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业力(完整版).doc_第1页
什么是业力(完整版).doc_第2页
什么是业力(完整版).doc_第3页
什么是业力(完整版).doc_第4页
什么是业力(完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准提法网络佛学院高老师UC讲座对什么是业力的开示 高七师今天跟大家讲佛教中最常见的“业力”这个概念。 “业力”是佛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最难解释的;因此最易使人们产生误解。业力这个概念,在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佛学的基础。佛教是为了解脱六道的教育,那么如果没有业力的思想,佛教的基石是不牢固的,正确的理解业力的作用,才能真正把六道轮回的思想在心中建立起来,因此,即使业力再难理解,我们也要认真地来学习。业力和我们修行的关系如何?业力它包含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今天要讲清楚的内容。我们知道业力它是组成因果关系最原始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一个人,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会引发一系列的结果。那么我们的行为,会导致现在以及我们的未来,使我们的行为、遭遇受到影响;同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我们的生命负责,因为这种可能性和责任是我们自己造作出来的。业力这个概念实际上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而是古印度所有的宗教团体,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等等一个同时认同的基本宗教概念。今天我们不会像俱舍论那样详细分析业的性相,而是着力于研究考察婆罗门、原始的印度其他教派的业力与佛教的关系,小乘的业力概念与大乘的业力关系,大乘与金刚乘的业力关系,以及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业力概念的变化,业力范围的变化,对我们修行影响;以及菩萨所示现的业、因关系,以及因、果关系;还有,不同的解脱方法,对业力概念的影响。只有这样纵横两方面,从教派和历史发展上深入分析,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业力的广泛性、佛教构建业力轮回的原理、不同修行方法的依据。朴素的业力概念广泛存在于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基本思想里,所说的业,就是我们中文翻译成的“羯磨”。“羯磨”其实就是业的意思,就是你去做,你去行。小的时候,老师常常留作业,只要你“作”了,就有“业”,业就是去做,去行的意思。这是印度宗教普遍的一个概念,这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业力是广泛的指一种因果关系,业力它是一个主要的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实的果,还会生生不息的繁衍到来世,形成一个轮回的主要动力。佛教的这种业力观,和印度教的业力观,不能简单地称为从“心”角度来判断善恶的问题,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因为佛教本身存在从部派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以及密乘的出现的各个阶段,它的业力概念是变化发展的。与印度教的比较,可以从小乘、大乘、金刚乘三方面来讨论 。到底有没有我?小乘佛教的业力思想和印度教的业力思想差别不是很大,有差别的地方在于,小乘佛教认为受业的主体是“无我”, 而印度教认为受业的主体是“我”,是一种“有自性”,而小乘认为受业是“无我”的。那么对业的解释呢,内容是相近的,区别在于受业的主体是否是“我”的自性上,可能我们以后要详细讲到。身口意因为有些人是初学,对业的概念理解不够,在这里还是我们先一起共同来回顾一下佛教对业力最基本解释。佛教对业力分为“身业”、“口业”、“意业”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身、口、意业。我们身体所有的行为,做业就叫“身业”;如果有语言,你说话所引起的行为叫“口业”;什么叫“意业”呢?意业就是所说的念头,思维,思考,实际上身口所造的业,多数是随着念头而造的,善念则造善业,恶念则造恶业。那么可以说,意业则具有广泛性、加行性。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没有由念头造的业,但实际上,是在你思维习气下身体产生的行为,也是身业和意业的结果。那么这是“身、口、意”三业。十恶与三毒如果从善恶的角度来讲,还有“十恶业”,这是我们佛教徒经常听到的一个概念。所谓的十恶业,就是说我们身体会造三种恶业,口会造四种恶业,意恶业有三种。身业,一般我们是说“杀生,偷盗,邪淫”,这三个业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那么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虽然口业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但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更大程度上却是意业,它包括贪嗔痴三方面。意业的贪嗔痴,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也是三恶道的直接业缘,也是导致我们身体疾病的一个根本原因;甚至现在所出现的水灾,火灾,风灾,等等,也是由众生的意业造作的。俱舍论就解释,整个世界的大劫出现,有火灾,最后有风灾。为什么世界有风灾呢,因为人心常动!人心的浮动,就造成了世界的动,就造成了“风”。又如说水灾呢,是因为贪欲,火灾是因为人类有嗔恨。风灾是因为有动,有愚痴,有无明的行,因此有风灾,那么这是对十恶业的划分。从身口意上划分。我们知道,更大的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在无量寿经记述比五逆之业更重的业,就是谤法之业,这是对佛教对恶业的整体认识。善恶无共不共业力除了“善、恶”以外,还有无记业,这是从业的动机角度来说,无记业是不善不恶。打个比方,比如开车时无意中撞到了人,那么他的业是无记业,是非善非恶的。可能困了打瞌睡,没有看到,不是成心想去撞人,也不是不想去撞,事情发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无记业佛教分得很细,俱舍论中分为有覆无记,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也不见得就是好,它有的呢,会遮住你本性,这就有覆的。有的时候,你的这种无记性,可能还带来好处,那么它可以叫无覆无记,不会遮盖本性,这是从业的动机角度来讲业 。在业的讲叙分析过程中,人们还常常以“共业”和“不共业”划分业力,共业和不共业的概念很重要,它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修行方法很有意义。共业就是大家一起来造过业,一起受过报,整个造业的这种形式呢,类似于一个系统,我们造的一些业相互影响,关系密切。比如说现在的经济形势,我们国家的整个经济形势对我们收入有影响,又如大气气温的不断升高,甚至每年的流行性感冒,这都是我们共业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显而易见,越是社会发展,这种共业的造作,力量就越大,我们所受的共业也就越大。那么“不共业”,就是说我们造的一些业只是影响我们个人的身心,你今天不吃饭今天就只是你一个人会饿。定还是不定?定业和不定业也是理解业力的一个角度,在佛教的记载中,有些果报,受业的时间,已经肯定了,那么这叫定业。比如杀人的根本业成立,在小乘佛教中,其果报是要坠地狱的,称为报定。如果坠地狱的时间肯定,那么叫定业。如果坠入的时间不肯定,那么叫不定业。在佛经中,杀父母的业是五逆之罪,死后,下一世,一定坠地狱,这叫“定业”。那么什么叫“不定业”?有些业的果报和受业的时间都不一定,称为不定业。比如说一个种子,如果它已经马上要结果实了,那么这种子结果就叫“果报”;如果这种子刚发芽的话,它结果的时间没有定的话,那么可以说这叫不定业。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经常拜佛,忏悔,消除我们的业障。不过深入经藏后,我们就知道,在原始佛陀的记载中呢,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是定业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坠地狱,任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这结果,那么这是在小乘佛教中认识,认为这是定业。那么以后我们还要讲,大乘佛教是可以转这种业的。不定业就不同,不定业是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的,所以有些人想忏悔业障,把一切业障消除。这里就有两种观点,有些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定业不能转,有些人认为靠佛力靠咒力是可以转的,这一点是有所争议的。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我们知道,从业力的果报作用力的角度来讲,业力还分“引业”和“满业”,什么是引业?就是我们死后,能牵引你到六道中某一道的业力就叫引业,比如你修禅定,你就造作禅定业的引业,死后会往生到四禅天。又如你常常修善行放生布施,可能引生到天道,那么这些善业就是引业,那么这个业力你做的所有行为,它不起别的作用,只是最后你在死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起作用,给你推到某一道中。我们投生到人道了,为什么我们有些人投生到沙漠、有些人投生到海岛,有些人投生到繁华的城市,有些人投生到偏远的农村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受的“满业”不一样,所以说业力有引业和满业的不同。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有些业报使我们的一生有连续的作用。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造了引业让我们投生为人,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眼睛,耳朵肤色有差别呢?是因为我们的满业不同。我们在过去的观点中,常常认为在人世所做的,所受的一些业报,都是过去造的,这种是狭隘的错误观点。你所造的业的大小不同,它的力也不同,较轻的业力,微的业,它成熟的就慢,可能三世,五世才成熟;比较重的业,可能现世就成为满业了,也就是现世你就得报了。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人,常常是满业的力非常大,你工作你就挣钱,你不工作你就挣不到钱,你就挨饿,这都是缘于现代人造业的能力是非常大。引业于满业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不同的修行法门的作用是不同的。往生多造引业,求福报要多造引业。实际上呢,与我们修行有关系的,还是整个业力对我们修行的影响。而其重点是我们如何看清我们所修的法门与业力的关系。印度教与小乘的区别印度教它认为受业的主体是我,只有我存在了,才有业力存在,印度教的业力思想,他是一种类似于机械性的业力思想,那么这种机械性的业力思想,它与小乘的业力思想是极其相似的。所说的佛教的部派业力思想与印度教的业力思想区别在哪里? 我们佛教区别于其他的宗教思想我们必须看清。首先,业力观是构成印度教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印度教也好,还是小乘的部派佛教也好,它都认为业力是主导人的命运的,人在自由的情况下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会影响你的命运。如果我们播种善因,那么我们就得善果,如果我们播种恶因我们就会得恶果。凡此种种行为,就会决定我们的将来,虽然业力不会马上显现,也可能会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它早晚会显现。也就是说人没有能力改变业力这法则,业力是一种自然的一个法则。小乘佛教和印度教也是有如此的认识的。小乘佛教的业力观点到底和印度教的业力观点有那些区别?这是我们必须区分开的。下面我们给大家讲这个区别在哪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业力的受体上。就是说,谁来做业,谁来受业,谁来轮回,就是在受体上有不同。我们知道印度教提倡凡我的,有我的一种有业报的轮回思想,认为有个我来存在,这个我来作业,最后由我来受业,这是印度教对业力受体的一种解释,而佛教认为呢,业力的性质虽然没有变,但是真正能承担,能造作受业,能轮回的并没有一个所受的“我”存在,而是一些因缘的组合,是由刹那生灭的一种现象所构成的,并不是真正的有一个我在造业,我在受业,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虽然不否定业力的存在和不可灭性,但是,是否认它的受体存在的,由此修无我而证解脱,而不是在业力的本身上想办法,那么就是原始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甲开枪打乙,甲乙都死了,甲比乙先死,俱舍论认为甲犯没有犯杀业,因为甲不存在了,已经轮回变成另一个人了,或是中因身了,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根本罪的存在了。如果认为轮回的那个人还是那个“不变的我”,根本罪是存在的,这是佛教与印度教的最大区别吧。我们说佛陀的教法,是解决人生死轮回的一个教法。比如一个老牛在拉车,如果这车不走,我们是用鞭子打牛还是打车的问题引伸而言,若从业力入手,你就是打车,如果你从拉车的无我自性入手,那么你就用鞭子打牛,牛车才往前走。所以佛陀反对苦修,如果有人认为只有把业力全消了你才能解脱,一般都会导致修苦行,受苦,往身上烫疤,比如故意跳入粪池里,或者故意饿自己几年,让自己受苦,所有的恶业都在我身上显现消完之后我就成就了,这是佛陀反对的一个苦修。所以佛陀讲究要中道。佛陀讲究认证自身的无我性、无自性你才能成就,这就是我们佛教和印度教因为对业力的认识不同,业力的受体不同而产生的修法不同。大乘小乘的区别世界、社会在变化,也是无自性的,随着佛教的发展,面对众生的根基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每个众生的业力也会显现不同。因为在小乘佛教的阶段,我们每个人的满业,当时受的业报,是相对清静的,而随着众生的所受共业的发展众生的业报越来越不同。那么当大乘佛教发展的时候,对业力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了。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对业力的认识就有个飞跃。它不简单的说造业的是你的行为,而更重视的是你的心里的动机,意愿的倾向。过去是倾向行为,不管你怎么想的,你杀了人你就有杀业,那么到了大乘佛教的观点,可能你心里的动机对业的判断占了更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大乘认为小乘所说的加行业对修行更为重要,“业”从“行为的本身”到“心的转变”,这是大乘小乘对业力观点的区别。所以我们即要知道印度教跟小乘佛教的区别, 也要区分大乘和小乘业力的区别。大乘佛教的业力观点认为善恶业的构成必须通过心里的动机,业才能成立,如果你心中不存善恶的动机,则不构成所谓的恶业和善业,而且业力所造成的因果循环也不是机械式的,不是绝对的。心念的影响要超过业力行为的本身。比如说在法句经中解释:心是善恶业的主导者,这是最早出现心是善恶业主导的一个经典,小乘更重视行为的结果,你善良的动机你可能去伤害别人,比如这个大夫很好,结果这个大夫就把这个人的病给治砸了,甚至给治死了,那么在过去小乘的范围内呢,你就是做了一个恶业,用大乘的观点来讲这仍然是个善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我们知道佛教认为,如果你没有嗔心和谋杀的动机,无意的杀害并不能构成完全的杀业,这是与原始小乘佛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地方 。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为什么会有大小乘的划分?这不是我们这次要讲的内容,在今天,我们只是讲业力概念的一个变迁过程。在大乘阶段,业力被更详细的划分;这涉及到大小乘业力概念的变化。由于当时,人们在业力问题上出现了迷茫,出现了迷惑。因此对业力的解释发展到大小乘并存的时候,对业力的解释就更加详细了。随着佛教理论的完善,业力概念已经不是单纯的果报,而是业力一定要有外缘配合才能形成果报,业力是与果报说和轮回说结合到一起来阐述的,而不是单讲“业”的概念,更详细的整个把业分成业因,业力,业果。业之三态我们接下讲业因,业力和业果,业因是我们大乘佛教更重视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在造作时有所行动的时候,以及做事的时候,小乘认为真正的业因是烦恼,你有烦恼了你才会去造作,如果你没有烦恼,可能你不会去造作,烦恼才是业的真正原因。 难道善和恶都是“烦恼”吗?对,无论你善心和恶心都是烦恼,因为这个“烦恼”的概念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说的烦恼,这个烦恼的概念是佛教所固有的,是一种“无明”和“行”,就会让你产生一个行动。在业因上我们来看,原始佛教对业因的解释和大乘佛教对业因的“具体化”是有所区别的,大乘认为习气也会造成业因,我们有吸烟的习气,这也是个业因,你怎么分别出它是有记无记的?不知不觉你就拿出根烟来吸它,那么这个业因你能说是无记吗?不能说是无记,它是习气,那么这习气从哪来的呢?我们没有办法来分出第一因,因此这时候我们说它的真正的意义更接近小乘,就是说,你只要吸烟了,就会造成业力,就会有一个恶的业果。所以说在业因上来分析它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复杂的一个系统,因果之间本身也是轮回的。讲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推动事物的发展,会使我们向好的氛围发展,也可能会向坏的方面发展,这就是我们有时候身不由己的原因,我们到了悬崖边,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想掉悬崖,但后边这个力在推动我们,这个力量不是别人,可能正是我们过去我们自己所造的,所选择的,业因有时也是前面行为的业果。谁来控制业力?所引发的再发展:打个比方:我们骂别人一分钟,这种行为一分钟就小消失了,但它这个力量是存在的,如果因缘成熟,它就会成为我们的果报,这是所说的一种“连续”的力。这种连续性的业力从佛教来讲,没有控制者,也没有主宰者,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种力量。往往在佛教中,在业力的承体上,辩论也非常多,原始佛教否认有“我”(灵魂),但同时又承认有业报轮回,因此在理论和逻辑上必然要承认有轮回业报的主体。部派佛教对此争论激烈,有的坚持无“我”的看法,更多的派别则是变相地承认有灵魂存在。其中,犊子部的本宗同义谓实有补特伽罗,认为不可以没有一个业力的承受者,它就创造出一个补特伽罗的概念,这和认为有个恒常的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那么大乘佛教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不承认有个恒常不变的“我”来完成业力的连续性,又要让业力主导的轮回继续下去,于是大乘佛教就把业力变成“种子说”这就是大乘佛教业力理论完善的转折点,因为很难在宇宙中我们找到一个规律,推动业力的连续性。那么这种力量如何延续到几世之后推动一把让我们去做坏事?或者让我去打他?或者让别人来打我呢?那么这种力量怎么延续的呢?如果把它形象话,这种力量不是延续的话,我么就认为这力量像个种子,因为它没有发芽,这个种子在哪里呢?在唯识中呢,就有一个概念,叫如来藏识,对,在阿赖耶识里你所有的力量都存在阿赖耶识里,那么这种子你有水浇到它就发芽了,有一个这个思想后,大乘的业力理论趋于完善了。后来的大乘不同派别在阿赖耶的这个思想概念上,又产生辩论,阿赖耶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大家跟原始佛教印度教辩论区分之后,又产生一个很大的争论,这些都是在解释业力受体的范围内产生的,如何启用?我们今天讲这些辩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如何来圆融这个概念来直接指导我们的修行,例如,小乘思想区别于印度教思想的业力的受体“无我性”,是判断佛教与外道之间的一个主要的概念,如果你业力的概念稍失偏颇,你就会偏于有自性的一个印度教的范畴里,所以说好多人都不知道,他么真正用的业力概念其实已经不是佛教的概念,已经是印度教的概念了,因此在这点上,我们必须要分清。那么什么叫业果,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业果了,这就叫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于外界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这是大乘佛教无自性学说的主要的对业力改变的一个方法。比如说极乐世界,它的环境非常好, 你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往生前所造的业力虽然不灭,但是没有什么业缘了,那么这种业报也不会显现,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经中也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一个佛教出名的偈语,我们反过来看这句话,“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那么也可以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不聚时,所做业不成”这是反面上来分析业的果报。最好最方便的目标如何解决生生世世所累计的业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恶业众生来讲,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要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缘起业,非常好的环境,在那里,你的业想成熟都成熟不了。因为那里没有恶业成熟的条件,还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在五浊恶世的我们,恶业已经形成很多的我们,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消除所有的恶业,恶报,恶果,能够真正的成就,这就是从业果上来分。可以看出,只有大乘的业力理论才能支持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存在性。对共业不共业的解释,大小乘的区别不是很大,这里我讲的是对定业和不定业的转变性,可能在区别上就很大了。小乘认为的定业是不可改的,大乘佛教中认为没有不可改的业。我们知道在经典中,经常赞叹经典的功德,念诵经典的功德甚至可以转五逆十恶罪业,这在小乘经典中是并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看出,佛教它针对不同根器,针对不同业力显现的众生他是用不同的对治方法的。原始佛教时期,传法的众生业力比较轻,不用太重的药。大乘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跟器差、共业重,佛菩萨就要用重药。因此对业力发展的变化,我们要看佛和菩萨对业力的解释,是对不同人有不同的业力解释的。大乘和陀罗尼乘区别大乘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公元六世纪,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出现了,就是大集经。在这里为什么要讲大集经的影响?就是当金刚乘出现的时候,就是陀罗尼经典出现的时候,这个业力对轮回的影响,由过去的主导地位变成越来越小了。“业力对轮回的影响”在公元六世纪的时候,大集经这个佛学思潮认为它是小于咒力佛力的影响。业力变成形象化了,业力变成鬼神了, 为什么业力变成鬼神呢?类似于现在我们比较流行的说法,修行不好是冤亲债主缠着你,这个思想实际上是公元六世纪才出现的,这时候我们知道它是有起点的,这是对业力形象化的一种说法。利用鬼神来教化鬼神的观点其实在佛教中早有,鬼神他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众生,就像我们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我们一样,各行各道。那么当佛教广泛流传的时候,抽象的业力很难满足佛教徒对恶业,恶报轮回的一个理论支撑,马上就有人把它形象化,所有的恶业都变成恶神,都变成冤亲债主,仿佛后边有无数的手拽着我们,不让我们做好事一样。那么成佛修行的影响也从你个体的修行,变成诸神,山神,天神所左右了,由善神,恶神所左右,由波旬所主导,而不是自己了,既然是外力对我们影响大,我们同样也由外力解救我们,我们要持咒要修行,走向极端了。比如藏传佛教某些派别就有些极端,他修行已经不念佛咒了,他念山神的咒,本地的神咒。他认为影响自己成就的,给自己带来成就的是能不能取悦于这个山神,取悦于本地的护法了, 取悦于本地的土地了。这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一个业力与轮回的一个解释,这当然不是说不对,每个众生缘起不一样, 因缘不一样,显现也是不一样的,这个观点思想发展是有它历史性的、地域性的文化特点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大方等大集经。 尽管历来佛教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这些鬼神只是轮回世界的一份子,和我们一样,这些鬼神其实也是受业报法则影响,他们是不能左右国运啊人的福祸的,他们没有这些力量。甚至有些鬼一见人就跑了,甚至根本看不到人,只有你开了鬼眼,你才能看到他们,这是佛教原始的一个观点。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为了度化另一部分有着特殊情节的众生,佛也示现了以鬼神的观点救度这些众生。有部分人在业力的范围内彻底改变了佛教的固有的鬼神观念,把这些鬼神赋予他们更高的能力,似乎鬼神可以横纵六道,想上人道就上人道,想上天道就上天道,同时把鬼神分为善恶两大类,恶鬼以波旬为首,专门破坏佛、法、僧三宝。善神如果不保护你,恶神就给你制造各种困难,使人们相互残杀,甚至国家产生灾难,都认为是鬼做的事情,善神都变成了佛教的皈依者,对佛教徒起保护作用,令恶鬼不能得逞,发展到这一阶段,有些人认为,决定人命运的业力已经微不足道了,所以有些人更加听命于鬼神的摆布,更加听命于善神或恶神的摆布。摆在他们面前唯一的道路就是信仰佛教,因为一信仰佛教之后,在他们的概念中,鬼神对信仰佛教的人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佛教发展到西域跟民族文化产生的变化。共业在修行上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推导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也是众生的不共业越来越少,共业越来越多,共业不仅跟你周围的人结合在一起了,而且这共业跟你本地的山神,跟你本地的六道都有关联了,这种共业更大,六道的共业,当这种共业出现的时候,唯一的办法是什么?是求助于佛菩萨,如何求助于佛菩萨呢?那么就是陀罗尼法门,这时候就起到了它自己的作用。同时佛教中更加重视了护法的修行,比如金光明经里四天王天,度化成佛教的护法了,天龙八部也成为佛教的护法,天龙八部,所谓的二十八部鬼神都成为佛教的护法,这是业力理论的又一个发展,共业的力量大于和取代了个业的时代开始了。随着这种业力概念对轮回作用的发展,佛教徒的修行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戒定慧三学的修成就会增加到菩萨行的四种璎珞庄严。什么是四种璎珞庄严呢?就是戒、定、慧修行以外,还有个必学的就是陀罗尼,因此我们看大乘的经典中,如在心经中,在最后都有个密咒的,有个真言咒的,这就是菩萨的四种庄严,那么以前共业小,现在共业大,就要有四种庄严了,除了戒定慧以外,还有陀罗尼,甚至发展到极端,戒定慧可以用陀罗尼来代替,那么就是所说的圆咒的思想了。我们在看心要的十大功德中,就会看到圆密的陀罗尼思想,已经涵盖了戒定慧三学。当这种共业已经渗透到六道之中,你的解脱跟六道都有关系的时候,那么你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修成的,那么这时的修法跟佛陀在世的时候原始佛教的修法着力点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业力的影响力。这种业力的发展形势,我们要看到已经有变化了。从业力的不能转,到业力的能转;从个业的影响大,到个业的影响小,最后个业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五逆十恶的业力,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所有的业力如果放到陀罗尼的海洋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的心量有多大,对业力的转变能力就有多大,业能不能转,从金刚乘的角度来讲,就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我们的心就是大海,每个人已成的个业就像你手中的一把盐一样,如果你的心量小,就像把这盐放到杯子里。如果你的心量够大,就像把这把盐放到脸盆里一样。如果你心量更足够大,像大海一样,这把盐撒在大海里,对大海是没有影响的。佛力愿力的海洋,佛力咒力的海洋,佛力福报就是海洋,如果我们的心量够大,我们的愿力与佛同愿,我们的身口意与佛相应的话,那么你个人的业力就相当于放到了陀罗尼的海洋里。自力与佛力的故事:在毗卢遮那佛时,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时有一大河与湖相连,因天旱水涸,致河水与湖水,亦因之干断。湖内之鱼,天天被乾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将湖内之鱼捞起来,一担一担送到河里去。但天旱甚剧,将此一担鱼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时,又见有许多鱼都干死了。某人叹气说:得救的众生少,不得救的众生多,众生真难度!彼时毗卢遮那佛化身对他说:众生度众生,当然得度的众生甚少;如以佛法度众生,则众生自能普度。 某闻此言,即求毗卢遮那佛传授普度众生之法。毗卢遮那佛乃授其佛咒。某念咒七遍后,所有已死之鱼均往生西方净土;未死之鱼,均消灭无量业障,随后均得往生成佛。从修行意义上谈共业的对治在今世,在今生,在共业对我们影响更大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共修,更重视陀罗尼的功德,共修准提咒,更重视他力的思想,正是因为末法时期,共业比较大。业力的发展已从小乘大乘金刚乘发展到我们现在要用这种圆咒对待业力的解决办法,佛示现给我们圆咒对业力的解决办法,就是对治我们末法时代共业缠缚的现象,因此我们才有如此法会。佛菩萨对业力不同层次的认识,都是针对当时人们不同的显现。原始佛教为什么业力那样讲,到大乘佛陀为什么又如此解释,到了陀罗尼真言乘业力概念为什么又有了变化,都是因为所处的对象和众生所处的状态共业不同。因此通过对业力的历史变迁,显现不同的分析,希望大家很清楚的认识到:自身业力的作用,与佛的愿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我们能真正放弃自我,相信佛,那么一切都可以转变。比如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心要中的圆教部分,圆教祖师讲:“华严经云 : 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清凉云:不依此悟,所做非真,自为修行,元来结业。”就是你不悟这种华严境界,毗盧法界,你以为在修行,其实你都在造作轮回六道的业,那么怎么办啊,有几个众生能悟毗盧法界之真心的?都是在造轮回的因吗?道大师这时笔锋一转,告诉我们,如果认识不到显圆,那么可以认识到密圆,什么是密圆,一句准提咒,所有都圆了,因此我们看准提咒里嗡蓝这个陀罗尼,怎么解释“嗡蓝”这个咒呢?“若想若诵,净法界真言“蓝”字,能令三业悉得消除,一切罪障悉的解除?”再讲护身咒 ,“若诵此咒,能灭五逆十恶一切罪业”,显然能灭五逆十恶的罪业,它上升到陀罗尼海洋的境界,这种消业的理念绝对跟小乘业力概念有所区别了。这种区别,正是对治我们,末法众生这种恶业的现象而应用的重药,这种重药来自于佛果功德的恩赐,而不是我们的种植。这一点需要大家思考,过去所说的,自己作业自己受,别人作业别人受,这是绝对的吗?我们看经典的记载,心要中,“若读若诵陀罗尼者,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做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在这里,可以看出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业力解释的突破,为众生开了一个更好的解脱之门。比如我们现在所受的业果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做的,也可能是父母给我们的,也可能是国家给我们做的,也可能社会给我们做的, 也可能是如来给我们做的,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做的,所以说,你能往生极乐世界,享受不退转菩萨的待遇,不是你做的业,而是阿弥托佛做的业,这个观念十分重要,涉及到你对佛的信,信到什么程度,你福报就大到什么程度,你的福业就接受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要理解,陀罗尼也是这样,即使你诵陀罗尼不做福业,十方如来也把功德给你了,这是佛经上清清楚楚的内容,这要求我们对陀罗尼,及对业的概念认识要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有人就问:亡人造业已成,已经坠三途了,为什么真言行者,或称亡人名字,或咒土砂施亡人墓上尸上,便令亡人转恶业得佛果。”为什么你这么问,为什么佛那么说,在这里我们只能是扪心自问,自己的信心如何?信心有多大,你福报就有多大,如来的功德才给你多少。因此在这个境界之中,如来不可思义功德,如来的智慧,并不是靠我们的思维能够理解的。对业力的造作,对业力概念的理解,业力思想系统的理解,这只能站立在我们凡夫的思想解释它,来解释这个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我们这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业力如何运作,世界就是如何运作,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方面,十地菩萨一举足,九地菩萨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何况我们凡夫众生。因此在这里我们是提倡唯信的,因此我们要深信,作为我们末法众生,我们坚信佛陀对我们末法众生给我们开的一剂猛药,就是陀罗尼,就是念佛法门,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句咒语,是可以灭八亿四千万罪的,五逆十恶的业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去年一年做的业是可以解决的,)不是靠你个人的修行,许多寺院、三宝、我们全院的全体师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以佛力及共修之力,以共业对治共业,就像把我们的一点苦涩的盐巴撒向佛陀的大海洋一样,在这里就会消失得很快。这里是从印度教到佛教,原始佛教到大乘到陀罗尼乘对治业力不同的方法,以及业力体系不同作用的原理,业能不能转,就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我们的心量是不是大海, 我们对心的领悟是不是达到了圆教的境界,达到了华严的境界。我们的业力如果放到陀罗尼的海洋中,是微不足道的,你的心量有多大,你对于业力的转变能力就有多大;你对佛菩萨的信心有多大,那么你就有多大的能力,来转变你的心量。所以我们最后还是思考,唯信的佛力思想, 是我们现在当今末法众生唯一转变业力的方法。我们要用菩萨的四种璎珞来庄严我们准提行者,要时刻以准提法的修行,来转变自己业力,来作为改变自己满业现业的主要方法。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参加学院俱舍论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俱舍论中对鬼神的解释,小乘佛教对业力详尽的分析,这里只是一个引导。另外听了这次讲座,我们应该对极乐世界升起信心,因为只有在极乐世界当中,我们所做的定业,不定业,所有的恶业都不会成熟了,因为那里没有恶缘了,这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现世的业力,已经成熟的业力,或将成熟的业力,不能等到极乐世界了,快将成熟了,怎么办?那么我们还是用准提咒,用佛力的思想,用共修的思想,靠三宝的功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我们的恶业。同时知道,业力是种造作,我们过去一提业以为就是承受,业力是“做”!你要做业,你要不断的做善业,你不断的给自己善的力量,那么恶的力量就无法显现了。所以我们学了业的概念不是要一味承受,始终在躲,躲别人给我们射的箭;现在,我们要做盾牌,我们要真正做业,我们要有所行为,我们要报佛恩,报父母之恩,报社会之恩;你这个才是真正的善业,而不是躲避,躲暗中给你射箭的那个人,用鬼神的观点来恐吓自己;用冤亲债主的思想,来让自己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放在自己对自我的执着上。而应该是放开你的胸怀,让自己跟随在佛陀的身边,跟随在佛陀的愿力大海之中,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所有的恶业都会消除,我么都能快快乐乐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学员提问:1. 要是不小心把佛像打破了,应该怎么忏悔,破损的佛像、念珠、佛教饰品怎么处理?答: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它,如果你把佛像打破了,单纯从小乘佛教来讲,不管是小不小心,你打破了佛像,都是有罪业的。从大乘佛教来讲,你不小心,也就是无记,非善非恶的动机,那么你是没有造善业,也没有造恶业。但问题在这里,你认为佛像是存在的,甚至你认为佛像是有自性的,你认为佛像是有“灵”的,你不小心打破了,如果你心里有这样想法的话,那么你就有覆无记,虽然无记,但你有缺失,有问题,你需要忏悔。前面是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如果从大乘的观点来看,它不会在乎你打破了什么,如果你具有大乘佛教业力概念,你就会无所谓了,因为我不是恶意打破的佛像的,因为你没有对佛像的执着,佛像也就无自性,你就自然没有这种业力的果报。心造万法,如果你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你就需要忏悔,就看你业力的理论体系是什么了。因此对于破损的念珠,佛教饰品,一般的人都是送到寺院里,把这问题推给出家人。有的是烧火供的时候把它烧了,学员呢有这种现象可以忏悔,可以把东西寄给学院,或者送到当地的寺院,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果你具有密乘的思想,具有陀罗尼的思想,如果你真正了解准提咒功德的话,打不打破佛像都是无所谓的,正因为你打破佛像产生忏悔,然后你念几句佛咒, 一般念“嗡蓝”来清静它;正因为这行为引发你持咒,而你持咒的功德大于你无意打破佛像的罪业;因为这个因缘造成了你持咒,你反而有功德了。就像你没有学佛的时候,你系皮带,你用动物的皮,这是不好的缘,非善缘;正因为这个缘,你内心有所纠结,参加学院的法会,每年都有这个法会,跟你有缘的动物啊,(皮制品的皮及伤害的其他动物等等)正因为这个因缘,你参加这个法会,我们学院的出家师父,全体师生学员把持咒的功德回向给你,回向给你用过的动物皮制品,反而因此因这个恶缘变成善缘。因此我们看,对业力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行为的不同,直接导致果的不同。这是一个如何来做,自力、他力,心怀多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小,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今天学了我们讲的这个业力的关系,你就应该知道有三种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你自己不小心打破佛像如何对待的问题了。2.高老师您好,我们过去造过无边的恶,也做过无边的善,现在显现的是因为缘,可不可以理解为因缘果报里,“缘”是最重要的?答:这个问题就是种地,种子重要,还是水分重要,还是温度重要,这本身就是答案了。3.对别人伤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过去世我伤害过他,这是因缘果报,答:这不是理解的问题,佛陀说,这个因缘微细的差别很难去划分、看清,到底谁伤害谁,谁是做了第一个因,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说清楚的。你不要执着于这个,只要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教因缘果报的处理方式,你不要去找第一因。4.高师好,所做的善事可以回向化身成就吗?也就是说可以回向世间福报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