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doc_第1页
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doc_第2页
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doc_第3页
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doc_第4页
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兰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情况转载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现代主义设计的国家之一,1919年的 风格派 运动对于全球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荷兰是北欧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人口众多,但领土狭窄、地势低洼,因此,荷兰人民更富有设计意识,人们常说,荷兰人的历史就是一步与大海斗争、以设计建立生存空间的历史。1、设计的全民意识。由于荷兰的地理状况和生存条件,荷兰很早就开始建设运河、水闸、排水设施。荷兰建设的基础是建立在设计之上的。荷兰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馆长、杰出的设计家威廉.克罗威尔(Wlm Crouwel )说:只有靠设计,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日日生存的地方。全民的设计意识造成了全民的高设计品味和素养。因此,荷兰的设计无论是产品、建筑,还是平面设计,都具有非常高的设计水平。2、设计的现代意识。荷兰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故乡,在荷兰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荷兰并不存在像其他国家那样对现代主义产生惊喜、反感、否定的问题。对于荷兰人民来说,现代主义是民族的、历史的组成部分。3、设计的竞争意识。由于荷兰领土狭窄,荷兰城市之间、设计集团之间的竞争意识非常强。各城市都有自己的设计流派,形成本城市的形象。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各种设计活动均由本城市的设计师完成,从而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发展。这种竞争意识也表现在设计教育方面,荷兰有两个重要的设计学院,一是阿姆斯特丹的盖里.里特维特艺术学院,另一个是德夫特技术学院。前者是立足于荷兰现代主义的平面设计教育,而后者则立足于工业设计方面。这种以不同的侧重点发展、竞争型的设计是荷兰设计的一大特点。4、民间设计与政府资助项目并行发展。二战后,民间设计与政府项目的设计并行发展。就民间设计看,是以大企业为先导,如世界上庞大的电器企业之一的菲力普公司的设计部门,是荷兰现代设计的一个杰出代表。私人设计事务所十分活跃,如巴顿设计事务所、克罗威尔的 完全 事务所,他们大部分为本国设计。国营铁路、地铁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航空系统、财政系统的设计均由政府统筹,保证其达到设计的高水平境界。荷兰的设计具有高度次序性、功能性和理性的特点,再加上精密的细节处理,巧妙的色彩设计,丰富的艺术倾向,都是荷兰现代设计的特点。荷兰的设计是世界当代设计中杰出的代表之一。荷兰是西欧的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个国家具有相当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文艺复兴之后,一度是海上的强权国家,并且具有发达的殖民主义历史,其海外殖民地一直遍及远东,印度尼西亚就是一个前荷兰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荷兰进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健发展阶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荷兰已经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拥有发达的工业、农业、旅游业和金融业,其海上运输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工业的发达,也直接促进了它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的发展,荷兰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设计。由于它与德国等国家的长期密切关联,因此荷兰的设计也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它的最大的企业飞利浦公司的产品与平面设计中看出来。 荷兰是一个人口密度比较高的西欧国家,它总人口为l , 500多万(1991 年统计),而国土面积却只有10 , 000 多平方英里,因此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里接近1 , 000 人,其中城市人口为88 % , 比较美国的每平方英里60 余人,高出10 多倍。因此,这个国家的都市非常发达,公用设施、公用住房、公共交通的设计都非常完善。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是却具有类似新加坡、圣马利诺、列支敦士登这种所谓的城市国家的设计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日本有相似之处。荷兰同时是一个种族单一的国家,人口的97 都是荷兰人,因此,在设计上也显示出文化单一(homogeniusity)的趋向,使用荷兰语。荷兰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多,人口中的40%信奉罗马天主教,另外有19 左右的人口信奉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荷兰新教。 荷兰是一个领土非常狭小的国家,面积为15 , 770 平方英里,等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康州和罗得岛州三州的面积。位于欧洲的西北角的荷兰,北临北海,地势平坦低洼,不少地方低于海平面,依靠1 , 500 英里的大堤坝保护。1920 年以来,政府开始排干伊塞米地区(IJsselmeer)的海水,形成一个人造的陆地,称为祖德兹地区(the zuider Zee ) ,是欧洲最大的填海工程之一。荷兰有三个城市人口在50 万左右,包括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人口694 , 000 )、鹿特丹(Rotterdam ,人口576 , 100 )和政府所在地海牙(Hague ,人口443 , 500 )。荷兰政府为立宪君主议会民主制,全国行政划分为12 个省。 荷兰的经济发达,其主要的经济部门包括有:冶金、机器制造、化工、石油冶炼、钻石切割、电子工业、旅游业等等,是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布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结构的特点:荷兰只有1 人口从事农业,30 人口从事工业和制造业,而44 人口在服务行业工作,另外23 人口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1990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l , 250 亿美元。 荷兰是一个依赖进出口贸易为中心的国家,它在1991 年出口1330亿美元,其中对德国出口占总值的26%,以后分别是比利时的14 、美国的9 和英国的9 % ;同期进口额为1250 亿美元,其中从德国进口为26 % ,之后分别是比利时的14 、法国的10 和英国的9 % ,可以看出荷兰基本是一个欧洲型的经济国家。荷兰经济发展稳健,通货膨胀率比较低,1990 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 . 9 。 荷兰交通非常发达,其中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海运都发达。荷兰铁路总长度为2 , 828 英里;1990 年使用中汽车数量为550 万辆小汽车和55 万辆其他车辆,即平均每两个人拥有一辆汽车;全国共有大型飞机场五个;而海运方面,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他港口还有阿姆斯特丹港和利慕登港。 荷兰是欧洲西北角的所谓低地国家之一,原住民为凯尔特人(Celtic)和日尔曼人部落。公元前55 年罗马大帝凯撒(Jolius Caesar)征服此地。在查里曼帝国(the Eopire of Charlemagne) 时期,荷兰(the Netherlands)包括荷兰、比利时和弗兰得( Holland , Belgium,Flanders)三地。帝国以后,此地被各种地方强权瓜分,之后又被西班牙国王查里五世(charles vof spain)占领,他的儿子飞利浦二世一直力图阻止荷兰人的独立和新教改革的努力(1565-1573 年间)。沉默的威廉(wiiiiam the Silent , Prince of orange) 1579 年在乌尔斯特联盟(the union or utrecht .)中把北方的省份组织在一起,成立一个叫Estates 的联盟国体,本身有主权,但是同时有总联盟(Estates the States-General)代表,有些类似联邦政体。1581 年荷兰逐步脱离西班牙的控制,强大的荷兰共和国(Dutch Republic)形成,特别是成为海上的主要强权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开拓和扩张。 联合荷兰共和国(the united Dutch Republic)在1795 年瓦解,原因是法国人在此成立巴塔维亚共和国(the Batavian Republic) ,拿破仑上台以后,任命他的兄弟任荷兰国王(Louis , King of Ho11and , 1506 年)。1810 年拿破仑兼并荷兰,直到1513荷兰王国(Kingdom of Netherlands) ,包括比利时在内,由威廉一世(wiliiaml)领导。1830 年比利时分离出去,成立独立的比利时王国。荷兰在1814 年订立宪法,以后有所改订,但是荷兰的君主立宪体制即从那时开始确立,迄今没有再改变。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但是却在1940 一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印度尼西亚从17 世纪起一直是荷兰的殖民地,二战以后荷兰又在印尼进行了为征服印尼的战争,1949 年荷兰终于给予印尼独立。1963 年荷兰又将新几内亚(New Guines)交还印尼。 荷兰长期以来没有卷人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军事纠纷,使这个国家从印度尼西亚独立以后一直享有和平的发展,这是这个国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荷兰的狭窄的生存空间是荷兰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1 , 400 万人挤在一个只有41 , 000 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这个情况使荷兰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家的大部分领土低于海平面,因此不得不建造巨大的堤坝来防止洪水、潮汐的侵袭。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都不得不被设计,否则民族的生存都成问题,这种情况,使荷兰人具有极高的设计意识。荷兰鹿特丹的波伊玛斯-凡布宁根(BoymanS-van Beuningen)博物馆馆长、阿姆斯特丹的托特设计事务所(Total Design)公司的负责人克罗威尔(wim crouwel)曾经在1989 年在日本的名古屋举办的荷兰设计回顾展上说:这种全面的设计状况成为我们的新设计的源泉,而只是依靠了设计,我们的国家才可以存在。 因为面对大海的威胁,荷兰人一向重视总体设计。荷兰因为地势低洼,必须建立排水系统,因而很早就开始建设运河、水闸和其它排水设施,这个国家就是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上的。没有设计,也就没有荷兰。荷兰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大海斗争、以设计建立生存空间的历史。荷兰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the Boymans -van Beuningen Museum , Rotterdam)馆长、杰出的设计家威廉克罗威尔(Wlm Crouwel)说:只有依靠设计,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日日生存的地方(见:Hugh Aldersey-Williams : Natinalism and Globalism in Design , Rizzoli , 1992 ,P.40)。全民的设计意识造成了全民的高设计品味和素养,荷兰的设计,无论是产品、建筑还是平面,都具有非常高的国际水平,这一点是非常显著的。 在某种程度上看,荷兰的设计状况与丹麦的设计状况颇为相似。两个都是非常富裕的国家,两个国家都具有高度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人民,两个国家都只有很狭窄的生存空间,领土并不广阔,因此,他们的人民对于设计的细节具有比其它欧洲国家更加关切的态度。如果与德国比较,就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德国虽然在理性化、功能主义化的原则上与荷兰、丹麦非常相类似,但是由干德国领土辽阔,因而德国人并没有荷兰人、丹麦人那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荷兰是现代主义设计、国际主义风格的故乡。在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不足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于许多国家来说,现代主义是外国的、舶来的、非本民族的,而对于荷兰人来说,现代主义是他们民族的、历史的组成部分,因而,荷兰人对现代主义并没有其它国家那种认识接受的问题,他们从生出来,就生活在现代主义设计的空间中,因而,荷兰没有其它国家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的那种强烈的反感或者否定的问题。 荷兰的现代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基本是从两个大方面展开的,一个是民间的发展,特别是以大企业为领头作用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企业飞利浦公司的设计部门。飞利浦公司是这个国家电器制造业的中心,是欧洲和世界最大的电器企业之一,它的设计系统完善,是荷兰现代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另外一方面则是政府通过政府的项目,比如国营铁路、地铁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航空系统、财政系统等等,达到设计的高水平。荷兰的国土一向是利用围海造田的方式扩展开来的,因此,荷兰的国土本身有一部分就是通过设计人造的。农村利用堤坝防潮汐,城市利用运河、桥梁作为交通的联系,人为的痕迹比比皆是,整个国家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国家。因为所有这些工程都是现代工业革命的结果,因此荷兰人的现代意识比其他民族更加强烈,从荷兰的邮票、货币、广告、平面设计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明显的现代设计意识。因此,荷兰的设计水平也比其他大部分国家要高得多。 田野的平坦、几何式的城市规划和运河网、笔直的堤坝,都是荷兰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造成了荷兰人对于理性风格的习惯与爱好,这逐渐形成了荷兰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征。而设计因为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师的地位在荷兰也相当高,这是荷兰与别的国家在设计上相当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相似,荷兰的设计状况与丹麦比较相近。这两个国家都富裕,并且都有悠久的设计传统,它们的人民对于产品的设计都有较高的意识,因此它们的设计也相似。德国虽然在理性主义方面与荷兰相近,但是德国领土辽阔,因此绝对没有荷兰人那种对于设计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荷兰是国际主义的最后发展场所。虽然荷兰人口的95 都是荷兰本土人,但是在大都会中,外国移民和外国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事实上,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这些大城市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杂居的国际性都会区了。因此,发展出国际主义的风格,而不是单纯遵循传统的加尔文主义传统(calvinist heritage) ,对于荷兰的目前状况来说是自然的、合理的。现代主义在荷兰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生活方式,高速火车系统、新的居住区的规划、围海造田而成的新农庄,只可能采用现代主义,因此,荷兰从来没有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抵制历史,自然也成为现代主义的摇篮之一。20 世纪初的重要现代主义运 “风格派”在荷兰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荷兰“风格派”、苏联的构成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是形成现代主义设计的三个基本支柱,荷兰的现代设计起源应该说是与荷兰“风格派”分不开。 “风格派”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家具建筑设计师里特维特(1888-1964)。他生干乌特列支,在父亲的店里当学徒,同时学习建筑。他一直与现代主义运动没有任何关系,直到1916 年凡霍请他设计家具。1 917 年他设计了一张绝对没有妥协的几何形椅子,称为红一蓝椅子,此椅子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从此他开始了与荷兰现代主义运动的密切关系,并且参加了“风格派”。1934 年他设计了曲折椅子,同时引起世界的注意。他的作品现在依然在卡西纳公司(Cassina)出品。 里特维特受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在1925 年设计了位于乌特列支的什罗德住宅(the Schroeder Housein utrecht ) ,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性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中性的色彩计划、它的立体主义式、理性主义式的结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而在现代荷兰设计中,它的痕迹也显而易见,比比皆是。 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很大的损伤,战后初期经历了极为困难的重建工作,美国的马歇尔计划(1947 年)对于促进荷兰的经济恢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46 年荷兰人重建了在战争中遭受到破坏的什佛尔国际机场, 5 月12 日荷兰航空公司(KLM )首班飞机直飞纽约。工厂也逐步开工,经济走上正轨。 荷兰的现代设计是采用一种私人企业与国家企业双轨式的发展模式进行的。战后,部分大型企业开始设立了工业设计部门,带动了整个设计的发展,其中以飞利浦公司的设计部门最为突出,战后菲力浦公司成为荷兰经济的核心,与德国的AEG 、西门子公司竞争,1945 年荷兰45 的出口产品是菲力浦公司的,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本章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飞利浦设计体系,可以从中了解到荷兰私人企业的工业设计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荷兰政府战后大力扶植经济发展,这种政府的促进、扶植方式,造成了政府也直接介人设计活动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荷兰政府在50 、60 年代成立了国家复兴财政协会, 1963 年改名为国家投资银行。政府利用各种方式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了设计的研究。 从下面的几个政府主持的设计项目中,可以了解荷兰政府对于设计的积极态度和支持,同时也可以看到荷兰设计的特点:理性化达到完美的地步,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的处理,注意设计与大环境的关系和谐。 ( l )荷兰什佛尔国际机场 这是荷兰最重要的国际机场,它的设计和完成都代表了荷兰战后政府对干基本建设和现代设计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引导。这个国际机场的设计,是欧洲国际机场设计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战后各国都开始着手建立新型的国际机场,但是,一个为国际乘客、而不仅仅是为国内乘客服务的现代化机场应该具有哪些重要的设计特征呢?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拿出成熟的方案来。荷兰政府组织大量优秀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由政府带领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未来的交通流量、国际乘客的共同性要求和乘客特征,这个机场尽量达到能够以中性、理性主义设计特点,也就是国际主义特点,来达到为广泛乘客服务的目的,它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都在欧洲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座巨大的建筑整体是荷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交通管理各个方面的综合工作的结果,其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在20 年以后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欧洲各国设计国际机场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 2 )荷兰邮政与电讯管理局 这一设计项目是荷兰政府组织设计的最集中体现,也是荷兰政府最大规模的总体设计之一,包括的项目众多,风格多变但是具有统一的特征。国营的邮政与电讯管理局要求设计的项目非常繁杂,从公用电话到邮票,从电脑终端机到企业形象,包罗万象,因此,必须有高度的统一化控制,否则很难体现企业的总体风格。荷兰邮政与电讯管理局对于设计要求很高,这个政府部门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在内部成立了审查设计的专业部门来负责设计监督、设计审核工作。它不断聘用国家一流的设计师设计各种类型的产品和平面项目,从电话机到海报,从邮票到招贴画,都一一处理。比如重要的荷兰设计师克罗威为PTT 设计的医疗设备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荷兰的邮政部门和电讯部门无论是办公室还是邮政局门市部,无论从公用电话亭还是海报招贴画,都体现出统一、简明、准确、现代、系统化的设计风格来,这与荷兰政府对于设计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 3 )荷兰铁路系统 荷兰拥有世界上设计得最为完善的铁路系统,它的效率、安全、舒适都是在全世界的公共铁路运输系统中名列前茅的。荷兰国家铁路管理局内有具体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控制整个设计项目,内容非常庞杂,从火车厢、火车站、客车内部,直到小小的车票、路牌、标志、铁路乘务员的制服等等,无所不包。整个建筑设计工程是从1968 年开始的,在铁路局的统一管理之下,整个设计项目具有高度的统一特点,设计总体性强,企业标志和其他各种标志清晰简明。荷兰铁路系统是欧洲最有效率、最安全的铁路系统之一,这与总体化的设计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 4 )荷兰货币 荷兰流通的货币是由荷兰财政部统一管理的,因此,货币的设计也是财政部组织、管理、控制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各国的货币都采用名人肖像为中心,很少有没有人物肖像的货币,在荷兰财政部设计管理部门的提议和组织下,荷兰率先发行没有人物肖像的货币。荷兰财政部聘请荷兰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家来设计货币,因此,它的货币具有非常新颖的设计特征。不少人认为荷兰具有世界上最富于艺术色彩的货币,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新出的250 吉德(GuILDER 荷兰货币单位)纸币,货币上采用抽象图案,而不是具象装饰,体现了荷兰自从“风格派”以来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形式传统,这也是在世界货币设计上的一个创举,这是荷兰政府对于设计的高度认同的结果。荷兰的新货币同时采用了新的防伪技术,荷兰货币与设计单调的美元形成鲜明对照。 ( 5 )阿姆斯特丹地下铁道系统设计 阿姆斯特丹地下铁道系统是由市政部门主持投资兴建的,由市政部门具体管理。市政部门对于这个复杂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反复验证,因此与荷兰的全国铁路系统设计一样,阿姆斯特丹的地下铁道系统也具有功能上安全、舒适、高效率,设计上的统一、系统化、传达明确化的特点。它的设计具有典型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与荷兰构成主义的传统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是欧洲最先进的地下铁道系统之一。荷兰的设计体现了政府与民间两方面共同协助的最佳成果。现代设计的发展模式之一就是政府部门负责大规模的公共设施项目和私人企业负责非公共性项目的结合,这在欧洲特别体现得明显。荷兰这样一个小国,却在设计上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气度,从它的铁路、港口、飞机场、邮票、货币到地下铁道系统,都有高度的统一特征和功能良好的设计,而民间的企业,比如飞利浦公司的产品设计,也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这种两套体系互相配合的设计方式,为其他国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因为领土狭窄,所以荷兰城市、设计集团之间的竞争意识也非常强。这种竞争意识造成的结果并不是互相的抄袭,而是不同的发展。以荷兰的设计教育来看就可以了解这种以不同的发展、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风格和体系来达到竞争目的的荷兰方式。荷兰有两所最重要的设计学校,一所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盖里里特维特艺术学院,另外一所是在德夫特技术学院(the Delft Techni - cal University)。盖里里特维特艺术学院立足于荷兰现代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教育,具有荷兰最好的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它的教员包括有非常杰出的设计家威廉克罗威尔、詹凡图恩( Jan van Toorn)等人,他们集中发展现代主义设计对干问题解决的这个原则基础上的设计课程,启发学生对干问题解决的思维,使这所学院具有鲜明的特色。德夫特技术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具有世界上各所设计学院中最多的教员,这所学院并没有按照盖里 里特维特艺术学院那样集中平面设计,而是集中于工业设计,一方面继承了荷兰“风格派”的传统,另外一方面则继承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广阔传统,形成更加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在其它城市的设计学校,比如在布里达市(Breda)和飞利浦公司( PhlliPs)所在的恩多文市(Eindhoven)的学校近来发展与上述两所学校不同的、比较轻松和具有当代特点的设计风格,以此为教育的中心,这种以不同的侧重点发展竞争型的设计,是荷兰设计的一个特点。荷兰的设计基本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荷兰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设计流派,市政单位对于本市的设计非常重视,从项目上、资金上往往给予支援,比如这个城市的博物馆设计项目、歌剧院海报、市政重大活动、旅游项目等等,都尽量给本地设计师设计,从而促进了以市为中心的设计发展,也形成了荷兰各个市之间不同的流派。比如完全设计事务所所在的阿姆斯特丹市,就把这个城市的国际机场标志和其它平面设计交给完全设计事务所处理,其它城市也有类似的方针,以刺激本市设计的发展和形成本市的形象,这一点在平面设计上反映得最充分。 荷兰设计家虽然有“风格派”这个现代主义设计背景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风格派”太出名,以至使他们想建立自己设计的面貌也非常困难,国际对荷兰的设计往往简单和武断地认为是“风格派”的影响,而忽视了荷兰当代设计家本身的创造,这个问题使荷兰当代设计家们非常苦恼。也正是因为如此,荷兰当代杰出的设计师们往往不为荷兰以外的设计界知道和认识,比如平面设计家格特顿巴(Gert Dumbar ,为顿巴设计事务所的创建人)、保罗舒特玛(Paul sch 。itema)、杰拉尔德哈德斯(Gerard Hadders)、兹瓦特(zwart)等等,他们被“风格派”的阴影完全遮住了。 荷兰的私人设计事务所非常活跃,他们大部分为本国设计,特别是国家项目或者地方项目。比如顿巴设计事务所就为荷兰国家电报电讯公司(PPT)设计大量的产品、平面项目,威廉克罗威尔本人的完全设计事务所(Total Design)则设计国际机场的平面部分项目。荷兰的设计是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高度次序性、功能性、理性主义,加上精细的细节处理,微妙的色彩计划,丰富的艺术特征,荷兰的设计是世界当代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荷兰建筑设计大师库哈斯冉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宫殿大厦(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表现)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如果说二十年代的前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写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建筑宣言,那么癫疯的纽约则是本世纪末消费社会的建筑与都市宣言,带来的是与前者同样的社会震撼力。癫疯的纽约之后,库哈斯几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实现或证实他早年在书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别是外表与内在行为简单分裂论。在外表上,库哈斯试图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对内部发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实际上,他却对其内部展示的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建筑与都市内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给你一切的可能性,调动你的激情,幻想虚无。他要创造一种让你有无限欲望,要进去窥视的空,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去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马塞尔杜尚曾经给后人设下的无数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样,库哈斯这位天才建筑师也给我们这代人设下了迷人的圈套:达尔亚娃别墅,1991年,法国巴黎理工学院麦考密克校园论坛中心,2003年,美国芝加哥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毫无疑问,冉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2 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作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娇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便宜的材料,只是淡淡地流露出对建筑的关注,库哈斯自认是一个没有风格的建筑师,不像当今红透半天Richard Meier或Frank Gehry。他认为没有风格并不是件坏事。他对形体视而不见,只对形体内的拥挤现象有兴趣。3 Parcde Lillette (巴黎,1982竞赛方案) 这是冉库哈斯没有物质的拥挤论点的代表作。在这里他只是简单地复制一个自然,用最少的,没有特色的建筑语言(或设备、或具体形式)加上不确定的计划去创造一片布满社会工具的密集森林去横跨这块地形。 1996年,冉库哈斯更把这种低调处理建筑都市的风格与个性的观点,推向一个登峰造极的层次,这一年他提出了普通城市的观点。他认为个性的坚持给当代的城市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与当今消费社会所制造的东西毫无关联。这也是大量普通城市存在的思想根基。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存在便是合理。 这种近似颓废荒诞的观点,却掩饰不住他性格中严肃的一面。从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他在哈佛的研究课题转向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把深圳、东莞、广州、珠海、澳门和香港等地作为他的研究场所,采访了当地的规划师、建筑师、官员、教授、学者和学生,并重新把新的都市条件整理编成珠江三角洲的小册子展示于当年德国卡塞尔艺术文献展。正如他的前辈建筑大师,多才多艺的勒柯布西埃,所有影响当今建筑/都市发展的主题-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变迁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化的动态影响,才是真正令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与前半个世纪提倡国际风格、方盒子,把自己的一套主观臆想无情的渗透到全世界的勒柯布西埃不同,库哈斯认为虽然每一个建筑师都有机会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作品,但更应把自己的兴趣与每个国家的文化相互渗透,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库哈斯自己便是这样的建筑师,人住在伦敦,事务所在鹿特丹,教书哈佛,而作品则散落在世界各地。虽然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为当今建筑最重要的特色,毕竟像勒柯布西埃大师们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提倡没有主流,没有个性的时代,冉库哈斯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多元、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性才是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也是建筑得以不被历史淘汰的根本所在。他本人一开始便是这种浪漫的实有主义者,更是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和时代观念的创造者。库哈斯:建筑在于包容而非“侵略”雷姆库哈斯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的作品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其中耗资50亿元停顿又复建的中央电视台大厦成为我们话题的开始。 库哈斯: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建筑师的眼光也是全球化的。我们虽然是一家荷兰的建筑事务所,但我们之间都说英文。昨天我去布鲁塞尔开会,由于我们在中国大量开展业务,超过40位各国外交官问我对中国的感受。我觉得欧洲与中国将会有更紧密的关系,我愿意成为中欧建筑界的桥梁。CCTV新总部大楼哈斯与荷兰性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早上,一位在库哈斯的大都市建筑事务所(简称OMA)工作了数年的日本年轻建筑师U君像平常一样去鹿特丹的办公室上班。在经过门口布告栏时,他看见一张告示,上书:“明天下午下班后公司将举行告别聚会”于是想:不知是哪个倒霉蛋要莫名其妙地被OMA开掉了。他好奇地凑近了一看,大吃一惊,公司要“欢送”的这个倒霉蛋正是他本人上面这一幕是诸多围绕库哈斯和他的大都市建筑事务所发生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之一。但对于荷兰人来说,这件事虽不合常理,但也算不上骇人听闻。荷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它几乎没有历史,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空间向量上。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它的国土却有几乎50低于海平面。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和洪水斗争的历史,这导致荷兰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讨论的缺失,实用主义决定一切。洪水威胁下的荷兰社会中并没有真正的“敌我矛盾”。人人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也必须尊重他人的这种自由,哪怕它会导致一些古怪、不合常规的行为。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荷兰的足球大师克鲁伊夫会毫无愧疚地在世界杯前宣布退出荷兰国家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情景),而在这之后他居然没有被荷兰人民的唾沫淹死。库哈斯正是借用了足球术语“突然死亡”来形容荷兰人的率性而为和反复无常。作为荷兰人,他自己无可避免地也打上了这一烙印。而开头那一幕无疑是这种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的最好的例子。库哈斯生于1944年。他最初的职业是记者而非建筑师。从19岁开始,他为荷兰的海牙邮报主持名为“人、动物和东西”的闲话专栏,并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业余时间他和一群朋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像他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在成长阶段,库哈斯深受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思想影响,也正是在著名的“五月风暴”发生的1968年,他放弃了记者的工作,去伦敦学习建筑。如果我们据此认为库哈斯是个激进的左派青年,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库哈斯效力的海牙邮报是一个右翼刊物,其创办人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辩护,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很少见的。库哈斯本人有一次遭遇街头抗议者纵火,被困在办公楼里险些丧命,这使得他对街头暴力深恶痛绝。库哈斯虽然怀有改造社会的理想,但他的政治立场充其量属于西方社会中间稍偏左的社会民主党。70年代后期他对当时美国的卡特政府表示过赞许之意,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他的政治倾向。库哈斯的世界观毫无疑问地深深植根于荷兰的土壤。在库哈斯的建筑思想中,实用主义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羡慕美国式的都市文明,对以纽约曼哈顿摩天楼为代表的稠密、拥挤的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风景赞赏有加,认为20世纪正统的建筑史排斥这种新的城市和建筑现象是掩耳盗铃和迂腐的偏见。如果我们注意到纽约实际上是由荷兰人发现和规划建设的(它最早的名字是新阿姆斯特丹,而不是“新约克”),那么库哈斯所谓“拥挤的当代文化”的建筑理论中的荷兰情结就昭然若揭了。如果带着这种认识回过头来讨论库哈斯的CCTV新楼方案,我们所关注的就不应该仅仅是方案本身,而是他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建筑实践的意义。在中国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意识形态的讨论几乎已被剔除干净,库哈斯的荷兰式的实用主义,他所宣扬的全球化和建筑实践追随资本逻辑的做法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在这次的央视新总部大楼的设计中,库哈斯没有对任务书,对选址,对混乱不堪、充满投机色彩的城市规划和周边环境提出任何质疑,而是规规矩矩地像个小学生那样回答任务书提出的问题:如何塑造一个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他给出了他的答案。他的方案看上去很美,或者用中国人惯用的说法“很震撼”,在纯粹建筑设计的意义上库哈斯取得了成功。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库哈斯设计方法中的荷兰式的理性,他只关注项目计划和任务书所供信息的完整性,而没有对这些信息背后的涵义和正当性表示任何怀疑,比如如此超大规模的项目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相邻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政府所有的传媒机构是否需要通过摩天大楼的形式来为自己塑造独一无二的行业标志?等等。这种看似科学的保持价值中立的设计方法,在中国目前毫无批判性可言的建筑实践中显得极为苍白和缺乏说服力。实际上库哈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所做的调研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库哈斯对深圳、珠海早期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并不介意,甚至对城市规划由于远期目标不明确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模棱两可十分欣赏,并从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总结。但在他提供的材料中,社会学方面的信息却是一片空白,这导致了他的研究严重背离中国的现实。事实上珠海现在正为早期的高速发展和目标不明确付出代价。最后我们也应看到,库哈斯虽然在中国做建筑,他的脸却是朝向欧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他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也许有失公允。这些问题是我们而不是他必须要回答的。建筑作品包括: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NITA design group(尼塔设计)是一支顶级的荷兰设计机构,设计领域涵盖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及市政工程等。素有花卉王国之称的荷兰,在为世界培育、生产各种最美丽的景观植物的同时,更主倡以环境观、生态观、人文观为指导的最先进的设计理念风行全球。众多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大师们,不仅将荷兰塑造成了全世界人居环境的典范,还将他们的创作精品延伸到世界各地。 尼塔设计倡导“GREEN CITY”理念,坚持以环境观、生态观、人文观为指导,营造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我们十分重视科技的强大推动力,在不断拓展提升设计理论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各项生态科技的研究。 自1999年参加昆明世博会“荷兰园”设计、200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项目部以来,NITA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创新的设计思考、优质的设计服务,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佼佼者。2006年4月赢得上海2010世博会总体景观规划国际竞赛,被上海市世博事务协调局聘为“景观总体设计管理单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尼塔先后在上海、南京、宁波和杭州成立了分部;此外在芜湖设立了生态科技研究、景观植物繁殖培育基地。目前,尼塔中国已总计拥有团队人员一百八十余名。尼塔设计拥有跨地域、跨专业、跨文化的强大优势,凭借成熟、系统的设计管理与鲜明、开放的设计创意,引领着业界的前沿。强大的国际合作网络,提供优质的、全过程的服务,使创作的理念和服务都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并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和个性化的服务,传播新的服务理念,以强大技术资源优势,完善的服务体系,努力走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风格派20 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运动,除了在德国和俄国有较大规模的试验以外,在其它的欧洲国家也有活动,其中,荷兰的“风格派”运动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它的成员之一西奥多万万辆伯格本人也到包豪斯教学,因而把这个荷兰的试验成果,带到德国的现代主义中心,与俄国构成主义、德国现代主义结合,而海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因素。因而,有必要对这场运动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荷兰“风格派”运动,既与当时的一些主题鲜明、组织结构完整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不同,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同时也与类似包豪斯设计学院那样的艺术与设计的院校完全两样。 “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 年到1928 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其中主要的促进者及组织者是杜斯柏格(1553-1931) ,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出版的一份称为风格(De Stijil)的杂志,这份杂志的编辑者也是杜斯柏格。 参加这场运动的不少人互相并不熟悉,甚至不认识。地方强聚会、见面机会也非常少,并且他们从来没有同时展览过他们的作品。他们没有成员身份,唯一能够展示“风格派”风格的展览是20 世纪20 年代中期在巴黎举行的展览,荷兰人的独立和独新教建筑与室内设计作品,并不包括绘画和其它的艺术作品。尽管如此,在这个集体活动的10 年之间,有几个人是成为运动的中坚人物的,其中最重要的有画家P 蒙德里安(1872-1944)、V 胡扎(1884-1960)、巴特凡但是同(Bart van Drelrck , 1576-1958)和杜斯柏格,他们之间交流比较多,并且也都进行互相的艺术探索,他们与一批后来也成为“风格派”成员的建筑师们关系比较密切,这批建筑师包括J JP乌德(1590-1963) , 罗柏特凡德霍夫(Rovert Hoff,1887-1979)、詹威尔斯(Jan wils, 1891-1972)。但是,一批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工作的,他们在一个信念上是统一的,都认为以往的建筑形式是过时的,他们希望创造出代表时代的新建筑形式,同时都对美国建筑家弗兰克赖特的作品有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雕塑家乔治凡通格卢(1886-1965)、家具设计师和建筑家盖里里特维特(1855-1964)、廉一世与城市规划世c凡依斯特伦(cornelis van Easteren,1597-1955)也与“风格派,关系密切,是被视为成员的人物。 荷兰语的De stijil 有两种含义,其一是风格,但不是简单的风格,因为它具有定冠词DE,但是却在风格;与此同时,Stijil 大战中被德支撑的含义(post, jamb, support),常常用于木工技二战以指支撑柜子的立柱结构。这个词是杜斯柏格创造出来的,代表这场运动的名称,它的含义包括运动的相当独立性-是结年荷兰终于也包括了它的相关性是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其合理性和逻辑性立柱是必须的结构部件,而它只能是直立的,它是把分散的单体组合起来的关键部件。各种部件通过它的联系,组合成新的、有意义的、理想主义的结构是“风格派”的关键。通过建筑、家具、产品、荷兰成国家的他们企图创造一个新的次序和新的世界,而这个新世界的形式是与“风格派”的平面设计与绘画紧密相连,甚至是从平面中发展出来的。 “风格派”运动不仅仅是风格 杂志,也可以说这场运动与杂志从1917 年的创刊紧密关联。创造这本杂志的目的是为表达他们的观念,同时也奠定一个可以把艺术与建筑、设计联系起来的桥梁。当然,他们的思想如此前卫,当时无论在荷兰或者欧洲其它地方都很少有人了解它,因此,杂志的发行数量基本没有办法超过每期300 本。如果单从发行量这个角度来看,“风格派”的作用好像往往被夸大了。但是,如果了解20 世纪20 年代前后的国际现代主义运动,特别是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运动,“风格派”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时世界上有几个重要的现代设计的试验中心,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1917-1924)、德国的新建筑和现代设计运动(1904-1933 年左右),而荷兰的“风格派”是这个国际运动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1917 到1921 年,杜斯柏格基本致力在荷兰国内发展一种中性的、现代的新风格,应该说,他的这种探索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有关系的。他们的努力,可以说是对于战争的反抗,创造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以对抗狂暴的、非理性的战争。但是,这个时期的发展基本全部囿于荷兰国内,并没有产生什么国际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