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产能产量.doc_第1页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产能产量.doc_第2页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产能产量.doc_第3页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产能产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产能产量调查分析报告(2010榨季)王贵德 1 邓煜 1 於勇1李军平1马鹏飞2(1.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2.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武都 746000)摘要:2010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由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与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组成联合调查组,到陇南市油橄榄主产区文县、武都、宕昌三县100多个挂果橄榄园和9家橄榄油加工企业,对全市2010榨季油橄榄鲜果产量及橄榄油加工产能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建议。关键词:油橄榄 产能产量 调查分析 陇南市陇南引种油橄榄已有35年历史,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林业科技工作者辛勤培育研究下,企业、能人大户及外商参与投资,农户种植油橄榄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油橄榄产业已向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市、区两级油橄榄研究所每年都对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挂果面积、鲜果产量、橄榄油产量、产值、加工企业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指导全市油橄榄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1 调查地概况1.1 引种及栽植情况我市油橄榄引种始于1975年,由省计委列项,陇南市林科所实施,开展“陇南市油橄榄引种及丰产栽培试验研究”课题,先后从汉中、武汉、连云港等地引进38个油橄榄品种6万多株,栽植于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简称“三江一水”)河谷浅山区海拔7001300范围内的20多个乡镇进行栽培试验,基本掌握了油橄榄在陇南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适生条件,突破了国内油橄榄引种的北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油橄榄产业在我市经历了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产业化开发历程,总结出了一套较成熟的丰产栽培技术,当地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园,基地面积不断扩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深加工技术和工艺日臻完善,所产橄榄油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截止目前种植面积在3.33 hm2 以上的私营油橄榄种植园145 处,连片油橄榄栽植区有192 处,种植面积0.64 万hm2,兴建加工企业9家,研制开发的产品已达到六大类(橄榄油、化妆品、保健品、洗涤用品、橄榄茶、橄榄酒等)40多个品种,注册了“田园品味”、“田园年华”、“博林牌”、“祥宇牌”等商标,在各类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农高会上荣获各类名优产品奖30多项。目前,主要栽培品种有佛奥、莱星、阿斯、配多灵、城32号、皮削利、皮瓜儿、戈达尔、鄂植8号、科拉蒂那、九峰6号、钟山24等。2000年以前,陇南只有武都区种植了2.27万亩油橄榄,到2009年已发展到武都区、宕昌县、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共种植15.5万亩。陇南自2000年以后各年度油橄榄基地面积与产量详见表1-1。表1-1 2000年以后各年度油橄榄基地面积与产量统计表单位:万亩、t年份基地面积鲜果产量橄榄油产量2000年以前2.27304.52001年2.84507.52002年4.59365.42003年6.36507.52004年7.40507.52005年8.32468612006年9.02505802007年10.9110001502008年13.9314202202009年15.526824021.2 自然、气候环境状况气候条件方面,我市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9 ,1月平均气温3.5 ,7月平均气温24.9,绝对最高温度40 ,最低-8 。年降水量474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911.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09千卡/cm2,10以上有效积温4865,无霜期27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61,干燥度0.491.67,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米以下地区基本不落雪,不结冰,这一区域除雨型不同,年降雨量偏少外,其它气象要素都与世界油橄榄主产区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似。在土壤条件方面,土壤成土母质多为千枚岩、页岩和石灰岩的分化物,砂粒含量占60%以上,PH值为78,属中性偏微碱性土壤,土层厚度在60c以上,土质疏松、通气排水性能良好,适应油橄榄生长。陇南市低暖河谷区为油橄一级适生区。海拔1300m以下最佳适生区总面积44.7万亩,可发展面积30万亩,加上次适生区、驯化试验区,适宜种植油橄榄的区域面积有118.394万亩,详见表1-2。表1-2 陇南市各县区适宜种植油橄榄的区域面积统计单位:万亩合计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西和县康县成县礼县徽县两当县118.3960.0024.012.6613.225.984.005.023.000.502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网点板法。2.1 2010榨季油橄榄鲜果产量及产值调查2.1.1 关于单株产量、亩产量及产值的实测统计在油橄榄果陆续进入成熟期之后,我们对文县、武都、宕昌三县油橄榄主产区18个乡镇100多个进入挂果期的5年生以上油橄榄园进行了现场实地调查,按成年高密度丰产园、成年高密度普通园两种类型分层进行了标准地抽样测产,共调查样树440株。经过实测和统计分析:(1)丰产园:平均株产13.5公斤,最大单株产量40公斤,平均亩产785.3公斤,以今年的平均鲜果收购价每公斤9元计算,亩产值达7067.7元,以13.64%的工业出油率计,折合每亩产油量107.1公斤。(2)普通园:平均株产6.8公斤,平均亩产261公斤,亩产值2349元,折合每亩产油量35.6公斤。普通园与丰产园相比,普通园的平均株产量、株产值是丰产园的一半,鲜果亩产量、亩产值是普通园的1/3,说明进入盛果初期的橄榄园由普通园改造成丰产园的增产潜力很大(详见表2-1)。2-1陇南市2010榨季油橄榄丰产园与普通园鲜果产量产值比较表项 目密度(株/亩)平均株产(kg)平均亩产(kg)平 均株产值(元)平均亩产值(元)成年高密丰产园5813.5785.3121.57067.7成年高密普通园386.8261.061.22349.0注:产值以今年的平均鲜果收购价每公斤9元计。2.1.2 关于全市总产量的统计估算根据编制全市油橄榄总体规划时用1:50000地形图勾绘、网点板法求算出的全市油橄榄基地总面积为15.51万亩,其中5年以上的应挂果面积3.2万亩(其中当年新增挂果面积0.2万亩,以每亩33株计),应挂果株数105.6万株。在调查的85株样树中,有36株未挂果,挂果株率为57.7%,计算出今年的实际挂果株数为60.9万株,平均株产2.55公斤,鲜果总产量为1553吨,平均工业出油率13.64%,产油212吨。其中:武都区产鲜果1430吨,产油195吨,占总产油量的92%;文县产鲜果68吨,产油9吨,占总产油量的4.2%;宕昌产鲜果55吨,产油8吨,占总产油量的3.8%。由此看出今年文县、宕昌产量与去年相比有所上升。2.2 2010榨季初榨橄榄油产能及产值调查2.2.1 总产能概况陇南市现有橄榄油加工企业9家,其中武都区8家,文县1家。本榨季新成立加工企业2家,新引进生产线5条,共有初榨油生产线12条,其中国产4条,进口8条(西班牙RAPANELLI 4条,意大利PIERRLISI、UVNX911各1条,德国FLOTTWEG 2条),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处理鲜果18.53 吨,15日总产能5559吨,以13.64%的平均工业出油率计,橄榄油理论产能为758吨,如果这12条生产线满负荷开机,总加工能力目前已大于常年原料供应量。2.2.2 本榨季生产情况本榨季从10月18日开始,11月3日结束,榨期15天,9家企业中有8家10条生产线开机,2条线未开机,根据企业统计和武都区核查,共处理鲜果1553吨,生产初榨油212吨,平均工业出油率13.64%(最高出油率15.38%,最低出油率12.29%)。其中9家企业基地自产鲜果375.2吨,占24.2%,收购农户1177.8吨,占75.8%。说明近年来农户种植的油橄榄陆续进入挂果期,加之精细管理,产量及效益增幅较大,农户已成为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者和产业的基石;而过去的油橄榄产业开发大户已将发展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转向资金密集型的加工业,追求周期短、见效快、高回报。除田园公司外,其它企业的自有基地面积停滞不前,大部分投入跟不上,管理水平差,有些大户橄榄园甚至放弃管理,杂草丛生,大小年非常严重,小年到来时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产量。这一现象预示着我市油橄榄产业将由初期的“政府主导培育企业”阶段,经过中期的“政府引导扶持企业”阶段朝着“政府服务科技支撑优化企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方向发展。2.2.3 本榨季产值根据抽样调查、实地测产、企业统计和武都区油橄榄办核查,全市本榨季油橄榄鲜果总产量为1553吨,生产初榨油212吨,商品油以每公斤210元的市场零售价计,初榨油总产值4452万元,初榨油较2009榨季减少190吨,产值减少375.6万元,减少7.8%。,产值减幅小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及市内橄榄油市场需求量远远大于生产量,健康消费理念带动需求,需求拉动市场;二是部分加工企业将原料上涨的成本分摊到零售定价中,造成零售价上涨所致。2.2.4 带动农户增收情况本榨季农户收获油橄榄鲜果1553吨,加工企业以平均每公斤9元的价格收购,农户通过种植油橄榄增收1397.7万元。实践证明油橄榄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3 结果与分析3.1 与去年同比增减情况2009年全市油橄榄鲜果产量2682吨,鲜果产值1609万元,加工橄榄油402吨,油产值4827.6万元。与2009榨季相比,本榨季收获鲜果1553吨,减产1129吨,减幅为42%。3.2 同比增减原因分析3.2.1 减产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春季遭受了持续低温冻害,影响了花芽分化;二是持续的干旱,造成了大量的落花落果;三是部分进入盛果期的橄榄园由于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造成落叶严重,结果部位外移;四是大多数油橄榄园没有上水工程或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加上粗放经营,没有采取施肥、灌水、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树体营养跟不上,不能同年完成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人为造成了大小年现象,使产量降低而减产。3.2.2 今年挂果园增收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鲜果收购价提高拉动增收。2009榨季油橄榄鲜果平均每公斤收购价6元,而本榨季平均收购价为9元,最高达到9.5元,每公斤收购价上涨了3元,涨幅为50%,鲜果收购价格上扬带动了产值增长,造成了今年挂果园增收;二是加工能力增强带动增收。本榨季新增加工企业2家,新增初榨油生产线5条,加工能力由去年的每小时7.73吨猛增到今年的18.53吨,产能增加了2.4倍,8家企业竞相收购鲜果,抬高了鲜果收购价,企业加工拉动效应明显。这一现象说明我市的油橄榄产业已经形成了“基地带加工,加工增效益,效益促发展”的产业化良性循环格局。4 存在问题及建议4.1 在基地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面积扩张较快,但挂果面积较小,而且增幅不大,造成总产量仍然较小,原料供应满足不了加工能力产能扩大的需求,致使榨季缩短,由去年的28天缩短至今年的15天,显现出产业规模较小,原料生产能力不足,早、中、晚实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依靠科技措施建设管理的丰产园可实现连年丰产稳产,依靠科技提质增效潜力很大。为此建议:今后应当两手抓,一手抓高含油率、高抗性品种引进、扩区试验等科研基础研究及丰产示范园为主的基地建设,一手抓优系替换、提质增效为主的低产园改造。市、县(区)两级结合示范点建设,组建油橄榄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让专业技术人员带着创业基金进村社,承包、租赁、托管橄榄园,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2 在生产机制方面,从本榨季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看,一些产能较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较强,应向这些加工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指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指导成立跨区域的油橄榄专业合作社,把种植和加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4.3 在经营机制方面,由于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各自为阵,各自都有包装和品牌,各有小销售门店,产品良莠不齐,标识混乱,影响陇南橄榄油的品牌,为了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建议成立陇南市橄榄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