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这篇课文属于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是自读课文,文体是随笔,这个单元文章的内容主要是阐述如何求知,要掌握的知识与培养的能力主要为区分材料观点,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另外还要学习准确、生动、严密的论述语言。具体到本篇文章,我们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写了什么)(二)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怎么写的),通过这两个主要问题的解决,了解如何用有关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体味本篇文章中阐述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程序:(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课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1)运用工具书理解“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等词语的意义;(2)在文章上进行批注,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以及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大致思路。(二)检测预习效果,引人。 (1)请一个组的学生按“推火车”的形式说说以上几个词语的意义。(2)简介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亲是王隽英,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於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导致粒子物理学走入了新的方向,也因此而获得1976年诺具尔物理奖。此外,他对量子电动力学之精确性、轻子的性质、矢量粒子的性质、胶子喷注现象,-之干涉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贡献。(注意: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三)了解作者观点: 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跳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综观全文,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观点是他原创的吗?(不是)如果不是,最先的出处在哪儿?(大学)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与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古代:消极的观察,向内;作者:积极的探测,向外。)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新在哪两个方面?(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这种探索应该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适当的目标,探索者应该有眼光、勇气和毅力。) 在这里,一连串的追问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追问,让学生逐步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差别在什么地方,明确作者究竟在向我们倡导一种什么精神,他倡导这种精神的目的何在。(可以在小黑板上将有关追问板书好,让学生根据追问跳读课文,答案尽可能有学生找出,并一定要将批注搞到位,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找出的答案在小组之间适当交流,形成共识。) (四)理解文章思路: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1)对比手法:一:中国古代“格物致知”观点的局限性分析。(a)古代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b)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是什么?(王阳明格竹,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 二:丁肇中先生的“格物致知”究竟有什么新内涵。(a)目的:进行科学研究,掌握科学规律,造福人类;(b)方法:注重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思考:丁肇中先生的格物致知观点比中国古代格物致知观点更科学,更先进,更实用,请你根据文章说说,丁肇中先生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更进一步巩固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他向我们倡导这种新观点的直接目的究竟什么?(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举例手法: 一:王阳明格竹(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例子呢?)二:中国学生的情况:(你觉得中国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丁先生自己的体会: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四:请你说一个你自己“格物致知”的例子:(你在这个例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思考:这些例子为什么会分别被作者选中,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1、2、3个)?这些例子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例子1: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他“格竹”的例子比较典型的反映出古代“格物致知”的局限性;例子2:具有普遍性,不是一个学生如此,而是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这种现象对国家的发展很不利,作者很爱国,希望中国赶上先进国家,而赶上先进国家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例子3:是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很有说服力。)估计一下你自己的这个例子能被作者选中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吗?如果不能,你觉得差距在哪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例子进行分析,找出随笔中所举例子的基本要求。)结论:在随笔中,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经常采用对比、举例等手法,这种方法和我们所学的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差不多。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随笔中作者的观点和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不是有点区别,阐述与论证是不是也有点什么不同,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随笔在今天越来越成为大家今后阅读与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争取对随笔有一点点了解,并希望大家拿起自己的笔,就某一件事某一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练笔:请你将自己“格物致知”的例子进行进一步修改,力争让丁先生在下次改写这篇文章时能够用上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了解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年月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检查预习:注音:丁肇()中 不知所措()释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整体分析课文内容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道理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道理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归纳本文结构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聚焦论证方法:学生讨论、明确:引用论证法: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举例论证法: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五、作业、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例子。、完成导学手册 【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一种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其质量约为质子的三倍。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了,于是丁教授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新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976年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的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讨论并归纳:事实论据: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作者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道理论据:对“格物致知”含义的阐述;对“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的论述等。17提问:讨论练习二。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文题解题 导读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 语音 1、测量:“ling”不能念成 “ling”。 2、朱熹:“x”不能念成“x”。 3、彷徨:“pang hung”不能念成 “fng hung”。 4、埋没:“m”不能念成“mi”。 5、肇:zho。 6、诺:“nu”不能念成“ru”。 字形 1、一帆风顺:“帆”不能写成“番”。 2、彷徨:“彷”不能写成“傍”。 3、探察:“察”不能写成“查”。 4、不知所措:“措”不能写成“错”。 5、密切:“密”不能写成“蜜”。 6、真相:“相”不能写成“像”。 7、恐慌:“慌”不能写成“荒”。 8、激变:“激”不能写成“急”。 词语 1、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 2、致知: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极。知:认识。 3、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5、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6、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7、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8、正心:心要端正。 9、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常识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内容析通 理文脉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辨结构 探意旨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于本文的意旨探讨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紧接援引“四书”中“格物致知”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用中国古代王阳明格行与研究科学的人“格竹”着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最后申进“格物致知”广泛意义。全文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分析文章论据。反例,王阳明缺乏真正的格物致知,所谓“格竹”一无所获,阐述“格物致知”的必要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事实也说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正例,科学的实验事实,论述了“格特致知”的重要意义。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3、理解文章的针对性。本文是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存在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验操作,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存在弊端。基于此,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的观点,要求通过实验实践,探求客观事物,推动科学发展,丰富中国文化。 议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能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这是同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色鉴通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写作特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对其含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回收手机商务合同范本
- 房屋租赁合同范本版
- 阀门长期供货合同范本
- 厂房货物承揽合同范本
- 会员入会合同范本
- 游园项目合作合同范本
- 学校课桌采购合同范本
- 高空外墙施工合同范本
- 营销保密合同范本
- 月租酒店转租合同范本
- 2025年教师招聘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完整版)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理论考试1000题(附答案)
- 2025年益阳市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湖南】2025年高考湖南卷化学高考真题+答案
- 2025年中国LCP料数据监测报告
- DGTJ08-2093-2019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含2021年局部修订
- 民政知识教学课件
- DB1301∕T494-2023 城市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建设及管理规范
- KET教学课件新版
- 乳房恶性肿瘤放疗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