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独具“朝阳产业”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人士猜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新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探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生态旅游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二、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一)、工业“三废”造成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报导,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有的形成了一条长年不消的污染带;例如江苏苏州著名的寒山寺下有一条黑臭的河流是造纸厂排放液所致,使得文化灿烂,景观奇特的大佛和寺院大煞风景,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又据了解,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这些年来污染呈增长趋势,山下共有市属企业150个,乡镇企业95个,监测数据表明,年废气排放量达92.7亿标立方米,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的危害、峨眉山顶冷杉大片死亡。这些都是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造成的腐蚀和灾害。(二)、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以及生活设施也随着剧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以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各种各类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已有30多家,生活煤灶273座,每年排烟尘22.5吨,烟尘和二氧化硫分别超标率为100%和46.2%,生活污水排放内20.2万吨,使景区内水体质量逐年下降,景区内垃圾每天总量约为6.5吨,有的不加处理,有的埋于林内,造成二次污染,上述种种生活污染,影响了游客的欣赏情趣和游览心境。(三)、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等。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上述的环境问题,如何使旅游事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一)、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意义,不是说旅游前面冠一个“生态”就是生态旅游,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生态旅游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二)、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1、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并提出人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迎接人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挑战。2、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碧蓝的大海和舒适的海滩,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转向了大自然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使自己在融入自然中进入“天堂”。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三)、生态旅游基本特性与旅游其他形式比较,生态旅游有许多独立特性,如自然性、高品位性、可持续发展性、专业性等。1、范域上的自然性生态旅游取向于生态环境,依托于自然资源,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域元开展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的运动场所应是那些纯自然环境或受人为环境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2、层次上的高品性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高品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质量要求很高,同时也非常自觉地,有意识地保护旅游环境,这是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一个表现;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二个表现是具有高含量的科学与文化信息。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以生态系统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要求所有旅游经营者、参业者和旅游者都要为改善旅游地质量、维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不受破坏和可持续利用,有必要选择一种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恰好是这种形式的一种最佳选择。4、内容上的专业性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业旅游活动范畴,其旅行取向多集中于具体不同生态学特性的自然景观资源之内,可划分若干专业旅游类型,旅游项目也会多种多样。(四)、生态旅游的作用和一般原则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生态旅游推动了区内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又对生态旅游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1、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会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旅游开发积累资金,从而增加自然保护方面的投入;使旅游区免遭破坏促进旅游区的保护工作;通过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改善保护区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使他们自觉成为自然保护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旅游区的坏境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2、开发生态旅游的一般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2)整体性、系统性原则(3)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原则(4)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四、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进步了人们走进自然、观赏自然的兴趣,也进步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未为国家中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懂得,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损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应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计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进利,在缺乏必要论证与总的计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摸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侵害与浪费。许多处所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二).风景区生态环境失调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处于经济目的。热衷于饭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建设。(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检测资料显示,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超过了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流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出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海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五、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一)、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是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要使旅游业有一个飞跃发展,步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就必须对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合理的利用。1、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景点布局的合理化;可以促进旅游行为活动层次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举措做好生态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消除瓶颈的限制;广开渠道,多方筹措开发资金;努力提高生态旅游项目的知名度,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二)、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文明的旅游资源环境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以保护生态和保护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在主要景区内禁止燃用烟煤、茶炉,灶事灶均采用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不得将污水随意排入河溪等水体中,禁止在溪流中洗涤衣物。(三)、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快营林步伐、促进植被景观建设加强对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研究,重点对珍稀,涉危物种进行研究和驯化,建立生物信息库;营造风景林,选择秋色叶、春色叶、异色叶树种造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造成的生石面、碎石坡的绿化。六、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管理旅游区的保护和发展除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外,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生态文化的教育内容是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它保护和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一)、加强旅游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已制定一些旅游法规和标准,都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但是一般的规定都比较原则、简单、很不全面,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一些主要环境管理制定和措施没有得到体现,这样就影响了在旅游区实现严格的环境管理。为此需制定专门的旅游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生态旅游管理方法,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制止不文明行为。(二)、旅游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旅游区对旅游资源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要经专家审查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且在建设时又必须实行三同时的国家规定,否则不准项目的建设。(三)、旅游经营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结合方针生态旅游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旅游,其根本之点是它不仅重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赚得利润,更重要的是使旅游区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功能,不注意后者,经济效益不能持久,因此旅游经营得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结合方针。(四)、必须加强环境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使人们欣赏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