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的读后感.doc_第1页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的读后感.doc_第2页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的读后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的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了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一书,觉得好多词都很陌生: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建设性焦虑、神经质焦虑等。作者罗洛梅在读大学期间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师,但后来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体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已的自由选择。 书中的有些章节我反复阅读,试图能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如P14:人类的困境就是如此,它源自于人们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对于心理学、治疗以及令人满足的生活来说,两者都是必需的。 我试举3个例子来理解: 例1:心理咨询师给患者做治疗。 主体:在心理治疗中,将自己看做主体,将患者看做客体,这样的话就无法与患者产生共鸣,无法体验到他正在体验的东西,无法理解他的话语。 客体:为了理解他人的语言,我们需要有进行主观移情的能力。也就是把自己当做客体,把患者当做主体。我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比如患者坚持二乘以二等于五,那么我不会想他得了哪一种精神病,而要去探究这样的坚持对他的意义。 困境:每个人都具有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不断的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平衡点。但要理解我们所憎恨的某个人是很困难的。在做心理咨询时,把自己当成客体,体验患者的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体,我站在他之外,不能一心想着他的表达是多么奇怪与毫无意义。而且我还要考虑他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与能力就是人类的困境。 例2:一个初中生,一天晚上作业做到十二点,早上六点钟起不了床。 爷爷:不能随便迟到,经常迟到给老师带来的印象很差,怎么困都要去上学。 妈妈:孩子一定很困,上学去会难受,身体发育受影响。所以想睡就多睡会吧。 爷爷把孩子当成了客体,妈妈把孩子当成了主体。 困境:平衡点怎么确定? 例3: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主体:老师把自己看成主体。我在给孩子上课,如果我意识到我是在完成这个任务,在看到这些孩子不认真听,我就会心生抱怨,愤怒。我那么认真的准备了课件,口干舌燥地给大家讲课,你们居然不领情! 客体:老师把自己看成客体。给孩子上课时意识到我在利用这个场合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和检验自己表达方式和内容,而不是为了完成上司派给我的任务以此得到我的薪水,我会很温柔的看着这些不是很认真听的孩子,对他们和这个任务心存感激,同时有点点的抱歉(他们不认真听,不得不承认跟我说得不能引起孩子共鸣有关,但是我不说愧疚,因为我也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苛责自己,我允许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困境:我们把自己当做是主体时,那么我们会觉得作为主体的我们是能掌控作为客体的自己,掌控自己的意志行为情绪情感,我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客体,把自己做为操作对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的改造自己鞭笞自己,把自己改造成理想中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