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自我边界类型.pdf_第1页
四种自我边界类型.pdf_第2页
四种自我边界类型.pdf_第3页
四种自我边界类型.pdf_第4页
四种自我边界类型.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宜音1 9 9 9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心 理学动态北京第三期5 8 6 2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Self and others A review of four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n self boundary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 北京 100732 摘 要 本文就八十年代以来关 自我 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 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 G r e e n w a l d 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 群体我的理论S a m p s o n 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 a r k u s K i t a y a m a 关于独立性自我和 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关键词自我边界划分自我理论社会心理学 哈佛大学教授Thomas Shaw 曾经指出我们对事物和人的分类方式直接影响到我们对 外部世界的体验而我们自己却很少注意到这一事实 1 区分自我与他人是人类社会生活 中最重要的分类因此个体如何在某种文化的生态下建立自己的分类系统和解释系统受 到社会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也成为近年来本土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特别 关注的焦点问题 至今自我到底包括什么自我与他人有怎样的关系自我觉知和自我蒙蔽的原因 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社会心理学本文仅就有八十年代以来关自我边界划分方面 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 1 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 Greenwald 通过对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和自我觉知self awareness概念的 统合进行了自我任务分析ego task analysis 2 在此基础上Greenwald Pratkanis 和 Breckler Greenwald 提出从自我的动机层面将自我区分为公我public self私我 private self和群体我collective self的理论 3 他们指出个体的自我有三种为达 到某种目标而产生的任务 这些任务与三种类型的自尊有关 第一种任务是获取社会的赞许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的有意义他人的评价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是公我公我往 往与自我呈现self presentation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有关也可 以理解为 James 提出的社会的我social self的概念 4 第二种任务是获得个人成就 这是指建立在内在自我评价基础上个人成就因此较少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是独立于他 人的私我第三种任务是获得群体成就自我要完成群体对角色的要求因此群体的 评价和目标被内化为个体的群体我 Greenwald Pratkanis 和 Breckler Greenwald 的分类揭示了自我的公私两个面向通 过这一分类将自我与他人建立了某种联系但是这个自我是以身体body为边界的 因此这个边界是清晰和明确的公我和私我不过是同一边界的两个面而涉及到 群己关系的群体我概念也是如此个体认同群体的目标和规范形成的我们概念也 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即个体愿意将群体的目标和规范作为个体自己的目标和规范或者只 有通过认同群体 个体才可以达到仅仅依靠个体自己无法达到的个体自己的目标 可以看出 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以个体主义为其特征的的文化社会 所有划分的基础是一个由独立的 有 选择理性和自由的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 2 Sa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 Sampson 在讨论个体主义问题时提出有两种不同的个体主义的本土心理学其区别 源于自我与非我边界the self nonself boundary的性质不同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self contained individualism是一种边界坚实标记清晰强调个人控制和排他性的自我 概念这种自我有明晰的自我领域和他人领域的区别而包容式个体主义则与之不同 它的边界是流变的 且标记含混 强调的是场域对个人的权力和控制以及包容性的自我概念 这种自我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坚实而是可以将他人纳入边界之内的 5 Sampson 发现尽管西方学者更熟悉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大多以为这种个体主 义是唯一的因此许多研究以这一假设为其出发点然而从文化人类学史学女性 研究以及阶级阶层分析的研究成果看 在世界上 甚至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或文化类型里 存在着包容式个体主义并且在这些地区或文化类型里是有意义的他引用文化人类学 家 Geertz 对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是一种特例文化的评价 6 和历史学家 Morris 对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是一种偏离中心的发展的评价 7 来说明包容式个体主义 的合理性同时他从任何一个文化所具有的三个核心价值自由责任和成就进一 步分析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不仅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文化可以实现这三 个文化价值包容式个体主义文化同样也可以实现这三个文化价值后者甚至将有可能 优于前者目前的状态 Sampson 的分析其创见在于他从自我概念的边界所反映出的内涵而不是从一些文化的 外在特征去寻找对于文化差别的解释 其中 他特别注意到自我边界的特征对于区分不同自 我的重要意义这与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概念 8 来解释中国人的自我特征的 思想是一致的 3 Markus 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 Markus Kitayama 研究了自我概念中的文化差异提出了独立性自我independent self和互赖性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的分析构架 9 他们认为西方人以美国人为 代表和东方人以日本人中国人为代表对自我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从西方社会心理 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应是指以自己的特性与他人相互区别的自主的实体而所谓自己的特 性一般是指个体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动机和人格特质这些特性必然影响和导致个体 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行为Markus Kitayama 认为许多东方文化中具有保持个体之间相互 依赖的机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其特点在于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他们的观点 可由下图表示见图 1 A 独立性自我 B 互赖性自我 图 1 Markus Kitayama 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概念示意图 Markus Kitayama 在解释上图时指出图A中粗体的 X 代表的是有意义的自我 表征the significant self representation是一种去环境脉络化的自我decentextualized self这种自我强调个体内在特征的完整性和唯一性 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与他人的区别性与 独立性 它激励和推动个体去实现自我 发展独特的自我潜能 表达个体特殊的需要和权利 展示个体与众不同的能力在这种文化中他人只是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而比较的目 的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体自己的内在特性 图B中的粗体的 X 同样代表有意义的自我表征但是显而易见这些表征处于自 我与某些特别他人的联系之中这样的表征强调的是个体与他人的联系与依赖所以个体 行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有意义 互赖性自我对自己的确定不是根据唯一性 而是根 据自己与他人有关的那些特性 根据这样的分析框架Markus Kitayama 从认知情感和动机过程对两种不同的自我 结构和边界进行区分他们发现独立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自我特性方面 而互赖性自我有关自我知觉的信息一般来自重要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独立性自 我的情感体验更多来自自身内部 例如感官需求带来的体验 而互赖性自我的情感体验更多 来自社会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较外在的因素 独立性自我往往成为推动个体表达自我和实 现自己内在潜能的动机 而互赖性自我则促使个体注重发展与重要他人的交往并获得应有的 地位 Markus Kitayama 的研究将文化变量引入自我结构和边界概念之中使过去西方人眼 中的自我不再是唯一的人类自我的表征他们的发现对于整个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问 题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例如社会影响从众等社会惰化和社会助长态度与行为不 一致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等 都不适用于解释由互赖结构的自我构成的东方社会 他们将不同 文化中的自我概念作为个体与社会行为连接的中介较好地找到了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的 无法忽略的维度 但是使用 Markus Kitayama 的互赖自我的概念解释中国人的自我及其边界特性 时却仍如雾里看花首先在他们认为将中国人涵盖其中的互赖自我概念里由于缺 乏差序的含义无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自我所具有的选择性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 原则与自己所包容的他人以及未包容的他人进行交往和动力性对边界变化的掌握 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内容尽管互赖自我已经不是西方人的那种自我但是却还 不是中国人的自我其次互赖一词无法表达主从关系掩盖了中国人自我所具有的自 我中心的特征 4 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 香港学者杨中芳提出在自我的范畴内区分个己与自己前者代表将自己 与别人的界限以个人身体为标志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称之为自我self 后者则代表一种不但包括个体的身体实体 而且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其他人 即自己 人她认为中国人的我属于后者 10 为了清楚起见我将这一区分以下表概括 表 1 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 文化类型 中国人 西方人 使用的概念 自己 自我 边界内部包含的内容 个己 自己人 个己 由于西方社会心理学没有将自我做上述划分则必然将西方的个己等同于我 的事实当作普世性的真理 因此 他们即便提出了 社会自我 等相关概念 却仍然是从 个 己的立场出发的中国人的我也是有以身体为边界的个己的并且这个个己 处于我的核心位置上但是这个个己与某些他人的区分不是坚实的和明晰的中 国人的我他边界是在包括个己和自己人的自己与外人之间 可以看出杨中芳关于个己的划分深受 Sampson 关于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和 包容式个体主义划分的影响也与我国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相吻 合杨中芳和 Sampson 的划分都超出了一般社会心理学家的西方个体主义的立场注意到 了边界的扩张或收缩式的自我的存在 因此 是上述各种关于自我结构及其边界划分理论中 最为出色的理论但是在概念的层次表达上仍然欠清晰 除了第一种划分外后面三种划分都表现出文化心理学的意识SampsonMarkus 和 Kitayama 以及杨中芳都注意到了在不同的文化下个体的自我边界结构将是各具特色的 可以说他们观点蕴含了新的研究路向也会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如果我们参考 有关自我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将会对他们的理论价值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Shaw T Foreword In Chen Xiangming 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ese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al Press 1996 1 p1 2 Greenwald A G Ego task analysis An intergration of research on ego involvement and self awareness In A H Hastorf A M Isen Eds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Elsvier North Holland 1982a pp109 147 3 Greenwald A G Pratkanis A R The self In R S Wyer T K Srull Eds Handbook of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4 pp129 178 Breckler S J Greenwald A G Motivational facets of the self In R M Sorrentino E T Higgins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Guiford Press 1986 pp145 164 4 James W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1890 5 Sampson The debate on individualism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ir role in personal and societal functio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s 1988 1 pp15 22 6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7 Morris C The discovery of the individual 1050 1200 London Camelot Press 1972 8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 三联书店 1947 1985 9 Markus H Kitayama S Culture and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a 98 pp224 253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