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及心血管影像学概述.doc_第1页
纵膈及心血管影像学概述.doc_第2页
纵膈及心血管影像学概述.doc_第3页
纵膈及心血管影像学概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纵膈及心血管影像学概述纵隔及心血管概述纵膈病变1、纵膈实体性肿物(1)胸腺瘤(多在前纵膈心与大血管交界处,圆形或卵圆形,密度较均匀,CT值在15-50Hu,可伴点状钙化,边缘光滑清楚锐利,恶性可呈现为病灶边缘不清。)(2)熊胸内甲状腺肿(多位于前纵膈,密度较其周围的纵膈组织高,CT值在100Hu左右,其内可有钙化,增强后明显强化,又是可见头臂血管受压外移。)(3)恶性淋巴瘤(增大的淋巴结呈结节状软组织块影,多发生在气管旁、腔静脉周围、主动脉前及胸骨后淋巴群,病变融合、浸润可形成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可见气管、支气管和血管受压移位,增强后强化不明显。(4)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椎旁,呈圆形肿块影,常有椎间孔及椎管扩大,恶性者可致临近骨质破坏,良性者可致椎体压迫性骨吸收。)2、纵膈囊性肿物(1)支气管囊肿(多位于气管附近,密度均匀,CT值在0-10Hu或30-50Hu,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增强后无强化效应。(2)胸膜心包囊肿(多位于前纵膈,密度均匀,CT值在0-20Hu,壁薄,边缘锐利。3、纵膈脂肪性肿物(1)脂肪瘤(多位于前纵膈,密度均匀,CT值在-80-100Hu,多在纵膈一侧。(2)皮样囊肿及畸胎瘤(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膈大血管根部,纵膈呈囊性,边缘光滑,圆形者多为良性,可有壳样钙化。畸胎瘤内部可有脂肪、骨骼及牙等多种成分。)4、纵膈淋巴结增大(CT对发现纵膈淋巴结增大的敏感性较高,但对鉴别增大淋巴结的性质有一定限制。淋巴结增大可以使单个增大超过15m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也可以是多个淋巴结增大融合成团。血管或支气管可被其包绕。)前纵膈肿物常见有3(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一、胸腺瘤-前纵隔内胸腺肿物(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紧靠心脏,呈灰赤色,扁平椭圆形,分左、右两叶,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充良好,青春期后逐渐退化,为脂肪组织所代替。主要功能是产生胸腺素能使骨髓干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发育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在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周围淋巴器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良性可无症状或存在肌无力,恶性较大者同时伴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影像表现:良性者与邻近器官间有清楚的脂肪间隙。肿瘤内可有弧形或斑状钙化。增强扫描时肿瘤常呈中等均匀强化,但囊性坏死区无强化。恶性多为侵犯性多较大,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间的脂肪间隙消失,弥漫浸润于大血管之间。可侵犯心包及胸膜而产生心包及胸腔积液。常伴有淋巴结转移。二、畸胎瘤(指同时含有来源于两种上胚层组织的真性肿瘤)CT表现:多数良性畸胎瘤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厚壁囊性肿块。肿块囊性部分CT值一般近似水,少数CT值偏高。3060%可显示有钙化5060%肿瘤内含有脂肪,可出现脂肪液体分层表现。也可有骨及牙齿结构。(水-脂肪-钙化-骨骼)恶性畸胎瘤常较大,多成分叶状实质性肿块,边缘不规则,很少含有脂肪及钙化。中心可以发生坏死,肿块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并可侵及邻近脏器。 三、胸内甲状腺肿胸内甲状腺肿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症状是:(1)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此种现象在患者于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通常为良性,位于上纵隔气管前方,由于甲状腺内含碘,其密度高于周围的软组织,CT值可高出15HU。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肿块密度不均匀,常有边界清楚的囊变区及斑状钙化。需要结合颈部的CT扫描显示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续连关系。 中纵隔肿瘤恶性淋巴瘤-纵隔内多组淋巴结增大,常累及纵隔两侧及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块,可压迫侵犯上腔静脉、肺动脉以及气管、支气管。增强扫描时肿块可有中等强化。肿瘤可侵及胸膜、心包产生积液,还可沿肺间质向肺内浸润。支气管囊肿-呈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由于囊肿内液体成分不同,其CT值可有差异,约半数呈水样密度,囊液内蛋白或粘液含量高者,CT值可达3040HU,增强扫描时无强化。 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后纵隔肿瘤(来源于神经鞘、神经节、副神经节)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区的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由于神经组织内含脂量较高,其密度略低于邻近的肌肉。良性者边缘锐利,恶性者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可有中等强化。发生在椎间孔处的肿瘤,呈哑铃状,部分在椎管内,部分在椎管外 ,CT可清晰显示椎间孔扩大,并可见椎管内、外软组织肿块以及脊髓受压情况,附近肋骨、脊椎也可见压迫性侵蚀。心脏正位片影像后前位:心影三分之二位于中线左侧,三分之一位于右侧。右心缘上段代表主动脉与上腔静脉;下段为右心房,呈弧形突出。左心缘上段为主动脉弓,呈弓形隆起;中段为肺动脉段,低平或略突;下段为左室,明显向左突出。一、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CT表现心包病变1、心包积液2、心包增厚及钙化3、心包肿瘤大血管异常1、右位主动脉2、左上腔静脉3、肺动脉栓塞4、主动脉瘤:主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大,直径超过4.0cm或超过邻近管径的三分之一5、主动脉夹层二、后天性心脏常见病的影诊基础1、风湿性心脏病-风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风湿性心内膜炎侵犯瓣膜的后果。由于瓣叶的增厚、粘连、融合、收缩变形以及腱索和乳头肌的缩短,其结果产生瓣膜狭窄或(和)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各瓣膜均可受累,但以二尖瓣最为常见,主动脉瓣次之。)X线表现:心脏增大,呈“二尖瓣”型,“梨型心”左心房、右心室增大,肺A段突出。主动脉结、左心室缩小。二尖瓣瓣膜钙化(直接征象)。肺瘀血和间质性水肿: 有时可见Kerley,B线,含铁血黄素沉着。 CT表现:常规CT可观察二尖瓣膜钙化、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及左心房血栓;超速CT可观察瓣膜同相运动、二尖瓣口面积缩小2、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冠心流出道改变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结突出;左心室增大,心尖向左向下移;心腰相对缩小;靴形心晚期可出现左心衰,表现肺瘀血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肺部疾病导致PAH和右室增大;PAH:肺门血管增粗,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4、心包炎(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性病变。病因较多,以结核性最为常见。心包炎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前者X线无异常发现,后者则伴积液。)X线表现:干性心包炎 X线检查无异常表现。 心包积液 不论积液的病原和性质如何,X线表现都是一样的。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钙化为特征性表现。5、心包积液心影普大,弧线消失,似球形或烧瓶状;烧瓶心心脏搏动减弱,但主动脉搏动基本正常;体循环静脉压力增加,肺循环静脉压力减低肺血量减少:肺纹减少,肺野清晰。CT表现:心包积液:在心包腔内见液体密度影,CT值一般在12-40HU之间,较低可能为漏出液或乳糜液,较高可能为血液或渗出液。缩窄性心包炎:可见心包钙化影。 6、心肌病(分为原发与继发:原发又分为三型,即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闭塞型)。扩张型最常见 扩张型:病变主要侵犯心室,尤其是左心室,以心腔扩张为主肥厚型:病变主要累及室间隔肌部及乳头肌,肥厚的肌部间隔可向两侧心室突出,使心室流出道变窄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