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doc_第1页
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doc_第2页
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doc_第3页
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研究更新日期:2010-05-19 点击: 周 榕 黄希庭 提要隐喻认知加工机制的探讨是近20年来国外心理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归纳评价了三类很有影响力的隐喻加工机制的模型:纯匹配模型、先提取模型和先校正模型,及其相关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隐喻理解,纯匹配模型,先提取模型,先校正模型 分类号:B842.5 隐喻认知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据Van Noppen和Hols统计1,19851990年期间就出版了有关该论题的研究文献3500多种,对隐喻的功能、记忆、产生、表征、理解等的研究成果也很多,有各种理论模型。本文主要归纳评介三类很有影响力的隐喻理解加工模型:纯匹配模型、先提取模型和先校正模型,并介绍相关的研究结果。 1 纯匹配模型 隐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被描述的对象称为本体,用来描述本体的概念叫喻体。如在“人脑是计算机”这一隐喻中,“人脑”是本体,“计算机”是喻体。纯匹配模型(pure matching models)认为隐喻的理解过程是把本体和喻体概念的相同特征作匹配。这类理论主要基于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内隐比较的语义学观点2,例如Tversky的相似性对比模型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对喻体和本体间的相似性作评估,而评估过程就是对最相似特征的搜索3。Malgady 和 Johnson的特征相加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涉及本体和喻体间特征的相加求和,共有特征有着更大的权重4,5。Ortony的突显不平衡模型6认为隐喻理解与本义相似性确认一样,是找出共有特征,而隐喻的共有特征是不平衡的,喻体特征处于高突显地位,而本体特征处于低突显地位,喻体突显而本体不突显的匹配特征是隐喻理解的关键。 这类模型的实验研究证据主要来自相关性研究。按特征相似性原理,纯匹配说假定相似性程度应是共有特征的数量函数,并应与隐喻好坏和可理解度成正相关。Johnson 和 Malgady5的研究要求311个大学生以5级评定对28个选自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的好坏和喻体与本体特征相似性作出评定,发现喻体和本体特征高相似的隐喻常被评定为较好的隐喻 (r=0.56, p0.05),而被评定为有高相似性的隐喻也确实具有更多的共有特征,从而支持了纯匹配假说。Tourangeau 和 Rips7让40个被试用11点量表对随机配对而成的12个隐喻作适当性、好坏程度和可理解度的等级评定,考察其与隐喻赋予本体的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隐喻适当性、好坏程度和可理解度三个维度呈高度正相关(r=0.90, p0.01),共有特征多的隐喻比共有特征少的隐喻被判定为更好的隐喻,也为纯匹配说提供了证据。Marschark等8让334个被试对260个自编隐喻句的好坏性以及在隐喻语境里的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作7级评定,结果发现两者高度相关(r=0.88,p0.01)。McCabe9研究在无语境情况下喻体和本体字对的相似性,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也有一些研究得出相悖的证据。Camac和Glucksberg 10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四种字符对的反应时:正常本体和喻体字对,随机本体和喻体字对,正常联想字对(doctor-nurse),随机联想字对。按纯匹配说的相似性原理,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字对应有高度联想性,其反应时应与正常联想字对的反应时一样长,但应短于随机隐喻字对和随机联想字对的反应时。研究结果发现正常联想字对和随机联想字对都比正常隐喻字对和随机隐喻字对的反应时短F(1,8)=47.77, p0.001,正常本体和喻体字对的反应时与随机本体和喻体字对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正常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字间并没有高度联想性,且本体和喻体间并没有预存相似性,结果不支持纯匹配加工说。 按纯匹配说的特征比较论,隐喻理解有两步加工:先按字面意义理解隐喻,字面意义讲不通时再按隐喻关系来解释。这意味着隐喻句的理解应慢于本义句的理解。Harris11用莎士比亚著作中的隐喻句和与之对应的本义句作材料,让被试对这两类句子进行改说(paraphrase),记录反应时和改说的准确性,结果发现无论在反应时上还是在改说的准确性上,两类句子都没有差异,从而对两步加工说提出了异议。Ortony等12考察了既可作隐喻解释又可作本义解释的短语的理解时间,发现作隐喻解释时的理解时间并不比作本义解释时的理解时间长,有的甚至更短些。对隐喻理解先有字面意义加工的假说,也有研究作过验证。Glucksberg等13让被试对“Some jobs are jails”这样的句子作字面真实性的快速判断,结果发现,虽然被试能正确地将这类句子判断为字面不真实,但隐喻意义上的真实性常对此有干扰,即对字面意义为伪而隐喻解释为真的句子,被试得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其判断为字面不真实。这表明人们对句子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加工似乎是同时进行的。Keysar14和Gibbs等15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上述不同结果的研究可能与提供的材料、方法及考察变量不同有关,但纯匹配说也确实有不完善之处,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隐喻现象。首先是特征选择问题,按纯匹配说,得到解释的特征应是所有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征,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共有特征都得到解释,如在“外科医生是屠夫”这个隐喻中,外科医生和屠夫虽有很多共有特征:有职业,穿工作服,懂解剖,使用某种工具等,但这些共有特征却没有一个与这个隐喻的意义相关。另一个问题是相似但不相同的特征的匹配问题。如在“人象狼”这一隐喻中,狼作为食肉动物的特征与人作为食肉动物的特征是不同的。如果隐喻理解是纯粹的特征比较过程,这些不相同但又相似的特征是怎样匹配的呢?再者,这类模式不能充分解释隐喻的不对称现象。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位置颠倒时,通常有不同的释义。 “Most surgeons are butchers”与“Most butchers are surgeons”就有明显不同的意义,前者传达外科医生很笨拙的意义,而后者却表达屠夫动作细致准确的意义。此外,对只单独依据本体或喻体的特征就能对隐喻作出解释这种情况,纯匹配模型也无法解释。 上述这些问题对基于纯匹配说的隐喻理解模式提出了挑战,下述两类理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2 先提取模型 先提取模型(abstraction-first models)认为隐喻理解加工开始于喻体,并经历三个步骤:从喻体找到或抽取出相关联的意义;将喻体的该意义投射到本体;通过把抽取的意义与本体特征相匹配来核实本体的意义。此种加工过程既适用于类比的理解,也适用于隐喻的理解。Glucksberg和 Keysar提出的隐喻理解的属性归类模型(attributive categorization model) 就属于这一先提取模式16。他们认为隐喻理解是通过指派给本体一个与喻体有关的抽象类别来实现的。这一类别要么预先存在于喻体本身,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临时从喻体推导产生出的特定类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