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史学理论的价值摘要 司马迁通过创作史记,建立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历史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价值是在于:要摆正人与天的关系,以“因循为用”、“通变稽理”的哲学理念,观察自黄帝至秦汉历史发展进程的大势,探究其中兴坏成败的因果关系,总结出能够弥补六艺缺失、匡正帝王过失的经验教训,从而发挥史鉴经世致用的作用。中国哲学在史学领域能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这要归功于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从而形成了他具有自身特点、又有时代特色的历史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了精到而又系统的总结,更在报任安书中将其删繁举要地概括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梁任公认为这一段概括是“(司马)迁实欲建设一历史哲学,而借事以为发明。” (2)指出这段文字是司马迁创作史记而想建立起一种历史哲学体系,整个理论是借史记中的历史事实加以阐明的,一语中的地揭示了史记的核心价值。后世研究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一般都集中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方面。事实上,这三句话也确实是司马迁史学理论的核心。顺着这一思路,即司马迁的史学理论是其创作史记的主体思想,而史记则是其主体思想的具体展现。这样来理解司马迁的历史哲学,就可以从其深刻的内涵及其内在关联而自成体系之中,展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究天人之际”,摆正人与天的关系,是司马迁历史研究的理论依据。“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到汉武时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天制人的神学理论,适合武帝的政治需要,得到独尊地位。司马迁曾受业于董氏学公羊春秋。但他的哲学思想来之于六家要旨的家学传承,有大包容的胸怀,是以黄道思想为主,也推崇孔学、兼取百家之长。在天人关系上既不完全相信天人感应,也不主张以天制人。荀子是集先秦学术之大成的思想家,对司马迁很有影响。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要“制天命而用之”,(3)是以人制天。司马迁对这一主张也不完全赞成。司马迁的“天”,是自然的天,(4)这与荀子是相同的。但在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态度上,司马迁的主张是适宜应需地“因循为用”,就是顺应自然之理而用之。他在货殖列传中说:“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是司马迁提出的 “善因”之说。他认为必须善于顺应人民大众的本性需求,把它作为经济(当时叫“货殖” )管理的最高原则,也就是善因民生之理、善为民生之利的,才是最好的原则。这一实例,可以说是对“因循为用”理论的最好说明。 所以,司马迁的主张是天人关系的和合相处;人既不受制于天,也不违背天理而为我所用,这才是既合于天性之理、亦合于人性之理的天人合一观。司马迁用天人关系的正确摆位来研究历史,从黄帝到秦汉的历史,就是在人们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作用下,整体统一、连续发展的过程;即是史记所述的:“从君位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分封制而郡县制”(5)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其间虽有兴坏成败的曲折,各有其因,各具其理,但是,由这个历史演变的大势来看,凡是能适宜应需地“因循为用”而“得势益彰”(6)者,就能顺之者昌;反之,就是不死则亡。司马迁以这样的理念审视历史,能否顺应历史大势,也就成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上功过是非的一条通则。像秦灭六国,司马迁固然认为秦能“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也,”是由于顺天得势的帮助;但也肯定它百年“用力”,“成功大”,是它既顺应了天势又发挥了人的能动作用而取得的成功。并且讥讽那些腐迂“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7)他肯定陈涉揭竽发难的壮举,赞赏项羽慷慨灭秦的霸业,为项羽作本纪,列陈涉入世家,并将陈涉发难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太史公自序称:“桀、纣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陈涉发难”,予以高度评价。而对他们的失败,也给予了严正的谴责。认为陈涉“其所以败”,在于妄杀故人,无有亲者。以苛察为忠,将不亲附。(8)批评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缪哉!”(9)他对刘邦的为人颇有微词,但也赞叹刘邦能在八年时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身践帝祚,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岂非天哉!”(10)认为刘邦是得天助,亦即“得势益彰”取得的成功。所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是史记一书的主线,而以能否顺应历史大势来衡量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功过是非,是司马迁评判历史的主调。而且整部史记材料的鉴别舍取,安排布局,以至五体结构的组成,都是一以贯之地以历史大势为主轴而展开的。宋人吕祖谦就了看出司马迁十表的深意。他说:“史记十表,意义宏深。三代世表,以世为主,所以观百世之本支也;十二诸侯年表以下(至秦楚之际月表),以地为主,故年经而国纬,所以观天下之大势也。”(11)当代学者刘咸炘先生在论及项羽入纪之争问题时指出:“本纪者一书之纲,惟一时势之所集,无择于王、伯、帝、后。故太史创例,项羽、吕后皆作纪。”(12)。刘乃和先生亦认为:“项羽入纪之争,司马迁是从历史的大势来看的。”(13)正因为如此,史记叙事设论能从历史大势着眼,它所具有的深度和特点,是一般史著不可比拟的。所以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史记通鉴兵事中说:“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几也”。可以说,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理论依据进行历史研究,是司马迁史学理论的创新,是对中国历史哲学的一大突破,是不为过的。(二)、“通古今之变”,循势通变,从变稽理 ,是司马迁理论创新所走的路径。“通古今之变”,能“通”,是指通史学家必须具有通识、通变的基本条件。按照司马迁的看法,通识是观察历史要“原始察终”,(14)“终始古今”。(15)无论是历史的古往今来,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都要通观它的前因后果及其相互关系的完整过程。通变,其一是要以“(事物)无常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16)的观点来观察历史。要看到历史同其它事物一样,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势,也没有常存不变的形,人们可以从势迁形变中推求出历史所以演变的真理实情。其二是史学研究要处理好“通”和“蔽”的关系。刘家和先生在史学、经学与思想一书的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篇中,引用白寿彝先生的话说:“史学蔽塞不通,则或陆沉(知古不知今,古为蔽),或盲瞽(知今不知古,今为蔽)”,所以史学要疏通知远、求真致用,就要通古今之变。这就是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的哲学思想、站在历史发展大势的高度,在识渐通变、原始察终中,略协古今之史,以稽其兴坏成败之理,这也就是司马迁从循势通变中从变稽理、并探求史学的求实求是而进行理论创新所走的路径。 史记言变,有事势积渐之变,有事势相激之变,有终始之变,以及承敝通变之变。一部史记,可以说就是一部通变稽理的历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所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是说这种历史变化是事势走向衰败的积渐之变。而其中之理就在于“皆失其本已”,是说全在于失去了作为立国之本的春秋大义。他在秦楚之际月表中说:秦楚之际,“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命若斯之亟也。”讲的就是“事势之流,相激使然”(17)的事势由乱到治的相激之变。并指出其中兴亡之理在于:“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所兴,起于巷闾,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还有一种变化,是由承敝通变中兴盛而起的变化。他在高祖本纪论赞中说:“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通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说明秦不能承敝通变则亡,汉能承敝通变则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司马迁关注历史变化的重点还是在通观历史长时间段的变化过程。他在平准书论赞中说:“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反是。是以物盛则衰,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司马迁通观历史的终始之变所领悟到的道理就是:治安则盛,动乱则衰,治乱反复,文质交替,促成了历史发生有终始因果关系的演变进化。司马迁所讲的这些历史的兴衰成败道理,就是历史发展的所以然之理。所以司马迁修史体现出的是一种在学术上最为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这样实事求是的精神修史,不仅贵于求实,更贵于求是。这个“是”, 按汉语大字典释文,有“正、直”之义,亦有“法则”之义。(18)就是说,求是,不但要能明是非、辨真伪、正曲直,更重要的是要能深入探求事物发展变化法则的所以然之理,这才是司马迁史学理论创新,走出了一条“循势通变、从变稽理”的路径,是最为可贵的价值所在。司马迁通变稽理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他在货殖列传中说:“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荀子有“符验”之说,荀子.性恶篇说:“凡论者,贵在有辨合,有符验。”辞海释“符验”为:“符,古代一种凭证,双方各执一半。符验,谓符的两半可相检验。”荀子是说,辨别认识的正确与否,可贵的是在于要得到事实的验证。上面货殖列传的引文,是司马迁运用荀子的求证观点来通变稽理,从历史事实中推求出所以然之理:认为社会生产自然形成了农工虞商的分工,有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无须人为的过多干预,(但不是不要管理),这是符合天道-自然法则而得到发展的明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不干预经济思想的正确,批判了歧视和打击工商业者经济政策的荒谬。正是因为司马迁能从传统的史学求实上升为既求实又求证,所以他在搜集遗文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和“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过程中就能够下功夫进行一番考信和辨证。他考信于六艺,尽管对春秋推崇备至,但对其中为尊者讳的忌讳之辞并不苟同。在匈奴列传论赞中提出批评说:“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司马迁所追求的是要写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信史,事实证明,他的史记虽然在具体的史事上存有错讹之处,但从整体来看,确实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信史。这一点,就连以“三蔽论”从根本上否定 史记价值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9)。而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殷墟甲骨卜辞,发现他所考证的殷代世系三十一王,“皆与殷本纪合”(20),用地下出土的实物验证了史记纪事的正确,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司马迁在继承、吸取春秋和前辈诸子学术精华的基础上,以通史的眼光,融合通会地研究古往今来历史的演进变化,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在求实求是而又求证之中循势通变、从变稽理、以揭示历史的所以然之故和必然性之理因果关系的修史路径,从而大大扩展和深化了史学创作的宗旨,在史学创新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治乱兴衰的必然性,是司马迁史学的经世致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明言:史记的主旨是在于“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21)表明他创作史记就是为了要弥补六艺的缺漏,匡正帝王的过,以成一家之言。我们从史记的五体结构中可以看出,十二本纪、十表是讲历史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它是司马迁以把握历史的大势来阐述历史,从中揭示出历史演变进程的必然性;八书是讲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它是司马迁站在典章制度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阐述历史,从中揭示出制度变迁影响国家兴衰的必然性;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连同十二本纪中所记历代帝王的事迹)主要讲的是社会各阶层有贡献、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转折关头、关键人物所起的关键作用。司马迁以社会大图景的视角来看历史人物所起的正反不同的作用来阐述历史,从中揭示出社会治乱的必然性。而且是在深层次上从这三者的关联上阐明:国家存亡的根基在民众,影响根基稳与不稳的主因在制度,制度的沿革兴废在于为政者能否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大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样,史记就能从根本上发挥出疏通知远、鉴往知来的经世作用。这才是司马迁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成一家之言”的本意。史记能充分展现历史上“三个必然性”的,是在秦汉之间。其间的兩个历史转折,一是秦的由兴而亡,一个是汉武时极盛而衰。这是司马迁所写的当代史,有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所以他能较为翔实地展现这段历史风起云涌的激剧之变和隐晦幽微的积渐之变,并从中揭示出历史必然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道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 中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22)讲的就是春秋以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由分封制到灭封地,由分裂战乱到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才独擅了始皇帝的尊号。这个历史阶段的五霸七雄新旧力量斗争的焦点就是集中在是维持分封还是消灭封地的生死较量上。秦本西鄙小国,被中土各邦以戎狄视之。它从落后中崛起,三十一代君主经历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漫长的艰苦历程。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说的:“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以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这个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是秦代的有为君主能够审时度势,承敝通变,在消除内外世袭贵族分裂势力的严酷斗争中,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而建立起君主集权专制制度。这个转变过程,是秦代的君主,在逆境中顺应历史大势,作出的明智选择。“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置县。十一年初县杜、郑。”(23) 这是开创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穆公(前659-621年)修政图强,任用异国贤材,授之国政,遂成霸业。(24)以后形成客卿官爵制度,这是用人制度的改革。简公七年(前408年)行“初租禾”(25)。这是田制和税制的改革。但是秦的迅速崛起,是孝公(前361-338年)任用商鞅所进行的变法而实现的。(26)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在于改制,即从经济上、政治上破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商鞅变法其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是有力地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势力,根本原因是在于奖励耕战,农民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可以从开辟耕地,提高生产(耕织超过一般产量者可得以免除徭役)和争立战功受爵中受益,所以农民支持国家的耕战政策。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自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样,秦的立国就有了稳固的根基。商鞅变法之后,秦对东方六国已成高屋建瓴之势。到武王二年(前309年)“初置丞相”,(27)使百官之长的相职任命制度化,君主集权从体制上得以完善。经过四代君主(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苦心经营,大力东扩,形成了“四世有胜”的局面,秦始皇才能势如破竹地消灭六国。所以荀子入秦考察之后,得出了“(秦之)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28)的结论。是说秦的四代君主皆有胜绩,不是什么偶然的侥幸,而是自有它取得成功的“定数”,也就是有它一定的、必然性的道理。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这位自以为超越千古的始皇帝,认定他打下的江山,可传万世,想不到在他死后仅三年(前207年),就被疾风暴雨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对于秦的急遽而亡,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是引用汉文帝时的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来进行总结的。这是一篇西汉早期探讨秦亡问题有代表性的佳作,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秦国兴亡的所以然之理。文章得出的三个结论,其一是从正面得出:“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是认为君子为国家谋划长治久安之策,必须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势的参验中,察明所以盛衰的道理,才能审慎地运用权势,取舍符合时序,变化因应时势地作出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这是决定能否正确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大前提。如果这个大前提出了问题,那么国家的决策就会发生偏差。故而贾谊说:“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其二是:“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是说秦皇之失在于他对建国后取守形势的转变缺乏清醒的认识,法家的理论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以法、势、术手段建立绝对专制的政权上面;尽管在统一大业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但对于平治天下,却仍沿用战时的强力法制进行统治,而置民生于不顾。到二世时仅三年时间,国家已被搞得“繁刑严诛,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百姓苦之。”由此贾谊得出第三个结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9)深刻地揭示出国之存亡决定于民之安危的道理。如何安民,按贾谊的主张就是要以民为立国之本。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上中从理论上发展了安邦定国的民本思想。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他并从中总结出一条真理性结论:“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这就是历史的必然,已反复地为以后的历史所证实。汉沿秦制,政治体制未变,只是在立国政策上作了调整。从高祖到文、景二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六十几年就国势大振,出现了文景盛世的大好局面。但是盛世也有盛世的矛盾。武帝时,汉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社会的矛盾亦一一显露出来。社会的两极分化扩大,豪强势力物欲膨胀,法外谋利日益严重。农民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成了被鱼肉的时象,结果又引起了农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小规模的武装反抗”。(30).司马迁在平准书中说:“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但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司马迁已经敏锐地看到了形势转折中出现危机的严重性。他作史记以成一家之言,与“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31)一样,也是为治于当世的,而且其“为治”于当世的良苦用心,显得更为迫切。可以说,五十二万言的史记就是一篇从历史大势、制度建设、立国根基三个方面,剀切直言的诤谏书。其中的八书,把历史和现实的制度得失与国家盛衰的关系,从历史的大势着眼加以总结,阐述了制度建设在治国理政上所能起的顺天时、尽地利、谋政通、得人和的至为重要的作用。而八书中独创价值最高的,又是平准书和与之相关连的货殖列传。这两篇中国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都是针砭时弊又深中肯綮的经济学巨制。平准书写的是西汉早期经济政策变迁史。书后的一大段论赞,是司马迁面对汉武帝只图解决一时的急需,宁可损伤国本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严峻社会现实,深知自己的主张不会被采纳,痛切地发出的一种既忧心忡忡、又无可奈何的愤懑之情。货殖列传写的则是春秋末至秦汉社会转型的经济发展史。梁任公有专文今义(32),以阐述其精义。将其比之于西方的富国之学,予以高度评价,亦为其被当局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致使“前哲精意,千年湮没”,深感痛惜。就拿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来说,它是要以发展工商业来增长社会财富,以发展农业为必须坚守的基业。这一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是司马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的,其主旨是要建立健全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善因”之说,可以明显看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既不是偏于重商的,也不是自由放任的,而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最为健全的经济思想,却被历代王朝所不用。历史的中国致所以由先进变落后,具体分析起来,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复杂,而不能正确地选择健全的经济理论以发展国民经济,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司马迁的史学理论遭遇到的同样是受排斥的命运。史记虽然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而他的理论却成为绝学。(33)以后的正史,走的都是汉书修史的理路。直到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试图在发扬史记历史哲学的基础上,以“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有以独断于一心”(34)的理念,建立起自已的史学理论,仍是受到正统学派的排斥,也未能取得成功,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到中国史学的发展。以致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言中说:“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斯的方法。”英国史学家编写的剑桥秦汉史在导言中评论汉修史著(包括史记和汉书)时认为:“在西方人眼中,这些正史都缼乏因果意识”,株连史记,把它的理论价值,一笔就抹杀了。当然,要想西方学者能够悉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也难,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也是中国史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彰显司马迁史学理论的真实价值,发扬司马迁求实、求是、求证的治史精神,它或许可以为解决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年上海高考英语写作提纲范文
- 铁路运输减少扰民噪音的技术措施
- 《珍惜所拥有的-》(2004年安徽省中考满分作文13篇附审题指导)
- 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管控措施
- 机场基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海洋工程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 美术兴趣小组定期作品展计划
-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剖析报告
- 农产品市场部工作计划范文
- 建筑施工高危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和安全管理措施
- 职业培训学校宣传课件
- 餐饮食堂食品安全法培训
- 2025建筑工程土石方挖掘与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年智慧农业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
- 网约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慢阻肺健康宣教
- 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数学作业-应用题(178题)(附答案)
- 各项记录填写培训
- 辅音音素教学课件
- 工会维权活动方案
- 2024版辅警劳动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