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种平菇技术.doc_第1页
玉米芯种平菇技术.doc_第2页
玉米芯种平菇技术.doc_第3页
玉米芯种平菇技术.doc_第4页
玉米芯种平菇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芯种平菇技术作者:来源:河北科技新闻网文章加入时间:2010-7-19 0:00:00 玉米芯营养丰富而全面,据分析,玉米芯粗蛋白含量为1.1%,粗脂肪0.6%,粗纤维31.8%,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高达51.8%,钙0.40%,磷0.25%,粗灰分1.3%,镁、硫、铁、钾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均含有一定比例,特别是糖分含量较高,是发展食用菌生产较为理想的优质原料,可用来栽培多种食用菌。现将用玉米芯栽培平菇的技术简介如下:1、质量要求玉米芯要求足干,呈黄白色,新鲜无霉烂变质。2、原料处理用普通饲料粉碎机或木屑切片粉碎机粉碎均可。粉碎机筛孔需用直径2厘米的钻头扩大孔径,粉碎后的玉米芯呈蚕豆、黄豆大小的颗粒状为宜。3、菌株选择经反复对比试验,国平1号、庆丰1号、三峡1号等平菇菌株最适宜玉米芯栽培,且产量高、质量好。4、培养料配方玉米芯71.8%,麦麸或米糠15%,玉米面5%,过磷酸钙2%,石膏粉2%,石灰粉4%.另加0.2%的多菌灵拌料,培养料基质含水量65%,PH值78. 玉米芯营养丰富而全面,据分析,玉米芯粗蛋白含量为1.1%,粗脂肪0.6%,粗纤维31.8%,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高达51.8%,钙0.40%,磷0.25%,粗灰分1.3%,镁、硫、铁、钾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均含有一定比例,特别是糖分含量较高,是发展食用菌生产较为理想的优质原料,可用来栽培多种食用菌。夏季日光温室平菇栽培技术平菇是食用菌中最易栽培的菇类,一般在秋冬和春季生产,夏季高温高湿易发生病虫害,很少栽培,但夏季市场上鲜菇少,售价高。夏季利用日光温室栽培平菇,1亩温室收获平菇3 350 kg,收入1.5万元。现将主要栽培经验介绍给大家。1 栽培料配方主料为玉米芯,要求无霉病,使用前先暴晒2 3 d。辅料为麦麸、磷肥、石灰、石膏。配方有2种:玉米芯90%,复合肥2%(氮:15%,五氧化二磷:15%,氧化钾:15%),麦麸5%,克霉灵0.1%,石灰3%(高温季节加大石灰用量可提高成功率,尤其是发酵料栽培),石膏2%,水适当;玉米芯50%,阔叶木屑40%,复合肥2%(同配方),麦麸5%,克霉灵0.1%,石灰3%,石膏2%,水适当。2 选择耐高温的菌种菌种温型选择不好,影响当季出菇,甚至不出菇,直接影响当季的经济效益。2.1 把好菌种质量关。菌种质量是确保高产高效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当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菌种。选择外观无杂菌、虫害,菌丝洁白、浓密、粗壮且菌龄适宜的菌种,购买菌种时可选发菌一半的菌种,这样既可看出菌种外观又能自由掌握菌龄。2.2 菌种的内在品质。 一个好的优良品种必须具备出菇温度范围广、稳产高产、菇形美观、柄短盖厚、色泽亮丽、风味独特、抗杂性强等特点。引种时必须严格考核,做出菇试验,且不可偏听偏信。现在的广温型品种,出菇温度均在4 32 ,但各个品种的最适温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反季节栽培,自然温度高,出菇期有时会出现30 以上的高温,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栽培时间选择菌种。通过高温品种栽培试验,8月中旬 9月中旬选江都109、华丰1号、苏引6号,这些品种耐高温程度优于其他品种,且菇形好,产量高。再者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选择菌种,目前栽培平菇的主要原料为棉壳和玉米芯,不同品种分解基质的能力不同,要选择适合基质的品种。3 采用发酵料栽培发酵料比熟料节省能源,栽培选25 cm 50 53 cm 0.015 cm的大袋,按常规发酵将料充分发酵成熟,可先把麦麸和石灰粉拌匀,再加入料中。因麦麸属营养物质,与石灰粉混合后可有效降低污染,提高成功率。每次投料不低于300 kg,发酵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氧,避免厌氧发酵而造成料发黏发臭,料发酵好后散堆降温,料温降到30 以下时装袋接种,采用3层料4层菌种,接种量要在10%以上。4 发菌管理关键阶段,由于此时气温较高,很容易引起烧菌现象,所以发菌过程中有条件的要尽量单层发菌,最多摆两层,中间还要用竹竿隔开,注意遮光、通风,协调好通风与遮光的矛盾,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0 26 ,最低不低于18 ,最高不超过30 。经常检查堆内温度,一旦发热及时散堆降温。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内,过低易分干,过高易污染杂菌。培养室要经常保持空气新鲜,每天要通风1 2次,温度高时选择早晚通风,相反应选择中午通风。发现污染的袋子及时剔出处理,以免造成大面积污染。一般15 d左右即发满袋。4.1 菌丝生长阶段。播种后2 3 d菌丝开始萌发,经15 20 d菌丝迅速蔓延床面,这阶段应尽量避免揭开薄膜,温度控制24 28 ;若温度过高,可适当掀动塑料薄膜,通风降温。床面有黄、绿、黑等霉菌感染时,要及时夹除或撒石灰、多菌灵混合粉控制。发现床面和薄膜积水过多,要用布把积水吸干,并抖动薄膜,甩去水珠。当菌丝长透床底,料面开始形成原基时,立即揭去薄膜,喷些雾化水保持料面湿润。同时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的形成。4.2 出菇阶段。当床面出现黄水,说明菌丝即将扭结产生小菌蕾,室温要降到20 以内,并加大昼夜温差,刺激早出菇,多出菇。喷水量随着子实体的长大和增多而增加,一般晴天早晚各喷水1次,主要向空间和地面喷水,使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切忌床面大水浇灌,造成菇蕾枯黄死亡或使培养料积水影响菌丝生长和出菇。如料面板结,菌丝长成老皮,难以出菇,应及时用小铁耙在床面进行浅层抓菌,深度不超过0.5 cm,以促使菌丝尽快扭结出菇。5 出菇管理菌袋发好后,移入温室进行出菇管理。菌丝长满袋后1周,可以排袋出菇。两头接种应该码成墙式两头出菇,在地面上铺一层砖或将地面打成垄型,将袋子逐层堆放至操作方便为宜,解去袋口绳子,将剩余1/3袋口拉直。5.1 温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控制在15 28 ,超过30 子实体薄,且产量低,影响子实体质量,失去商品价值。低于15 生长缓慢,影响生产周期。5.2 湿度。出菇期间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 95%,绝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夏天为减少培养袋中水分蒸发,可在菇房内挂草帘或麻布片,每天向上喷水,这样不仅能提高保湿效果,并且可以避免喷水对菌丝的直接损伤。(可以每天向培养袋口轻、少喷1 3次)。5.3 通风。出菇期间要保证菇房足够的新鲜空气。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积累太高,菇盖不能正常开展。采用每4 h通风20 min即可满足平菇生长要求,通风时不能直接吹在培养袋上,以防幼菇失水死亡。5.4 光照。平菇在微弱光照下分化不良,不能形成正常菇盖,待菌丝长满袋,袋壁上出现黄色分秘物并逐渐增多时用6 W/m2灯光照射3 5 h,菌盖形成后,为使菌盖保持自然色泽,每天照明10 h。高温平菇的管理和广温平菇的管理有一定的区别:气温在37 以上时,菌棒只能平铺在地面出菇,棒间距2 3 cm,当自然温度降到32 以下时,可以码2 3层(中间隔竹片或木板)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棚顶用玉米秆或麦秸覆盖遮阳,夜间打开所有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当菌袋出现菇蕾后,袋口应全部打开,这样有利于菌丝呼吸热的散发和有毒气体的排出,避免出菇期烧菌,但在管理时要注意勤喷水,保持空气湿度85%以上,防止料面干裂。5.5 适时采收。适时采收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产量。采收不及时,菌盖边缘向上翻卷,菇体变轻,影响产量。出菇后7 10 d,小菇蕾由白色转为灰黑色,菇体逐渐分开,并迅速长大,颜色转为青灰,最后菌盖充分展开呈淡黄褐色或浅灰白色就可采收。采收时用手轻捏住菌柄扭转一下,削掉带下来的培养料。每批采收后,要及时整理床面,捡去残根和死菇,并将料面整平压实,停止喷水2 3 d,加强通风,使菌丝恢复生长,然后恢复喷水。按照第1潮菇方法管理7 10 d,又可长出第2潮菇。一般可采4 6批菇,每百公斤培养料产鲜菇60 100 kg。5.6 病虫害防治。虫害使不少菇农损失惨重,平菇上的主要虫害是菌蚊、蚤蝇、菇螨和果蝇。防治方法上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栽培前,对所有的房间、大棚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治虫,如在房屋四周喷杀虫农药、撒干石灰粉,出菇期严禁用不清洁的河水洒泼。5.6.1 控制光源。菇房门窗附近不要装灯,室内开灯时间尽量减少,以免招引室外的菇蚊、蚤蝇和飞蛾。5.6.2 灯光诱杀。在室内设置3 W黑光灯一盏,下方放水盆,装入废菇(料)浸出液或糖水,滴入几滴敌敌畏,能诱杀大量成虫,但要注意关好门窗,防止室外虫源迁入。5.6.3 化学防治。喷药前应将子实体采收干净,否则易造成药害,影响子实体的商品价值,施药后7 d内不可采收。一般用2.5%溴氰菊酯2 500 3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 000 3 000倍液喷雾。1 平菇的品种选择与栽培季节元氏县一般采用中低温品种,如西德99、丰平5号。元氏县从种麦后到麦收前,可以播种二茬,春季宜早,秋季宜迟,播期为9月至次年3月份。2 温室塑料袋立体栽培技术2.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有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药品。栽培前应放在阳光下暴晒2 3 d,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玉米芯应预先粉碎,最好先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使质地变软。2.2 培养料配制2.2.1 培养料配方。配方1:玉米芯(或棉籽皮)85%、麸皮10%、石膏1%、磷酸二氢钾0.1%、石灰3%、50%多菌灵0.02%。配方2:玉米芯(或棉籽皮)85%、麸皮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石灰3%、50%多菌灵0.05%。配方3:玉米芯80%、麸皮14%、生石灰3%、石膏2%、二铵1%、克霉灵0.1%。2.2.2 配制方法。拌料前将玉米芯、棉籽皮暴晒2 3 d,玉米芯用0.5 cm孔径筛粉碎,按上述配方要求,准确称料,将料充分混合,按料水比1:1.45 1.5,将石膏、石灰、化肥、多菌灵等放进水里搅匀,多次撒入料中,在水泥地面上或土地垫的塑料膜上拌匀;拌好的培养料要堆闷2 h以上,玉米芯最好堆闷一夜。有条件的最好将培养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发酵的方法是:把培养料放在干净水泥地面上,堆成高1 m、宽1 1.5 m的长条形堆,两侧用直径5 6 cm的木棒打两排通气道,通气道之间距离30 50 cm,然后料堆上覆盖麻袋或塑料薄膜。建堆后2 3 d,当料温升至60 70 时维持18 24 h,进行翻堆,内倒外,外倒内,继续堆积发酵,使料堆中心温度再次升到60 70 ,维持24 h,再翻堆1次。经过两次翻堆,发酵即可结束。第3次翻料时可用20%除虫菌酯3 000 5 000倍液,或马拉硫磷、辛硫磷等进行预防性喷洒。装袋前用pH试纸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再用石灰调整pH值为8 8.5,应将培养料含水量调整到60% 65%。调水用生水必须拌入0.1%多菌灵或0.2% 0.3%的甲基托布津或甲醛消毒液。装袋前要反复翻拌培养料,使料中水分pH值、消毒液均匀一致。料温降至30以下装袋接种。2.3 装袋与接种。一般选用22 26 cm直径,厚0.015 mm的聚乙烯筒料,裁成45 48 cm长的料袋。用大头针将袋一头别好或用塑料绳扎紧一端袋口即可装袋。共装三层料四层菌种,接种量为干料重的15%,边装边用手稍加按压,装完袋后还可在菌袋中间纵向扎直径1.5 cm的透气孔,然后用大头针别住袋口或用塑料绳扎紧,菌袋两端分别用针扎8 10个孔,每个菌种块处扎1个孔。2.4 堆架培养。菇棚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内,在畦床上堆垛发菌。堆垛的高矮或单行或双行排列与栽培季节气温的高低密切相关。早春、晚秋和冬季温度低,可南北二行并列为一排,每排间留50 cm宽的人行道,一般可堆10 15层,其他季节应单行排列,层数宜少,温度高时也可呈“井”字形堆叠3 5层,堆架好以后应于堆内中层放一支温度计,以便观察料温,温度超过28 须立即翻垛。菇棚应设置草苫,以便控温和保温。菇棚未建好时,亦可采用露地发菌,露地发菌场地要求干燥、洁净、凉爽,堆垛上盖一层草帘或玉米秸横架在垛与垛之间遮阴。2.5 发菌管理2.5.1 保持温度,注意堆温变化。堆垛发菌后,要定期在料袋里插温度计观察温度,注意袋温变化。发菌袋温以22 25 为好,高于30 ,应及时散堆,加大通风量,防止高温烧坏菌丝。袋温低于20 ,应设法增温保温。由于平菇是生料或发酵料栽培,袋温往往比气温高7 8 或更高。元氏县11月1日以前,以通风降温为主要管理方式。2.5.2 通风换气。注意通风,温度合适时常通风,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2.5.3 保持干燥。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以60% 65%为好(初期60%左右,后期65% 70%)。2.5.4 光线要暗。2.5.5 翻堆。垛后每隔6 8 d翻垛1次,将上下、里外层料袋互换,使手温一致,发菌整齐。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应将其捡出,若发现菌丝不吃料,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2.6 出菇管理2.6.1 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是变温结实,只有加大温差才能正常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温,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 以上时,应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以加大温差,刺激出菇。2.6.2 加强水分管理。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 90%,冬天棚顶有水滴但不滴下为好。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在采收1 2潮菇后,应给予补水。2.6.3 加强通风换气。低温季节,每天通风换气1次,每次30 min,一般在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每天通风换气2 3次,每次20 30 min,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温不透气。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2.6.4 增强光照。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时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把菇体晒死。2.6.5 采收。在适宜条件下,从子实体原基长成菇体大约1周,当菌盖充分展开,菌盖边缘出现波状时及时采收。2.6.6 采收后管理。采菇后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杂物等,保温保湿,让菌丝充分恢复,头茬菇采后停水2 d,喷水1次。经7 10 d,见有菇蕾出现时,再按出菇要求管理。每茬菇采收后,应清除料面老化的菌丝,检查其培养料的湿度。一般出菇后水分减少,当料中含水量少于40%且不能出菇时,应将栽培袋浸入水中8 12 h,使其含水量达60% 70%,捞出栽培袋,再次堆放后按发菌管理,使菌丝恢复生长,累积营养,经6 8 d后在进行催菇,促其出菇。3 杂菌与害虫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治早治彻底”的原则,有效预防和控制杂菌、害虫,要从培养料选择和处理着手,并对栽培场地清理消毒、菌种选择、配料、装袋、培养条件调节与控制等严格掌握。生产中发生的杂菌有细菌和霉菌,利用pH值10以上的浓石灰水,或用75%酒精,或20%火碱溶液,或0.2%多菌灵等消毒及涂抹。同时结合在低温、通风、干燥条件下培养。常见害虫有菇蝇、菇蚊、菇螨和线虫,发现害虫要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氯氰菊酯、除虫菊酯、马拉硫磷、辛硫磷),在采菇后喷施,或用磷化铝、磷化钙薰棚。菇蚊用800倍的鱼藤精或菇虫速杀喷杀。食用菌后期营养补充技巧1 补养方法给食用菌补充营养的方法有喷洒、灌注和浸泡。最常用的方法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营养液,在菌床、菌块上喷洒。在幼蕾期喷洒时,要注意将营养液喷在无菇处或小菇蕾附近,喷后用清水淋洗子实体。喷洒营养液最好在采收后进行。对菌块和椴木还可采用浸泡法补充营养,即让其在配制好的营养液中浸泡后取出,一般在每茬菇采收结束后进行。2 交替补养葡萄糖是碳素营养,尿素是氮素营养,磷酸二氢钾是磷、钾素营养,但如果长期供应其中某一种营养,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交替补充各种营养或混合施用营养液,以满足食用菌对不同养分的要求。在菌床上,一般先施用增添养分的营养液,然后再施用高效营养剂,这样才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如果采用激素法刺激食用菌的生长,则要在补充营养剂之后再使用激素。3 适量补养如果一次性补充过量,会使培养料过湿,反而对菌丝生长不利。因此,要看栽培料的湿度适量施用,如培养基湿度较高,应适当提高营养液的浓度,减少加水量,施后通风散湿。4 施用有机肥原料不得含有杂菌和虫卵。所用堆肥和粪尿须发酵腐熟或消毒。施用豆浆汁、马铃薯等植物浸出液要现配现用,不可久置,以防变质。5 注意环境影响一般在气温高于20 时,菇类菌丝难以形成子实体,应停止补液。葡萄糖液、豆浆汁、人粪尿液等均不宜在18 以上施用。如果菌床(块)已感染杂菌,必须先清除后才能补液。平菇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平菇产量高,适应性强。在晚秋、早春和冬季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进行生产,不仅在蔬菜淡季为市场提供高档新鲜蔬菜,而且有效地利用农闲时间和剩余劳动力,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1 品种选择 中秋、晚春栽培宜选用广温型高产品种;晚秋、早春和冬季栽培宜选用低温型高产品种。优质菌种菌丝洁白、粗壮、浓密、爬壁力强、长势好、抗杂菌能力强。 2 生料高产配方 棉籽皮100公斤,麦麸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