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doc_第1页
001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doc_第2页
001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doc_第3页
001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doc_第4页
001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原文出处】中国工业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84 【原刊页号】153160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807 【英文标题】Low Carbon Economy: 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O Jian-qiang, MIAO Yang, CHEN Fe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32, China)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批准号05BJY02) 【作 者】鲍健强/苗阳/陈锋 【作者简介】鲍健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苗阳,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锋,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32) 【内容提要】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本文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CO,2)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对传统的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 【摘 要 题】国际能源问题 【英文摘要】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o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in 21centry,we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w carbon economy which i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emission and low-pollution should be one of the future choic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es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histor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ackground about how this low carbon economy is generated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concer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bout the harmful result from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CO,2). The paper also studied the impacts of the new, low carbon economy to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which is based on fossil fuels (resource).Finally, we also proposed some methods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关 键 词】低碳经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可持续发展 low-carbon economy/greenhouse gas/the reduction of CO,2 emiss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8)04-0153-08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发展低碳经济摇旗呐喊,而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频繁触及的一个新概念。从表面上看,碳排放量的高低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太阳能不仅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质能。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由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使得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和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家一系列研究突然发现: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自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1996)认为,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处于生态食物链高端的人类,一方面从绿色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中的植物蛋白等糖类化合物,又从食草动物中获取动物蛋白,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从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素获得生物质能,如木材和干草为人类提供了供热取暖的生物能源。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有机体内。植物生长的过程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500亿吨的碳,产生约4000亿吨的氧。太阳能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说农业社会是一个原始的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IPCC,1994)。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当然,农业社会的低碳排放量也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识。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自然界经历几百万年逐渐形成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它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尽管工业化早期人类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二战”后努力利用核能(无碳能源),但是,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是由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岩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而来的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见表1)。长期以来,人们对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甚至连传统的低碳农业也演变成高碳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和农药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同时,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新挑战。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它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动力。事实上,推动未来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不可能持续增长,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温室气体(CO,2)浓度超过550PPM,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气候频繁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万钢,2007)。显然,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由环境容量所引发的。二是对化石能源有限性的认识。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上升,带动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市场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尽管对全球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化石能源的高效使用、清洁开发、节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也给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注入活力。因此,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全球范围逐渐获得认同。 当然,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球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用高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去改造和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设备,实现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提前采取行动,构建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有专家分析,一般的基础设施每40至50年需要更新一次,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推动变革,我们还有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巴西力图建立全球生物乙醇燃料的“欧佩克”(OPEC),以掌控世界生物乙醇燃料市场(陈威华,赵焱,2007)。因此,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P,6)等六种气体。由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二氧化碳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人们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协议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启动交易,在短短两年内,众多欧洲的公司开始参与碳交易,迄今为止,二氧化碳欧洲交易价格,从每吨7欧元涨到现在的21欧元(中国CO,2商务网,2008)。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2.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 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暂不承担责任颇有微词,但为实现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客观上加速推进了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就是英国走“低碳经济”的宣言书,英国希望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英国能源白皮书是从能源结构入手,通过英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并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无碳能源。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英国准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以促使从事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公司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英国计划在新的国家能源研究中心设立研究局,开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四是全方位节能减碳。推动家庭节能减碳,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不仅涉及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涉及消费领域;不仅对政府企业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引导。 3.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 根据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机场、公路、城市等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而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下降通道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费新的增量,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碳减排安排,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完成以后,各国在碳减排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14,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排放权和发展权之间作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碳排放义务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控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包袱。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Nicolas Stern,2006),该报告是由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尽管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人类保护环境,遏制气候暖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因此,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会因碳减排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4.节能减排:中国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处在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中国的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作为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本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揭开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三、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然而,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梁优彩,2005)。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作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是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虽然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在一些领域正在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许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李茜,2007)。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张雪梅,2005)。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2007年北京市区尝试单双号汽车上路的4天,不仅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也是一次城市减碳交通的尝试,充分发挥了低碳交通系统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