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doc_第1页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doc_第2页
垃圾短信——大学问题——环境问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垃圾短信关注“拇指经济”,对“拇指文化”呢?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这样的情况下,一则消息的出现令人欣喜。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亿人。如此惊人的“人气”,表达百姓对净化手机短信环境的强烈愿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拇指经济”的同时,是否对“拇指文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对“拇指文化”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行动呢?我国是世界最大手机用户国,平均不到人就有一部手机,年发短信数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数量的总和。短信,更新着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带来与日俱增的烦恼:“灰色”、“黑色”、“黄色”垃圾短信肆虐,让人不胜其扰。短信文化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文化载体,有些猝不及防,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监管和建设性引导。很多人只将它看成是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游戏娱乐平台,没有认识到,它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虽然短信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运营商们对于短信“经济利益”的青睐,远甚于对“文化价值”的关注。我们看了不少盘点“短信经济”成果的喜人报道,看了不少移动通信业务创造经济增长点的乐观估算,但却少有人算计,一年亿元短信收入中,那些垃圾短信“经济贡献”背后的社会代价和文化损失。更鲜有人思考,这样一个新传播方式的文化特性和发展方向。在短信的“文化意义”远未被正视之时,手机虽然空前迅速地发展着,但却只是技术和数字的增长,对其内容和文化含量,却缺乏引导。一方面,中国手机用户亿,是网民的倍,与全国约亿台电视机相当。另一方面,短信文化如同一盘散沙,主要是人们自发创作,表情达意有余,文化熏陶不足。更有不少商家推波助澜,在商业利益背后,缺少一份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置此情形,有关部门出面,激浊扬清,值得称道。这意味着“短信”这个始于大众的“民间语文”样式,被纳入政府“文化建设”的视野。但文明“种子”毕竟有限,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还需长效机制和有效监管,特别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比如,如何解读短信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性,它是否很适合东方式的含蓄表达,所以才能迅速流传?与出版文化比,短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人人都是接受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传播者,在这样的特性下,如何提升短信文化品位?还有,短信文化中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点,怎样确立?商业利益和文化精神的冲突,如何处理?短信信息污染怎么治理?如何开展面向用户的素质教育和人性化宣传?如何定位运营环节的文化角色和文化介入?在信息时代,文化建设当有前瞻性,否则就会在被动中疲于应对。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文明的“种子短信”,才刚刚破题。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环境问题环境信息公开,能否涤荡心头阴霾? 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从遮遮掩掩被动反馈,到大大方方主动公开人们期待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涤荡环境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及时在公众心头留下的阴霾。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污染仍在“高位运行”,形势依然严峻。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污染事故被瞒报、漏报的新闻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愿望日益高涨,要求政府和企业公开环境数据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公众环境信息需求,各级环保部门做了很多努力:从地级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到十大流域水质月报;从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到对污染企业挂牌督办近年来,涉及国计民生的环境数据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热点,“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排行榜”让上了“黑名单”的市长们如坐针毡。然而,与公众对环境数据的巨大需求相比,已经公布的这些数据显然还不够多,不够及时,不够广泛。环境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不透明,不但堵塞了环保部门和公众的沟通渠道,也不利于提升环保部门管理水平,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环境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给一些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而是能捂就捂,能瞒就瞒,能骗就骗。他们常常以“公布真相会造成公众恐慌”为由,以影响社会稳定为幌子,通过剥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逃避公众的批评和上级政府的责罚。事实证明,在信息化程度空前高的今天,“捂”、“瞒”、“骗”不但不能封锁消息,反而会使猜测和谣言泛滥,加重公众的恐慌情绪,不但会错过治理污染的最佳时机,而且会引发更多不利的影响。只有把环境知情权还给公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才能赢得公众对环保事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20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大学问题中国大学非理性繁荣?! 近日,关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争论烽烟再起,起因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对那些整天高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来说,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有点失望: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相当的大。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和理想,令人欣喜,鼓舞人心。然而,对一路高歌猛进的我国高校来说,似乎更应该反思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等于豪华大楼?有些高校在争创一流大学时,把“大楼”作为一流大学的标志和办学理念。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加入圈地盖楼的热潮之中,校园面积越来越大、楼堂馆所越建越多、大门一个比一个豪华,不少高校不惜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校长被债主们追得东躲西藏,斯文扫地。一流大学等于超大规模?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增长,教师队伍、科研设施却相对滞后,很多高校出现了“扩招综合征”: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基本教学质量,只能付出“牺牲学生培养质量”的沉重代价。一流大学等于论文数量?当前,高校的学术浮躁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高校教师的部分收入直接和科研经费挂钩,有些教师忙着争钱、争项目;由于教师的职称和科研课题、学术论文挂钩,有些教师急于出成果,忙着出书、发表论文。课题多、论文多当然是好事,但与数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科研成果虽然多,但真正的创新成果却较少;学术论文汗牛充栋,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却凤毛麟角。一流大学等于高官云集?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出现了升格热潮,本来应该是知名教授、著名大师云集的学术殿堂,却出现了高官云集的现象,副部级一大把、厅级一走廊、处级一操场。不少学校的校长不是忙着抓科研、抓教学,而是忙着跑升格、当官员,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一流大学不在于大楼有多高,而在于能否引领文化、科技之先;不在于学校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培养出多少杰出人才;不在于论文数量有多庞大,而在于创新成果有多少;不在于学校、校长的级别有多高,而在于名扬天下的大师有多少从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来看,我们一些高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