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名称由来.doc_第1页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doc_第2页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doc_第3页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doc_第4页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大同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名字来源于孔子说的,礼记礼运里提到:理想大道,顺达前行;天下为公,人人平等;诚信和睦,选贤举能;四海之内,皆为亲朋;幼少茁壮成长,青中效力社会,老人乐享天年;鳏夫、寡妇、孤儿、独老、病残之人皆得善养;男子就业理想,妇女婚配幸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诈不贪不懒,天下无贼,世间绝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乃理想之大同世界也阳泉“阳泉”,本来是一个泉水的名称。清光绪版平定州志卷二舆地.山川中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名饮马坑;一在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则涸;一在村北寺沟,相去丈余,水盈盈常不涸;一在张氏山庄问渠亭右侧,深广丈余,石瓮为池,土人常祷雨于此;或曰今村中上港井,亦泉也,今有石槽尚存,后填以巨石,因以为井,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讹为阳泉。”从120年前出版的这部官修的州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阳泉是由“漾泉”讹变而来,且原来是一泉名。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58年设榆次市。运城境内有古盐池,亦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所产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是全国有名的盐产地之一。盐池的开发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运城”就得名于“运盐押运司”,盖由盐而兴之城。长治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朔州战国时为赵国属地,秦时为马邑县,唐代为朔州,宋时为朔宁府,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八十年代末改为省辖市,朔县改为朔州。朔州,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之说。临汾盖因地在汾河之滨而名。汉代的临汾县是指原泰平县和正平县之一部分组成的县。北齐的临汾县指的是今汾西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原因是隋统治者“恶其(平阳)名也”。吕梁因吕梁山而得名,境内多苦寒之地。晋城-秦汉称高都县,北魏置建州、高都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丹川县,唐贞观元年始称晋城县,明代荩城县并入泽州,清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复称晋城县。1983年改设县级市,由省直辖。1985年升为地级市,即为现建制。天镇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西接本省阳高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天镇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西汉建延陵县,唐设天成军,辽代改为天成县,明代又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复置天镇县一直至今。灵丘县“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西汉初置灵丘县,属代郡。东汉光和元年别属中山国,不久废。北魏复置灵丘县,属司州,太和中年属恒州,东魏太平二年为灵丘郡治,隋属蔚州,后陷废。唐武德六年复置灵丘县,重为成州,属西京路。元复为灵丘县,属蔚州,明因亡。清雍正六年,蔚州归直隶(河北省)宣化府,而灵丘则由隶属蔚州改属山西大同府。民国属雁门道。阳高县汉置高柳县属代郡,唐称清塞军,辽置长青县,后魏永熙于县置高柳郡,金、元两代改为白登县,明设阳和卫,清雍正三主称阳高县,今因之。阳高县地处省境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浑源县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境内浑源古迹荟萃,自然景观较多。北岳恒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凌空摩崖建筑悬空寺是国内现存惟一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也是惟一保留下来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庙内建筑,结构奇特,巧夺天工,古人称之为“天下巨观”。左云县春秋时为北狄白羊部牧地,战国为赵地,西汉置武州县,北魏初为内地,后设武周县。唐为云中县地,辽置德州,金复称云中县。元属大同县地。明先后置镇朔卫,左卫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左云县。境内多煤,县民赖以致富。右玉县古称善元县。明洪武25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公元909年)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初名右玉卫,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旋升为县称右玉县,归朔平府,府治设右玉。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留县,归雁北道。建国初,属察哈尔省,仍属雁北区。县与内蒙接壤,有著名景点杀虎口。建国后,18届县委县政府矢志绿化,塞外风沙之地今成塞上绿洲。怀仁秦代为云中地,汉代置沙南县,隋置大利县属定襄郡。辽代始置怀仁县,因辽太祖与后唐晋王盟会于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意,故名。1993年,怀仁县划归朔州市管辖。近以陶瓷业闻名。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未置金城县,五代后唐置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应县城内佛宫寺有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山阴县秦属雁门郡。汉置阴馆县。后魏属神武郡。北齐属太平郡。隋置神武县。唐属马邑郡。五代属寰州。后晋以山后赂契丹,名阴馆。辽初置河阴县,意在桑干河之阴,故名。今以奶业闻名平鲁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汉置中陵县,明谓平虏卫,清雍正改为平鲁县,属朔平府辖。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因关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境内有管涔山,为汾河之源,近以煤炭闻名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境内有著名的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保德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楼烦地,秦为太原郡地,唐为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为保德军,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县为保德州,元宪宗七年废县留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县名盖源自饱德军。保德县素有“民歌之乡”美称,出了许多受人赞誉的歌星,我国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就出生在黄河岸畔的马家滩村河曲县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大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县名意在黄河之曲。河曲县以河曲民歌、二人台闻名。是旧时“走西口”出境处之一。岢岚县春秋属晋,战国时设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因境内有岢岚山而改名为岚州。隋改称楼烦郡,并于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属岢岚军。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宋于岚谷县置奇岚军。金废军,开岚谷县为岢岚州,元废。明洪武七年置岢岚县后复升州,民国元年复称岢岚县。神池县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逾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五寨县汉时属雁门郡武州地,宋为岚州岚谷地,金置宁远县。明洪武七年设镇西卫。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静乐县春秋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晋置三堆县,北魏为三堆城。隋开皇三年岢岚县来治,十八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改称静乐县。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属宪州治,元为管州治,并废县入州。明洪武年间复置静乐县。代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立广武县,西汉广武县属并州太原郡。东汉改属雁门郡。三国时为雁门郡治。隋开皇五年雁门郡改称代州。明洪武二年始改代州为代县,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属山西省政司。民国元年改为代县。杨家将故地,现存杨家祠堂,香火甚旺。繁峙县春秋属晋,为霍人邑。战国属赵,称藿人。秦属代郡。西汉建莜人县(汉晋之繁峙在今浑源境),东汉废。晋复称莜人县,属雁门郡。隋开皇十八年复设繁峙县。金贞佑三年改称坚州。明洪武二年废州,改称繁峙县。五台县因境内五台山而得名。西汉置虑县,北魏太和年置驴夷县。隋大业初改名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金升为台州,明洪武二年复为五台县。境内五台山为佛教胜地,名动天下,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移阳曲于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盛产法兰。娄烦县娄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战国时期,楼烦国为赵武灵王所破,归属赵国,楼烦这个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至今。明初废县为镇,并入静乐县,设巡检司,属太原府。清延明制。1972年4月1日改属太原市至今。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为交城、阳曲二县地。1958年8月设立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境内煤业兴盛。阳曲县建于西汉,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清徐县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清源县。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境内盛产老陈醋、葡萄及暖气片。盂县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盂县古名仇犹。春秋时期,盂属晋国。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象盂得名。后屡废屡置。1942年盂县划为盂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境内有藏山风景区,为赵氏孤儿故地。盛产煤炭。平定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汉初设上艾县,北魏称石艾,唐更名广阳。宋初于境内置平定军,改广阳县为平定县。金、元、明、清时平定为州或直隶州,民国元年改为县,1983年划归山西省阳泉市。境内有娘子关风景区。潞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中麓西侧,上当盆地的东北边缘。远在殷商时设微子国,西周时称潞子国。秦置潞县。隋开皇年间,始称潞城,沿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潞河,县名盖源于此。沁县古称“铜革是”,最先把“铜革是”定为地名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晋人消灭久居于此的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革是邑。宋初在乱柳石围中(现在的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又称威胜军。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革是、沁源、武乡三县。明初改铜革是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清沿明制,仍称沁州。沁源因沁水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境内有灵空山景区。武乡古称涅县,西晋始置武乡县,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北宋属潞州,金代至清代属沁州,西周时期,今武乡地区称为皋狼之地;春秋时代,属晋,为皋狼之地,也有甲氐国的传说;战国时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镇,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上党郡。西汉,置涅县,属并州上党郡,县治在今故城镇,区域包括今武乡、榆社、左权全部及沁县北部、祁县东南部地区;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长子县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并由引得县名。秦汉400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郡治。县人多习理发手艺,山西各地剃头匠多为长子人士。壶关县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黎城县春秋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平顺县该县名称由来似无可考,有关历史沿革资料语也不祥。均称此地山高坡陡,土薄石厚,自然条件恶劣。平顺地名,盖由县民向往而来?此地出二现代著名人物:一为李顺达,建国初全国劳动模范;一为申纪兰,连续10届全国人大代表。屯留殷商时为余无戎,西周时为徐,春秋时为晋余吾的封邑,也称纯留,战国时始称屯留。襄垣县战国周贞定王时为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介休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境内有绵山风景区。灵石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市),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境内盛产煤炭。平遥县古称平陶。汉置京陵、中都二县。北魏太武帝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平陶县来治,并改平陶为平遥。京陵县亦同时废入平遥县。境内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名动海内外。祁县古称昭馀,晋国大夫祁奚,本名姬奚,因食邑于祁,故以为氏。左传载,“祁奚荐贤”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历史评判。祁县地名盖源自祁奚。为晋商故地之一。有乔家大院等晋商旅游胜地。高平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先属韩,后属赵,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北魏初改元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