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语文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登高教学设计论文 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笔者运用语文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朱正忠老师的一篇教案(节选)杜甫登高进行的粗浅分析。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代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意象的赏析,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意象的赏析,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55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略)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以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 2.学生自由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 (四)文本研习 1.这首诗的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是抒情? 【明确】前四句(首联和颔联)写景,后四句(颈联和尾联)抒情。 2.首联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作者分别用了什么词加以描绘? 【明确】六种。风、天、猿啸、渚、沙、鸟;又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加以描绘。 3.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和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试设身处地去想象。(提示: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 4.1-2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明确】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语调要低,语速要慢,读出悲哀之情。 5.颔联又写了哪几种景物?面对这样的景物,诗人杜甫又会想到什么?(提示: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 【明确】看到落叶飘零,杜甫肯定想到自己像树木一样,已是晚年,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而自己仍然一事无成,从而感叹生命的短暂。 6.指名1-2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出悲壮的气势。 7.面对眼前如此的景象,杜甫登高时的感受如何?试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8.诗人把重重“悲”凝聚在句中,前人评这两句“言简而意深,一语胜人千古”。仔细品味,这14个字含有层层悲愁: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除此之外,你还能理解出几层悲? 【明确】深秋作客、老年作客、疾病缠身、孤独一人登台。 9.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时世的艰难,连年的战乱,由“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 10.一生翻译“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教师明确。 【明确】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非常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班白了,再也不能为国效力,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11.请同学们再认真想想,这里的“艰难”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不仅是国家艰难,更是个人艰难。 12.人在不得意的时候,常常借酒浇愁,此时的杜甫状况又如何呢? 【明确】此时的杜甫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再饮酒,因此有愁却不能解,只能郁结心头。 13.指名1-2位学生朗读最后四句,教师指导。 14.齐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 (五)总结 通过登高这首诗,作者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更抒发了自己一生不得志,到头来穷困潦倒、功业无成的悲叹,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心灵独白,由此,我们能够感受什么是“诗从肺腑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内容。回顾以上整篇教案,首先,教学目标设定比较全面,涵盖了我们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根据语文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包括内容知识目标,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目标,阅读动机和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教案中“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属于内容知识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对意象的赏析,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高级技能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既体现了基本技能目标,又体现了情感态度目标的要求。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陈述应条理清晰,不同类型目标应分别陈述,避免混淆在一起以便于发挥目标对于学生的导学功能。同时目标陈述应明确具体,便于实行,便于进行测量和评价。尽量避免使用“了解”、“体会”这一类表述较模糊的词语,可用“指出”、“描述”、“说明”等有一定限制性的词语。教案中目标一表述显得过于空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这种目标和课程总目标一样宏观,显然不应该作为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目标三是技能目标而紧接着目标四中既有技能目标又有情感态度目标,这样设计显得有些混乱,并且将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放在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之前显得不合逻辑,如果学生首先不能说明诗中表达的情感,又如何进一步去赏析作者如何情景交融?因此,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能够说明这首诗的相关创作背景及影响,并背诵默写全诗。通过对诗中意象和关键词的分析,说明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赏析,评述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根据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先以基本技能开始,如学生对最基本的字词等进行理解和识别,进行阅读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和训练。基本技能不具备会导致阅读障碍和阅读困难,影响进一步的学习。基本技能学习之后过渡到内容知识的学习,即所阅读文本的内容,也包括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等陈述性的知识,简单的讲即作者写了什么。基本技能和内容知识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内容知识学习之后,进入高级技能的学习,高级技能简单的讲就是体会和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即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感悟和鉴赏,明确诗人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针对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应将高级技能的学习作为重点。在技能学习特别是高级技能的学习中应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以例子和问题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 这篇教案在开头导入之后,进入内容知识的学习,“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是抒情?诗人又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想,面对眼前如此的景象,杜甫登高时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了内容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同时,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内容知识的学习中,一些对字词句的赏析,也训练了学生的高级技能的学习。但是,相对于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关于鉴赏,关于体会学习诗人描写、创作手法的高级技能的学习显得有些不足。鉴赏这种高级技能的学习本应该作为重点,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中,也将“通过对意象的赏析,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作为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对于内容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写了什么的学习侧重过多。而对于高级技能、对于作者怎么写的问题关注较少,虽然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了诗歌将情与景做了很好的结合,但是没有将情景交融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明确,忽视高级技能的学习是很多一线教师共同的不足。在本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中情与景的结合进行重点赏析,让学生能够说明诗人是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能够对这种创作手法的效果做出必要的点评。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将这一技能进行迁移运用于写作中。 根据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阅读学习的外在条件,如提供先行组织者、有效指导、联系和变式练习、及时反馈等。这篇教案在开头导入之后,教师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甫生平的一些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既属于内容知识,同时,又是运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如提问颔联又写了哪几种景物?面对这样的景物,诗人杜甫又会想到什么?教师给出了必要的提示(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关于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几个提问,也运用了变式,让学生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酱香型白酒代理销售合同
- (多篇可选)高二家长会演讲稿范本
- 《武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竣工验收合同模板7篇
- DB6101T 224-2025 流浪犬收容场所防疫管理规范
- 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应用前景与行业机遇研究报告
- 变电检修工模拟试题与答案
- 2024放射技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质押担保的借款合同书范文
- 全球半导体产业环保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报告2025
- 天津校外培训管理办法
- 小学生晨会课件
- 2025至2030锆英砂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报告
- DB44∕T 2499-2024 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
- 地质灾害诱因成因分析方法-洞察阐释
- 护林防火培训
- 大小便失禁护理指南
- 物业弱电维修课件
- 民宿旅游培训课件
- 诚信教育读本
- DZ/T 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