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pdf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pdf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2卷 第 4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 l 12 No 4 2010年 12月 Journal ofAnhu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Science Dec 2010 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 面子 理论 韩 萍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 面子 是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一个中国本土的 社会心理概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 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 在中 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 极大的影响了 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 面子 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 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 面子 理论 现状 不足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101 2010 04 0043 03 收稿日期 2010 09 30 作者简介 韩萍 1980 女 安徽涡阳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On the face theory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ies HAN Ping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M anage ment AnhuiUniversity ofScience and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 Abstract Face is a typ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 enon produced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in localChina A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henome non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a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i 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s inte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medium in such communications and exerts enor mous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social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a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roposes the insuf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face theory current situation insufficiency 对于面子问题的探讨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中西方学者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学者们对其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即社会学 社会人类 学以及社会心理学 学者们针对面子涉及的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的 其中关于面子的定义和内涵的研 究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 西方学者对 面子 理论的研究 美国华裔心理学家丁托米 T ing Toomey 采 用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 价值差异作为理论框架 提出的面子磋商模型 认为面子是指在某种关系情 境中 个体所声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 英 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家布朗和美国哲学家列文森认 为面子就是每个人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心象 这几位学者关于面子内涵的阐述中 都把自我形象 作为重要因素 可以说在面子的理论研究中 西方学者主要集 中在对面子的定义和分类上 他们的观点对面子的 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 社会学家 戈夫曼试图从面子运作的角度来解释带有普遍性 的人际互动模式 从对面子的研究引申出 戏剧 理论 以解释人际之间的互动现象 他认为人们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举止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 在 前台的行为 和 在后台的行为 前台行为之所 以不同于后台行为是因为人们受到面子心理的制 约 在前台行为中 为了让自己表现的与他人映像 中的自我一致甚至更好 对自己的行为 外貌 言谈 举止进行一定的修饰 每个社会人都有面子心理 受着面子社会机制的制约 要面子的心理促使社会 人在群体的环境中去做出合乎身份的行为举止 简单的说 印象整饰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 形成印象的过程 戈夫曼指出了受面子心理制约 的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行为 在戈夫曼看来 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种 种角色 他们要不断的调试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他人 的社会角色期待 但是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人 类普遍的互动法则 因而 他忽略了中国的特殊文 化环境 戈夫曼作为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的理论家 他敏锐的看到了面子的重要内涵 但他 同时因受到角色 规范及互动结构的影响而没有认 识到他说的面子实际上只和面子的约束作用有关 因而也发现不了中国人的脸面具有约束和炫耀 守 则和不守则的双重作用及群体性 尽管如此 戈夫曼依然是试图建立面子理论体系的第一人 面子作为中国本土化概念 西方学者由于文化背 景 价值观念的差异 其研究必然有局限性 相反 中国学者对于面子的研究则更为深刻 因为他们可 以细致地体会到面子的微妙之处 对面子的本土化 研究则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 学者对 面子 理论的研究 早在 20世纪初期 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面子 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学者林语堂和 思想启蒙者鲁迅都对面子问题都进行了生动的描 绘和细致地分析 但是 他们只进行了举例没有对 其加以科学的界定 由此可见 对面子进行定义 说清楚其内涵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 在后来的 研究中 人们开始尝试对面子这一抽象复杂的现象 进行定义 但是 学者们各执己见 众说纷纭 没有 达成共识各有侧重 胡先缙是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 她认为面 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 这是在人生经 历中步步高升 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 也 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 1 学者何友晖和黄光国 2 也都在分析中强调面子中 社会地位和声望的重要 认为面子是 社会地位或 声望的函数 胡先缙还提出了 脸面 异质性的 问题 她认为 脸 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 心 面子 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 是社会 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至此 对于将 脸 与 面 的区分研究拉开了序幕 作为大陆为数不多研究面子的学者之一的翟 学伟 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胡先缙的观念 从社会 学的角度提出了脸面的异质性问题 他认为 脸 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 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 而 面子 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 的序列地位 他根据对脸面的独特理解 将面子分 成了四类 有脸又有面子 有脸没面子 没脸没面 子 没脸有面子 3 翟学伟富于创新性的理论分 析 揭示了中国人脸面观中的紧张性 对中国社会 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相当大的说服力 香港社会学者金耀基先生以脸与面子区别理 解为基础 将面子具体地分为 社会性面子 与 道 德性面子 两类 4 他认为 社会性面子 是社会 赋予个人的 它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 处于社会 底层的人士没有社会性的面子 它体现了社会互动 性中他律性的一面 属于社会层面 道德性的面 子 是一种道德品质 它是人人可拥有的 至少普 遍拥有的潜能 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属于个人层面 学者朱瑞玲也认为面子包含两种 社会赞许的价值 一种符合外在社会要求的面子 另一种是个人内化的道德行为是自我要求的面子 社会学博士高永平在其 对中国人 脸面 观 念的新解读 一文中提出评价性面子与互动性面 子的概念 他将脸面的一部分叫做 评价性脸 面 它具有整体性 自我性 不能转化成社会资源 等特征 另一部分叫做 互动性脸面 它需要和他 人的互动才能实现并加以运作 这其中包含了认 知 情感和行为全部三种因素 具有互动性 可增减 性可转化为社会资本等特征 具有社会交换社会服 从的功能 可以说这种分类涵盖了脸面的几乎所 有外延 而且两种类型之间的界限清晰 三 面子 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学者们关于面子分类的研究上除了上述观点 外 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他们也从不同侧面反 映了面子的复杂内涵 例如 中国哲学史家成中英 教授将面子分为 主观面子 和 客观面子 两类 西方学者 Li m 将面子分为三种类型 自主面子 交 情面子 能力面子 基于以上对中西方学者在面子理论方面研究 工作的梳理 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者们对 面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们从不同 44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2卷 侧面深刻地剖析了面子的内涵 细致地对面子进行 了分类 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分析了面子对个体 社会及人际关系的功能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 面子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还存 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 从以上中西方学者 对面子学术界定的综述中看到学者们对面子的理 解众说纷纭 虽然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面子是一 种与身份有关的现象 具有认知 情感的成分 但共 识也仅此而已 远未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其次 面 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但是中西方对 面子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缺少情境性地研 究 只有少数学者从日常的社会现象入手丰富了面 子的理论内涵 也正是因为没有实际的证据支撑 对面子的定义才没有取得学术认同 第三 中西方 学者对面子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但并没 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因此 对此问题的探讨应该从 具体的研究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研究范式和框 架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先缙 面子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J 决策与信息 2005 10 34 35 2 黄光国 人情与面子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J 党 政干部文摘 2005 4 38 39 3 翟学伟 熟人社会阻碍现代化进程 J 人民论坛 2006 10 14 15 4 金耀基 面 耻 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M 金 耀基 金耀基自选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上接第 9页 四 余论 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曾说 民主思想的历史是 奇特的 而民主实践的历史则是令人困惑的 5 1在民 主听证质询制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也面临着诸多困 境 如何使民主听证质询制度进一步科学化和法制化 保障干部主导下的村民听证质询不被异化 如何引导 和促进农村基层政治文化建设 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能 力和素质 如何以发展村级经济为出发点和根本动力 构建起农村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协调发展模式 等等 在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中 必须重视并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促进民主听证 质询制度的实践效能 从而使民主听证质询摆脱困 境走向善治 参考文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