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件.doc_第1页
建筑构造课件.doc_第2页
建筑构造课件.doc_第3页
建筑构造课件.doc_第4页
建筑构造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由射手断雨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九章 建筑热工构造 1 建筑热工基础 2 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 3 围护结构的表面和内部凝结 4 围护结构的空气渗透 5 围护结构的隔热 建筑热工 1 建筑热工基础 1.1 保温的作用与原理 1)保温的作用 ) 减少围护结构热损失 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产生冷辐射 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产生凝结水而受潮 改善室内热环境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2)围护结构传热原理 ) 传热过程: 传热过程:内表面吸热 吸热 结构层传热 传热 外表面放热 放热 材料特性 导热系数 千卡/米?时? 蓄热系数 S千卡/米2?时? 物体表面温度波动1度,单位时间、单位表面积吸收的热量 比热 C千卡/公斤? 容重 公斤/米3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3)围护结构热工指标 ) 热阻 R米2?时?/千卡 围护结构抵抗热流通过 热流通过的能力 热流通过 R=d/ R0 = Rn + R + Rw 热阻大,保温性能好, 热阻大,保温性能好, 240砖墙 R0=0.526 砖墙 热惰性 D无量纲 围护结构抵抗温度波动 温度波动的能力,即热稳定性 温度波动 D= R?S 240砖墙 D=2.82 砖墙 S=0.51 C 导热系数 千卡/米?时?, 轻质材料 蓄热系数 S千卡/米2?时?,重质材料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1.2 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确定 1)保温材料 ) 导热系数0.2的材料 钢砼 1.33 砖墙 0.7 加气砼 0.10.16, 泡沫砼 0.18, 陶粒砼 0.2 静止空气 0.02 常用材料: 常用材料:矿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加气砼、 膨胀蛭石、泡沫砼、泡沫塑料 2)保温层厚度 ) 总热阻大,保温性能好,但土建费用高 低限热阻R 低限热阻Rmin 以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致太低为依据, 以减弱内表面的冷辐射,避免出现凝结水的热阻标准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低限热阻R 低限热阻 min确定 tn-tw Rmin= tn-n Rn?a Rmin低限热阻(米?时?/千卡) t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tw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ty室内温度与内表面允许温差 Rn内表面感热阻(0.133) a热稳定性修正系数(1.01.2) 由 R=d/ 得 d(Rmin-Rn-Rw) 墙体为多层材料时,同理可得 建筑热工1 建筑热工基础 实例 试计算北京地区某医院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 试计算北京地区某医院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 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tn=20,tw=-12。 墙体构造由三层 组成,内层为20厚,容重为1700公斤/米3的混合砂浆; 外层为20厚,容重为1800公斤/米3的水泥砂浆,中 间填充容重为600公斤/米3的加气混凝土。 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混合砂浆导热系数0.87 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0.19 水泥砂浆导热系数0.93 允许温差6;修正系数1.0 Ri=0.11;Re=0.04 保温层厚度计算实例 解: 1、Rmin=(ti-te)nRi/t=(20+12)x1x0.11/6=0.587 2、Rmin=Ri+R1+R2+R3+Re R2=Rmin-Ri-R1-R3-Re=0.587-0.11-0.02/0.870.02/0.93-0.04=0.392 3、R2=d2/ d2=R2 =0.392x0.19=0.075 保温层厚度计算实例 2 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 2.1 保温措施 1)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 ) 2)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 3)围护结构中设空气间层 ) 4)围护结构中设保温层 ) 保温层设在承重层内侧 保温层设在承重层外侧 保温层设在承重层中间 5)减少和消除“冷桥”的影响 )减少和消除“冷桥” 建筑热工2 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 2.2 外墙保温 1)增加墙体厚度 ) 热稳定性好,但材料力学性能不能充分发挥 材料用量大 2)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 保温好、重量轻、材料省 但厚度太小时,热稳定性差 3) 3)设空气间层 可用空斗墙、空心墙、空心砌块 保温好、热稳定性好、厚度小,但构造复杂 4)设保温夹层 ) 保温层在内侧:构造简单,但热稳定性差 保温层在中间:耐久,稳定性好,但构造复杂 建筑热工2 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 外墙保温 2.3 屋顶保温 1)保温材料类型 ) 散材: 散材:石灰炉渣、水泥蛭石、水泥珍珠岩 块材: 块材:泡沫砼块、加气砼块 板材: 板材:轻质砼条板 2)保温层位置 ) 保温层设在结构层之上 保温层设在结构层之下 保温层设在结构层之中 建筑热工2 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 屋顶保温 屋顶保温 3 围护结构的表面和内部凝结 3.1 基本原理 1)蒸汽渗透:冬季室内湿度大,水蒸汽含量高,在外 )蒸汽渗透: 围护结构两侧存在压力差,水蒸汽分子将从高压侧 向低压侧扩散、渗透。 蒸汽渗透量随材料的水蒸汽渗透性和水蒸汽压力差 而变化 2)露点温度 ) 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 100%时的空气温度 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的空气温度 3)凝结现象 ) 当围护结构表面或内部温度达到露点温度时,室内 空气或围护结构内水蒸汽达到饱和状态,这时水蒸 汽便在围护结构表面或内部凝结成水或甚至在负温 时结成冰 建筑热工3 围护结构的表面和内部凝结 3.2 避免凝结的构造措施 1)合理布置材料 ) 将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设在围护结构低温侧 尽量在水蒸汽渗透通路上做到“进难出易” 2)设置隔蒸汽层 ) 在保温层高温侧设塑料膜、卷材、铝箔、涂料等 3)控制室内相对湿度 ) 控制较低湿度, 控制较低湿度,可减少冷凝现象 一般建筑3060%,住宅建筑3040% 4)避免贯通式“冷桥” )避免贯通式“冷桥” 冷桥围护结构中保温性能较低而容易传热、 围护结构中保温性能较低而容易传热、 冷桥 围护结构中保温性能较低而容易传热 产生冷凝水的部位 冷桥部位: 冷桥部位:厂房、框架中的钢柱、钢砼梁柱 砖墙中的钢砼过梁、圈梁、梁垫 预制保温板材中的肋条 建筑热工3 围护结构的表面和内部凝结 外墙隔蒸汽层设置 冷桥作用 屋面排气 4 围护结构的空气渗透 1)空气渗透 ) 当围护结构两边空气具有压力差时,空气由高压侧 通过围护结构流向低压侧 热压渗透: 热压渗透:冬季空气从房间向室外渗透 风压渗透: 风压渗透:空气从临风面向室内渗透 2)避免措施 ) 墙体砌筑密实 外墙两侧抹灰,清水墙严格勾缝处理 门窗与墙连接缝隙塞填密实 建筑热工4 围护结构的空气渗透 5 围护结构的隔热 5.1 隔热原理 1)热作用 ) 太阳辐射 室外气温 2)热指标 ) 辐射等效温度 s围护结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I 太阳辐射强度(千卡/米2?时) I*s/e e-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夏季取19 tsa=te + I*s/e 室外综合温度 tsa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5.2 实体隔热 1)隔热原理 ) 利用实体材料吸收太阳辐射, 减少进入室内的热量 但当室外降温时,实体材料开始放热 不适用于夜间使用的房间 2)屋面隔热做法 ) 大阶砖实铺 砾石屋面 堆土种植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屋面隔热 屋面隔热 5.3 反射隔热 1)隔热原理 ) 利用表面光洁、颜色浅亮的材料反射太阳辐射, 减少进入室内的热量 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但反射表面易受污染,影响隔热效果 2)屋面隔热做法 ) 浅色绿豆砂 喷洒石灰水 铺贴地面砖 增设铝箔层 材料反射性能: 材料反射性能:沥青15%,砼35%,镀锌铁皮35% 砂59%, 石灰刷白82%,铝箔89%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5.4 通风间层隔热 1)隔热原理 ) 利用架空间层空气的流动,带走大量太阳辐射, 减少进入室内的热量 2)隔热做法 ) 架空砖 架空砼板 架空瓦 架空层高度宜为180300,以利于通风 架空层表面宜用浅色,以增强反射效果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空气间层隔热 屋面隔热 屋面隔热 屋面隔热 5.5 蓄水隔热 1)隔热原理 ) 利用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进入室内的热量 蓄水深度150300 可与蓄水种植、养殖相结合 2)蓄水屋面做法 ) 三孔一壁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屋面隔热 5.6 淋水降温隔热 1)隔热原理 ) 利用流动水层的反射、吸收、蒸发使屋顶降温,减 少进入室内的热量。 隔热效果明显 但投资高、维修管理复杂 2)屋面隔热做法 ) 喷雾 淋水 倒置隔热屋面 建筑热工5 围护结构的隔热 建筑热工 本 章 完 1本文由射手断雨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章 绪 论 1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2. 建筑设计的完成过程 3建筑物的构造组成 4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5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 6建筑统一模数制 1. 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1.1 什么是建筑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 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固定的空间环境。 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固定的空间环境。 1.1.1 建筑物和构筑物 区别:人能否直接在其中从事各种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 区别: 1.1.2 物质和精神性 物质性: 物质性:建筑的适用性 精神性: 精神性:由建筑而产生的精神感受 1.1.3 创造性 是建筑师空间形象创造力的高度体现 是同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1.1.4 固定性 建筑与运输工具有所区分 1.1.5 空间环境 什么是空间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埏埴以为器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环境的限定方式 以“封、堵、围合”形成空间 围合” 以“地面变化”形成空间 地面变化” 以“顶棚变化”形成空间 顶棚变化” 1.2 建筑的三大构成要素 建筑功能 工程技术、建筑艺术 建筑功能、工程技术、 建筑功能、 建筑的存在目的 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 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工程技术 建筑的形成手段 材料、构造、结构、施工、设备 含:材料、构造、结构、施工、设备 建筑艺术 建筑的最终结果 空间构成、建筑造型、色彩运用 含:空间构成、建筑造型、色彩运用 三者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三者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对建筑空间产生作用 2. 建筑设计的完成过程 2.1 前期准备阶段 2.1.1 熟悉设计任务书 建设目的及要求; 建设目的及要求; 设备条件 2.1.2 收集资料数据 工程进度; 工程进度; 面积分配 基地范围及环境; 基地范围及环境; 总投资及单方造价 气象、地质、地理条件 管线资料 定额指标、设计规范 气象、地质、 定额指标、 2.1.3 调研 建筑使用要求 材料供应、施工技术 材料供应、 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 2.1.4 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民俗民风 基地踏勘 2.2 建筑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方案设计) 技术设计(扩初) 初步设计(方案设计)、 技术设计(扩初)、 施工图设计 3. 建筑物的构造组成 (名称、作用、要求 ) 名称、作用、 屋顶 内墙 外墙 门 楼板 窗 基础 地坪 基础 楼梯 地坪层) 楼层 地坪层) 屋顶 (结构构件) 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 “ 楼梯 基础 疏散) (疏散) 承重承重 承重 承重 通风、 围护 通风、采光 围护 基础 水平支撑 承重 承重 围护 屋面 围护、 围护、 分隔 分隔墙 分隔 垂直交通 坚固 地面 柱 坚固耐久 坚固耐久 强度 墙面坚固 人流疏散 排水防水 耐久 坚固安全 梁、楼板 刚度 防水防潮 门窗耐久 家具进出 保温隔热 稳定 疏散方便 屋架 防潮 防水 保温隔热 栏杆 日照隔声 隔声 保温 防火隔声 保温隔热 细部装修 建筑构件 (门)窗 建筑配件 墙(柱) 4. 建筑物的分类与分级 4.1 建筑物的分类 4.1.1 按使用要求分类 生产性建筑: 生产性建筑: 工业建筑 4.1.2 按建筑规模分类 农业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 民用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 居住建筑 大量性、 大量性、大型性 4.1.3 按层数与高度分类 公共建筑 住宅:13层为低层 住宅: 公建:24m为低层 公建:24m :24 4.1.4 按承重结构材料分类 24m为高层 24m 46层为多层 24 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合结构、钢砼结构、 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合结构、钢砼结构、钢结构 79层为中高层 4.1.5 按承重方式分类 10层以上为高层 10层以上为高层 砖 + 木 墙承重、框架承重、框剪结构承重、空间结构承重、 墙承重超高层:100框剪结构承重、空间结构承重、混合承重 、框架承重、 m为超高层 砖墙 + 木楼盖 超高层: 100 砖 + 钢砼 100m 钢砼砖墙 + 钢砼楼盖 砖墙 钢 + 钢砼 钢砼钢砼墙、楼板 + 钢框架 钢砼墙、 钢砼墙 4.2 建筑物的分级 4.2.1 建筑的耐火等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房屋的构件的耐火极限和 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的。 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的。 共分四级:一级:用于重要的或大型性的建筑 共分四级:一级: 二、三级:用于大量性或一般的建筑 三级: 四级:用于临时性建筑 四级: 构件的耐火极限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按建筑构件的时间 温度标准曲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按建筑构件的时间-温度标准曲 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 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 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失去支持能力: 失去支持能力: 非承重构件自身解体或塌垮; 非承重构件自身解体或塌垮;梁、板等受弯 构件挠度过大( 构件挠度过大(总挠度值达到构件长度的 2%、3.5%、5%时) 、 、 时 完整性被破坏: 完整性被破坏: 楼板、 楼板、墙体出现穿透性的缝隙或孔隙 140 失去隔火作用:隔火构件背火面平均温度升到140,或背火 失去隔火作用:隔火构件背火面平均温度升到140 面任一点温度达220 220 即不具备隔火作用。 面任一点温度达220时,即不具备隔火作用。 构件的燃烧性能 不燃烧体: 不燃烧体: 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 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如:石材、金属等 石材、 燃烧体: 燃烧体: 用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 用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如:木材、织物等 木材、 难燃烧体: 难燃烧体: 用难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如:木板条抹灰等 用难燃烧材料做成的构件, 4.2.2 建筑物的质量等级 建筑的耐久年限) (即:建筑的耐久年限) 一级: 年以上 一级:100年以上 重要及高层建筑 重要及高层建筑 二级:50100年 一般性建筑 二级: 年 三级: 年 三级: 2550年 次要建筑 四级: 年以下 四级: 15年以下 临时性建筑 5. 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及设计原则 5.1 影响因素 5.1.1 外环境的影响 1)外力的影响: 竖向荷载:恒载 外力的影响: 竖向荷载: 活载 2)自然气候的影响 横向荷载:地震、 横向荷载: 防潮、防水、保温、隔热、 地震、风载 防潮、防水、保温、隔热、变形缝、隔蒸汽层 3)人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变形缝、隔蒸汽层 防振、防火、隔声、防腐、防爆、隔尘 防振、防火、隔声、防腐、防爆、隔尘 5.1.2 技术条件的影响 材料、结构、施工 材料、结构、施工 5.1.3 建筑标准的影响 2.2 设计原则 坚固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坚固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6. 建筑统一模数制 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 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管理科学化 6.1 建筑模数 模数即:以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度的增值单位 即 模数 6.1.1 基本模数 模数制中选定的基本尺寸单位, 模数制中选定的基本尺寸单位,1M = 100mm 100mm 模数制中选定的基本尺寸单位 6.1.2 导出模数 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数倍。 基本模数的整数倍。 扩大模数 基本模数的整数倍 基数为3 12M 15M 30M 60M 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六个 分模数以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 以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 分模数 基数为1 10M 基数为1/10M、1/5M、1/2M,三个 6.1.3 各模数数列的适用范围 基本模数:层高、门窗洞口、构配件截面 基本模数:层高、门窗洞口、 扩大模数:开间、柱距、进深、跨度、层高、门窗洞口 扩大模数:开间、柱距、进深、跨度、层高、 分 模 数: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截面 缝隙、构造节点、 6.2 预制构件的尺寸 标志尺寸轴线尺寸,应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 轴线尺寸, 标志尺寸 轴线尺寸 构造尺寸标志尺寸 缝隙尺寸 标志尺寸 构造尺寸 实际尺寸构造尺寸 公差 实际尺寸 构造尺寸 6.3 房屋定位轴线的标定 1) 定位轴线的作用 ) 将房屋视为一个三向直角坐标空间, 将房屋视为一个三向直角坐标空间 , 以其三维坐标网 格中的平面定位轴线和竖向定位轴线为基准, 格中的平面定位轴线和竖向定位轴线为基准 , 来确定建筑 组合件、构配件的位置与尺寸及其相互关系。 物、组合件、构配件的位置与尺寸及其相互关系。 2) 平面定位轴线的标注 即:纵向、横向定位轴线 ) 纵向、 轴圈与轴号 轴圈8mm 轴圈 纵、横轴号标注 附加轴号 分区编号 圆形、折线形平面轴线编号 圆形、 3) 竖向定位轴线 ) 标高 6.3.1 墙的定位 承重内墙 1.)上下层等厚: )上下层等厚: 轴线从墙体中心通过 2.)上下层不等厚: 底层墙体中分 )上下层不等厚: 底层墙体偏分 1.) 上下层等厚:a. 砖墙: 上下层等厚: 砖墙: 承重外墙 120 轴线距顶层墙身的内缘120mm 轴线距顶层墙身的内缘 b. 剪力墙: 轴线从墙体中心通过 剪力墙: 2.) 上下层不等厚:以砖墙为多,轴线以顶层墙体为依据 上下层不等厚:以砖墙为多, 带壁柱的墙体 轴线从墙身内缘或距墙身内缘120mm处通过 轴线从墙身内缘或距墙身内缘120mm处通过 120mm 非承重墙 轴线多居中或从墙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