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doc_第1页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doc_第2页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纳孩子的情绪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自主游戏刚结束,就听到女孩A一边哭一边对男孩c说:“我不要你帮忙!”看到一旁的c手里拿着积木愣在那儿,我大概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我搂过哭泣的A,温柔地说:“你是不是想自己收拾玩具,不想c帮忙?”A点点头。然后我转身对c说:“A想自己收拾玩具,你看,A都哭了,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c垂下脑袋,低声说:“对不起。”事情似乎就这样解决了。 然而c低下头沮丧的样子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处理方式有问题,那么究竟哪里有问题呢?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剖析。看到A哭泣时,我习惯陛地搂着她、安慰她,却忽略了c的感受。这种以“哭”来定立场的做法显然有所不公。哭的孩子有情绪,不哭的孩子也有情绪,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冲突双方的情绪,才能让孩子信服。 其实,在听到A哭诉时,我虽然嘴上没有说,心里对c有了评判:“别人不用你帮忙,你干吗非要帮忙呢?”我想当然地认为c的做法是多余的,而忽视了他想要帮助他人的意愿和事实。 我问c“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看似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其实已经将教师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因为“可以怎么做”的前提是“她已经哭了”,潜台词是“你把她弄哭了你看怎么办吧”。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显然居高临下,没有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只是急于安抚哭泣的孩子、快速处理事件,所以c会沮丧,会感到受伤。我想c的“对不起”并非是心悦诚服的道歉。 如果当时我能够抓住这个契机,既保护c助人为乐的积极陛,又引导孩子们讨论“想帮别人忙但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情况下双方可以怎么做”,那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久以后,又发生了一件孩子间的冲突事件,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那天午睡后,我正在给一个女孩儿扎辫子,看到建构区里z推了L,然后L用右手抓住z,两人扭在了一起。 我立刻赶过去把两个人拉开,用手臂挡住了“攻击”余波,我说:“我知道你们两个都很生气。对不对?”看到他们停止“进攻”,我心平气和地说:“谁愿意先说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z气呼呼地指着L:“他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开汽车。z声音更大了:“但是你把我的基地撞到了!”L没有说话。我面对L平静地说道:“z说你把他的基地撞到了。”L说:“我是要去加油。”我转头向z复述道:“他说他要去加油。”z说:“我这里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还没有搭好呢。”见L没有说话,我又转述:“他说这不是加油站,是宇宙空间基地。”L说:“哦,那我搞错了吧。”听L这么说,z便说:“我的宇宙空间基地很大,这里是不能开车的,那里可以开车。”z在旁边划了个圈,L就把车子向z划的圈开了过去。接着,两个人就继续游戏。 上述两个中班的男孩因为一方的“汽车把另一方建构的“宇宙基地”撞倒而引发冲突。我先是冷静地阻止了两个男孩相互伤害的行为,然后以中立的态度与孩子对话,对双方的情绪表示理解、接纳,使两个男孩的情绪有所缓和。接着,我抛出“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生气”的问题,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诉求,孩子的不满情绪也在叙述过程中得到宣泄。在两个男孩的对话中,当一方不能马上作出回应时,我便采用重复孩子的话的策略。这种不带评价的重复,一方面让孩子觉得教师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使他们愿意袒露想法;另一方面,可帮助孩子去倾听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空间。值得欣慰的是,后来L说是自己搞错了,尽管没有说“对不起”三个字,z也因此释然。 同样的冲突,因为教师观念及处理方法的改变,而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让我认识到,在教育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