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习题总汇 (24).pdf_第1页
分析化学习题总汇 (24).pdf_第2页
分析化学习题总汇 (24).pdf_第3页
分析化学习题总汇 (24).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化学试卷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成绩 第 1 部分 填空题 每空 1 分 共 12 分 1 某一 250mL 溶液中含有 2 5 10 8摩尔的 HCl 该溶液的 pH 2 盐效应会使沉淀的溶解度 3 已知在 1mol L 1HCl 溶液中 用 0 01000mol L 1Fe3 滴定 0 01000mol L 1Sn2 滴定突跃范 围为 0 23 0 50V 若用 0 1000mol L 1Fe3 滴定 0 1000mol L 1Sn2 则滴定的突跃范围为 4 同一种沉淀 晶体颗粒愈大 则溶解度愈 5 沉淀的洗涤一般以 为原则 6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按 规律处理 7 100g 溶剂能溶解 14 8g 碘 则碘饱和溶液的百分浓度为 8 按 酸 碱 质 子 理 论 NH4 HPO42 HCO3 H2PO4 HSO4 的 共 轭 碱 分 别 是 9 当晶核的聚集速度大于定向速度时 易生成 沉淀 10 BaSO4重量法测 Ba2 若等浓度的 Hg2 Ca2 Na K NH 4共存时 由于吸附对沉 淀污染最严重的是 11 浓度为 c mol L 1的 Ag NH3 2 溶液的物料平衡式是 和 第 2 部分 单项选择 每题 2 分 共 20 分 1 以 Ce 4 滴定 Fe2 时 以电位法确定终点 引起的终点误差为 A 正值 B 负值 C 为 0 2 用 0 25mol L 1HCl 溶液滴定主要含 Na 2CO3的试样 应取试样多少克 A 0 33 B 0 66 C 0 53 D 0 17 3 下列各混合液 不具有 pH 值缓冲能力的有 A 100mL 1mo1 L 1HAc 100mL 1mo1 L 1NaOH B 100mL 1mo1 L 1HCl 200mL 2mo1 L 1NH3 H2O C 200mL 1mo1 L 1HAc 100mL 1mo1 L 1NaOH D 100mL 1mo1 L 1NH4Cl 100mL 1mo1 L 1NH3 H2O 4 含 H3PO4 NaH2PO4的溶液 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甲基橙变色 耗去 amL 另一份同量试 液用酚酞为指示剂 耗去 NaOH bmL 则 a 与 b 关系为 A a b B a 2b C b 2a D a b 5 下列对少量实验数据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表达正确的是 A n us x B n xst x na C n u x D n st x fa 6 汞量法滴定 SCN 到计量点时 溶液中存在形式主要是 A Hg2 SCN 42 B Hg2 SCN 2 C Hg SCN 2 D 以上都不是 7 0 01 mol L 1CaCl 2溶液中 Cl 的活度为 A 0 0178 B 0 00178 C 0 089 D 0 0356 8 有机化合物中 C H O N S 等元素的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为 A 沉淀气浮法 B 沉淀分离法 C 离子交换法 D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9 需加 mL 0 10mo1 L 1NaOH 到 30 00mL 0 10mo1 L 1H3PO4中 才能得到 pH 7 20 的溶液 已知 H3PO4的 pKa1 2 12 pKa2 7 20 pKa3 12 36 A 45 00 B 45 50 C 46 00 D 46 50 10 某氧化还原滴定反应 其计量电位为 0 75V 对此滴定最适宜的指示剂为 A 邻二氢菲 亚铁 0 1 06V B 二苯胺磺酸钠 0 0 84V C 二苯胺 0 0 76V D 次甲基蓝 0 0 36V 第 3 部分 多项选择 每题 3 分 共 30 分 1 下列这些物质中 能用标准强碱溶液直接滴定的是 A 盐酸苯胺 B NH4 2SO4 C 邻苯二甲酸氢钾 D 苯酚 2 为下列溶液选择 pH 的计算公式 1 1mol L 1HAc 2 0 19mol L 1HAc 0 10mol L 1NaAc 3 0 10mol L 1NH 4Cl 4 用 NaOH 滴定 H3PO4至第一计量点 5 用 HCl 滴定 Na2CO3至第二计量点 6 0 2mol L 1NaAc A pH 2 1 pKa pc B pH pKa lg cA cHA C pH 2 1 pKw pKa pc D pH 2 1 pKa1 pKa2 E pH 2 1 pKw pKb pc F pH 2 1 pKa1 pc 3 在 pH 10 0 时用 0 010mol L 1EDTA 滴定 0 010mol L 1Cu2 至 200 时 下面式子错误的是 A pCu lgK CuY B pCu lgK CuY C lg Cu pK CuY D lg Cu lgK CuY 4 下列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电位 sp及滴定突跃大小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有关的是 A Ce 4 Fe2 Ce3 Fe3 B 2Fe3 Sn2 2Fe2 Sn4 C I2 2S2O2 3 2I S4O2 6 D Cr2O2 7 6Fe2 14H 2Cr3 6Fe3 7H2O 5 选择溶解高钨钢的适宜溶剂是 A HNO3 B HCl C H3PO4 D HNO3 HF 6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吸光系数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B 吸光度 A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C 透光率 T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D 透光率 T 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 7 对氧化还原电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凡是使氧化态活度降低的 电位就升高 B 凡是使氧化态活度降低的 电位就降低 C 凡是使还原态活度降低的 电位就降低 D 凡是使还原态活度降低的 电位就升高 8 哪种情况使测定结果产生负误差 A 以莫尔法测定 Cl 用 NaCl 标定 AgNO 3溶液 B 以佛尔哈德法测定 Cl 未加硝基苯 或 1 2 二氯乙烷 C 以 K2Cr2O7法测定全铁时 SnCl2用量不足 D 以部分失水的 H2C2O4 2H2O 为基准标定 KMnO4溶液 9 无机共沉淀分离法主要包括 A 混晶共沉淀 B 离子缔合物共沉淀 C 表面吸附共沉淀 D 固体萃取 共沉淀 10 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系统误差乘除法的传递是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为各测量步骤相对偏差的代数和 B 随机误差加减传递是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平方为各测量步骤标准偏差的平方总和 C 极值误差加减法结果用极值相对误差表示 D 极值误差乘除法结果用标准偏差平方表示 第 4 部分 判断题 每题 1 分 共 88 分 1 利用络合物和配位体组成的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加入少量的金属离子或配位体后 溶液 中的游离金属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2 溶液的酸度和其它络合剂的存在是影响络合平衡的主要因素 3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上 u 0 时 Y 最大 即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最大 4 对晶型沉淀 沉淀作用应当在热溶液中进行 并且应该趁热过滤 5 在分析化学中 共沉淀和后沉淀对分析总是起消极的作用 6 分析数据中 凡是 0 都不是有效数字 7 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越大 则反应速度就越大 8 稀 H2SO4作沉淀剂重量分析测 Ba2 适当过量的 H2SO4也影响测定结果 9 原始分析试样破碎后 要全部过筛 切不可弃去未过筛的试样 10 已知 AgAg 0 799V KspAgCl 1 77 10 10 AgCl 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及 Ag Ag 电 对在 1mol L 1HCl 介质的条件电位均为 0 224V 11 络合滴定中滴定曲线是表示在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变化的 12 用 Na2CO3熔融玻璃时 使用瓷坩埚 13 铬黑 T 作指示剂测定 Ca2 时 终点误差大是因为 Ca2 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 14 酸效应曲线表示的是各金属离子能够准确滴定的最高 pH 值 15 KHSO4可代替 K2S2O7作酸性熔剂 16 HAc NH4 HSO4 H2PO4 H2CO3都属于酸 17 强碱性树脂可在酸性 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使用 而弱碱性树脂不宜用于碱性溶液中 18 当 Fe3 对测定有干扰时 加入抗坏血酸或盐酸羟胺还原 Fe3 为 Fe2 可以避免干扰是因 为 lgKFe Y lgKFe Y 19 加入回收法作对照时 实验求得的回收率越接近 1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越高 20 分布系数即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的比值 21 络合滴定时由于副反应的存在 远比酸碱滴定复杂 22 NaOH 吸收了空气中的 CO2 用于滴定强酸时 以酚酞作指示剂无影响 滴定弱酸时 弱酸浓 度偏低 23 HCl 标准液可以直接准确滴定硼砂 不能准确滴定醋酸钠 24 凡由实验数据求出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都是有意义的 25 络合滴定中选择 pH 值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开其它离子的干扰 26 络合滴定中到达计量点时 金属离子与 EDTA 完全络合 因此无游离态的 EDTA 或金属 离子存在 27 某人对试样测定 5 次 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为 0 04 0 02 0 01 0 01 0 06 此结果 不正确 28 在共沉淀现象中 仅有表面吸附引起的共沉淀遵循吸附规律 29 利用 Al OH 3为载体可富集 1 升溶液中微克级的 Fe3 30 平均值的数据越大 置信区间越宽 31 离子交换柱上的操作一般过程是 交换 洗涤 洗脱和再生 32 对于对称电对 计量点的电位与反应物质的浓度无关 而对于不对称电对 计量点的电 位则与不对称电对相应型体的浓度有关 33 显色指示剂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34 重量分析中 作为称量形式的 BaSO4中含有 BaCl2 使 Ba2 的测定结果偏低 35 无论物料是否均匀 其采样和制样步骤 方法完全相同 36 金属硫化物通常是无定形沉淀 37 活度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浓度常数不仅与温度有关 也与溶液离子强度有关 38 利用金属指示剂的酸效应可以消除一些指示剂选择性不好的现象 39 EDTA 的副反应越严重 副反应系数越大 溶液中游离 Y 的平衡浓度就越小 络合物 MY 的条件稳定常数 K MY越小 40 某异常值 经 4d和格鲁布斯法检验后 结论相反 一般应以格鲁布斯法为准 41 有 H 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H 浓度对滴定突跃无影响 42 作为金属离子指示剂 二甲酚橙只适用于 pH 6 时 43 一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准确度也一定高 44 滴定分析法的准确度较高 适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45 EDTA 副反应系数的对数 lg Y 1 说明体系中 EDTA 无副反应 46 滴定曲线受 pH 影响 与溶液中金属离子无关 47 酸的浓度一定时 Ka值愈大 即酸愈强 滴定突跃范围也愈大 48 只要氧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足够大 就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 49 分析一批袋装尿素中的含氮量 因产品均匀 只需从任意几袋中取出试样混匀即可 50 一定条件下 系统误差的大小固定且重复出现 因而可以用校正的方法消除 51 应根据被测组分的大致含量和对准确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52 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那么这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也一定无显著性差异 53 K2Cr2O7和 KMnO4都可作为自身指示剂 54 普通分光光度法与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两个光源 55 电解质溶液越稀 活度系数越小 56 测定水果试样中的 Vit C 含量时 可用草酸溶液为溶剂 57 在反应 2Fe3 Sn2 2Fe2 Sn4 中 Fe3 Fe2 电对为不对称电对 58 在重量分析中 后沉淀总使分析结果偏高 59 物质的质量 与物质的量 n 的关系是 n M M 为摩尔质量 60 可利用 加重效应 来提高有机沉淀剂进行重量分析的灵敏度 61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指一定置信度下 以真值为中心的可靠范围 62 KMnO4溶液呈紫色 是因为其吸收了白光中的紫色光 6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可避免试液与参比液或两吸收池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误差 64 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 Fe3 Fe2 对的条件电位将升高 65 选择分析方法时 优先考虑的是方法的速度 66 对于吸收曲线有部分重叠的混合物的分析不宜使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67 对于反应 aA bB P 根据 SI 单位 a b 的意义是 A 物质与 B 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 68 用含少量中性杂质的 H2C2O4 2H2O 标定 NaOH 溶液 所得浓度偏高 69 温度升高 所有沉淀的溶解度都增大 70 欲测定含铜约 10 的铜合金中铜含量 要求相对误差小于 0 5 选用碘量法或 EDTA 络合滴定法 71 一般认为当两电对的条件电位之差在 0 4V 以上时 氧化还原反应即有可能定量地完成 72 当分配比 D 不够大时 要提高萃取率 可采用连续几次萃取 7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分析依据是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反比 74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 u 值仅与置信度有关 而与自由度 f 无关 75 萃取分离时 洗涤液的基本组成与试液相同 但不含试样 76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77 S2O2 8在 H2SO4或 H3PO4介质中 有催化剂存在时 可将 Mn2 氧化为 MnO 4 Cr3 氧化 为 Cr2O2 7 78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中所测得的 A 与待测成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有关 且与待测成分 浓度成正比 79 浓度相等的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后 其溶液呈中性 80 反应物浓度越大 反应速度越大 81 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随 而变 标准正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