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表现手法.doc_第1页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表现手法.doc_第2页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表现手法.doc_第3页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表现手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概述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历来诗言志、词抒情,且大都不直说,于是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就成为诗词作者的必然选择。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妙用修辞等。解题路径借景抒情,作为表现手法,在诗词里最为普遍。如2008年山东卷14题第(1)题: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原词是:画堂春 秦 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景之能被借来抒情,因为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某种一致性。何种景抒何种情,何种情必得何种景来抒,有一定规定性,这就有规律可寻。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通篇写景,无一句抒情,可是读了分明感到一种欢愉明快之情。为什么?因为全诗所写之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无一不是明丽之景! 该诗巧妙传达了杜甫历经安史之乱来到成都得以安居的欣喜,成为以乐景写乐的经典之作。 再看秦观这首画堂春,上阙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均是残春景象,自然表现的是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显然是以哀景写哀了。通常是什么景抒什么情,什么情须由什么景抒。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诗经小雅采薇即是一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别家出征生死难料,显然是哀事,却以乐景相衬,此之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以大雪纷飞之哀景写终战归家之乐事,则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像这种以哀景写乐、乐景写哀的例子,其他的诗词里也有,应多一个心眼。以动写静,也是诗词里常用的手法,最典型的当属王维的鸟鸣涧了。“人闲桂花落”,花落,尤其在夜间本不易察觉,却因人的闲静而被觉察;“月出惊山鸟”,月出竟然惊动了山鸟,足见山之寂静到了何等地步!2008年全国卷12题第(1)题考查的就是以动写静及其表达效果。原题是: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原诗是: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这两个字是“拳”和“退”。拳宿鹭是白鹭睡眠时腿蜷缩的样子。用“拳”表现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 退 ”表现鸿鸟空中飞行的状态,显然都是以动写静,从而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别致和生动。以动写静,属于一种反衬。写动是手段,表现静才是目的;其实连以静写动也是手段,传达一种意绪、一种境界才是最终目的。答题时,不能仅止于分析以动写静,还要顾及对表达题旨的作用。虚实相生,亦是诗词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实则有限,虚则无限。可是,太虚了,很可能成了漫无边际、无病呻吟的作秀;太实了,又会缺少灵动之气。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寓无限于有限,既充实又空灵,成为传世名作。2008年江西卷第14题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原诗如下: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诗的前两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显然是实写;其中隐含的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自然是虚写;后两句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属于实写;寄托其中的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也是虚写。由上例可以看出,掌握虚实相生的手法,首先需要了解何谓实何谓虚。写出来的是实,蕴涵其中的则是虚;记叙、描写是实,议论、抒情是虚;已知的是实,未知的是虚。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虚!其次,要知道,虚实是相对的,更是相互依存的。无实,何来虚;无虚,亦无实。虚因实而生;实由虚而显。最重要的是,虚实结合,必然是112,故称“虚实相生”。“生”出什么呢?就是艺术效果!化用典故,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用典,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影响到作品题旨。因此,很多时候,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2008年浙江卷16题第题也是考查用典。题目是: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原诗是:日暮倚杖水边(金)王 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首先,从注解知道此诗是作者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其次,题干限定是“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且是“自况”。只有境遇相同才能自况,再联系学过屈原列传和琵琶行,结合两句诗的文字,即可断定是屈原和白居易了。解决用典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识别用典。首先,用典既有明暗之分,还有正反之别。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即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用不着指明,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用的是孔鲤接受其父孔子教诲和“登龙门”的典故,但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正用,即典故意思和作者的意思一致。上面提到的无论明用或暗用,均为正用。反用比较少,就是典故意思同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其次,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诗词,不用典,用典多是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沉,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就要用典。还有,高考选用的古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古代作品,所以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极为重要。最后,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也对解答用典题十分有利。妙用修辞,也是诗词作者的“常规武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兼设问;李清照“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却是婉转;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设问加博喻;其他还有通感、夸张、对偶、互文等,不一而足。2008年全国卷 12题第(1)题要求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实则考查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原诗是: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本题对“网”字进行赏析,须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来思考,一要理清作者是怎样作出想象和比喻的,二是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答案就有了: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解答这类题,应抓住两点:一是用了何种修辞,二是有何表达效果。诗词里使用修辞,受格律的限制,有时难免和散文里有所不同,要注意识别。热身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诗中使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是哪两句?请简要说明。第七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加以说明。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 年 作 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注刘长卿:性格傲岸,两遭贬谪,终随州刺史。五、六两句是怎样化实为虚的?“已似长沙傅”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寒 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注园公:时南宋风雨飘摇,金兵连陷青州、徐州,席卷江北。高宗逃往杭州。此时作者避乱岳州,借郡守王接后园君子亭暂住,自号“园公”。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 柳 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请分析开头六句写景的特点。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 野兴之三 马致远天之美禄谁不喜?偏则说刘伶醉,毕卓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这首散曲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表达了什么主题?试简要说明。参考答案一、是五、六两句。“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少妇”与“良人”。借代。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此句用以借指军队。二、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样具体的描写,就是实;通过“同”和“共”两动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这就是化实为虚。典故是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以贾谊自喻表达作者失意的落寞情怀。三、二月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只见庭院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有别于松竹梅菊,不仅有清高之操,且有美艳之姿。诗人目睹时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