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doc_第1页
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doc_第2页
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doc_第3页
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路桥区教研室 罗俊荣 318050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细胞”, 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 这就是“操作”。 一、通过操作,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操作,是动手做的过程。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可以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义教第六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面积”“面积单位”这两个概念、知道最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对于这样的概念性知识,教学中采用以操作为主线,讲练相结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面积单位”教学这一环节为例,谈谈动手操作所产生的教学效应。具体分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在教学“平方厘米”时,安排两次动手操作,突出直观性和应用性。大家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主要指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我们常把“平方厘米”作为第一层次教学内容,其表述的知识很简单,即“把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大小称为1平方厘米”。但在教学中,越是简单的知识,往往越容易被教师所忽视,致使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大小,麻糊不清,更无法在大脑中建立起“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两次操作活动,一是在教学“面积”概念后,紧接着让学生剪纸,每个学生都剪一个1平方厘米大的小正方形纸片,通过操作突出直观感知;二是用自做的这个正方形纸片,去量(面积为3平方厘米的)橡皮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的面积大小。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既降低了“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抽象性,又突出了教学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第二层次,在教学“平方分米”时穿插三次动手操作,设疑激趣引出新知。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接着让学生继续进行以下三次操作,一是应用已学过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面积,让学生领悟到用这样的面积单位,虽然能量出课桌面的大小,但由于重复次数太多,准确度不高,并且也很麻烦,形成了教学中的矛盾。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新的计量单位(平方分米)的兴趣。二是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纸片去度量桌面的面积大小,既解决了第一层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巩固了新知识。三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去量黑板的面积,当然难度更大,这样又形成了新的矛盾。再一次激起学生探求新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的欲望,并引出第三层次的新知识,即平方米。第三层次,在教学平方米时,设计四次动手操作,开展比较,沟通联系。一是大家协助制作或举例说出“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二是用1平方米做单位,去度量诸如门、黑板的面积,通过这样两次操作活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用重叠的方法,比较“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通过比较,既可加深记忆,又可为以后学习面积单位间的互化打基础;四是用手比划出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进一步沟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前面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快快乐乐地获得新知,倍受成功的乐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任凭教学过程中险象环生、起伏迭宕,都会在操作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并且还可在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同时激发起更强烈的求知欲。 二、通过操作,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使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 激发兴趣,少不了动手做;探求新知识,更离不开操作活动,前面的面积单位教学一例,足以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再以“长方体认识”教学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六年制教材第十二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前,先编排了 “长方体的认识”等知识。关于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老师们都有一个“难教”的共感,就本例教学而言,学生对于辨认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可以说不教自通,就是从表面上去区分它,也并不困难,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体有过直观感知,但要求学生从本质上去认识它们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凭课外的感知经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首先,让学生玩橡皮泥,借助玩,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掌握有关长方体的“面”的知识。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橡皮泥,分别做一个长方体,然后分小组观察、比较,各评出一个最美观的和最不美观的长方体,碰到问题,可以及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即“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否则制作的结果就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在操作时,有些学生为了制作美观的长方体,经过了反复的修改;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滔滔不绝地阐述做得好、或不好的理由,使人听了心服口服。 接着,让学生组装长方体模型(如右图),通过组装,进一步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掌握有关“棱”和“顶点”的知识。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的同时,让学生组装长方体的模型,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一)老师课前准备好三种长短不等的塑料棒(空心,可插入铁丝),以及连接小棒用的三角铁丝(形状如 ,表示长方体的棱,作用是连接三条塑料棒,即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把学生按4人一组划分好,各选一个小组长。向教师领取存有操作材料的小袋子。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各袋装的“塑料棒”和“三角”的数量,是不等的,如下表:类型塑料棒(根)三角(只) 设 计 意 图A袋128塑料棒和三角的数量,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B袋147塑料棒多余,三角不足。突出“顶点”的个数C袋119塑料棒不足,三角多余,突出“棱”的条数D袋1310塑料棒和三角的数量,都有多余。同时突出棱和顶点的数量E袋116塑料棒和三角的数量,都不足。(说明:当塑料棒和三角不够用时,可以向老师补领,但要说明原来的数量是多少,现在要求补领的数量是多少)(三)出示二个问题,(1)组装一个长方体模型,需要的塑料棒和三角的数量,分别是多少?(2)通过操作,你想到了什么?好多小组在操作的同时,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样做,学生很快搞清了“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这一特征,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基本完成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 回过头来思考,关于长方体的特征教学,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操作,即使教师讲得最好,学生背得娴熟也是无济于事;当然,只顾操作而不重视教师的及时引导、启发,也无法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 长方体的特征教学如此,正方体特征、圆柱体特征的教学同样可以这样去做。总之,在新知教学中,特别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更应突出操作的各个环节,只有深刻认识操作活动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操作,体现概念教学的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概念教学,不仅仅在于学生获得某一概念,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是怎样获得概念的,学生在获得概念的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其思维形式是否具有灵活性,通过概念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我在一次“平均分”概念(二年级教材)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操作中所体现的思维灵活性特别高。开始我发给每个学生10只小圆片,要求先“试”着分成二堆,这一试收获可不少。从分的方法看,大多数学生对尚未教学的“平均分”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全班学生中虽然有15%是非平均的分法,但有85%的学生已经应用了平均分的意义,即分成的两堆数量同样多。再就平均分的学生进行分析,等分的思路也各具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一个一个分,或二个二个、三个三个地分,结果每堆各5个;第二种是根据估计每堆可以分3个,结果剩下4个,接着每堆再分2个,得到的结果也是每堆5个;第三种是从10个圆片中取出4个作为一堆,这时剩下的另一堆是6个,通过比较6个比4个多2个,则从多的一堆中取出1个,补到少的这一堆中去。这些学生结合了估算和移多补少等生活经验,勇敢地跳出了习惯思维的框框,思维形式多样,思维灵活性也特别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这些别具一格的“平均分”方法,只有在学生动手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象所得到的特殊收获,也是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成果。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平均数”的内涵。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尽管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但由于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