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doc_第1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doc_第2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doc_第3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doc_第4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惩罚学生的几大原则内容提要: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提倡师生平等,对于学校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很大的争议。本文根据教育实践,力图从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这个角度出发,总结学校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运用应注意的四个方面。使教育中的“惩罚”,成为催促学生奋进的一只号角。关键词:罚之有时;罚之有度;罚之有理;罚之有情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情景:办公室里,教师“怒发冲冠”,学生“昂首挺胸”反省自己过去,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结果是自己劳心劳力,学生无动于衷。我也很困惑,难道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学生只能生活在教师精心维系的蜜罐里?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只能视“罚”为红牌警告、高压线吗?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培养出能经风雪的“祖国的花朵”吗?现在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觉得,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 但我们又得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一般意义上的“体罚”。我想,烟头烫学生的身体、肆意暴打学生的面颊、随意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教室等行为是对惩罚的误解。“罚”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采取一些让教育对象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乃至痛苦的措施,让他产生损失感,失落感,期望他对自己的原有的行为和想法感到痛心、后悔,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意向。所以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痛心后悔,而不是反而记恨老师,反而更为叛逆,因此评价惩罚是否实施得恰当就要以此为标准。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那么,怎么样的“惩罚”才能既跳出“体罚”的魔圈又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在教育实践中觉得,运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如果惩罚同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进行,则学生的这种违禁行为一开始就同焦虑、恐惧相联。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这种条件反射一形成,这些行为本身就会导致焦虑或恐惧,从而使得学生为避免焦虑或恐惧就不得不及早终止违禁行为。如摸电源会触电一样,这时的违禁行为与惩罚是同时发生的,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 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尽管行为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体验到痛苦,但如果过程是吸引人的,则这种行为下次继续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其次,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适时性说明白些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教师自己在酒后、生气、情绪不稳定时,也不要去惩罚学生,这样,教师容易冲动,“罚重于过”,而且不理性的老师实施惩罚时学生也不能理智地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二、罚之有度度,是惩罚教育的重要要素。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惩罚”容易转变成“体罚”。惩罚要在尊重学生尊严的前提下为之,取得学生的理性配合。 “罚之有度”首先应该是进退有度。一般说来,学生犯一些错误大都是无意的。教师在批评甚至处罚后,应该给学 生留有一定的改进余地,要给他们找个“台阶”下,以利于 今后改正。教师批评学生时虽然“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也“该歇手时就歇手”。绝不应该采用过度的批评和处罚方式。有些教师因为学生上课讲话就让学生站在办公室里好长一段时间称之为“面壁思过”,其实就是罚之无度,没有把握好处罚的分寸了,这样过度的惩罚不但不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更为叛逆。 “罚之有度”还应体现在“惩罚”应该因人而异。批评的力度、方式等一定要谨慎,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心理学家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批评方法。例如: 对属于不可遏制型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 对属于活泼型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轰击法等。 对属于安静型的黏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对属于抑制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等。 能否有效地、因人而异地批评学生,往往是教师的成熟度和沟通水准的真正体现。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暗示就可以了。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时,老师停顿一下,用眼睛盯着他几秒钟,或者向这位学生提问,往往就可制止学生的违禁行为,而不需要再去训斥一通,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这就是一种适度的惩罚策略,体现了惩罚的艺术。三、罚之有理“罚之有理”首先应该体现平等性原则。在惩罚时学生知道是自己错了,所以也能接受惩罚的结果,否则则有可能出现师生冲突的情况。在批评学生时,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有时我们会自己安慰自己,我们眼中的好学生,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而那些我们眼中的差生,显然,是“累犯”,“姑息”不得。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惩罚不以为然,心有不甘,觉得老师“偏心”更有可能记恨老师,敌视优生,有的甚至会自卑,觉得自己没人爱,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在运用惩罚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惩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 在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