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word.doc_第1页
文摘.word.doc_第2页
文摘.word.doc_第3页
文摘.word.doc_第4页
文摘.word.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构主义这样来概括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是一个学生从其自身内部建构其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因而,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态度和兴趣出发,精密地设计能够给学生提供经验的教学情境,这些经验应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发生相互作用,使他们能够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在教师的促进下,由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保证学生亲身体验的独立建构过程。第三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所形成的独特教学理念,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来源。在全球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日新月异的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生长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学模式。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目前有广泛影响的四种建构主义教学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315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开题报告写作规范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董继文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一) 研究意义1社会需要与客观存在的必要性。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母语教学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母语书面语教学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属于经验型的,在这些经验中虽说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但是经验型教学与测试的最大弱点就是具有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充分地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尤为突出的是作文评分的随意性。考试作文中同样的一篇文章经不同阅卷者评判,高的达28分(满分为30分,折合百分制为93.3分),低的竟评为零分。(见章熊的主观题评分的最大难点,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9期)。当然,当前考试作文中的评分,存在这种极大误差的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主观评分误差严重现象在考试作文中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借用章熊老师在主观题评分的最大难点中所说的话,“作文评分的误差控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2教学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必然性。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逐年推进,作文教学改革也早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历年的中考、高考语文存在的最大争议都是作文话题,其中因作文评分误差的存在而产生的“非议”更是不胜枚举。教师苦评改,学生怕写作,作文评分的难以操作已经成为制约作文教学与人才选拔的最大“瓶颈”!如何克服或控制作文评分中的随意性,对这种主观评分的误差的控制或减小,则成为我们当前作文教改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作文评分误差的严重是一个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控制主观评分误差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涉及到各行各业,对主观评分误差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单是作文评分误差的调查,国外有斯塔奇和埃利奥特研究、皮埃隆研究、美国教育测验处(ETS)研究、赫田研究等;我国教育界前辈周学章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调查、北京师大郑日昌等人利用高考之便在1983年作的调查、还有江西广东小组的调查等等。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无一例外的显示了作文评分存在着极大的主观性、不确定性与差异性。恢复高考以来国内作文评价研究是层出不穷的,“语文报刊有组织的探讨和追踪报道,几乎是编年性的”(方读子作文评价研究二十年新时期作文评价的分类描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67期)。在作文评价的科学化探索上主要是拟定作文分数解释参照标准,设计量表,确定作文参照常规模式,通过量化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来矫正考试作文评分的随意化。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俞子夷、艾伟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开始中国作文量表的编制;八十年代中期上海赵保纬、杭大的祝新华等人编制的小学分年级分文体的作文评分量表。形式主要有三种:参照常模,即编选标有成绩的作文实例样篇;评定标准量表,根据各年级的作文特征,制定分项评定量表;分项测验量表。这些形式都试图加强作文评价的量化操作,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就中学作文评价开展的实际看,影响较大的是分项评定,较早的是江西省高考作文评分上试行的分项分等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研究,后来则成为各地中高考作文评分的主要形式。1987年,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了“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这次研究历时五年多,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有江西、广东、北京、河北等高等师范院校,还有广大的中等学校的教师参与。这次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调查分析了一些作文评分误差产生的原因,也结合一些实验尝试了相关解决方法。章熊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612期上系统地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尽管这样,但从我们目前调查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发现考试作文的评分误差却依旧很大,可以这么说,完全避免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可以无限去控制与减小考试作文评分的误差。就像一个数轴的极限,虽说我们不可能达到极点,但是我们可以无限去接近它。(三) 主要参考文献论著类: 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3施仲谋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4美RM加涅、LJ布里格斯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5美RJ斯腾伯格著,俞晓琳、吴国宏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6美Barbara E. Walvoord & Virginia Johnson Anderson 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版。7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8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9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0王孝玲教育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1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12倪文锦、何文胜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1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版。1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15美斯坦利费什著,文楚安译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16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7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1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9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20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21王逢振意识与批评,漓江出版社,1988年2月版。22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漓江出版社,1988年2月版。23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4施光明教学心理学札记,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25周德藩素质教育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26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7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全国高考作文评分研究与各类标准卷选,文心出版社,1985年2月版。29张伯华中学生听说训练,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30贺兴安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0年4月。31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3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33李峰语文教学新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版。34刘福根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35祝新华作文测评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6殷伯明教育系统动态测评方法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8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文章类:39章熊主观题评分的最大难点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9期。40章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目标定位的初步设想,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41章熊谈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建设,2000年第1期。42杨杰作文命题与评价的科学性兼谈99高考作文,写作2000年第1期。43郭望泰写作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写作2000年第11期。44柳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45方读子作文评价研究二十年新时期作文评价的分类描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67期。46方仁工作文教学断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47程红兵语文教育价值管窥,语文学习1997年第3期。48刘正伟作文评价的分类及其特征,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49张厚粲、孟鸿伟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50魏登云主观评分误差的非参数处理方法,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3期。51刘远我、张厚粲概化理论在作文评分中的应用研究,心理学报,1998年4月。52谢江艳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互创新的渐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2年。53孙永河作文评分误差心理探因,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7日第6版。其他:54周淼龙“我的心中早已有个他”写作者读者意识简论,写作2000年第5期。55江苏省各地区近年来的中考作文例文及评分标准。56高考五十年来历年高考例作及评分标准。57托福、GRE、雅思等外语考试要求及评分说明。58欧美等一些国家相关作文教学资料(区培民老师的“中外作文教学比较研究”材料)。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在章熊老师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探求影响“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更多因素,特别是一些可以避免或减缓的主观因素。探索能控制“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一些策略或操作方法。研究内容: 以往对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的结论与现状;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产生的未知原因;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的应对性策略及实践操作中的信度与效度等;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拟解决的问题:尽量减少考试作文的评分误差,将考试作文评分的误差率再次缩小。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采访与问卷相结合)、对比研究研究、分组实验法及个案(方法)追踪研究等。 我们将结合考试作文的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去归纳分析,在实践运作中去尝试控制评分误差的新的方法与策略。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研究如何能减少主观评判所产生的误差,研究控制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新的方法,使作文的评分能更趋于合理、公平,借“考试作文评分误差的控制”研究成果来改变并促进作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果。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2003年4-7月 搜集、整理资料,构建论文的整体框架并完成开题报告;2003年7-9月 进一步查阅文献,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持、设计实验项目。2003年9月-2004年1月 实施分组实验计划,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构想,完成相关调查报告统计并初步形成论文的实践部分。2004年1-3月 分析统计数据并继续实施案例研究,完善论文的理论体系。2004年46月 论文第一稿改定完成2004年78月 论文修改、定稿。三、论文大纲题目: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前言 (一)“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二)“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进展与现状1 中外历次“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简评 国外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章熊主持的“大规模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研究。2 考试作文评分现状(最近的调查研究报告分析)(三)“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的因素再研究1. 命题意图及社会价值取向因素2. 基于文艺心理学上的人(读者)的理解性因素 3. 创作者的因素 4. 文本的因素5. 评分者的因素 (四)“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策略及实验。 1.综合评分与分项评分实验报告 (以实例比较分析其优点与缺点) 2. 能力点测评实验研究报告分析 3借鉴并吸纳其他“主观测评误差控制研究”的成果。 (1)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的评价机制应对性分析。 (2)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作文测评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3) 其他学科教学或考试测评(如GRE、雅思等)的方法借鉴(4) 体育运动中的主观评分误差控制述评。(5)总结并寻求新的见解或可操作构想(尽量建立一可操作系统) 4. “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的教学实践运用案例。 (用图表与调查报告统计并展示实践效果)(五)“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的展望(总结研究实验成果并提出新的问题)结语后记四、研究基础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1994年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作文教学上投入相对较大。平时教学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对考试作文评分误差严重现象一直密切加以关注,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能减少这种主观评判所产生的误差的方法。在教学之余,能注意积累相关的考试作文资料。收集了从52年以来的历年的高考作文资料;还有参加工作以来的本地区的历年中考作文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作文命题意图、评分标准及例文评析等。多年任校文学社社刊主编,经常组织学生文章参与省市作文竞赛;至今担任苏州少年文学院的指导教师,参与了历次由该院主办的当场作文竞赛的评卷工作;除校内语文学科考试阅卷外,还多次参与了苏州市中考语文阅卷工作。在考试作文评分方面有着直接的经历与真切的感受。 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曾先后主编或参编近十部作文教学辅导书;曾在自己的施教班实施过作文评分的改革措施,多次在备课组阅卷中小范围尝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的研究,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目前,在学校兼职教科研工作,是市区级语文教研协作组成员,能亲身参与大规模的考试作文评分工作。 担任立项课题“初中生作文评价研究”课题组长,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经完成“发帖式作文评改研究”报告一份。 鉴于“考试作文评分误差”主要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因而需要有心理学、特别是认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构;另外这项研究属于“评价与测量”范畴,还要有“统计测量学”方面的技术支持。这些对我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学习,以期能在“考试作文评分误差控制研究”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五、导师或指导小组意见导师签名: 年 月 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江世英一. 立向依据1. 研究背景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动荡并极具挑战性,自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适应环境的急剧变革,企业重组、企业兼并、流程再造等一系列管理技术和手段相继出台,这又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的动荡。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正视人力资源领域的一揽子变革,积极进行职能转换与角色定位。同时,企业高层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成本较低而收益巨大的战略投资,作为企业四大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其稀缺性、不可复制性、难以替代性等特点,将构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正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说:“你可以烧掉我的厂房,拿走我的所有资本,但是只要留下工人,我仍然可以再次成为石油大王。”所以,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知识化、信息化是21世纪的本质特征,而人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通过人力资源才能赢得持久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如此重要,以至企业要从战略层面对其进行获取、任用、开发和保持,由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然引起人力资源职能活动的一系列变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要进行再设计,以与新的管理模式相吻合。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而必要。2研究目的和意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Management,以下简称SHRM)是一种新兴的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整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种理念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加剧,又顺应了“以人为本”的21世纪管理潮流,并且直接针对中国企业长期存在的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人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因而,正处在全球化冲击、转轨和阵痛时期的中国企业如何从人的因素着手,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变革,无疑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是顺应新的管理理念提出来的,它与传统绩效管理会有很多不同,如强调个人目标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与其它人力资源职能活动联接性更强,必须重视人等。虽然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已是浩如烟海,但是企业界仍然渴求优秀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生。绩效管理往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短板”所在。最近,一家知名管理杂志的调查表明: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被列为困扰中国企业的10大管理难题之首,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固然是企业没有领悟绩效管理哲学,掌握操作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证实了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必须寻求更科学、本土化的绩效管理理论。我相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其重视人、战略性、目标性、系统性等特点,在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必能解决中国企业绩效管理难题,推动员工绩效的改善,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长期绩效。3国内外研究现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Niniger(1982)提出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结来增进组织的有效性的观点,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式形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形成20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观点和主张。Miller(1987)认为SHRM是在企业中所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决策,而这些决策主要是为了协助实施企业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Schuler(1992)认为SHRM的关键在于整合和调适。Wright 和McMahan (1992)认为SHRM必须实现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垂直整合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互相整合,而水平整合则是强调使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协调性和整合性。Charles R.Geer(2004)以投资视角为切入点,依次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环境审视、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强调了人力资源在提升股东回报率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平报酬方面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Niniger(1982)提出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结来增进组织的有效性。 Mikovich et al 确定了人力资源规划与完成战略的四个步骤:(1)人力资源规划与事业战略规划联结。(2)分析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3)确定并考虑人力资源规划。(4)评估结果。Golden(1985)总结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联结的四种形式:(1)监督:很少联结,人力资源只负责传统的行政工作。(2)单通路式:战略规划领导人力资源规划(或相反)。(3)互惠与相依式:双方同时进行。(4)整合式:二者以互动关系同时进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战略联结的问题上, Migliore(1982),Lawler(1986)两位学者着重论述了绩效评估、薪酬制度与公司战略的关系。Formbrm,Tichy and Devama认为人力资源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工具,试图从三种管理层次,即战略、管理、作业来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何从甄选、考核、薪酬、培训与开发来达成组织目标。Hall(1986), Odiorne(1988)探讨了培训开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长期目标的联结、匹配问题。在国内,对SHRM的研究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王云昌(2001)提出了SHRM的总体框架,并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与SHRM的关系。刘昕(2003)以SHRM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制度,认为只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在总体上是合作性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制度或措施真正实现调动员工努力工作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并指出系统性是SHRM的核心。陈维政等人(2003)认为SHRM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优势的竞争资源,人力资源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整合。杨清等人(2003)认为SHRM就是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与业务战略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识别业务战略所需具备的人力资源能力和保障这些能力而专门设计的政策和实践做法。安鸿章(2005)认为SHRM有两个特点;一是将人视作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二是对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过程。实行SHRM,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性质和功能发生重大改变,表现在:管理角色转变,管理职能的纵向和横向扩展,管理模式的转变。综合国内外关于SHRM理论,可以总结SHRM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外赢得持久竞争优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应与企业战略动态匹配和整合;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职能活动之间动态匹配;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尚不多,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雷蒙德.A.诺伊(2001)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雇员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这样一个过程, 绩效管理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威廉姆斯(2002)认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绩效水平,同时把雇员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公司的绩效得以改进。在国内,理论界和咨询界对其进行了适当探索,可以认为是萌芽。许玉林(2003)认为SHRM范式下的员工绩效考核是重视以业绩为导向、重在发展的的完整体系。颜士梅(2003)构建了一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初步模型。二研究内容1研究的大体思路(1)回顾了SHRM的产生背景及其含义。(2)阐述了SHRM范式下的员工绩效管理的特征。(3)构建了绩效管理“动态循环累进”模型,并研究了企业战略、绩效激励与沟通,评估与反馈等问题。(4)就绩效评估结果应用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试图实现绩效管理与其它职能活动的横向匹配,以促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5)构建了基于模糊数学、层次分析理论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度评价模型。这是对“重视人,以人为本”理念的有力落实。(6)采用比较管理视点,比较了两大跨国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分析其区别,探讨其借鉴意义,以期给我国尚未国际化的广大企业一些有益的启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