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影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 刘宇清“中国电影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尼克布朗曾说过,“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这样的情境下,要想放任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特殊的热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电影在刚刚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意义深远。各种学术性的甚至娱乐性的文章的发表、书籍的出版、网站的建立、期刊的发行、以及研究型大学对中国电影这一主题的积极投入等等,这一切无疑都在证明:中国电影时代的来临,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中的中国电影时代的来临!”在笔者看来,布朗教授的话虽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凋敝的困境,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电影研究”繁荣的事实。这里的中国电影研究不仅指中国的电影研究,更主要是指世界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中国电影研究成为世界电影研究中的学术热点,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因而在内部不只是呈现出单一的热点和简明的趋势。本文拟对几个看似不言自明、实则复杂诡异的话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最敏感的理论话题:重写中国电影史“重写电影史”是最近理论界不断提出的一个问题,传统的电影史观在新现象,新方法,新问题的多重检视下,迫切地需要实现自我的现代性更新,诸多问题急待解构和重新建构。著名电影史学家郦苏元先生在他的一篇将要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中国电影史在近期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两个相对应的趋向,一是宏观把握,一是微观把握。提出综合研究和微观研究相辅相成,二者的交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电影史的重写和整合的研究思路。在替换:电影与历史中,指出电影史既是电影研究,又是历史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为避免电影被历史所替换,落入泛文化研究中,电影史必须坚持电影本体,展开对电影特性,即电影的构成与形式的研究。电影本体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史的核心,而且也是其他中国电影史的基础。在第三部分里,首先对事实和史实进行了界定,认为增强史料的可信度提高史实的真实性,对重写电影史尤为重要。因此,在史料问题上必须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检已有史实,一是发掘新的史料;著名电影理论和批评家陈犀禾先生认为,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性是当代中国电影文化建构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且三者之间常常处于交叉、冲突和协商之中。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和革命的观念占据了一个主导的地位。新时期,现代性的观念异军突起,九十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浮出水面,近年来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和大众文化中的主旋律。其主旨不仅仅是要探明电影批评和理论范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要寻找中国电影文化史的脉络;李道新试图从媒体(民国报纸)寻找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蛛丝马迹;许文霞追问电影音乐以及某些电影音乐家在电影史述中被淡化甚至淹没的原因;张风黄铸重新评价电影先驱张石川的文章,提出重新评价电影史上的人物的问题;虞吉从电影史教学第一线的立场呼吁采取一种“开放的电影史观”、确立一种电影“总体史”的写作体例,然后展开具体研究和写作;旅美学者张英进对这种自上而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只有在自下而上地做好史料开发工作、回答具体史学问题、撰写分类电影史的基础上,才可能展开电影总体史的写作。其实,“重写电影史”的工作已经进行很久了,但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话语出现则是最近两年的事情,并非偶然地在中国电影百年庆典的会议上总爆发了。文学界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目标。“重写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现状和中西电影史观碰撞下的必然结果。后现代破除经典的文化思潮、海登怀特元史学中历史与诗学修辞及其想象的观念、罗伯特艾伦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的新历史主义态度成为中国电影学者直接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手段。“重写”不是改写,也不是从无到有的“创写”,“重写”是有针对性的。从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不仅仅针对的中国电影史著作少、电影史研究力度不够等状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已有电影史中的诸多缺陷。其目的是对电影史观的“正确性”,对电影史料的准确性和电影史述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例如中国电影发展史阶级斗争观念在今天的有效性;定军山作为中国第一部影片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真实”观念在电影史述中的变迁等。“重写电影史”成为一个统一的口号,但每个人的出发点、采用的方法、针对的对象以及预期的目标都各不相同。大多数人的论述仍然处于一种策论阶段,实际性的工作尚未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却没有发现他们表现出进一步合作的愿望,仍然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局面。也许现在已经没有了程季华先生当年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时的条件,不可能成立一个专门的课题组,资金,人力都成问题。所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李道新那样做一些扎实的工作,像当代电影那样提供一个栏目作为“重写”的平台,都是值得称赏的行动。“重写中国电影史”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是整个“电影研究”的基础,它是最迫切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它不仅需要热情,而且需要塌实的学风(学术风气)。重写电影史不仅仅是电影史学家的愿望和使命,它需要各类电影甚至非电影界人士的合力。重写的目标也不在于树立新的典范、新的话语权和新的主体性,而在于用新的“想象/修辞”去“还原/叙述”历史。最可疑而热门的研究方式:文化研究传统的对电影的研究,一个小而有限的学术圈子,并有强大的政治干预;主题是政治加上一点点美学,方法是现实主义理论和批评。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我们现在所谓的“电影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电影研究”则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时最初的名字叫做“电影历史与理论”。及至后来,“电影理论”、“电影美学”和“电影历史”是三个主要的范畴和研究范式。80年代是一个言必称“美学”的年代。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时至今日,“文化”和“产业”已经成为最时髦的理论词汇。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范式和知识领域,文化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在学院内占据一席之地。2005年6月在上海和北京召开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专家的演讲以及与会者的讨论再次证明,文化研究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式。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会议论文都采用了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电影文本、历史和理论。文化研究取代美学和理论成为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民族/种族、亚文化、身份、语言、性别、身体、霸权、消费成为最时髦的学术关键词。民族、身份、语言与跨文化:跨国华语电影中的民族性:主体和抵抗、身在何处?全球华语电影和身份问题、异国景观与民族疆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历史电影;殖民、阶级与性别:从后殖民批评到新左翼激进文化批判:质疑某种精英视角对第五代电影的盘点、时间定格:与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影象表达、与中的殖民主体性;跨国资本生产与社会机制媒介:重塑东亚与好莱坞的“外包工”、与好莱坞共舞:商业电影是否是一种新形式的国族电影;性别、身体与女性:1949年前女性电影中的女性特质与17979年后女性电影的联系、跨国与性别视野:知识分子情节剧的影象建构、跨国女性图像建构中“野蛮”女孩的(去)女性化;视觉、消费与公共空间:中国城市中的电影俱乐部:消费与公共话语的产生、跨文化怀旧与视觉消费:日本对霍建起电影的改编与接受等等。文化研究之所以在当下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电影研究范式,有两大原因不可忽视。其一,文化研究一种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开放式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准了全球化时代媒体繁盛与整合的品质;其二,电影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场域,文艺界、思想界、哲学和社会学界对电影的关注,使得中国电影研究成为中国文化(“不但是心灵状况、知识与道德活动,而且本质上也是生活的整体方式1”)研究最重要的渠道。文化研究引用了各式各样的知识来源,最初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后来是女性主义与批判的种族理论。文化研究多方面地汲取、重新装配与汇集各种不同的观念,比如雷蒙威廉斯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整体方式”;葛兰西的“霸权”和“位置战争”的概念;福柯有关知识与权力的看法;巴赫金将“狂欢”视为社会颠覆的看法;布迪厄有关习性和“文化场域”的概念等。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受到质疑,大众文化与各种次生文化问题逐渐走上前台,文化批评从侧重大传统转移到日常生活研究上面。1964年成立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更进一步拓展了亚文化、大众媒体、文学与政治、性别研究、劳工阶层文化史等研究领域;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不仅引入“文化霸权”的概念,而且与法国的文化思潮相结合,利用边缘与中心、权力关系、国家意识形态机制、象征资本、游牧寄生等观念探讨性别、色肤、族群、认同与文化政策等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不仅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早期成果,拉近与大众文化的距离,而且成功地将分析的重点从文化生产转移到文化消费上;由于多元文化论的推波助澜,文化与帝国主义、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女性、大众媒体与弱势群体、性别和族群的认同政治成为现今文化批评中最活跃的范畴,后殖民批评、消费主义批评成为最激进的社会运动和时髦话语手段。在对文化研究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的同时,电影研究者也许不应该停止追问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文化研究到底是什么?一种从西方引入的新的学术潮流;一种企图把握变化着的世界的态度;一种对当下的社会分析和政治介入方式。是文化研究包含、并且丰富了电影研究?还是削弱了电影研究?文化研究是传统“电影研究”的合理延伸?还是对电影本体和媒体特性研究的背叛?最诡异的建设性概念:华语电影最近,以“华语电影”为契机写作的研究性文章很多,比如:功夫:华语电影与全球化的考古学、华语电影的历史谱系、跨国华语电影中的民族性 、身在何处:全球华语电影和身份问题、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上海方言、美国的中国电影教育、四射的活力:华裔居民与新西兰艺术电影等。这表明,在后现代社会流行着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古老的中华文明需要恢复往昔的荣光。语言是存在的家,华语是华人存在的家。散布在全世界的华人在寻找一个最具有向心力的传统,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语言/文化。在这里,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也可以说内容即形式,文化即语言。笔者认为“华语电影”是一个极具有建设性的概念。尽管这个概念早已经散见在许多海外电影研究者的话语论述中,但是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庆典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经由全球范围内的电影专家学者讨论,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实质上经历了一个合法化的命名仪式。这个从语言/文化角度提出的概念具有强烈的整合性、广泛的包容性,重新划定中国电影文化的疆界。由此可以完成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建构,不论是民族的、跨国的、国际的,还是跨地域的,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都可以整合到华语电影的旗帜下。中国/华语电影就可以真正开始以同一种语言/文字向世界说话。“华语电影” 的概念背后有着深刻社会背景、文化根源和文化愿景。自从1980年代初“中国新电影运动”2开始以来,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从金棕榈到各种欧美大奖多有斩获。由于分享共同的书写文字以及某种形式的文化传统,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生产及消费行为有其内在的向心要求,特别是在主题的确立、资金的运作、人力资源及发行放映网络等方面相互竞争、学习、合作与指涉,形成一种血肉相连的“文化生命共同体”。对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比如东南亚与南美洲的华人社群,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成为他们故乡文化的表怔,一个梦回故乡的想象空间。在乡音与乡愁之间,语言/话语充当了血浓于水的纽带作用。“华语电影”是一个极具有政治性的非政治性概念。华语电影也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它是特定的体制性/机制性要求和电影接受与电影学术地缘政治学的产物;一种需要从各种不同的批评视角进行仔细审查的意识形态建构。华语电影中最大的政治性就是有关身份的政治学,它既可以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电影眼中的他者,也是我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良好契机。华语电影不是一个单纯的批评概念,它多少带有文化想象的共同体的性质;华语电影不是一个类型的概念,但其中理应包容各种电影类型并拥有自己的风格。文化的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在“文化中国”、“华人经济圈”、“中国人帮中国人”的论述底下进行华语电影内部的利益与权力的合作与协商,将“华语电影”进行到底,必将影响世界媒体的景观。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华语电影”还不是一个完全合法化、有确定含义的概念。海外学者对该概念的理解与大陆学者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投公司面试实战模拟题集高版
- 柔性机器人技术
- 如何高效完成讲解准备与实施
- 甜菜原种生产技术
- 2026届上海培佳双语学校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食用油新品讲解
-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胃肠肿瘤患者营养的重要性
- 医院查房护理汇报
-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疗要点解析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 供应链管理师三级实操考试题库及答案
- 鳃裂囊肿及瘘管的护理
- 2025年北京市JINGHUA学校高考英语适应性试卷(5月份)
- 永辉超市收银培训
- 2025剑桥PET考试试卷(阅读理解长尾词解析)试题集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 冲压模具开发管理制度
- T/CAQI 96-2019产品质量鉴定程序规范总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