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关系.ppt_第1页
集合与关系.ppt_第2页
集合与关系.ppt_第3页
集合与关系.ppt_第4页
集合与关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集合论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集合论基础二元关系函数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 本章主要介绍如下内容 基本概念及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包含排斥原理二元关系 3 1基本概念 1 集合与元素集合是个最基本的概念 集合 是由确定的对象 客体 构成的集体 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这里所谓 确定 是指 论域内任何客体 要么属于这个集合 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 是唯一确定的 元素 集合中的对象 称之为元素 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例如 N表示自然数集合 2 N 而1 5不属于N写成 1 5 N 或写成1 5 N 2 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这里对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只给出朴素的定义 以后再给出严格的形式定义 有限集合 元素是有限个的集合 如果A是有限集合 用 A 表示A中元素个数 例如 A 1 2 3 则 A 3 无限集合 元素是无限个的集合 对无限集合的所谓 大小 的讨论 以后再进行 3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 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出 写在大括号内 例如 N 1 2 3 4 A a b c d 描述法 用句子 或谓词公式 描述元素的属性 例如 B x x是偶数 C x x是实数且2 x 5 一般地 A x P x 其中P x 是谓词公式 如果论域内客体a使得P a 为真 则a A 否则a A 4 说明 集合中的元素间次序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必须是可以区分的 即是不同的 例如A a b c a B c b a 则A与B是一样的 对集合中的元素无任何限制 例如令A 人 石头 1 B 本书中常用的几个集合符号的约定 自然数集合N 1 2 3 整数集合I 实数集合R 有理数集合Q 集合中的元素也可以是集合 下面的集合的含义不同 如a 张书记 a 党支部 只有一个书记 a 分党委 只有一个支部 a 党委 只有一个分党委 a 市党委 只有一个党委 3 2集合的运算 一 被包含关系 子集 1 定义 A B是集合 如果A中元素都是B中元素 则称B包含A A包含于B 也称A是B的子集 记作A B 文氏图表示如右下图 例如 N是自然数集合 R是实数集合 则N R谓词定义 A B x x A x B 2 性质 有自反性 对任何集合A有A A 有传递性 对任何集合A B C 有A B且B C 则A C 有反对称性 对任何集合A B 有A B且B A 则A B 二 相等关系1 定义 A B是集合 如果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 则称A与B相等 记作A B 定理 A B 当且仅当A B且B A 证明 充分性 已知A B且B A 假设A B 则至少有一个元素a 使得a A而a B 或者a B而a A 如果a A而a B 则与A B矛盾 如果a B而a A 则与B A矛盾 所以A B 必要性显然成立 因为如果A B 则必有A B且B A 谓词定义 A B A B B A x x A x B x x B x A x x A x B x B x A x x A x B 2 性质 有自反性 对任何集合A 有A A 有传递性 对任何集合A B C 如果有A B且B C 则A C 有对称性 对任何集合A B 如果有A B 则B A 三 真被包含关系 真子集 1 定义 A B是集合 如果A B且A B 则称B真包含A A真包含于B 也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 B 谓词定义 A B A B A B x x A x B x x A x B x x A x B x x A x B x x B x A x x A x B x x A x B x x A x B x x B x A x x A x B x x B x A 2 性质有传递性 对任何集合A B C 如果有A B且B C 则A C 练习题 设A a a a b a b c 判断下面命题的真值 a A a A c A a a b c a A a b a b c a b A a b a b c c a b c c A a 特殊集合 一 全集E定义 包含所讨论的所有集合的集合 称之为全集 记作E 实际上 就是论域 它的文氏图如右图 由于讨论的问题不同 全集也不同 所以全集不唯一 例如 若讨论数 可以把实数集看成全集 若讨论人 可以把人类看成全集 由于论域内任何客体x都属于E 所以x E为永真式 所以需要用永真式定义E E x P x P x 性质 对于任何集合A 都有A E 二 空集 定义 没有元素的集合 称之为空集 记作 因为论域内如何客体x 是矛盾式 所以要用一个矛盾式定义 x P x P x 性质 1 对于如何集合A 都有 A 因为 x x x A 为永真式 所以 A 2 空集是唯一的 证明假设有两个空集 1 2 则因为是 1空集 则由性质1得 1 2 因为是 2空集 则由性质1得 2 1 所以 1 2 三 集合的幂集定义 A是集合 由A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的幂集 记作P A 或2A P A B B A 例如 AP A a a a b a b a b a b c 则P A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性质 1 给定有限集合A 如果 A n 则 P A 2n 证明 因为 有n个元素 故P A 中元素个数为 而 x y n 令x y 1时得2n 所以 P A 2n 2A 2 A 2n 幂集元素的编码 a b c 则P A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A的八个子集分别表示成 B0 B1 B2 B3 B4 B5 B6 B7再将它们的下标写成二进制形式得 B000 B001 B010 B011 B100 B101 B110 B111 c b b c a a c a b a b c B000B001B010B011B100B101B110B111B0B1B2B3B4B5B6B7子集Bijk编码的写法 a b c i j k的确定 Bijk A 如果a Bijk 则i 1 b Bijk 则j 1 c Bijk 则k 1 否则为0 如 a b c d 子集B9 B1001 a d a c d B1011 B11作业86页 4 7 练习P86 7 设A B P P A P A 在求P P A 时 一些同学对集合 难理解 实际上你就将 中的元素分别看成 a b 于是 a b B P P A P a b B0 B1 B2 B3 B00 B01 B10 B11 b a a b 然后再将a b代回即可B P P A P 以后熟悉后就可以直接写出 a B Bb B Bc B Ba b c 中命题均为真 集合的运算 介绍五种运算 一 交运算 1 定义 A B是集合 由既属于A 也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 B 例如A 1 2 3 B 2 3 4 A B 2 3 谓词定义 A B x x A x B x A B x A x B如果A B 则称A与B不相交 2 性质 幂等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A A 交换律对任何集合A B 有A B B A 结合律对任何集合A B C 有 A B C A B C 同一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E A 零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A B A B A 前5个公式高中都学过 下面只证明 证明 A B A x x A B x A x x A B x A x A x A B x a A B x A x A x A B x x A x B x A x A x A x B x x A x B x A x A x A x B x T T x A x B x x A x B x x A x B A B 二 并运算 1 定义 A B是集合 由或属于A 或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与B的并集 记作A B 例如A 1 2 3 B 2 3 4 A B 1 2 3 4 谓词定义 A B x x A x B x A B x A x B2 性质 幂等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A A 交换律对任何集合A B 有A B B A 结合律对任何集合A B C 有 A B C A B C A B A B 同一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A 零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E E 分配律对任何集合A B C 有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吸收律对任何集合A B 有A A B AA A B A 证明A A B A E A B 同一 A E B 分配 A E A 零律 同一 A B A B B 三 差运算 相对补集 1 定义 A B是集合 由属于A 而不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与B的差集 或B对A的相对补集 记作A B 例如A 1 2 3 B 2 3 4 A B 1 谓词定义 A B x x A x B x A B x A x B2 性质设A B C是任意集合 则 A A A A A A B A A B A B A B A B A B C A C B C 证明 任取x A C B C x A C x B C x A x C x B x C x A x C x B x C x A x C x B x A x C x C x A x C x B x A x B x C x A x B x C x A B x C x A B C所以 A B C A C B C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证明 任取x A B C x A x B C x A x B x C x A x B x C x A x B x A x C x A B x A C x A B A C 所以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但 对 是不可分配的 如A A B A而 A A A B 注意 这不是分配律 四 绝对补集 1 定义 A是集合 由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的绝对补集 记作 A 实际上 A E A 例如 E 1 2 3 4 A 2 3 A 1 4 谓词定义 A E A x x E x A x x A x A x A2 性质设A B C是任意集合 则 E E A A A A A A E A B A B A A E A B A B A B A B这两个公式称之为底 摩根定律 证明 任取x A B x A B x A B x A x B x A x B x A x B x A B A B A B A B B A证明 A B x x A x B x x B x A x x B x A B A A B当且仅当A B E且A B 证明 A B E A B x x A B x E P T P x x A B x P F P x x A B T x x A B F x x A B x A B x x A x B x A x B x x A x B x A x B x x A x B x B x A x x A x B x B x A x x A x B A B 五 对称差 1 定义 A B是集合 由属于A而不属于B 或者属于B而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称之为A与B的对称差 记作A B 例如A 1 2 3 B 2 3 4 A B 1 4 谓词定义 A B A B B A x x A x B x B x A A B A B A B 2 性质 交换律对任何集合A B 有A B B A 结合律对任何集合A B C 有 A B C A B C 此式证明较繁 教材里有证明 这里从略 同一律对任何集合A 有A A 对任何集合A 有A A 对 可分配A B C A B A C 证明 A B A C A B A C A B A C A B C A B C A B C B C 对 分配 A B C 3 3 包含排斥原理 这节主要解决集合的计数问题 例如有AB两个商店 A店经营1000种商品 B店经营1200种商品 其中有100种商品两个商店都经营 问两个商店共经营多少种商品 显然 A B A B A B 如果有ABC三个有限集合 则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B C A C B C A B A B C A C B C A B C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一般地 有n个有限集合A1 A2 An 则例1某个研究所有170名职工 其中120人会英语 80人会法语 60人会日语 50人会英语和法语 25人会英语和日语 30人会法语和日语 10人会英语 日语和法语 问有多少人不会这三种语言 令U为全集 E F J分别为会英语 法语和日语人的集合 U 170 E 120 F 80 J 60 E F 50 E J 25 F J 30 E F J 10 E F J E F J E F E J F J E F J 120 80 60 50 25 30 10 165 U E F J 170 165 5即有5人不会这三种语言 E F J 10 U 例2 求1到1000之间不能被5 6 8整除的数的个数 解 设全集E x x是1到1000的整数 E 1000A5 A6 A8是E的子集并分别表示可被5 6 8整除的数的集合 x 表示小于或等于x的最大整数 LCM x y 表示x y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LeastCommonMultiple 不能被5 6 8整除的数的集合为 A5 A6 A8 A5 A6 A8 E A5 A6 A8 E A5 A6 A8 A5 A6 A5 A8 A6 A8 A5 A6 A8 1000 200 166 125 33 25 41 8 600 例3 对24名科技人员掌握外语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英 日 德 法四种外语中 每个人至少会一种 会英 日 德 法语的人数分别是13 5 10 9人 同时会英 日语的有2人 同时会英 法语的有4人 同时会德 法语的有4人 同时会英 德语的有4人 会日语的人不会德语 也不会法语 问这24人中 只会一种外语的人各是多少人 同时会英 法 德三种语言的人有多少人 解 设全集为U E F G J分别表示会英 法 德 日语人的集合 U 24 E F G F E G 4又设 E F G x只会英 日 德 法一种外语的人分别是y1 y2 y3 y4 于是可以画出文氏图及方程如下 y1 2 4 x x 2 13y2 2 4 x x 9y3 2 4 x x 10y4 2 5y1 y2 y3 y4 3 4 x x 2 24解得 y1 4 y2 2 y3 3 y4 3x 1 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在很多数学领域中都有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的如下理论都离不开关系 逻辑设计 数据结构 编译原理 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 计算理论 算法分析 操作系统等本章主要介绍 关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关系的性质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复合 求逆关系 关系的闭包 三种关系 等价关系 相容关系 次序关系 3 4序偶与集合的笛卡尔积 实际上 序偶 概念生活中很常见 例如 用序偶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点 a b 设x表示上衣 y表示裤子 x y 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着装 一 序偶与有序n元组1 定义 由两个对象x y组成的序列称为有序二元组 也称之为序偶 记作 称x y分别为序偶的第一 第二元素 注意 序偶与集合 x y 不同 序偶 元素x和y有次序 集合 x y 元素x和y的次序是无关紧要的 2 定义 设 是两个序偶 如果x u和y v 则称和相等 记作 3 定义 有序3元组是一个序偶 其第一个元素也是个序偶 有序3元组 c 可以简记成 但 不是有序3元组 4 定义 有序n元组是一个序偶 其第一个元素本身是个有序n 1元组 记作 xn 且可以简记成 5 定义 x1 y1 x2 y2 xn yn 二 集合的笛卡尔积 例如 斗兽棋 的16颗棋子 可看成是由两种颜色的集合A和8种动物的集合B组成的 A 红 蓝 B 象 狮 虎 豹 狼 狗 猫 鼠 每个棋子可以看成一个序偶 斗兽棋可记成集合A B 虎 象 狮 豹 狼 鼠 猫 狗 1 定义 设A B是集合 由A的元素为第一元素 B的元素为第二元素组成序偶的集合 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 记作A B 即A B x A y B 例1设A 0 1 B a b 求A B B A A A 解 A B B A A A 可见A B B A所以 集合的笛卡尔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另外 A B C c A B c C A B C a A B C 因 不是有序三元组 所以 A B C A B C 故 也不满足结合律 2 性质1 如果A B都是有限集 且 A m B n 则 A B m n 证明 由笛卡尔积的定义及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 直接推得此定理 2 A B 3 对 和 满足分配律 设A B C是任意集合 则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C 证明 任取 A B C x A y B C x A y B y C x A y B x A y C A B A C A B A C 所以 式成立 其余可以类似证明 4 若C 则A B A C B C C A C B 证明 必要性 设A B 求证A C B C任取 A C x A y C x B y C 因A B B C所以 A C B C 充分性 若C 由A C B C求证A B取C中元素y 任取x A x A y C A C B C 由A C B C x B y C x B所以 A B 所以A B A C B C 类似可以证明A B C A C B 5 设A B C D为非空集合 则A B C D A C B D 证明 首先 由A B C D证明A C B D 任取x A 任取y B 所以x A y B A B C D 由A B C D x C y D所以 A C B D 其次 由A C B D 证明A B C D任取 A B A B x A y B x C y D 由A C B D C D所以 A B C D证毕 6 约定 A1 A2 An 1 An A1 A2 An特别A A A An设R是实数集合 则R2表示笛卡尔坐标平面 R3表示三维空间 Rn表示n维空间 3 应用1 令A1 x x是学号 A2 x x是姓名 A3 男 女 A4 x x是出生日期 A5 x x是班级 A6 x x是籍贯 则A1 A2 A3 A4 A5 A6中一个元素 这就是学生档案数据库的一条信息 所以学生的档案就是A1 A2 A3 A4 A5 A6的一个子集 n个 2 令A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是英文字母表一个英文单词可以看成有序n元组 如at boy data computer 于是可以说 at A2 boy A3 data A4 computer A8 于是英文词典中的单词集合可以看成是A A2 An的一个子集 作业第105页 3 5关系及其表示法 关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 如数值的大于关系 整除关系 人类的父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等 下面讨论如何从中抽象出关系的定义和如何表示关系 一 例子1 大写英字母与五单位代码的对应关系R1 令 A B C D Z 30 23 16 22 21 是五单位代码集合 11000 10011 01110 10010 10001 R1 2 令 1 2 3 4 A中元素间的 关系R2 R2 A A二 基本概念1 关系的定义定义1 设A 是集合 如果 A B 则称R是一个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如果R A A 则称R是A上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简称为关系 定义2 任何序偶的集合 都称之为一个二元关系 如 R R xRy也称之为x与y有 关系 后缀表示中缀表示 R xRy也称之为x与y没有 关系 例3 R是实数集合 R上的几个熟知的关系 从例3中可以看出关系是序偶 点 的集合 构成线 面 2 关系的定义域与值域定义域 domain 设R A B 由所有 R的第一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R的定义域 记作domR 即domR x y R 值域 range 设R A B 由所有 R的第二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R的值域 记作ranR 即ranR y x R 上述R2 domR2 1 2 3 4 ranR2 1 2 3 4 三 关系的表示方法 1 枚举法 即将关系中所有序偶一一列举出 写在大括号内 如前的R2 2 谓词公式法 即用谓词公式表示序偶的第一元素与第二元素间的关系 例如R x R时 从x到y引一条有向弧 边 这样得到的图形称为R的关系图 如R A A 即R是集合A中关系时 可能有 R 则从x到x画一条有向环 自回路 例设A 1 2 3 4 B a b c R3 A B R3 则R3的关系图如下 例设A 1 2 3 4 R4 A A R4 则R4的关系图如右上图 1 4 2 3 R4 R3 4 矩阵表示法 有限集合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矩阵来表示 这种表示法便于用计算机来处理关系 设A a1 a2 am B b1 b2 bn 是个有限集 R A B 定义R的m n阶矩阵MR rij m n 其中rij R3 R4 上例中MR MR4 四 三个特殊关系 1 空关系 因为 A B 或 A A 所以 也是一个从A到B 或A上 的关系 称之为空关系 即无任何元素的关系 它的关系图中只有结点 无任何边 它的矩阵中全是0 2 完全关系 全域关系 A B 或A A 本身也是一个从A到B 或A上 的关系 称之为完全关系 即含有全部序偶的关系 它的矩阵中全是1 3 A上的恒等关系IA IA A A 且IA x A 称之为A上的恒等关系 例如A 1 2 3 则IA A上的 完全关系及IA的关系图及矩阵如下 五 关系的集合运算 由于关系就是集合 所以集合的 和 运算对关系也适用 例如 A是学生集合 R是A上的同乡关系 S是A上的同姓关系 则R S 或同乡或同姓关系R S 既同乡又同姓关系R S 同乡而不同姓关系R S 同乡而不同姓 或同姓而不同乡关系 R 不是同乡关系 这里 R A A R 3 6关系的性质 本节将研究关系的一些性质 它们在关系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章最重要的一节 本节中所讨论的关系都是集合A中的关系 关系的性质主要有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一 自反性定义 设R是集合A中的关系 如果对于任意x A都有 R xRx 则称R是A中自反关系 即R是A中自反的 x x A xRx 例如在实数集合中 是自反关系 因为 对任意实数x 有x x 从关系有向图看自反性 每个结点都有环 从关系矩阵看自反性 主对角线都为1 令A 1 2 3 给定A上八个关系如下 可见这八个关系中R1 R3 R4是自反的 二 反自反性定义 设R是集合A中的关系 如果对于任意的x A都有 R 则称R为A中的反自反关系 即R是A中反自反的 x x A R 从关系有向图看反自反性 每个结点都无环 从关系矩阵看反自反性 主对角线都为0 如实数的大于关系 父子关系是反自反的 注意 一个不是自反的关系 不一定就是反自反的 如前边R6 R7非自反 也非反自反 下面R2 R5 R8 均是反自反关系 三 对称性定义 R是集合A中关系 若对任何x y A 如果有xRy 必有yRx 则称R为A中的对称关系 R是A上对称的 x y x A y A xRy yRx 从关系有向图看对称性 在两个不同的结点之间 若有边的话 则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 从关系矩阵看对称性 以主对角线为对称的矩阵 邻居关系是对称关系 朋友关系是对称关系 下边R3 R4 R6 R8均是对称关系 四 反对称性定义 设R为集合A中关系 若对任何x y A 如果有xRy 和yRx 就有x y 则称R为A中反对称关系 R是A上反对称的 x y x A y A xRy yRx x y x y x A y A x y xRy yx P112 由R的关系图看反对称性 两个不同的结点之间最多有一条边 从关系矩阵看反对称性 以主对角线为对称的两个元素中最多有一个1 另外对称与反对称不是完全对立的 有些关系它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 如空关系和恒等关系 下边R1 R2 R4 R5 R8均是反对称关系 R4 R8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 五 传递性定义 R是A中关系 对任何x y z A 如果有xRy 和yRz 就有xRz 则称R为A中传递关系 即R在A上传递 x y z x A y A z A xRy yRz xRz 实数集中的 集合 是传递的 从关系关系图和关系矩阵中不易看清是否有传递性 有时 必须直接根据传递的定义来检查 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使得传递定义表达式的前件为F的时候此表达式为T 即是传递的 即若 R与 R有一个是F时 即定义的前件为假 R是传递的 例如A 1 2 下面A中关系R是传递的 通过带量词的公式在论域展开式说明R在A上传递 x y z x A y A z A xRy yRz xRz x y z xRy yRz xRz 为了简单做些删改 y z 1Ry yRz 1Rz y z 2Ry yRz 2Rz z 1R1 1Rz 1Rz z 1R2 2Rz 1Rz z 2R1 1Rz 2Rz z 2R2 2Rz 2Rz 1R1 1R1 1R1 1R1 1R2 1R2 1R2 2R1 1R1 1R2 2R2 1R2 2R1 1R1 2R1 2R1 1R2 2R2 2R2 2R1 2R1 2R2 2R2 2R2 F F F F T T T F F T F T F F F F T F F F F F F F T 下边R1 R3 R4 R5 R8均是传递的关系 本节要求 1 准确掌握这五个性质的定义 2 熟练掌握五个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R是A中自反的 x x A xRx R是A中反自反的 x x A R R是A上对称的 x y x A y A xRy yRx R是A上反对称的 x y x A y A xRy yRx x y x y x A y A x y xRy yx R在A上传递 x y z x A y A z A xRy yRz xRz 上述定义表达式都是蕴涵式 所以判断关系R性质时要特别注意使得性质定义表达式的前件为F的时候此表达式为T 即R是满足此性质的 自反和反自反性除外 从关系的矩阵 从关系的有向图 性质判定 下面归纳这八个关系的性质 Y 有N 无 练习1 令I是整数集合 I上关系R定义为 R x y可被3整除 求证R是自反 对称和传递的 证明 证自反性 任取x I 要证出 R 因x x 0 0可被3整除 所以有 R 故R自反 证对称性 任取x y I 设 R 要证出 R 由R定义得x y可被3整除 即x y 3n n I y x x y 3n 3 n 因 n I R 所以R对称 证传递性 任取x y z I 设xRy yRz 要证出xRz 由R定义得x y 3m y z 3n m n I x z x y y z 3m 3n 3 m n 因m n I 所以xRz 所以R传递 证毕 练习2 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自反关系 求证 R是对称和传递的 当且仅当和在R中 则有也在R中 证明 必要性 已知R是对称和传递的 设 R又 R 要证出 R 因R对称的故 R 又已知 R由传递性得 R 所以有如果和在R中 则有也在R中 充分性 已知任意a b c A 如和在R中 则有也在R中 先证R对称 任取a b A设 R 要证出 R 因R是自反的 所以 R 由 R且 R 根据已知条件得 R 所以R是对称的 再证R传递 任取a b c A设 R R 要证出 R 由R是对称的 得 R 由 R且 R 根据已知条件得 R 所以R是传递的 作业第113页 3 7关系的复合与逆关系 二元关系除了可进行集合并 交 补等运算外 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运算 先介绍由两个关系生成一种新的关系 即关系的复合运算 例如 有3个人a b c A a b c R是A上兄妹关系 S是A上母子关系 R S即a是b的哥哥 b是a的妹妹 b是c的母亲 c是b的儿子 则a和c间就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 记作R S 称它是R和S的复合关系 1 定义 设是R从X到Y的关系 S是从Y到Z的关系 则R和S的复合关系记作R S 定义为 R S x X z Z y y Y R S 显然 R S是从X到Z的关系 2 复合关系的计算方法 俗称过河拆桥法 A 1 2 3 B 1 2 3 4 C 1 2 3 4 5 R A BS B C 枚举法R S 则R S 有向图法 关系矩阵法令A a1 a2 am B b1 b2 bn C c1 c2 ct R A BS B C c11 a11 b11 a12 b21 a1n bn1 a1k bk1 其中 是逻辑乘 是逻辑加 cij ai1 b1j ai2 b2j ain bnj aik bkj 1 i m 1 j t 谓词公式法设I是实数集合 R和S都是I上的关系 定义如下 R y x2 3x S y 2x 3 所以R S y 2x2 6x 3 三 性质关系复合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但是1 满足结合律 R A BS B CT C D则 证明 任取 R ST b b B R ST b b B R c c C S T b c b B R c C S T c b c C b B R S T c c C b b B R S T c c C RS T RS T 所以 可以用下图形象表示 2 R A BS B CT B C R S T RS RT R S T RS RT 证明 任取 R S T b b B R S T b b B R S T b b B R S b B R T b b B R S b b B R T RS RT RS RT 所以R S T RS RT 证明 任取 R S T b b B R S T b b B R S T b b B R S b B R T b b B R S b b B R T RS RT RS RT 所以R S T RS RT x A x B x xA x xB x 3 R是从A到B的关系 则RIB IAR R此式的证明很容易 从略 下面列举一例来验证 令A 1 2 3 B a b c d 从这两个图看出它们的复合都等于R 4 关系的乘幂令R是A上关系 由于复合运算可结合 所以关系的复合可以写成乘幂形式 即RR R2 R2R RR2 R3 一般地R0 IA RmRn Rm n Rm n Rmn m n为非负整数 例如R是A上关系 如上图所示 可见 R2 表明在R图上有从a到c有两条边的路径 abc R3 表明在R图上有从a到d有三条边的路径 abcd 如果 Rk 表明在R图上有从x到y有k条边 长为k 的路径 x y A 逆关系 逆关系 反关系 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 例如 与 就是互为逆关系 一 定义R是从A到B的关系 如果将R中的所有序偶的两个元素的位置互换 得到一个从B到A的关系 称之为R的逆关系 记作RC 或R 1 RC R RC R二 计算方法1 R RC 2 RC的有向图 是将R的有向图的所有边的方向颠倒一下即可 3 RC的矩阵M MR T即为R矩阵的转置 如三 性质令R S都是从X到Y的关系 则1 RC C R2 R S C RC SC 3 R S C RC SC 4 R S C RC SC RC 101 证明1 任取 R S C 则 R S C R S R S RC SC RC SC所以 R S C RC SC 其它类似可证 5 R S RC SC 证明 充分性 已知RC SC 则任取 R RC SC S R S必要性 已知R S 则任取 RC R S SC RC SC6 R C RC证明 任取 R C R R RC RC R C RC 7 令R是从X到Y的关系 S是Y到Z的关系 则 RS C SCRC 注意 RCSC 证明 任取 RS C RS y y Y R S y y Y SC RC SCRC所以 RS C SCRC8 R是A上关系 则 R是对称的 当且仅当RC R R是反对称的 当且仅当R RC IA 证明 充分性 已知RC R 证出R对称 任取x y A设 R 则 RC 而RC R所以有 R 所以R对称 必要性 已知R对称 证出RC R 先证RC R 任取 RC 则 R 因R对称所以有 R 所以RC R 再证R RC 任取 R 因R对称 所以有 R 则 RC 所以R RC 最后得RC R 证明 充分性 已知R RC IA 证出R反对称 任取x y A设 R且 R R R R RC R RC IA 因R RC IA x y所以R反对称 必要性 已知R反对称 证出R RC IA 任取 R RC R RC R RC R R x y 因R反对称 IA所以R RC IA 第4 3和4 4节的要求 熟练掌握求复合关系和逆关系的计算方法及性质 作业 第118页 a b 3 8关系的闭包运算 关系的闭包是个很有用的概念 特别是传递闭包 关系的闭包是通过关系的复合和求逆构成的一个新的关系 这里要介绍关系的自反闭包 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 一 例子给定A中关系R 如图所示 分别求A上另一个关系R 使得它是包含R的 最小的 序偶尽量少 分别具有自反 对称 传递 性的关系 这个R 就分别是R的自反 对称 传递 闭包 这三个关系图分别是R的自反 对称 传递闭包 二 定义 给定A中关系R 若A上另一个关系R 满足 R R R 是自反的 对称的 传递的 R 是 最小的 即对于任何A上自反 对称 传递 的关系R 如果R R 就有R R 则称R 是R的自反 对称 传递 闭包 记作r R s R t R reflexive symmetric transitive 实际上r R s R t R 就是包含R的 最小 的自反 对称 传递 关系 三 计算方法定理1 给定A中关系R 则r R R IA 证明 令R R IA 显然R 是自反的和R R 下面证明R 是 最小的 如果有A上自反关系R 且R R 又IA R 所以R IA R 即R R 所以R 就是R的自反闭包 即r R R IA 定理2 给定A中关系R 则s R R RC 证明方法与1 类似 定理3 给定A中关系R 则t R R R2 R3 证明 令R R R2 R3 显然有R R 证R 是传递的 任取x y z A 设有 R R 由R 定义得必存在整数i j使得 Ri Rj 根据关系的复合得 Ri j 又因Ri j R 所以 R R 传递 证R 是 最小的 如果有A上传递关系R 且R R 证出R R 任取 R 则由R 定义得必存在整数i 使得 Ri 根据关系的复合得A中必存在i 1个元素e1 e2 ei 1 使得 见49页 R R R 因R R 有 R R R 由于R 传递 所以有 R R R 综上所述 R 就是R的传递闭包 即t R R R2 R3 Ri 用上述公式计算t R 要计算R的无穷大次幂 好象无法实现似的 其实则不然 请看下例 A 1 2 3 A中关系R1 R2 R3 如下 R1 R2 R3 所以t R1 R1 IA R2 t R2 R2 t R3 R2 定理4 给定A中关系R 如果A是有限集合 A n则t R R R2 Rn 证明 令R R R2 R3 R R R2 Rn下面证明R R 显然有R R 下面证明R R 任取 R 由R 定义得必存在最小的正整数i使得 Ri 下面证明i n 如果i n 根据关系的复合得A中必存在i 1个元素e1 e2 ei 1 使得 R R R 上述元素序列 x e0 e1 e2 ei 1 y ei中共有i 1个元素 i 1 n 而A中只有n个元素 所以上述元素中至少有两个相同 设ej ek j k 于是R的关系图中会有下面这些边 从此图中删去回路中k j k j 1 条边后得 Ri k j i k j R 于是R R 最后得R R 所以t R R R2 Rn定理证毕 求t R 的矩阵Warshall算法 X n R X X 令MR AR2的矩阵为A2 Rk的矩阵为Ak 于是t R 的矩阵记作MR A A2 Ak 是逻辑加 置新矩阵A MR 置i 1 对所有j 如果A j i 1 则对k 1 2 nA j k A j k A i k 第j行 第i行 送回第j行 i加1 如果i n 则转到步骤 否则停止 下面举例 令X 1 2 3 4 X中关系R图如右图所示 运行该算法求t R 的矩阵 i 1 i 列 j 行 A 4 1 11行 4行 4行i 2A 1 2 1 1行 2行 1行A 2 2 1 2行 2行 2行A不变A 4 2 1 4行 2行 4行 4行全1 A不变i 3A 1 3 1 1行 3行 1行 3行全0 A不变A 2 3 1 2行 3行 2行 3行全0 A不变A 4 3 1 4行 3行 4行 3行全0 A不变i 4A 1 4 1 1行 4行 1行A 4 4 1 4行 4行 4行A不变 最后A Mt R A MR A的初值 A 四 性质定理5 R是A上关系 则 R是自反的 当且仅当r R R R是对称的 当且仅当s R R R是传递的 当且仅当t R R 证明略 因为由闭包定义即可得 定理6 R是A上关系 则 R是自反的 则s R 和t R 也自反 R是对称的 则r R 和t R 也对称 R是传递的 则r R 也传递 证明 因为R自反 由定理5得r R R 即R IA R r s R s R IA R RC IA R IA RC r R RC R RC s R s R 自反 类似可以证明t R 也自反 证明 证明t R 对称 t R C R R2 Rn C RC R2 C Rn C RC RC 2 RC n R R2 Rn R对称 RC R t R 所以t R 也对称 类似可以证明r R 也对称 证明 证明r R 传递 先用归纳法证明下面结论 R IA i IA R R2 Ri i 1时R IA IA R结论成立 假设i k时结论成立 即 R IA k IA R R2 Rk 当i k 1时 R IA k 1 R IA k R IA IA R R2 Rk IA R IA R R2 Rk R R2 Rk 1 IA R R2 Rk Rk 1所以结论成立 t r R t R IA R IA R IA 2 R IA 3 IA R IA R R2 IA R R2 R3 IA R R2 R3 IA t R IA R R传递t R R r R 所以r R 也传递 定理7 设R1 R2是A上关系 如果R1 R2 则 r R1 r R2 s R1 s R2 t R1 t R2 证明 r R1 IA R1 IA R2 r R2 类似可证 定理8 设R是A上关系 则 sr R rs R tr R rt R st R ts R 证明 sr R r R r R c R IA R IA c R IA Rc IAc R IA Rc IA R Rc IA s R IA rs R 的证明用前边证明的结论 R IA k IA R R2 Rk很容易证明 这里从略 因R s R 由定理7得t R ts R st R sts R 因s R 对称 有定理6得ts R 也对称 由定理5得sts R ts R 所以有st R ts R 证明完毕 通常将t R 记成R tr R 记成R 即t R R R R2 Rn tr R rt R R R0 R R2 Rn 练习 给定A中关系R如图所示 分别画出r R s R t R sr R rs R tr R rt R st R ts R 的图 本节重点掌握闭包的定义 计算方法和性质 作业第127页 3 9集合的划分与覆盖 图书馆的图书 要分成许多类存放 学校的学生要按照专业分成许多班 即对集合的元素划分一 定义设X是一个非空集合 A A1 A2 An Ai Ai X i 1 2 n 如果满足A1 A2 An X i 1 2 n 则称A为集合X的覆盖 设A A1 A2 An 是X一个覆盖 且Ai Aj i j 1 i j n 则称A是X的划分 每个Ai均称为这个划分的一个划分 类 例X 1 2 3 A1 1 2 3 A2 1 2 3 A3 1 2 3 A4 1 2 2 3 A5 1 3 A1 A2 A3 A4是覆盖 A1 A2 A3也是划分 划分 一定是覆盖 但覆盖 不一定是划分 二 最小划分与最大划分最小划分 划分块最少的划分 即只有一个划分块的划分 这个划分块就是X本身 如A1 最大划分 划分块最多的划分 即每个划分块里只有一个元素的划分 如A2 A1 A2 A3是一种划分 其中A1是最小划分 A2是最大划分 三 交叉划分例X是东大学生集合 A和B都是X的划分 A M W M X W X M 男生 W 女生 B L N L X N X L 河南人 N 非河南人 C L M L W N M N W 称C是X的交叉划分 定义 若A A1 A2 Am 与B B1 B2 Bn 都是集合X的划分 则其中所有的Ai Bj 组成的集合C 称为C是A与B两种划分的交叉划分 此定理的证明不讲 证明 A1 A2 Am 与 B1 B2 Bn 的交叉划分是C A1 B1 A1 B2 A1 Bn A2 B1 A2 B2 A2 Bn Am B1 Am B2 Am Bn 在C中任取元素 Ai Bh X Ai X Bj X A1 B1 A1 B2 A1 Bs A2 B1 A2 Bs Ar B1 Ar B2 Ar Bs A1 B1 B2 B3 Bs A2 B1 B2 B3 Bs Ar B1 B2 B3 Bs A1 A2 A3 Ar B1 B2 B3 Bs X X X 再验证C中任意两个元素不相交 在C中任取两个不同元素Ai Bh和Aj Bk 考察 Ai Bh Aj Bk i j和h k不同时成立 Ai Aj Bh Bk i j h k Ai Aj Bh Bk Ai i j h k Ai Aj Bh Bk i j h k Ai Aj Bh Bk Bh 综上所述 C是X的划分 作业 第130页 1 3 10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等价关系是很重要的关系 它是我们遇到最多的关系 例如 数值相等关系 命题间的等价关系 三角形相似 和全等关系 一 等价关系1 定义 设R是A上关系 若R是自反的 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是A中的等价关系 若a b A 且aRb 则称a与b等价 例子 集合A 1 2 3 4 5 6 7 R是A上的模3同余关系 即R x y可被3整除 或x 3与y 3的余数相同 即 R x mod3 y mod3 例如4 mod3 7 mod3 3 mod3 6 mod3 R 2 等价关系的有向图1 完全关系 全域关系A A 图 下面分别是当A中只有1 2 3个元素时的完全关系图 2 等价关系的有向图 上边的模3同余关系R的图 从关系图可看出 R是自反 对称 传递的关系 所以R是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R的有向图可能由若干个独立子图 R图的一部分 构成的 每个独立子图都是完全关系图 上述关系R图就是由三个独立的完全图构成的 下面给出八个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等价关系有向图的特点 判断哪些是等价关系 A 1 2 3 下面是A中关系 思考题 A 1 2 3 可构造多少个A中不同的等价关系 可以根据等价关系有向图的特点来考虑 如果等价关系R中有a 三个独立子图的情形 则 个等价关系 b 二个独立子图的情形 则 个等价关系 c 一个独立子图的情形 则 个等价关系 一共有 个中不同的等价关系 二 等价类 我们经常用等价关系对集合进行划分 得到的划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