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doc_第1页
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doc_第2页
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doc_第3页
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doc_第4页
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好工作难找部分硕士变“硕蚁” 再过二十天,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就将举行。此次考试全国报名人数约为180万,创历史新高,江西学子考研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一方面,“考研热”持续升温,另一方面,硕士找工作难问题却日益凸显。记者了解到,随着研究生扩招力度的加大,“硕蚁”正成为一种带有趋势性的现象,我们不仅看到农村孩子读了硕士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回乡,最后成了“硕蚁”,也有不少城里学生拿到硕士文凭“高不成低不就”,变成啃老的“硕蚁”。 曾几何时,拿到硕士文凭就像拿到了一张就业“王牌”,而如今,有高学历也不见得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导致“硕蚁”产生?硕士该如何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变化?记者日前进行了一番调查。 求职实例 硕士在上海做蚁族 小赵是南昌县人,两年前毕业于南昌某高校,是法学硕士。毕业后他前往自己向往的城市上海,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一份好工作。 “一开始我并不觉得这是难事,信心很足。”小赵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可简历一份份投出去了,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小赵开始慌了。为了节省开支,他住进了上海郊区的群租房,“就是10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七八个单间,每个单间住一个人的那种”。小赵蜗居在厨房改成的“宿舍”里,继续自己的求职之路。 为了生存,小赵不得不降低要求,在一家私营公司干销售。由于在上海没有什么人脉,小赵的销售业绩不理想,每个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他先后换了三四家公司,做的都是销售、文秘等与自己专业没有太大关系的工作。 如今,两年过去了,小赵还在上海漂着。他不敢告诉家人实情,只是含糊地说自己在一家外企上班。想当初,壮志满怀来到上海,希望能进入世界五百强或大型国有企业,现在却只能在小公司打工。巨大的落差让小赵心情低落,对于未来他十分迷茫。 “找到工作像做梦一样” 如今,杨睿已是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的一名客户经理,但提起当初找工作的经历,她仍然感慨不已。 杨睿本科就读于南昌大学中文系,xx年考取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从xx年10月起,她就开始找工作,第一次面试的单位是中国建设银行。“我怯生生地去了,发现教学楼的三层全挤满了人,很多应聘者像我一样拥有硕士学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面试,经验不足,杨睿被刷了。 之后,杨睿投了很多简历,也考过公务员,但都没有成功。“龙年春节过得很压抑,回到山东老家,个个都问我找到工作没有,心里很不是滋味。” 春节过后,杨睿回杭州继续找工作。在一次校园招聘中,她向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投了简历。很快,她接到了该公司的笔试通知,接着又进行了面试,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offer迟迟没有下来。“我觉得可能没戏了,便打算回老家找工作。”正在收拾东西的时候,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打来电话,告知她成为了“第二批补录名单中的一员”。“就这样我被录用了,一切都跟做梦一样。”杨睿不禁叹道。 探讨原因 文科硕士就业压力较大 曾几何时,拿到硕士文凭就像拿到了一张就业“王牌”,而如今,有高学历也不见得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研三学生英卫鹃坦言,她对毕业后立即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没有太大把握:“想从事研究工作,现在高校都要博士;而企业招基础性岗位,又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我们硕士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找工作越来越难了。”英卫鹃告诉记者,她每次参加招聘会,都发现硕士特别多,还有很多“海归”也参与竞争,招聘会几乎成了学校牌子与学位等级的“比拼大赛”。 因为竞争激烈,一些硕士变成了“硕蚁”。文章开头提到的小赵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从未想过自己会变成蚁族,因为读了这么多年书,各方面条件也不错,总认为自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没有想到,现实如此残酷。 记者调查发现,行政管理、法学、哲学等专业的硕士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一些同学反映,“工科院校所办文科专业”和“文科综合学校所办边缘学科”就业压力非常大。 研究生培养方式需变革 提到“硕蚁”,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骆承珷有话说:“现在找工作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我们艺术专业,社会需求量本来就小,再加上竞争激烈,硕士变蚁族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骆承珷认为,对“硕蚁”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手握硕士文凭却游走在城市边缘,确实让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有些硕士是因为坚守梦想自愿变蚁族的,他们宁愿暂时忍受生活的艰辛,也不放弃梦想,这种像蚂蚁一样坚韧的精神值得称道。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的刘老师表示,“硕蚁”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方面,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扩招人数增多,就业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加,供需不平衡现象加剧,导致部分硕士找工作难。主观方面,一些学生对未来缺乏整体规划,读研过程中也没有尽全力,忽视自身能力的锻炼,导致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江西财大社会学MSW(社会工作硕士)中心副主任唐斌表示,“硕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理性,不像以前那样唯文凭是用,而更注重个人的才华与创新能力,这也给新时期的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业不就”催生硕士蚁族 “硕蚁”现象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忧心忡忡,但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的张主任却表示,没有必要对此过于忧虑。她给记者看了一组数据:“我省xx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5.96%,其中,硕士和博士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且这样的高就业率保持了多年。”张主任告诉记者,全省xx届硕士共有7191名,约80%在省内工作,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因为硕士人数相对较少,扩招人数也不多,江西没有出现大量硕士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当然,硕蚁是肯定存在的,目前在北上广等城市比较突出,那里的硕蚁一定也有江西的,但这不在我们掌控的范围内。”张主任说。 张主任表示,“有业不就,无业可就”是高校就业的普遍现象,而“硕蚁”产生主要是因为“有业不就”。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宁愿艰辛地漂着,也不随意找一份工作做。 寻找出路 把自己定位成“有知识的劳动者” 这边厢,xx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那边厢,硕士找不到工作变成“硕蚁”的现象日益突出,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张主任的建议是,硕士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定位成“有知识的劳动者”,而不是专家学者;第二,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应再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第三,先择业再就业,有机会尝试创业。 南昌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王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硕士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其次,要尽快运用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融入到工作中去。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和技能,才能改变命运。 用“蚂蚁精神” 改变现状 而对于那些已经成为蚁族的硕士,也不应该气馁、自暴自弃。相关专家表示,“硕蚁”应看清现状,放低身段去适应现实。由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