代词,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A光照一室。 ( ) B置于庑下。 ( ) C复以告邻人。 ( ) D仅可一观。 ( ) 3翻译下列语句 A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_。 B 无价以当之。_。 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_。 5.。仔细阅读描写“邻人”言行的文字,说说“邻人”是怎样的人? 答: _。 6.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原因是什么? 答:_。 参考答案 1. 1. B.( A.介词,把,将;C.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而”;D结构助词,的)2.A.(整个房子) B.(放)C.(又)D.(看一次)3.A. 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B. 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4.本篇寓言揭露和鞭挞了那些用卑劣手段猎取高官厚禄的人,同时对有宝不识、唯他人之言是从的愚者也提出了劝诫。5.用谎言、盗窃等手段猎取高官厚禄的人。6。在这里,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原因有很多 根本原因:他有眼不识美玉 直接原因:邻人的欺骗导致他失去这块玉 。四.和氏之璧字词解释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及砍掉足。(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因庞涓嫉妒,被处于膑刑,即去掉膝盖骨。)封建社会的刑罚是极其残酷的,除了“刖”、“膑”,还有黥刑(脸上刺字)、凌迟(俗称“剐刑”,碎割而死)、大劈(砍头)、及五马分尸等数十种。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认为和氏君欺骗他而砍了他的左脚。以为,即“以为”。诳,欺骗。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子奚哭之悲也?: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我)悲伤的是那宝玉却(被人们)当成石头来评断它。 贞士而名之以诳:忠贞之士却被当做骗子来称呼他。贞士,忠贞之士。名称呼。诳:动词作名词,此指骗子。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楚文王就派玉匠雕琢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理,雕琢,整治。 译文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启示 真理就是真理。文中楚人卞和虽一时蒙冤受屈,但他坚持“奉而献之”而不改其忠诚,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 一方面,卞和也应该自己剖开岩石,露出玉石。有才能的人应该毛遂自荐,韬光隐晦在一定情况下不仅不受人重视,极有可能受到伤害。 另一方面,管理者武王厉王为什么没有得到美玉?因为没有了解到和氏璧的本质,所以管理者要知人要善用,要有伯乐的识人眼光。五.郢书燕悦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释义穿凿附会,曲解原意。出处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近义词歪打正着 无心插柳柳成荫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画虎类狗翻译郢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写信的时候是夜晚,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结果(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的。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提倡。 6.举:选拔。 7.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因此。 10.治:太平,指治理好。 11. 夜:夜晚。 12.说:通“悦”,高兴。 译文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燕王根据燕相国对“举烛”一语的解释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燕相国置郢书的真意而不顾,则是一个坏习气。如今做学问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国的这种习气。 比喻偶然的原因产生了良好效果。 解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六.击鼓戏民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译文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情况,击鼓用来召集老百姓替国家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糊里糊涂地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同大家开玩笑的,错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字词解释1.击鼓戏民戏:戏弄 2.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击鼓召集百姓来守卫城。戍:戍守。为鼓:击鼓。戍:守城。与(同盟,在文中也可以解释为“召集”) 3.过击之也过:过失,错误 4.使人止之止:阻止。使:派遣 5.击鼓而民不赴赴:赶赴,前往 6.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更:更改 7.吾醉而与左右戏左右:左右大臣 8.有警警:警报,紧急的情报 9.吾醉而与左右戏戏:开玩笑,闹着玩 10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号:标志,信号 11居数月居:经过 问答“有警,击鼓而民不赴”的原因什么? 答:因为百姓以为楚厉王又喝醉了,与他们开玩笑。 道理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人物个性从楚厉王承认自己“过击之也”的话和他“使人止之”、“更令明号”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所以老百姓仍然相信他。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击鼓戏民的把戏只能败坏信誉,玩这种游戏无异于自取败亡。 读后感最近,我看了一个寓言故事,名叫击鼓戏民看完以后,使我深受感动。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规定:遇到敌情就击鼓召集老百姓来守城。有一次,楚厉王喝醉了酒,就拿起鼓槌就敲。老百姓都赶来守城。楚厉王就派人来阻止,并向老百姓说:“大王喝醉了酒,随便敲了几下。”老百姓各个不高兴的回家了。几个月后,真有敌人来侵,楚厉王急忙击鼓发出警报,人们以为是楚厉王闹着玩的,因此没有一个人去守城了。 信任都是珍贵的。所以,不要以牺牲别人的信任为代价去换一时的愉快,那样一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七.荆人涉澭基本信息荆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过河) jng rn sh yng 成语典故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形容做事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成语出处【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导引从现象观察,荆人似乎做事很仔细,战前准备很充分,可是,就是这种“仔细”和“充分”,葬送了他们的胜利结果。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原文吕氏春秋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使城市房屋倒塌。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词义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向朝向,面向。核工记:“全核向背皆山。”从前,往昔。荆人涉澭:“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杨布打狗:“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涉涉的古字形状是中间一道水,两边两只脚,就像人徒步过水的样子。本义是徒步过水,后来泛指趟水。荆人涉澭:“循表而夜涉,溺水者千者余人。”广泛阅读。陶侃惜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题目1.循表而夜涉() 2.向其先表之时() 3.荆人“所以败”原因是 道理荆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图是军事侦察,结果淹死一千多人。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八.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粮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喜而伏地。 注释1. 狙(j)公:养猴子的老头。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猴子。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7. 损:减。 8. 充:满足。 9.欲:欲望,要求。 10.俄而:一会儿,不久。 11.口:口粮。 12.匮:缺乏。 13.限:限制。 14.恐:担心。 15.驯(x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19.芧(x):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4.喜而伏地: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25.朝:早上。 26.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译文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能理解它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了解他的心思。养猴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粮食,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粮食匮乏,他将要限制猴子们吃橡实的数量,担心猴子们对自己不驯顺,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国企业《薪酬管理》规范制度试题库与答案
- 摄影课件拍摄角度
- 摄影知识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小结
- 生物技术联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关于标准购销合同的范本
- 2025物流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关于租赁合同与买卖合同的区别
- 2025年租赁农户承包土地协议
- GB 31645-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胶原蛋白肽
-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考核试题及答案
- 某工业区供水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防山体滑坡应急预案
- 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操作手册
- DB37-T 3079-2017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 2023版江西省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医疗机构名单(1744家)
- 模具保养记录表
- 各种隔离标识
- 钢质防火门窗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路面加宽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