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doc_第1页
28《醉翁亭记》.doc_第2页
28《醉翁亭记》.doc_第3页
28《醉翁亭记》.doc_第4页
28《醉翁亭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课 醉翁亭记教与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教与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教与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与学方法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文篇幅较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课前预习和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此外,还有朗读法、比较法、体验反思法等。课 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2、 学习新课(一)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行解决。 (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滁(ch) 壑(h)琅琊(lng y)潺(chn)酿(ning)辄(zh) 暝(mng)伛偻(y l) 蔌(s) 觥筹(gng chu)翳(y)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2) 学生齐读 3录音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欣赏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5、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相互做出评价。 6、 学生轮流读课文7、全班齐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要求: 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提问重点词语及句子 (1)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 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 谓:称呼、叫、是 辄:就 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重点掌握的句子 环滁皆山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四)合作探究,理清脉络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五)学生齐读课文三、拓展练习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D) 、环滁(ch)林壑(h)琅玡(y) 、潺潺(chn) 瞑(mng)觥(gng)筹交错 、山肴(yo)野蔌(s) 阴翳(y) 、晦(hu)明宴酣(gn) 颓(tu)然 、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D) 、野芳发而幽香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溪深而鱼肥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A) 、翼然临于泉上(面对) 、波澜不惊(起,动) 、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当“没有”讲) 、树林阴翳(遮盖)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B) 、委而去之(放弃)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饮少辄醉(就)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D)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 、连月不开(放晴) 、太守谓谁?(所谓)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7、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 、野芳发而幽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韦编三绝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谈收获的形式进行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七、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2、 学习新课(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提示:注意文中连用的个“也”字和个“而”字。 、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的文章。 、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明确: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同乐。(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a学生自由发言 。b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3)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4)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提示: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3 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朗读第三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何处?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山肴野蔌;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无拘无束;太守醉,酒不醉人而人自醉。(2) 讨论:如何理解太守的醉呢?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3)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 “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从而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3)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师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何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四)当堂背诵,能力提升 梳理文章脉络,抓住关键字记忆背诵。 亭所在: 亭之环境 亭的由来 山中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游宴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太守归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3、 总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古代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或愤世嫉俗,或隐居田园、超然世外,或进退皆忧。而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