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研究与分析.doc_第1页
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研究与分析.doc_第2页
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研究与分析.doc_第3页
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研究与分析.doc_第4页
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研究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试论民事再审启动权杨洁辉一在意思自治的审判模式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权,争议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自己与对方当事人的民事纠纷如何处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有权将其具体主张提请法院进行审判,这就是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因为诉权行使的审级不同、诉权行使的当事人不同,诉权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分别为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申请再审权,其中,当事人的起诉权是诉权最重要、最典型的表现形态。从诉与审判的关系角度来看,无诉即无审判。再审程序虽然不是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但它与一审、二审程序一样,都是法定 诉讼程序,虽然各自所处的环节不同,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各异,但在体现民事诉讼的性质和目的,实现民事诉讼的任务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审判权的行使须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前提这个角度来看,再审程序启动权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在本质上与起诉权、上诉权并无二致。纠纷发生后,利害关系人不诉至法院请求国家公权力介入解决纠纷,则法院不主动依职权启动一审程序;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不依法上诉的,二审程序也就无从系属;同理,在裁判生效之后,若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申请再审,则其享有的再审启动权应视为被其放弃,此时其他主体无权启动再审程序(除非案件涉及公共利益)。现行民诉法吸收了国外再审之诉的某些内容,明确地将申请再审 权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申诉权具体化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这无疑是个进步,然而现行民诉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完全没有获得诉权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只是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与再审之诉相折衷、调和的产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审之诉仍不可同日而语。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章节没有冠以“再审程序”的标题。现行立法仍沿用试行法之章名,叫作“审判监督程序”,而其中却已包含三种启动再审的途径,分别是审判监督引起再审、检察监督引起再审、当事人申请引起再审。这种现代|“刻舟求剑”式的立法模式显然不是立法者一时疏忽所至,它恰恰说明了在我国“国家干预主义”、“职权主义”法制传统的影响是多么地根深蒂固;二是与依法起诉、上诉便能当然启动一审、二审不同,当事人申请再审不必然引起再审程序。法院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实行的是实体审查,认为不符合法定情形的,却又用通知而非裁定予以驳回;三是对再审事由的审查和确认缺乏刚性约束。这种审查的进行是非公开的,缺乏透明度,而且期限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操作的随意性极大,再审申请人的诉权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因此,在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尚不是一种规范意义的上的诉权,它与宪法所赋予公民的申诉权相比其实并无显著进步与优化之处。民事诉讼当事人所能得到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申请(再审)权,这种权利的行使受时效、法定情形等多方面的约束,可以说是稍纵即失,在强大而又权威的公权力面前相形见绌,这充分体现了民事审判权与检察监督权对当事人再审诉权的压制和侵吞。有理由这么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启动权是一种由法定组织(法院、检察院)和公职人员(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成员)行使的国家权力,而非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公权力,而非私权利。现行民诉法这种公权力启动再审程序的立法例不仅与当今世界民事诉讼立法主流相去甚远,而且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设置所体现出的内在程序价值与立法理念大异其趣,可以说完全是与现代民事诉讼的目的相背道而驰的。试想,同为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为什么 法院动员纠纷当事人起诉就致猛烈抨击,认为此举是对当事人诉权行使的不当干预;上诉法院对案件进行全面审理也惹来一片嘘声,认为这侵犯了当事人的处分权;而再审程序启动权被人为地掺入了这么多 的公权力因素,人们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诉讼权利处处设防,层层限制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显然不是简单几句防止滥诉、维护生效判决的既判力所能解释得了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再审程序启动权的成因谈起。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启动的公权力色彩之所以如此浓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几千年的封建法制传统的影响是公权力启动再审的历史文化因素;二是对有关国家干预原则和职权主义立法理论的参照沿用是公权力启动再审的政治因素;三是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公权力启动再审的经济因素;四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公权力启动再审的法律观念因素。由于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比较多,此处不再展开 。二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诉讼机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一个权利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行民诉法这种公权力启动再审的立法模式已是明显落后于时代,越来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脱节,在理论上其弊端日益显现,在实践中其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一)公权力启动再审,权力主体不具备诉权,不是适格当事人诉源于纠纷,无纠纷便无诉;审判源于诉,无诉便无审判。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法律权益的请求。诉不仅是民事审判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审判活动围绕的中心。相应地,诉权便是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在诉讼上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基础。诉权的享有者是一定民事案件的特定利益主体(当事人),诉权要通过他们享有的一系列诉讼权利来体现。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是法院启动审判程序的前提和基础。当事人的这种程序主体性地位应予尊重。对案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其他主体,由于不享有诉权,理应无从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然而在公权力启动再审的立法模式中,行使诉权的权利主体却是国家法定机关和公职人员,他们在民事诉讼中依法享有的只是审判权和检察监督权,而非诉权,因此它们不应也无权启动再审程序,否则师出无名。其次,从诉权的历史渊源上考证,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法治理论产物的诉权,其意义不仅在于使民事主体取得一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手段,还在于它具有制约裁判权的滥用和督促司法公正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让原本应受诉权制约与督促的人民法院来行使当事人才具有的诉权,不仅不合适而且也很危险。既然公权力启动再审的主体不具备诉权,理所当然它也不可能是适格的民事诉讼当事人。第三,依据“诉审分离”的原则,审者不诉,诉者不审。然而在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情况下,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却客串了当事人的角色,这就造成审者兼诉的局面,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诉讼结构,有悖于司法公正的理念。(二)公权力启动再审,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权利的根本一点在于它的可处分性。民事诉讼处分权的享有和自主行使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主体性地位的要求和体现,当事人可以通过行使其程序性和实体性处分权,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解决纠纷的途径、方式,决定如何取舍自己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可以说,当事人的处分权是“私法自治向民事纠纷解决领域的直接延伸,保障了当事人的意志自由、独立和自主” 。然而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生效的民事裁判,一旦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确有错误”或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即可依法启动再审程序。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审判权和检察监督权)对当事人依法享有并行使的私权利(对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权)的不当干预。另有学者认为民事诉讼处分权还有着“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法治功能 。显然,受到公权力侵吞、压制的处分权是注定无法胜任制约强大的公权力的重托。在我们这样一个职权主义色彩依旧较浓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三)公权力启动再审,与民事诉讼目的相违背“民事诉讼是以国家权力解决以私法关系为内容的纠纷的程序” 。它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无论在性质、目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是解决争执和查明真相,其中查明真相只是为了将规则和原则正确地适用于解决争执,解决争执才是民事诉讼法的根本目的。它追求的应是一种诉讼法上的事实,即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真实。评价民事裁判的公正性、正当性不应是来自国家公权力主体,而应取决于当事人对诉讼事实的合意选择。公权力启动再审,体现出的是一种权力主体对民事案件客观真实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这是与民事诉讼“解决私人纠纷,实现诉讼法上的事实”的目标相悖离。(四)公权力启动再审,与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相冲突诉讼公正是诉讼制度永恒的生命所在,是诉讼程序追求的首要价值。在公权力启动再审的立法模式中,首当其冲遭到质疑的是它的公正性。民事裁判一旦生效便产生法定效力,即拘束力、确定力、形成力和强制执行力,对于生效裁判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是受它的效力约束的当事人,因而对本案是否是错案,他们体会最深;是否有必要行使诉权启动再审,撤销原判代之以新的裁判,他们最有发言权,并且只有他们才拥有发言权。在公权力启动再审的场合,不仅原裁判败诉方会有一种自己的诉讼主体地位不被尊重,处分权受到侵犯的不满,而且原裁判胜诉方的敌意和反感情绪会更大,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法院(检察院)这是在跟他们对着干;本来官司已经结束,人家败诉方都服了判,你们公家操什么心呢?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再审程序即使启动了,双方当事人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重视,不配合法院的诉讼活动,结果本应严格依照一审或二审程序审理的再审程序草草了事,缺席审判被频频适用,不开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此时难保诉讼的公正。其次,公权力启动再审,有悖诉讼经济的原则。诉讼公正是程序的第一要义,但诉讼经济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价值因素。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 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司法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诉讼经济更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公权力启动再审的主体之一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除了承担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监所监督之外,还肩负着刑事案件审查批捕、提起公诉的重任,本身已是不堪重荷,又要在立法上规定其对于所有符合条件的民事案件,“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从而启动再审,这真是勉为其难。更主要的是,这种事无巨细的再审启动十分不经济,实际得不偿失。因此,检察机关能够通过抗诉启动再审的案件一方面应严格限定在保护公益的范围内,否则不仅会影响其打击犯罪的主要职能的正常行使,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另一方面即便对于能够抗诉引起再审的案件,也应该规定一个合适的最长抗诉时效,因为“迟到的正义乃非正义”,不应以保护公益为借口,无视法的安定性和为之付出的巨大成本。要知道,尽管“正义的实现是国家的使命”,但“与其他具有紧追性和优先性的社会任务相比较”,无视成本问题的审判,其“结果仍是不能容许的” 。三现行民诉法这种以公权力为主,多途径地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设置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从审判实践看,凡是由人民法院自身或人民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程序的,几乎全部是因当事人向其申请或反映而引起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当事人向其反映,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就失去了提起再审程序的前提条件” 。这样,人们没有理由不对现行民诉这种公权力启动再审立法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这就好比为了达到纠正错案,体现公平正义的理想国,法律设置了通向它的三条途径,然而这其中的两条道路(审判监督程序和检察监督程序),车行不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第三条道路(当事人申 请再审程序)却因此变得拥挤不堪。我们何不好好地重新设计再审程序的启动方式,重点拓宽建设当事人申请再审,多条并一条,使之成为畅通无阻的再审之诉的通衢大道?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再审之诉须由原发生法律效力判决的当事人或该判决既判力所涉及的人提起,一经提起即开始再审程序。再审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查再审之诉是否合法。这种审查是形式审查,即审查再审之诉是否具备再审之诉合法要件和一般诉讼成立的因素,凡不合法的再审之诉,法院以裁定驳回。这与我们审查申请为实质审且以通知书驳回形成对比。第二阶段是审查有无再审的理由。这些再审理由都是法定事由,须经法院调查表明确有此理由。在此阶段,原则上要履行必要的言辞辩论过程,如再审之诉显无理由的,便可进入本案有无理由的实质审判阶段。再审法院要在再审原告声明不服的范围内,根据前诉讼阶段终结时的程度,相应地再开始本案的审理,同时开展新的辩论以及最终的裁判都以声明不服的部分为限。这与我们再审法院的全面审理又形成了对比。两者比较,优劣立现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现行民诉这种公权力启动再审模式的弊端,只有走将当事人再审申请制度修改为再审之诉制度这条必由之路。再审之诉,是指当事人对法院已经生效的裁判不服,依法提出法定理由,以起诉方式提起的请求撤销原判并再次审理终了的诉讼之诉。与一审起诉和上诉审相比,再审之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再审之诉为独立的新诉。再审程序作为非常之诉,是对已终结诉讼的再次审理,与原审程序无继受关系;二是从请求撤销原判的角度看,再审之 诉为形成之诉;三是从请求对已终结诉讼进行再审的角度看,再审之诉为附带之诉;四是再审之诉为救济之诉。再审之诉作为有瑕疵判决的补救措施,客观上是对既判力的限制。再审之诉的成立须具备一定的要件。首先,再审事由的具备为再审之诉的实质要件。再审制度的理念在于:宁愿有损既判力的权威和 稳定,也要追求裁判结果的公平与正义。然而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也必须得到维护,因此,只有在裁判中存在特别重大瑕疵并且对当事人权益也构成严重损害的情形时,才应当准许再审,以防止滥诉。这些情形通常在法律中规定,叫做法定再审事由。再审事由是再审制度的核心问题。再审事由可分为绝对的再审事由和相对的再审事由。“所谓绝对的再审事由,是指不论其与裁判结果有无因果关系,只要其存在,就可依法提起再审之诉;所谓相对的再审事由,是指只有与裁判结果有影响的,才可提起再审之诉。” 绝对的再审事由存在于原判严重违反诉讼程序,损害了程序公正性的情形;相对的再审事由存在于原判实体上确有错误,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实体权益的情形。判断再审事由是绝对事由还是相对事由对裁判结果有无影响及影响大小,由法官依职权进行。也有国家如德国是依法对再审之诉的区分将再审事由分为取消之诉的再审事由和回复原状之诉的再审事由,前者以审判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后者以原判损害当事人实体权利为理由。这两种分类其实大同小异,但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程序正义理念的重视和追求。“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决定了违反法定程序应当独立成为再审事由;又因程序正义实现的相对性,须审慎确定法定事由,将违反程序的行为按严重程度加以排序。要从程序违法是否构成对当事人基本权利和基本实体权利的侵害、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来考虑” 。其次,再审之诉的成立还须有具备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