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粉尘.doc_第1页
呼吸性粉尘.doc_第2页
呼吸性粉尘.doc_第3页
呼吸性粉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性粉尘 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 dust)粒径在5m以下的能进入人体肺泡区的颗粒物。它是引起尘肺的病因。尘粒在呼吸系统的沉积分为三个区域,即上呼吸道区(包括鼻、口、咽和喉部);气管、支气管区;肺泡区(包括无纤毛的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管入口、肺泡和肺泡囊)。一般认为,空气动力径在10m以上的尘粒大部分沉积在鼻咽部,10m以下可进入呼吸道深部,沉积在上呼吸道的最小粒径约为1m。在肺泡内沉积的粉尘大部分在5m以下,2m以下的尘粒较多,其上限粒径约为10m,但纤维微粒稍有不同,长200m,直径为1m的纤维约有1沉降于肺部。各种粒径的粉尘在呼吸系统各部位的滞留率如图1。根据尘粒在呼吸系统的滞留情况,1952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研究了模拟人的呼吸道内粉尘的滞留状况,提出了尘粒在肺内的沉积率(表1)。1959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四次国际尘肺会议公认了这一研究结论。1961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将呼吸性粉尘定义为能通过没有纤毛肺组织的那部分粉尘,并规定了采样器分离尘粒的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1968年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医师会议(ACGIH)对AEC的规定进行了修正,将小于或等于2m尘粒通过分离器百分数改为90,并提出了呼吸性粉尘的浓度阈限值(TLV)的计算公式。上式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是指通过具有下列特征的粒子分离器(表3)所得到粉尘浓度。粒子分离器选用旋风预捕集器。1975年原苏联和民主德国共同提出呼吸性粉尘采样标准曲线,要求第一级采样器对大于10m尘粒的滞留率为95,5m尘粒的滞留率为4060,小于2m尘粒的滞留率为50。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呼吸性粉尘采样标准曲线为BMRC线(简称B线),ACGIH线(简称A线)。采样标准曲线如图2。上表和上图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可用下列公式近似换算:式中Dp为尘粒定向投影直径,m;为尘粒浓度,g/cm3。尘粒在呼吸系统沉积区域不同,除呼吸性粉尘外,还有吸入性粉尘(in spirable dust)和可吸人性粉尘(inhaleble dust)两种名称,前者指从人鼻、口吸入到整个呼吸道内的全部粉尘,这种粉尘可引起整个呼吸系统的疾病;后者指从喉部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区的粉尘,其粒径小于15m,这部分粉尘除可能引起尘肺外,还能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卫生、冶金、煤炭、核工业等部门的有关单位都进行了呼吸性粉尘的试验研究和采样器的试制,90年代开始,劳动部首先对矿山进行呼吸性粉尘监测试点。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发达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