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_第1页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_第2页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_第3页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_第4页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Ⅰ)--模型建立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 工 模型建立及验证 吴学成 王勤辉 骆仲泱 方梦祥 岑可法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窒 浙江杭州3 1 0 0 2 7 摘要 为评价和优化气流床煤气化中的气化方案和气化参数 从化学动力学角度并结合化学平衡 依据气流床特 性建立了气化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煤热解和气化所经历的各反应过程 如C 一0 C H C C O C H 等异相反应以及挥发分燃烧 水煤气平衡 甲烷蒸汽重整等均相反应 模型对三个工况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数据 吻合较好 同时对气流床煤气化整个气化过程 氧化 还原和平衡三阶段 的模拟合理 正确 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 预测气化参数对气流床煤气化的影响特性 关键词 煤气化 气流床 气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 T Q 2 2 9 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8 9 7 3 X 2 0 0 4 1 0 1 3 6 l 0 5 M o d e l l i n go ne f f e c t so fo p e r a t i o n c o a lg a s if i c a t i o n I M o d e l p a r a m e t e r so ne n t r a i n e df l o w 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dv a l i d a t i o n W U X u e c h e n g W A N GQ i n h u i L U OZ h o n g y a n g F A N GM e n g x i a n g C E NK e f a I n s t i t u t ef o rT h e r m a lP o w e rE n g i n e e r i n g C l e a nE n e r g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M O E Z h e j i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3 1 0 0 2 7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k i n e t i cc o a lg a s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c o m b i n i n gc h e m i c a le q u i l i b r i u mw a sd e v e l o p e dt oe v a l u a t ea n d o p t i m i z eg a s i f y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i ne n t r a i n e df l o wb e dg a s i f i c a t i o n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a n dh o m o g e n e o u sr e a c t i o n so c c u r r e di nc o a lp y r o l y s i sa n dg a s i f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s u c ha sC 一0 2 C H 2 O C C 0 2 C H 2a n d C O O z H2 一0 2 C O H 2O C H 4 一H 2Ow e r ec o n s i d e r e di nt h i sm o d e l M o d e lc a l c u l a t i n gr e s u l t sa r ei n g o o da g r e e m e n tw i t h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d a t af r o me n t r a i n e df l o wc o a lg a s i f i e r s M o d e ls i m u l a t i o n so fc o a l g a s i f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i ne n t r a i n e df l o wc o a lg a s i f i e r sw e r ef o u n dt ob er e a s o n a b l e I ti m p l i e st h ee s t a b l i s h e d m o d e lm a yb eu s e dt op r e d i c tt h ee f f e c t so fo p e r a t i o np a r a m e t e r so ne n t r a i n e df l o wc o a lg a s i f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o a lg a s i f i c a t i o n e n t r a i n e df l o wb e d g a s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 在中国 长期以来传统的煤燃烧利用方式带来 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煤气化成为洁净 高效利 用煤炭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一些先进的发电系统 如整体气化联合循环 I G C C 高性能电力交流 H I P P S 等 都以煤气化为核心 同时美国能源部 D O E 提出的V i s i o n2 1 展望2 1 世纪 能源系统和 S h e l l 公司提出的S y n g a sP a r k 合成气园 的基本思 想也是以煤气化为龙头 所得的合成气作为各种洁 净 高效利用系统的气源 因此煤炭气化已经成为许 多能源高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 气流床气 化比其他气化炉 固定床和流化床 气化具有气化强 度高 生产能力大 碳转化率高的优点 在多联产和 先进发电系统中也是人们关注的一种气化方法 在 气流床煤气化过程中 不同的气化参数 气化剂 温度 压力等 对气化过程的性能参数以及最终生 成煤气成分有很大的影响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不 收稿日期 2 0 0 3 1 0 1 9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网址 w w w j o u r n a l s z i u e d u c n e n g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 G 1 9 9 9 0 2 2 1 0 5 作者简介 吴学成 1 9 7 8 一 男 浙江长兴人 博士生 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 E m a i l f e n c e w u z j u e d u e l l 万方数据 浙 江 大 学学报 工学版 第3 8 卷 同气化参数对气化的影响 能够凸显出气化反应 系统本身对各种气化参数响应的敏锐程度 从而 更深层次地理解气化机理的内在规律性 在实际 工程应用中 对各种气化方案的优化以及气化炉 的设计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但就现有的资料 来看 极少见到专门用于研究气化参数对煤气化 影响的理论模型的文献 一般来讲 模拟气化有两种方法 反应平衡模 型小纠和化学动力学模型 6 平衡模型以反应热 力学为基础 相对比较简单 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不考虑气化炉的流动传热传质特性以及气化反应 的过程 对碳转化率高 反应接近平衡的工况预测 得比较好 而对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的工况则预测得 比较差 动力学模型以气化系统的反应动力学为基 础 能真实地反映炉内的气化过程 并且对最终煤气 成分的预测更为准确 但该模型相对比较复杂 通 用性也比较差 为此本文综合考虑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 优点 并考虑了气流床气化的特点 建立了基于整 个气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并从系统反应进程和 最终煤气组分两方面进行验证 以确认模型的可 靠性 为预测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的气化过程打 下基础 叫 C 7 U H 叫 叫 N 7 U S O O 0 O 4 2 86 O 0 5 7 14 0 0 O 1 0 式中 叫 H 表示析出产物C H 中的氢占原煤中 氢的质量分数 叫 C O 叫 C O 表示析出产物中 C O C O 占原煤中 的质量分数 叫 c 训 H 叫 O 训 N 仉I S 分别为焦炭可燃基中C H O N s 的质量分数 硼 H 叫 C O 硼 C O z 分 别为0 3 3 5 0 2 3 和0 2 5 1 2 气化模型 气化反应是本模型的核心部分 依据气流床的 特性 煤粉与气化剂经喷嘴喷人气化炉的燃烧区 该 区域温度高达15 0 0 20 0 0 C 燃烧反应速率很快 一般在百分之几秒消耗完毕 氧气消耗完之前 1 模型描述 本文的模型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 作以下假设 1 不考虑流体动力学 传热和传质 仅视气化 反应为一包含均相和非均相反应的化学反应系统 非均相反应考虑焦炭与气化剂的反应 均相反应考 虑挥发份组分 气化剂以及气化产物间的相互反应 2 挥发分的析出过程是瞬时的 其挥发分组分 按经验模型计算 j 3 反应系统各组分充分混和 同一时刻气相与 固相的温度相等 4 模型考虑的气化产物有C O C O H H O C H N 和H S 并认为N 和H S 直接随挥发份 析出 在整个系统内不参与反应 气体组分遵循理 想气体状态方程 1 1 挥发分析出模型 一般认为煤的热分解反应速度大大高于煤粉燃 烧及气化反应速度 即煤的挥发分析出过程瞬间完 成 本文采用D a v i d 7 一建立的煤裂解模型的思想 以 元素平衡法估算挥发份析出的成分 挥发份产物由 C H C O C O H H O N 和H S 组成 热解后 固态产物为半焦C h a r 不同组分气体 半焦的最终 产率与煤的可燃基元素分析值C H Oa a r N 和 S 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元素平衡矩阵方程表示 00 00 0 5 88 0O 10 00 9 4 12 O0 O0 OO C d f H d f O d e N d f S d f w H 2 4 H d f 叫 C 1 7 5 0 d a f 训 C 0 2 1 3 7 5 0 d f C O C 一O H 一O 以及C H 一 为主要反 应 氧气消耗完以后 C C O C H O C H 水 煤气反应及甲烷蒸汽重整反应为主要反应 煤粉及 气相组分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约为几秒 本文主要考 虑以下9 个反应 C I O O 一2 1 一l 西 C 4 2 西一1 C 0 2 C C 一2 C C H g 一C H C 2 H 一C H C O 十l 2 0 2 一C 0 2 H 2 1 2 0 2 一H O g L K o O S 叽吲 双H心N心 1 9 1 8 O U 踞o 0 o o o O O O 1 O O O O O O 7 3 2 7 盯 他O o o o 1 O O 5 5 7 2 0 O O 1 O O O O 万方数据 第1 0 期 吴学成 等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 I 一 模型建立及验证1 3 6 3 一 一 C Ha 2 2 C O 2 H g C H g 一C H 2 C H H 2 g 一C 3 H2 气固反应的速率表达式示于表1 其中 为焦 炭的燃烧反应 认为其反应速率由化学反应和灰层 扩散阻力共同控制 西为化学当量系数 其取值由下 式决定 4 f 2 Z 2 Z 2 d 0 0 0 5c m 一 l 2 z 2 一Z d 0 0 0 5 0 0 9 5 z 2 掣一 0 005c m 0 1c m 2 Z 一25 0 0 e x p 一62 4 9 T 3 式中 d 为煤颗粒直径 c m T 为反应系统温度 K 反应 和 采用等温吸附形式的表达式 气相反应 的速率表达式示于表2 1 3 能量方程 本模型采用的计算程序本身遵循质量守恒 即 任意时刻生成物消耗的质量等于产物的生成质量 因此无需对模型的质量守恒另加讨论 仅仅考虑能 量守恒即可 稳态情况下系统能量守恒 因气化过 程是一化学反应系统 气体和固体的焓均采用生成 焓计算 即输入系统的焓与输出系统的焓相等 具体 表达式由盖斯定律可得 表I 气固非均相反应动力学数据 T a b 1K i n e t i cd a t af o rg a s s o l i d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r e a c t i o n s 注 P k P P f P 分别为煤气组分中C O C O Hz O Hz 的体积分压 P a c b 为反应过程中氧气质量浓度 t o o l m3 R 为通用气体常数 J t o o l 一1 K 一1 T 为气化温度 K A W 分别为未反应煤颗粒的表面积 m 2 和质量 k g d 为未反应煤颗粒直径 m d d 2 为灰壳厚度 m D n 为灰壳中氧扩散系数 m 2 s 一1 参阅文献 8 表2 气相均相反应动力学数据 T a b 2 K i n e t i cd a t af o rg a sp h a s eh o m o g e n e o u sr e a c t i o n s 善霉 速率表达式 m l m3 s1 动力学系数描述 文献 R 5 一 jC 0 1 C 一 R 6 一 6 C b C k R v k C I 1 C 2 R 8 一A 8 l C H 2 一女8 2 C m 2C I l 2 R 一女c P I P j H P a s 1 5 2 4 6 02 1 0 12e x p 一2 1 13 7 T 2 4 7 4 41 4 T 3 k 6 一k5 o 3 5 女7 3 5 5 2 1 0 1 1e x p 一9 3 0 4 1 0 j R 丁 女8 l 一2 9 7 8 1 0 9 e x p 一3 6 9 0 1 0 j R T k 8 2 一女8 1 K 1K 1 0 0 2 65 e x p 39 5 6 T k9 3 1 2 e x p 一2 0 1 04 R T P j H 一K e u 2P P 3 2 P H 2 K 2 6 7 1 25 1 0 e x p 2 70 2 0 T 1 0 1 0 1 1 3 1 3 5 1 注 C C C C C 分别为气化过程气相中C O C O z H z H 0 C H 的浓度 m 0 1 m 一3 K1 1 K m z 分别 为水煤气反应和甲烷蒸汽重整反应的平衡常数 万方数据 浙 江大 学学报 工学版 第3 8 卷 优 H 0 一 m E c M I d 丁 Jl 一1 J 个 啪H 0 川 行 d T Q 4 式中 研i q 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k g 下标 i J 表示第i 组分 H H k 分别为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标准生成焓 J g C 啊一C M 分别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定压比热容 J g 叫 K 叫 Q 为系统散热损失 式 4 的等式前两项分别为反应物的标准生成 焓及显热焓 等式后前两项是生成物的标准生成焓 和显热焓 系统的热损失用占原煤发热量的百分比 来描述 假定煤完全燃烧的产物仅为C O H O 和 S O 由盖斯定律 煤的生成热可采用如下表 达式 2 H o 1 z 9 8 一H H V 一 3 2 7 8 6 C 14 1 8 7 9 H 9 2 8 4 S 1 5 8 6 7 M 5 式中 H H V 为煤收到基高位发热量 J g C H S M 分别为煤收到基C H S 元素及水分 质量分数 2 模型计算 本模型采用C 语言编写程序 气化反应速度 计算采用四阶R u n g e K u t t a 公式 模型主要的输入 参数有 1 煤成分 发热量 平均粒径 密度 进口温度 2 硼 H 2 训 C O 硼 C 0 2 3 气化剂 煤比 各气化剂进口温度 4 气化工作压力 系统热损失系数 表3 模型计算所用的数据 1 3 T a b 3D a t a u s e di ns i m u l a t i o n s 3 模型验证 动力学模型优于平衡模型的一个优点是能够同 时对系统反应过程和最终状态作详细的描述 验证 本模型也应从这两方面进行 为此 分别用文献 1 所报道的不同炉型不同煤种的实验数据对本模型进 行了校核 验证模型所用工况列于表3 分别代表了 不同的运行条件 包括不同的煤种 不同的气化炉以 及不同的气化压力 在计算中 借鉴文献 1 的做 法 对没有给出初始参数的工况进行假设 假定煤的 进炉温度为2 5 气化剂除蒸汽取为1 5 0 外 其余 均取为2 5 对不同炉型不同煤种计算时保持模型 的动力学参数不变 对三个工况的验证计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 可信度 工况 系统反应过程中气相体积分数p 和焦炭 C 随时间变化情况由图1 所示 气流床气化过程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以氧气消耗完毕为分 界点 氧气消耗完之前 主要以剧烈的燃烧反应为 主 之后主要以较缓慢的气化反应为主 从图1 a 中可以明显看出 该工况下分界点大致在0 0 4 s 第一阶段中 伴随着O 的不断消耗 C O H 和 C H 体积浓度在极短时间内下降到最低 图中无 法显示 H O C O 体积浓度增加 相比之下C O 增加幅度更明显 这是因为C 0 和大量的碳燃烧生 成了C O 由于高温下有利于反应 向生成C 0 的 方向进行 式 2 3 因此第一阶段中仍具有一 定量的C O 而H 和C H 则为零 并随着0 的 减少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进入第二阶段后 反应进 程明显减慢 C O H 体积浓度开始增加 H O C o 体积浓度则开始下降 说明进入气化反应阶 段 第三阶段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 三阶段 分界点不明显 如图1 b 所示 可以看出 该工况 在4S 以后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经分析可知 该模 型能够比较合理地反应实际气流床气化反应系统 的反应进程 表4 列出了各个工况最终煤气成分的模型计算 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并采用常见的误差函数进 行分析 平方误差和定义见式 6 万方数据 4结论 套黼篙戮篙搿黛寨i 墨 耄氅 萎言篓姜善篙妻耄翥主篓囊三誊筹篙丢 五 模型 并从系统反应进程和最终煤气芝且刀州川叫 磊模 瑟薹芸蠹般慧床气化反应系统 h 后 雾笔嚣嚣凳三麓髫著兰霁藩芸釜筹蕃翥 的反应进程 并能对气化过程的二7 l 阴及皿 的描妻 对县缘煤气组分的预测比较准确 计算结 2 对最终煤气组分的预测比秘 曼 果与静嚣嚣箸三器钏 3 能够用来预测气化参数凋气移凡阶林 一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c W A T K N S O N A P L U C A S 三 L I M t i A P c e d i c t i o no fp e r f o r m a n c eo t c o 万方数据 1 3 8 6 浙 江 大 学学报 工学版 第3 8 卷 一 一 表2A N N 网络测试结果 T a b 2T e s tr e s u l t so fA N N 电冀霸量黻样本数鬻删正确剿 电压闪变的1 2 个输入样本中有1 个被误判为电 压上升 2 个被误判为电压下降 1 个被误判为电压闪 变 电压上升 1 个为误判为电压闪变 电压下降 识别率仅为5 8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识别 对所有输 出电压下降 电压上升信号以及闪变未识别信号 共 2 5 个 进行再识别 根据参数m 进行判定 得到了满 意的结果 所有的f l i c k e r 信号均被识别出来 暂态的识别正确率为9 3 1 5 个输入样本中有 1 个被误识别为谐波 暂态信号 被误判的样本是 一个低频振荡信号 考察误判原因 认为是该样本在 高频段的能量变化表现不突出 因而比较难辨别 其 余3 类电能质量的测试样本均被准确识别 识别率 高达1 0 0 另外 从分类方法的原理和以上的测试结果可 以看出 当几种电能质量扰动同时出现在一个信号 中时 系统会对这几种扰动都做出判定 5 结语 探讨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A N N 的电能质量 分类方法 先通过小波变换提取特征矢量 再利用神 经网络进行特征识别 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 这种方 法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 经过A N N 和再识别之后 在测试样本中仅有暂态冲击的识别正确率为9 3 其余均为1 0 0 并且具有鲁棒性 测试信号均含 有噪声 而测试结果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 扩大训练 样本覆盖面并采用实际训练样本将进一步增强网络 的辨识能力和实用性 本方法将信号处理与人工智 能结合起来 为电能质量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 一个可参考的途径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1 G A O U D AAM S A L A M AMMA S U I T A NMR P o w e rq u a l i t yd e t e c t i o n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u s i n gw a v e l e t m u l t i r e s o l u t i o ns i g n a l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J I E E E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 1 9 9 9 1 4 1 4 6 9 1 4 7 0 2 D U G A NRC E l e c t r i c a lp o w e rs y s t e mq u a l i t y M N e w Y o r k M c G r a w H i l l 1 9 9 6 3 胡铭 陈珩 电能质量及其分析方法综述 J 电网技术 2 0 0 2 2 4 2 3 6 3 7 H UM i n g C H E NH a n g S u r v e yo fp o w e rq u a l i t ya n d i t s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 J P o w e rS y s t e m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2 2 4 2 3 6 3 7 4 杨福生 小波变换的工程分析与应用V 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 0 0 1 4 2 6 0 r 5 G A O U D AAM K A N O U NSH S A L A M AM MA W a v e l e t b a s e ds i g n a lp r o c e s s i n gf o rd i s t u r b a n c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m e a s u r e m e n t J I E EP r o c G e n e rT r a n s m D i s t r i b 2 0 0 2 1 4 9 3 3 1 0 3 1 1 6 3P A R A M E s w A R I A HC C O XM F r e q u e n c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a v e l e t s J I E E E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nP o w e rD e l i v e r y 2 0 0 2 1 7 3 8 0 0 8 0 3 7 张智远 李庚银 冯任卿 基于小波和进化网络的电能 质量动态自动识别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 0 0 2 2 9 3 1 4 Z H A N GZ h i y u a n L IG e n g y i n F E N GR e n q i n g A u t Or e c o g n i t i o no fp o w e rq u a l i t yd i s t u r b a n c eb a s e do n w a v e l e ta n dg e n e t i cn e t J 3 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C h i n aE l e c t r i cU n i v e r s i t y 2 0 0 2 2 9 3 1 4 Ih L I I I l l I h l Ih t h k lL H 14 1 I l l I h i h I l h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J l 上接第1 3 6 5 页 W A N GQ i n h u i O v e r a l l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t e s t i n gf o rc i r c u l a t i n gf l u i d i z e db e db o i l e r s D H a n g z h o u Z h e j i a n gU i n i v e r s i t y 19 9 7 r 9 M U H L E NHJ V a nH E E KHK j u N T G E NH K i n e t i cs t u d i e so fs t e a mg a s i f i c a t i o no fc h a ri nt h ep r e s e n c e o fH2 C 0 2a n dC O J F u e l 1 9 8 5 6 4 9 4 4 9 4 9 1 0 3Y A NH o n g m i n g H E I D E N R E I C HC Z H A N GD o n g k e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i n go fab u b b l i n gf l u i d i z e d b e d c o a lg a s i f i e r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n e tf l o w J F u e l 1 9 9 8 7 7 1 0 6 7 1 0 7 9 1 1 岑可法 倪明江 骆仲泱 等 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 设 计与运行 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1 9 9 8 3 2 0 1 2 L Ix G R A c EJR w A T K l N S o NAP e ta 1 E q u i l i b r i u mm o d e l i n go fg a s i f i c a t i o n Af r e ee n e r g ym i n i m i z a t i o na p p r o a c h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t Oac i r c u l a t i n gf l u i d i z e db e dc o a lg a s i f i e r J F u e l 2 0 0 1 8 0 1 9 5 2 0 7 万方数据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 模型建立及验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 模型建立及验 证证 作者 吴学成 王勤辉 骆仲泱 方梦祥 岑可法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热能工程研究所 能源清洁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27 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年 卷 期 2004 38 10 被引用次数 20次 参考文献 12条 参考文献 12条 1 Watkinson A P LUCAS J P LIM C J A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coal gasifiers 1991 2 KOVACIK G OGUZTORELI M CHAMBERS A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 in coal gasification 外文期刊 1990 02 3 李政 王天骄 韩志明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研究 建模部分 期刊论文 动力工程 2001 02 4 李政 王天骄 韩志明 Texaco煤气化炉数学模型的研究 计算结构及分析 期刊论文 动力工程 2001 04 5 Govind R SHAH J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n entrained flow coal gasifier 1984 01 6 CHEN Cai xia HORIO Masayuki KOJIMA Toshinori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ntrained flow coal gasifer Part modeling of coal gasification in an entrained flow gasifier 外文期刊 2000 18 7 David M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al 1983 8 王勤辉 循环流化床锅炉总体数学模型及性能试验 学位论文 1997 9 Muhlen H J Van HEEK H K JUNTGEN H Kinetic studies of steam gasification of char in the presence of H2 CO2 and CO 外文期刊 1985 10 YAN Hong ming HEIDENREICH C ZHANG Dongk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 coal gasifier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et flow 外文期刊 1998 9 10 11 岑可法 倪明江 骆仲泱 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 设计与运行 1998 12 Li X GRACE J R WATKINSON A P Equilibrium modeling of gasification A free energy minimization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al gasifier 外文期刊 2001 2 本文读者也读过 4条 本文读者也读过 4条 1 徐越 吴一宁 危师让 基于Shell煤气化工艺的干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炉性能研究 期刊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7 11 2 吴学成 王勤辉 骆仲泱 方梦祥 岑可法 气化参数影响气流床煤气化的模型研究 模型预测及分析 期刊论 文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