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的起源.doc_第1页
黑茶的起源.doc_第2页
黑茶的起源.doc_第3页
黑茶的起源.doc_第4页
黑茶的起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茶的起源安化黑茶起源于汉代湖南省安化县渠江镇的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唐代时皇帝赐名渠江薄片,宋代以后发展称“渠江茶”,明代有“安化黑茶”之名。安化黑茶发展到现代有薄片、三砖、三尖、一花卷。一、起源黑茶源于西汉道家张良在安化渠江造的“药茶”张良薄片,汉代称之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相传汉代名臣张良好茶,谢官后,先云游天下,后带领众徒弟在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修道,因留恋这里的奇山异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场,并兴修庙宇、道家学堂各一座(现尚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及庙宇遗址)。张良看到山下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后称薄片救治乡民。渠江茶由此名声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携带和长时间收藏,百姓皆做此茶,常饮终生无疾。因薄片收藏越久,香醇越浓,百姓称之为“香醇薄片”或“湘淳薄片”。黑茶的起源与道家启蒙以及与道家制造“药茶”划“符水”给乡民治病分不开的,而划“符水”治病,有驱除心理障碍之嫌。黑茶的起源问题,实际上是说茶与道即安化黑茶与道家的关系,说黑茶的起源无形之中就扯到了中国几千年的“茶道”文化。汉代末期,渠江黑茶薄片已经成为朝廷贡茶,而誉为渠江“皇家湘淳薄片”简称“皇家薄片”。皇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有现代诗赞:皇家古茗(神吉山中藏古茗,宗祖薄片救乡民。皇家历代品湘淳,千年渠江流遗韵。)是对安化渠江皇家薄片黑茶起源的生动写照。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现代渠江茶与古汉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辙。古文学家翻译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这一箱西汉时期的神秘茶叶出处安化渠江镇。后经渠江皇家薄片茶业专家将其定名为“渠江皇家薄片”。湖南省益阳市茶叶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认为,他有三大依据,认为马王堆出土茶叶来自安化皇家黑茶薄片。后经各界考察团考证:渠江皇家薄片是安化黑茶起源,并多方证实了此观点。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等地饮渠江“皇家湘淳薄片”茶颇广。二、黑茶的发展唐代时,经济发展迅速,茶文化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唐皇给渠江“皇家薄片”赐名“渠江薄片”。此时,渠江皇家薄片进入兴盛时期。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唐代后至宋代,特别是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文人墨客皆好茶,渠江皇家薄片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文中有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元代后,少数民族和汉族大融合。渠江薄片在元朝因蒙古族的统治而失传。 历史上有三次因战乱引发的移民运动如:宋末元初“洪武大移民”和明、清朝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以及“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旧志载有:“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破谭,浏遭歼屠殆尽”之载。传此劫难中旧潭州百姓死伤殆尽,当地仅有极少土著乡民靠险隘山寨得以生存。元、明、清三个朝代,引发了大规模移民运动,各地移民来 “实其地”,插草为标,渠江薄片由此历史性阶段失传。在“两湖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渠江皇家薄片黑茶工艺传入了四川等地,元代以后,四川等地的黑茶兴起,后发展成为四川边茶。渠江皇家薄片而有:“源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殆于元、复兴于明”之说法。1524年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有“黑茶”的历史记载。“黑茶”一词,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上的奏章里。他说:“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三、黑茶的复兴“渠江皇家薄片”之名在明代后被称为“渠江茶”,而被名称“渠江茶”所替代。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明代渠江茶重新被茶商和官府认可,被确认为“官茶”。“渠江茶”量小,逐渐将征茶范围扩展到资江流域各处,整个安化茶、安化黑茶兴起。天尖、贡尖、生尖,因朝廷和市场需求先后出现,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接着砖茶随之出现。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安化渠江茶祖塔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四、种类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笥茶”与“渠江茶”盛茶的竹篾篓如出一辙,茶叶专家结合出土“竹简和木简”的记载,认定这“一笥茶”为安化渠江黑茶薄片。安化黑茶从汉代渠江皇家薄片传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安化黑茶从汉代“皇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