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史工具书杂谈文史工具书是从事文史学习和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本文转自启迪论坛7d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而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因此在下拟将文史工具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作个简要介绍(到清代为止): 一、语言文字类 二、类书、政书类 三、年鉴、手册类 四、目录、索引类 五、表谱、图舆类 六、辨伪及其他 文史工具书的发展简介: 文史工具书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字书史籀篇和词书雏名,汉代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同时也出现了目录书七略别录和年表、政书、帛画地图,三国时期,曹丕组编皇览是有记载的第一部类书,晋李充撰四部书目开创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隋朝陆法言等编著的切韵,有音韵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在继承前代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字、词、韵书,如六书故、龙龛手鉴、广韵、集韵、埤雅等;也出现了如汉简、干禄字书、字通、班马字类等一些专门性的字典词典。在目录学方面,有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子略等;政书有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类书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等。明清时代,工具书已经开始成熟,字词典类有字汇、字通、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经传释词、通俗篇、恒言录、迩言、助词辨略等;书目类有千倾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类书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佩文韵府等;年表、纪年有历代纪元编、历代帝王年表等;辨伪专著有诸子辨、四部正讹、考信录、群书疑辨等等。 第一类语言文字类 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字典类工具书:研究汉字的形态、来源、发展变化和字义的,就是字典类工具书。 2、词典类工具书:研究词的来源和涵义的,就是词典类工具书。 3、语音字典:研究语音的专著就是语音字典,往往表现为韵书形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物殊的字典。 一、字典书目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许慎。许慎,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 说文解字开始写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十四章(加上叙共十五篇),收9353个单字,重文1163个,实收单字8190个,连同解说共133441字。 说文解字以通行的秦汉篆书(小篆)为主体,把古文和籀文不同于小篆的列在下面,按照六书的原则,分析文字的结构形态,先释字的本义,次释字形,有的注出字音。 说文解字的内容非常广泛,天地山川,鸟兽杂物,王制礼仪莫不毕载。它的解说体例也十分复杂,既引用古文、经书、古籀,也引用方言俗语等。 说文解字是许慎整理研究当时许多经学家、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而编成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是研究古汉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总结了汉以前的文字理论,系统地提出并解释了“六书”的理论,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部首分类法;它的解说中保存了古代逸闻古俗,使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古代政治经济情况。 说文解字问世后几经校改传抄,原书面貌已不法恢复。现在通行的是南唐徐铉整理的说文解字。另一较好的通行本是清代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注,一般称为段氏说文解字注。 版本较好的有1963年12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很多,成就较大的有:桂馥著的说文义证,王筠著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著的说文通训定声。 近代丁福保把以上著作和其它专著汇而为一,称之为说文解字诂林。 说文解字部首分为540部,分得太琐碎,无规律可循,排字混乱,查找字很是困难,有时“寻求一字,往往终卷”,可查清代黎永椿著的说文通检,蒋和著的说文部首表。 2、玉篇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顾野王字希冯,生于梁天监十八年(公元年),卒于陈太建十二年(公元年),吴郡人。原书成于公元543年。现通行本是宋代陈彭年、丘雍、余锐等人修订的,名为大广益会玉篇,30卷,分542部。玉篇原书15万8千字,收单字16800个,陈增加5万多字,收单字22500多个,比说文解字为详,但不书篆书,只释字义和用反切注音,释义比较简单,是研究文字和训诂的重要参考资料。 3、干禄字书 干禄字书(唐)颜元孙撰,颜元孙字聿修,尤善草隶。此书主要是辨字的形体、正字俗字并列,一目了然。清段玉裁书干禄字书后说:“其正字既皆合古,即其通字、俗字,学者流览,亦可以推古今迁移之故。” 查找俗字可查阅此书。 4、类篇 类篇(宋)司马光等撰,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类篇共45 卷,最末一卷为目录,全书分十四篇540部,考集韵所收,并重文为53525字,此书凡文31349字,重音21846字,合在一起共53165字。通行的是楝亭五种本。此书编撰较为慎重、严谨,不仅继承了说文解字的优点,注重探讨字源,训诂音义,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产生的新字,补充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不足。 5、六书故 六书故(宋)戴侗撰,戴侗,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南宋永嘉人。六书故计 33卷,全书共分“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等九部,细分为479个目。基本上是按类收字,无类的归“杂”部,存疑者归入“疑”部。此书查阅困难,但有些释义很完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龙龛手鉴 龙龛手鉴 (辽)行均和尚撰。此书原名龙龛手镜,宋人刊行时为了避赵匡胤祖父赵竟之讳而把“镜”改为“鉴”。此书沿用了部首检字法,但改变了说文的分类,归纳为 242个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全书四卷,收字26400多个,注释着重形体辨正,后注音义,释义当中引证不少佛书音义。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古体字和异体字,并收录了很多民间俗字。对于了解唐代前后人们使用俗字的情况,对于研究汉字的变迁,特别是对于释录敦煌学中的文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字汇 字汇(明)梅膺祚撰,梅膺祚,字诞生,宣城人。字汇成书于万历43年(1615年),共14 卷,收字33179个。此书对字典的编检方法有创造性的改过。它简化说文解字的部首为214部,改变过去收字排列混乱的缺点,按笔画多少编排,创立难字“检字表”,每卷之首编制部首表,注明每部所在页码。这一重在改进,一直为后世所本,直到旧本辞海仍是按例编制,分214个部首。注音是先反切后直音,释义简明清楚。 字汇问世后,因编制新颖,风行一时,同一类型的字书出现了很多,如字汇补、同文字汇、玉堂字汇、文成字汇、正字通等等。 8、正字通 正字通(明)张自烈撰。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江西宜春人。正字通全书16卷,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编制同字汇,共214 部,对字汇中的缺漏和错误给予补正,但引用的材料过繁,引书有的失注篇名,一字又有重见于两部的,有失精确。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就是以字汇和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 9、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1716年印行,部首检字法,分214部,共收字47035个,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注音用反切,释义都有例证,旧版在版框上附有篆字一万多个,收集资料相当丰富,是当时收字最完备的字典,字典一词,也创始于此。 康熙字典由于编写时疏漏,错误较多,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其中错误2500多条。康熙字典尽管有错误,但还是查找古字、古义、古音很有价值的工具书。 10、经籍籑诂 经籍纂诂(清)阮元撰。阮元,字伯元(1764-1849),号芸台,江苏仪征人。全书记106卷,按106韵编排,每韵一卷,收录了唐代以前主要古籍中的文字训诂,即释本义,也说明引申义,此书体例严谨,材料丰富,并附有同体异型字,对研究古代汉语特别是字源,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它的缺点是首先,经籍籑诂只是资料的集结,而缺乏对义项的归纳。其次,有些书经籍籑诂成书时尚未发现,所以经籍籑诂未及征引,所以我们引用有关书籍时一定要覆核原书。另外此书不注音切,也是其缺点。 11、助字辨略 助词辨略(清)刘淇撰。刘淇,字武仲,河南确山人。助词辨略是一本收录和研究虚字(即助词,也称虚词)的专门性字典,共收录虚字476个,分列800余条,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人声编为5卷,依106 韵次第排列。它是总结前人关于虚字的材料而成的,是最早的一部虚字工具书,它奠定了虚字研究的基础,对后出著述有较大影响,最大的特点是收录了一些俗语虚字。 12、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经传释词于嘉庆二十四年记(1819年)刻版发行,此书共分十卷,收虚字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每字下面先说用法,再引书证。些书体例严谨,征引材料丰富,解释虚词精当,但侧重于经传中虚字的特殊用法,取材范围狭隘,收字不多。 对经传释词的缺漏,(清)孙经世著有经传释词补,共收“庸”“一”等十二个虚字;又著经传释词再补,收“而”“如”等四个虚字,又对经传释词原文作了若干增补订正。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清同治年间吴昌莹著的经词衍释十卷,编写体例和检字方法完全同经传释词。它对王引之选录的一百六十个虚词,逐一进行增补,或补其未详,或补其阙漏。书后又附经词衍释补遗,对经传释词中未收的二十三个虚词,一仍经传释词体例,予以增补。 经传释词较早的版本有皇清经解本(阮元刻)、守山阁丛书本(钱熙祚刻)、王氏四种本(鸿文书局印)、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印行)、学生国学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印行)等。 甲骨文由于在上世纪初才被发现,因此古代文献中并无资料可以查阅,关于甲骨文的有关工具书主要有: 甲骨文合集郭沬若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分十三册印行。它把近七十年来上百种书刊所著录的材料和分散在国内外公私收藏的甲骨实物和拓本,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基本上都搜集起来了。编写体制是分期分批进行编辑,力图科学地体现出商代甲骨文字的基本面貌。些书是甲骨图版原大照像影印,收集近五万片,附有释文和有关图表等。 甲骨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专收甲骨刻辞,正编收1723个字,附录2949个字。二、词典书目 1、尔雅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作者尚无定论,本文转自启迪论坛7d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北宋邢昺序尔雅注疏说:“周公倡之于前,子夏和之于后”,而四库总目却以为“其成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它当产生于古代,经过多人增补,最后成书于汉代。尔雅编撰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其它儒学经典著作的。书名称之为尔雅,是把它当作解释经文最正统、最标准也是最正确的书(尔、近也;雅,正也)因此历代均将其当做宝典,是十三经之一,是“六艺之铃键”。 尔雅是把字的性质、意义加以分类后进行编纂,既释单字也释词。凡是周秦诸子传记的名物训诂无不采集,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名,通方(言)俗(语)之殊语”的词典。 尔雅不同于一般词书的编撰,它是按词义的同异划分为类,按类归词。全书共分十九篇,也就是十九类。 尔雅保存了周秦时代的语材料,是阅读汉以前是古代典籍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对了解古代历史、器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重要作用。 历代对尔雅进行研究的专著主要有: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新义(宋)陆佃撰 尔雅正义(清)邵晋涵撰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 2、小尔雅 尔雅出现以后,各代相继出现很多尔雅类型的书,有的给尔雅作补充,有的按其体例编撰,这些书者命名为“雅”,其中有十部名之为“十雅”,包括小尔雅、释名等。 小尔雅,在汉代出现,作者不详。全书一卷,内容共分广诂、广言等十章,是补充尔雅,另外又新增度、量、衡三章。清代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13卷,是较好的参阅资料。 3、释名 释名(汉)刘熙撰,全书8卷27篇,即27类,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也是一部百科性的词典。特点是采取音训给字词下定义,再进一步指出词的来源,此书对了解汉代语音、方言和词义都有用处。此书在明代曾改名为逸雅。 4、广雅 广雅也称为博雅,(三国魏)张揖撰。张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此书取材广泛,保存了汉以前字词的古义,是一部有价值的古训诂词典,补充了尔雅所没有的内容。广雅原书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8150字。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评论广雅说:“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借以闚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训诂也大矣。” 5、埤雅 埤雅(宋)陆佃撰。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埤雅全书20卷,书中凡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释天二卷。今本释天之末注后缺字,故此书实际上亦稍有佚脱。内容偏重于古代经书中动植物及天文气象名词的解释,也保存了宋以前许多文字古义,是宋代一部较有特色的训诂学著作。 6、尔雅翼 尔雅翼(宋)罗愿撰。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安徽歙县人。尔雅翼全书分32卷,共5万余字。书名的意义是尔雅的羽翼,以补尔雅之不足。主要内容解释草木鸟兽虫鱼等,考据精博,体例谨严。 7、骈雅 骈雅(明)朱谋囗(囗字左土右韋)撰,谋囗(囗字左土右韋)字明父,一字郁仪,豫章人,宁献王朱权曾孙。骈雅全书7卷,分13类,仿尔雅体例,专门搜集古书中冷僻深奥词语,大体以解释双音词为主,凡两字成为一义的,以及字异义同的都类聚而加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此书搜集材料涉及面广,包括经史子集、小说,有一定有参考价值。清代道光年间魏茂林作骈雅训纂,把原书7卷分为16卷,每条分别为注,引用的经史子集书有256种之多,各书都载明篇名卷数,并注明所根据的版本。如果是属于佚书之列,并注明从何书转录,一丝不苟。 8、通雅 通雅(明)方以智撰。方以智(15791671),字密之,安徽桐城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及第,曾官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明亡为僧,法名弘智,字无可。通雅全书共52卷,分20类,书首卷一为“音义杂论”,卷二为“读书类略”和“小学大略”,卷三为“诗说”和“文章薪火”。书中由卷一至卷五十二分为疑始、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诸目,门类很细。举凡名称、事物的音义都原原本本详为考证,辨驳音义相传之误。通雅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古汉语词汇,是研究词源的重要工具书。清人编的佩文韵府就是从通雅中取材。 9、别雅 别雅(清)吴玉搢撰,吴玉搢(16981773),字藉五,号山夫,江苏淮安人。别雅初名别字,共5卷,专门收录古书中文字形音歧异、易于传误的词,并引书以证,体例类似尔雅的“释诂”和“释训”。 10、比雅 比雅(清)洪亮吉撰。洪亮吉(1746-1809),江苏阳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比雅全书19卷。编写体例是把与一个词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等排列一起,对研究汉语词汇有一定帮助。 11、叠雅 叠雅(清)史梦兰撰。史梦兰(18181898)字香舠,号砚农,乐亭人。叠雅全书共13卷,其编写意图在其序言里说得很明白,是以“形容之妙,每用重言;名物之称,尤多复学”。作者把古代经史子集和诸家注疏中所用的叠字汇集在一起,按照尔雅释训的体例,对每组叠字做一总的解释,然后按经史子集顺序引书为证。编成此书。书后附叠字人名录(双名录)可供参考。 12、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陆德明(556-627)名无朗,以字行。唐苏州吴人。经典释文全书30卷,专注十三经文字,收罗各家音切注释,以单字、单词为头,然后引书为证,并加上自己的见解,编撰周密,是研究唐以前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庄子)注释的专用工具书。又因为它以释音为主,少数义训,所以又是一部以研究经书音训为特征的工具书。此书编写体例不尽相同,也有个别错误。 13、一切经音义(玄应音义) 一切经音义(玄应音义),(唐)玄应撰(生平不详)。初名大唐众经音义,开元录改为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共25卷。玄应参考北齐道慧的音义,自大方广华严经起,作音义四百四十余条,但此书实际上并未完成一切经的音义,仅完成当时一切经的半数。书中引用的某些古籍,如郑玄尚书注、论语注,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等,今已失传。 14、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 一切经音义又名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唐)慧琳撰。(737820),唐京师西明寺僧,俗姓裴氏,疏勒国(喀什噶尔的古称)人。一切经音义全书共 100卷,约60万字。从大般若经到护命放生法共1300部佛经,慧琳依据开元释教录所收录的佛经,根据韵英、考声、切韵以释音,根据说文解字、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这七部书以释义。同时还引证了其它许多古籍,许多失传的古字书、韵书因此而得以保存。注释体例很严密。 15、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又称希麟音义,(辽)希麟撰(生平不详)。全书10卷,希麟将开元入藏以后,新译经典一一部中之难字梵语等,附加音义略解,并正其讹字,为仿效和增补“慧琳音义”而成。本书所引书目颇多,举凡内外学儒释群籍,不下百余种。 16、方言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別国方言,(汉)扬雄撰。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方言共13卷,12000字,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的内容包括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方言,也包括了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的编辑体例仿尔雅按类编次,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保丰了两汉时期丰富的口语词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箋疏等。 17、通俗编 通俗编(清)翟灏撰。翟灏(1736年- 1788年)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人。通俗编共38卷,收集汉语方言俗语计5000余条,取材十分广泛,不仅有经史子集,也有诗词小说佛经等等,解释详备,对每一词语都考证出处,探索语源,但关于作者、卷数篇名等项所记不是很完备。同时钱塘人梁同书作直语补证,载频罗庵遗集卷十四,专记民间口头俗语,收词8百余个,是对通俗编的补充。 18、恒言录 恒言录,清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年- 1804年),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该书共6卷,收词语800余条,分为吉语、人身、交际、譭誉、常語、单字、叠字、亲属称谓、仕宦、选举、法禁、货财、俗仪、居处器用、饮食衣饰、文翰、方术、成语、俗谚等共19类,比通俗编分类简单科学,不但收录了不少双声迭韵词,同时注意收集等义和近义词。编写体例接近于现代词典。恒言广证,清陈鱣著,对恒言录和张、阮两家补注又有所补充,1958年商务印书馆据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陈鱣手稿排印。以上两书均分吉祥、人身、交际、毁誉、常语、单字、叠字、亲属称谓等十九类,汇印本更增编四角号码索引,查找方便。 19、吴下方言考 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撰。胡文英,(生卒年不详)字质余,号绳崖,江苏武进人。吴下方言考共12卷,专以吴语、吴音注释,同时也参用其它方言来参校说明。它对通解古今词语,特别是“吴下方言”有很大的帮助。 20、迩言等五种 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该书包括清钱大昭著迩言、清平步青著释谚、清胡式钰著语窦、清郑志鸿著常语寻源、近代罗振玉著俗说等书,并增编迩言等五种综合索引,按词头四角号码排列,附于书后,查检便利。 钱大昭(1744年1813年),字晦之,一字竹庐。钱大昕之弟。 平步青字景孙,号栋山,又号侣霞,浙江山阴人。同治壬戌进士,历官江西粮道。有越吟残草。 胡式鈺字青坳。上海人。诸生。有寸草堂诗钞。 郑志鸿字逊齐,安徽泾县人。 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浙江上虞永丰乡人。三、音韵工具书 音韵工具书本应归纳为字典类,本文转自启迪论坛7d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这里将音韵工具书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音韵书是一种特殊的字典,除有少量的释义之外,它的作用主要还是方便诗词曲的创作。这里分为音韵学和等韵学两类(注:这样的分类是不科学的,因是介绍性的文章,姑且如此)。 音韵学类: 1、广韵 广韵(宋)陈彭年、邱雍等编。陈彭年、邱雍等根据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人孙愐的唐韵而增广修编成广韵。广韵历来版本较多,周祖谟以泽存堂刊本为底本,作了精细的校勘,定名广韵校本,是最好的本子,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分别于1951、1960年影印。全书的编排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全书共五卷,分为206韵,共收26,194个字。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编排体例是同韵字排在一个字头下,先释义,后注音,注音用反切,相同韵字只释义不再注音。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有异体的,附在字头之下。广韵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魏晋唐宋间的语言,不仅把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古代字书的文字音义收录无遗,而且有所增补,释义很详细,是研究汉语史的主要参考书。 2、集韵 集韵(宋)丁度、宋祁等修,实际最后完成于司马光之手。全书共10卷,收录53500多字,是重修广韵之作,比广韵的资料大大增加。全书分平声四卷,上去入三声各一卷,除了对广韵的韵部有改并外,编排上也不相同:本字后附异体字,再注音,后释义。全书保存了古代大量文字的音义,在释义方面一般较广韵为简,但有时也互有详略。清方成珪编集韵考正,对原书有所订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把二书汇印在一起,有便读者。 3、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宋)丁度、邱雍等修。此书是为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修,全书5卷,计206韵,是广韵、集韵的简编本,价值不大。毛晃、毛居正父子编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简称增韵,是官韵的代表。 4、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南宋)刘渊编,分为107韵。刘渊为平水(山西临汾)人,故此韵被称为平水韵,它是民间韵书的代表,原书早佚。金人王文郁将刘渊所著重修平水新刊韵略改为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这就是长期通行的“平水韵”,一直为后人作诗所本。 5、韵会 韵会亦称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撰,忠字子中,昭武人。全书30卷,分为106韵,收字以平上去入分类注释反切音读、汉前古字书经书中的字义,字体演变,经典文赋中的使用等等。就韵字的收录而言,每个韵字都注出来源,并且统计出数目来。淸代学者对韵会的成就归纳出四项:一、“通文字之源流”;二、“明经傅之假借”;三、“厘正字体”;四、“所引经传往往有古时善本,足以证今本之讹者。”。 6、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全书分19部,中原音韵的编排,体例简明而合乎实用,和以前的韵书迥然不同。只收字,不注音义,四声不分立,这和元曲四声通押有关。它反映了当时北方音系的实际情况,也是现代北京音的发 端,一直是北派曲韵的准绳。作为北曲用韵依据的韵书中原音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虽然它是为词曲家作曲服务的,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中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有下面几个特点:一、全浊声母消失;二、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三、入派三声。今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北方方言(又称官话)都具备上述特征。 7、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明)乐韵凤、宋濂等撰。全书16卷,分76部,简称正韵,这是奉敕而作的一部官韵。该书的编撰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它先后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韵的平声、上声、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分韵 76部。它与古今韵会举要不同,没有在每一韵下明白注出声类。这部韵书并没 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相反,因为保存全浊声母和入声,比较 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 8、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纂。康熙读书处名“佩文斋”,故以“佩文”命名。全书正集444卷,拾遗112卷,共收单字1万多个,按每韵的四声排列,每部收同韵的字,取字按每词的尾字取韵归类共收条目140万。每个字解释顺序是先注音,后释义,再列举典故词语。此书编写得很细,它既是一部韵书,同时也可以做为一部专门查找典故的词书来使用。有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影印出版,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笔划索引。 9、佩文诗韵 佩文诗韵于清代康熙年间成书。全书五卷。是佩文韵府单字的简本,收字一万多个,字义极简。按平水韵106部编排。 10、诗韵全璧 诗韵全璧(清)汤祥瑟撰。佩文韵府因为卷帙繁多,查检不易,携带不便,乾隆时,周兆基由博反约,辑佩文诗韵释要,以便于士子习用,但释要却太过简略,汤祥瑟在校定诗韵本的基础上,荟萃各家韵注,精细勘定,又将词林典腋、诗腋、赋彙等语词典故之书,刊于诗韵正文之上,名为诗韵合璧。民国年间上元华锟以家藏精本诗韵合璧与佩文韵府互相校勘,订正讹误数百条,同时增以诗赋类联采新、月令粹编、金壶字考和府县异名等做诗常用的参考资料,改名为诗韵全璧,成为写诗的有力工具书,故风行士林。全书按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共分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曾以扫叶山房本影印出版,但此版本有极少量字词脱漏现象。 11、音韵阐微 音韵阐微(清)李光地、王兰生等撰,全书18卷。分平声三十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二十九韵,入声十七韵,附载广韵韵目,使读者知其分合。此书的特点是改革了反切注音,每字的切音有定字,力争反二字直呼拼音。 12、韵史 韵史(清)何萱撰,此书音韵成应不大,但释义较好,完全可以做为字典使用。 等韵学 等韵是韵学的一个专用语,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实际上就是研究汉语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1、切韵指掌图 切韵指掌图(宋)司马光著。共二卷,附检例一卷,全书20个韵图,用韵206个。把三十六个字母分清、浊,作二十图,以独韵为首,其次为开合韵,每类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为顺序。用图表的方法研究切韵,是一个创造。 2、七音略 七音略(宋)郑樵著。郑樵(1104-1162),字渔仲,福建莆田人。也是韵图查字,此书为43个韵图,并分内转19图,外转24图,先排四等,后排四声。 3、四声等子 四声等子于十二世纪成书,作者不详。此书将二六韵归为十六摄并进行了命名,它是简化43个韵图为16摄的著述。36个字母也有变化,切先排四声,后排四等。十六摄为内摄之通、止、遇、果、宕、曾、流、深,外摄之江、蟹、臻、山、效、麻、梗、咸等,摄的出现,使二六韵复杂的情况得到简化。 4、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元)刘鉴著。刘鉴字士明,关西人,此书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它的编制与四声等子相同,沿用16摄。另:查找典故的书除佩文韵府之外骈字类编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骈字类编 骈字类编(清)康熙时官修,本文转自启迪论坛7d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张廷玉等编。计240卷,全书按类编排,包括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等12门,补遗人事1门。本书专收两字组成的词组和双音词,按词的头一个字归类,后注出处、篇名、诗句,是一部查阅典故的书籍。 二、类书、政书类 类书 类书,是一种分门别类地汇集前人资料著作的工具书,它按类把前人的著作汇集在一起,基本上是引用原话,有时甚至是整段整篇的录入,但不加以评论,相当于现代的百迫椋植痪嗤类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有的古籍完全是从类书中辑录出来的,同时它也是校录古籍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lt;br 1、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此书共100卷,共收唐代以前古书1431种,是最早的完整的类书之一。全书共分天、岁时、地、州郡共46部,每部下又分细目,细目共727条,每个条目都引用古书的解释,既引古代史实,也引用古代诗文,保存了隋代以前的很多亡书,保留了大量的文史资料。 2、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唐代书家。仕隋为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授青光禄大夫,谥文懿。北堂,就是当时秘书省后堂。新旧唐书记载北堂书钞共一百七十三卷。今日通见的传本仅有两种160卷本,为陈禹谟刊本和南海孔广陶刊本,全书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共19类,部內又各分细类,全书计八百五十二类,每类之中先摘录字句用大字排列,下加双行小字注出引用书名或原文。编写体例类似艺文类聚,但内容较少。 3、初学记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徐坚,字元固,湖州人。此书成于唐开元年间,是唐玄宗为他的儿子初学作文而命徐坚等编纂的,全书共30卷,共分23部,313个子目,其体例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与一般类书略有不同。其中叙事汇集各种资料说明子目标题,提供有关的知识;“事对”列出对偶式的典故,下注出处,供作诗为文时采择;“诗文”精选关于本题的诗文佳作,供作楷模和借鉴。此书取舍较为严谨,它也保存了唐以前的不少古诗文。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传本有:1、日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南宋绍兴十七年余十三郎宅刻本,应属最善最足。2、明嘉靖安国桂坡馆刻本,原缺卷7、10、21至25及30下半,安氏补足后刊刻,以后多种明刻本均从此出,清乾隆内府刻古香斋本也从此出。(3)古香斋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4、白孔六帖 白孔六帖原名六帖新书(唐)白居易编,计30卷,宋知抚州孔传又编30卷为后六帖。南宋末年两书合而为一,分成100卷,取白孔二姓为名,故名白孔六帖。体例同北堂书钞,分一千三百八十七个门类。一门类前,标有“白”字的,是白书原文;标有“孔”字的,是孔书原文。白氏多采经传百家的成语故事,孔氏则泛采唐宋各种诗文杂录。此书是查找宋以前百家诗文的类书。 5、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著,全书1000卷,分55部,4558门,约500万字。此书初名太平总类,因为是写给宋太宗阅读的,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它共引录古籍 2579种,其中许多古籍已经失传,尤其珍贵的是引书中保留了汉代人物传记100种和地方志200种,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常常整篇整段地引录原书,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另外本书的分类很细,是一部很好的查找历史事实、成语典故、诗词出处等等的工具书。此书版本有:(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编。全书1000卷,共分31部,细分1104门。初名历代名臣事迹,后宋真宗赐名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其目的是选取做人行事的标准,树立人们行动的规范。此书内容专取六经、子史材料以及诏令、奏议等,不取小说。收录材料的时代从上古至宋以前止。体例上创新的地方是每部有总序,各门有小序。总序概括事迹沿革、小序多为评论之语。 7、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分92类,细分为150个目。此书引书470种,专收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稗史等专题的类书,是研究中国小说史不可不读的工具书,有很多流散亡佚小说,多因此书保存而得见其原貌。书中所收的李娃传、东城老父传、柳氏传、长恨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都是名篇。 8、事林广记 事林广记(宋)陈元靓编,是宋代专门供民间使用的类书,是查找民间典故的专书,也是研究宋代日常生活资料的百科全书,门类广泛,天文、地理、政刑、社会、文学、游艺,无所不包。它附有很多插图。 9玉海 玉海(宋)王应麟编。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玉海全书计200卷,分天文、律历、地理、帝系、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效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21门,细分为240类,最大特点是收录很多宋代掌故,为后来史籍所未详,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所收词章多是堂皇富丽,吉祥善事,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的类书。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10、事文类聚 事文类聚,分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遗集七部分,前、后、续、别四集宋代祝穆撰;新集、外集元代富大用撰;遗集元代祝渊撰。全书共计236卷,沿用艺文类聚编制,惟该书每类所记首先是群书要语,次是古今史实,而后文集。最大的特点是所收著作都录全文,因此保留了很多失传古籍。11、事物纪原 事物纪原(宋)高承撰。专记事物原始之属,本文转自启迪论坛7di.Net,转载请注明出处,自天地生植、礼乐刑政,以至博奕嬉戏之微,鸟兽虫鱼之类,皆考索古书,推其原始,详其事实,注其出典。 今世传本,有正统间南昌阎敬校正本。全书共十卷分五十五部,共计一千八百四十一事。李果曾将阎本,略加刪定,由一千八百四十一事,刪为一千七百六十四事。 清纳兰永寿,据高承书,另参纲鑑,略加增补,为事物纪原补十卷,目录二卷。共五十二部,与事物纪原较,每条各有详略。 12、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宋)李昉、宋白、徐铉等编,收南朝梁至五代作家2200人的作品2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其中唐人作品占九成。1966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共称宋代四大类书。 13、韵府群玉 韵府群玉(元)阴时夫编,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按词语最下一字归韵。此书编排,以经史子集为序;选材,经史子集无不涉及,“以事为韵” 开创了一种新的编写体例,明代的永乐大典就是沿用了此书的编写体例。此书的缺点在于引书不列篇名,引诗不标题目,不便于查对原书,另外资料的搜集也收所疏漏。 14、群书类编故事 群书类编故事(元)王罃撰。全书共24卷,分18类,细分832部,是专门收录故事的类书。 15、永乐大典 永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