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土壤与岩石教学设计赵店初中 李学军单元分析: 一、单元概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球上有什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通过学习知道三部分中的地壳有土壤和岩石层构成。那么土壤和岩石层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土壤与土壤和岩石通过学习知道地壳是由土壤和岩石构成的,而土壤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而土壤是有土壤和岩石风化形成的。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等知识点。 土壤和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种植农作物的土壤来自于土壤和岩石的风化,许多生产生活的原料及能源都取自于土壤和岩石和矿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和岩石和矿物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和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土壤与土壤和岩石。对于土壤我们很清楚周围的环境中的土壤特点和类型。而土壤和岩石学习起来也有许多问题,如“美丽的雨花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会这么光滑?”等,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土壤和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但同学们远离山区对于土壤和岩石知道少一些。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以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描述为主。对土壤、土壤和岩石的观察鉴别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壳是由土壤和岩石构成的,都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土壤和岩石、矿物是组成地球的要物质。 不同的土壤和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性质和用途。人们识别土壤和岩石和矿物是根据它们的特性。人类生产、生活用品的许多原料取自岩石和矿物。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土壤和岩石及矿物。根据土壤和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阅读更多的有关土壤和岩石和矿物的资料。将先前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土壤和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说明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好土壤培养收集研究土壤和岩石和矿物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是重要的。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矿物特性的重要性。1 土壤里有什么认知目标: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拓展性目标: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自制一份资料卡。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二、新授、认识什么是土壤(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2)学生畅谈。(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学生观察土壤。()学生汇报。()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A土壤中含有水分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一: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B土壤中含有空气。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分组实验讨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二: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提出问题: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汇报结果。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二、 新授D土壤中含有腐殖质。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实验三: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1、 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2、 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3、 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E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三、评价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四、小结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 拓展活动: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2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拓展性目标: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3)观察,汇报。二、学习新课、认识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用放大镜看一看?用手握一握?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3)学生汇报。(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二、 新授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板书。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放进水里搅动后汇报观察的结果。三、练习: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四、教师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五、评价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 植物与土壤认知目标:1、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 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3、 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拓展性目标: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1、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4、 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活动二: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1、 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 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自由活动: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22、评价活动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 ,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4有趣的石头 教材分析 有趣的石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课在本单元是起始作用,为后面的课时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运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认识另一种物体。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研究岩石的特征的能力。因此本课可以以感性认知为主,让学生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通过学习浅显的岩石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促进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岩石的观察活动;根据岩石的不同特征给岩石分类。 2、通过一块岩石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过程,提高观察方法与技能。 3、通过观察、实验能探究活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在搜集欣赏岩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准备一些岩石标本。 2、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小刀、记录纸等。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确定研究的问题 一、引入揭题 课前同学们都采集了一些石头,谁愿意来说一下,关于石头你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并交流自己对岩石的初步感知。)【了解学生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目的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师:我也带了一块石头,(教师出示砖块)你们看看这块石头怎么样?(学生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师:石头在科学术语中就叫岩石。 揭题。(板书课题) 4、有趣的石头(岩石) 岩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走进美丽的岩石世界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二、作出假设,自主探究。 1、介绍“我的岩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岩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根据学生的描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初步确定指导的方向。)(让学生共享劳动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初步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特征。) 2、如何观察“我的岩石”。 师:你们的岩石真有特色,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二: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我的岩石”观察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的方法真不错。老师还给大家提供了自选材料,盐酸。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下面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研究,相信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还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实验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使用工具提示:小刀危险!小心使用! 千万不要把盐酸溅到皮肤和衣服上! 1、大镜观察,你能发现这块岩石的组成颗粒或条纹是怎样的吗?还观察到什么? 2、用小刀刻划,划痕与指甲划的一样吗?气味又如何?这块岩石是硬还是软?还发现了什么? 3、给岩石滴上盐酸,会发生什么现象?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这里提出实验方法是必要的。正确指导盐酸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研究工具,小组讨论,你们打算用哪些方法研究搜集到的石头? (学生分组设计研究方案。完成后学生交流研究方案,并互相补充,教师给与正确的指导。)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在表格中记录观察实验结果,教师巡视给与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提高观察岩石的方法,学生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地发现岩石的特征。通过讨论,把一致的意见填写在“岩石特征表”中,填写的内容不局限于表格所列的方面。】 2、“我的岩石”观察描述。 学生汇报“我的岩石”观察发现,要求按: 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这样的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进行交流探究结果。 师:你们知道他(她)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吗? 学生根据他的描述,识别、寻找出相应的岩石。要求观察同号岩石的学生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应用于后续的分类活动,作为分类标准) 【通过交流,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岩石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观察的科学方法。】 活动三、给岩石分类 师:同学们真是不简单,研究出了这么多石头中的奥秘,知道了这些石头的基本特征,请你根据自己习惯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自己的分类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这么多分类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对这些石头又是怎样分类的。 (指导学生仔细查看资料卡。) 师:你能将你搜集的石头对号入座吗? (学生分组活动,发表意见。) 【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所搜集的石头属于哪一类岩石,建立岩石的概念,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归纳成科学的理论知识。】 活动四、小结拓展(播放雁荡山地质录像) 师:这是一块雁荡山最常见的岩石,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吧! 师:关于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充分交流所学的知识,以及学习体会。) 师:你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可以设基础研究方案,课后继续研究解决。 【此时的交流,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具体特点如下: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运用问题来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旧知识找出岩石的特征,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特征,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他们“会学”知识。虽然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有一定的困难,但正是这种“困难”,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其次,学生在独立探索后,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充分地讨论,学生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探索结果,在互相启发中提高了认识,自己找出了各种岩石的特征。 2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实验材料的选择,讨论过程的引导,困难之处的指导,关键之处的点拨,都离不开教师。例如,用盐酸鉴别岩石硬度的实验,是本课的重难点实验,教师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导,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在研讨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教师没有局限于让学生记住课本中几种岩石的特征,而是通过实际的岩石分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行探究,从而把学习与应用、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5做个岩石百宝箱一、教材分析:做个岩石百宝箱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是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活动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等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通过学习有趣的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