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doc_第1页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doc_第2页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doc_第3页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doc_第4页
第十七篇:阳货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篇 阳货篇 下面先看经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章经文很长,但是意思是说阳货很骄傲跋扈,那个时候,鲁国的三家卿大夫,季氏的权力最重的,阳货在季氏家里做家臣。季氏处处不听国君的命令,阳货呢也是一报还一报的,因果报应的。阳货也是不听季氏的。他也想招人。他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煮好一只小猪,就是豚,送到孔子家里来。这是很重的礼,这个阳货送到家中就离开了,孔子接受了这份礼物,按照礼上来讲,他接受礼物就要到他家里拜见他。这也是阳货想的办法。孔子就想了一个办法,看到阳货不在的时候,去拜见他。可是他在回去的路上就遇上了孔子。阳货就说,你过来,我跟你说,他的口气很骄傲的,你有学问,有能力,是怀里有宝啊,你不出去做事儿让国家乱下去,是可以的吗,不可以。你爱好从事政治,但是亟有两种音一个是气一个是疾,气的音时候是屡次的意思,就是你屡次失掉机会。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你也年龄不小了,时不待人啊。孔子说,好了我要出去做官了。古人对这一段解释也很多,但是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认为的,阳货自高自大,很骄傲的。所以孔子最后就敷衍他,不反驳他,只是应付过去就行了。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环境,遇到霸陵的人,有许多会出现意外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孔子,那些人,我们不要跟他接触,也不要太反驳他。有许多时候,我们也不要好奇,好奇有时候会找上麻烦的。所以论语也告诉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对我们是有用途的。下面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很重要的。雪公过去讲这一章的时候,他老人家说。孔子讲的性和释迦摩尼讲的性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个性。但是后来儒家的人注解论语时候是各有各的讲法。那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就要根据这个,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来证明,两个性是完全一致的。儒家里面明了这个性的,颜回明了。与孔子终日讲的时候,没有什么疑问的。曾子也是一样,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都贯穿起来。子贡也很聪明。子贡说,夫子的文章可以学。但是我们老师讲的性和天道是不可以学的,最起码他是了解性的一部分的。这个一下就很难懂了。孔子的孙子子思。也知道,他写了中庸,开头就是天命之谓性。性是什么呢?他是真空,虽然是真空,但是他有妙有。性的体空就是没有像,但是他有。老师比喻说:生姜的性是热性的,他的热性的相在哪里是没有的,但是吃下去的时候,就会有热性。你找不到相,但是他相是有的,生姜就是个相。孔子讲的性,大致的是先把这个意思让我们了解,后来,老师就写了一段文字,不长,但是非常的重要。老师讲,佛家讲的性是体相用,体是没有善恶的,相也没有善恶的,讲到用处的时候才有善恶。宋儒说不能够这样解释,他不用佛家的解释,但是我们老师就在佛家的经典里面找出了根据,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下面看,释迦摩尼讲体相用,注解就是体空相有。用是作用。大乘起信论讲记讲动念头就是业。体相都没有善恶,只有用的时候才有善恶的。这是佛家讲的很简要。孔子讲性在前,孔子讲我们的当前一念。这里包括我们前后的,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前是体相,后是应用。前是体相,讲以前的前指的是什么呢,性相近,相是互相的意思,与下面的近和远是有联系的,远是指过去未来和现在,互相对照的意思,对照的研究的。性相近,性是讲到过去,过去的近就是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指的本性,性相近的是指的原来的本性,性在最初的时候是相近的,就是一切人最初的时候是相差不多的,现在我们看个人都有习气的,彼此距离远的很,但讲本性上是很近的。有了习气的时候,人就远了,习是与性相对的,习就是习惯,古人讲习惯成自然了,习惯就是迷失了本性,就儒家来讲,他是个习气,本性污染了就是识,所以我们人有了识的时候,行为和识在一起,言语行为都是识在起作用的,我们现在正在学妙手法华经,就是讲因果的,我们的生命远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未来也是无终的,一直就是用习性在生活。他们讲的人性化,就是习惯性的东西。这种习惯不是本性,所以越到后来就远了。所以,老师讲的二者是一致的。非器小门户者能够理解的。所以他们就僻佛。就是反对佛。我们老师从易经里面找到了一句。神无方,而易为体。系辞传里面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两仪。继之者善,仁里面现出来的,盛德大业至矣。体空相有。无论是佛家和儒家都是体相是没有善恶的。怎么辨别体相没有善恶呢?相里面有了本体,有了相起作用的时候,一体万用。比如我们拿个扇子,可以扇风,也可以着太阳。这是用,扇风是善的,但是你用扇子打人就是恶的。所以相现出来没有善恶。你占到那一卦用出来才有善恶的。所以我们老师就是这样的。其实后面讲性善,有的讲性恶都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老师的全面的分析。第223讲。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一章因为有子曰两个字。古人认为是一章。我们老师认为可以和前面的合为一章比较好。唯这个字意思是接着前面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来的。想近相远,那这个唯字来讲。就是上知和下愚是不移的。那就是讲的性。上知和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不会转变的,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坚定不移的。古人注解的说上知是善人,下愚是恶人,老师说这样的注解是不好的,不要采取。不移主要是不改变的。在这里要注意,不能够把下愚注解成恶的。下愚不移,老师举了个例子,释迦摩尼佛的大弟子是记性也不好悟性也不好,结果他能够遵照一个法勤勤恳恳的修,他证道比别的弟子还要早。所以下愚不是恶。就是讲无论上知还是下愚,主要坚定不移的修持。孔子的弟子当中,曾子也不算聪明,但是他却能够一以贯之。这一章是解释性的。为什么要这么的说。我们学道要明了这个道,学佛要明了真主本性。了解这个直之后,才能够得到根本的理论,凭这个才能够学到。比如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都明了自己有本性,明了以后才能够坚定不移的向本性来学习,才能够把生生世世的障碍去掉,去的过程不容易的,前面讲性与习。后面讲的是我们要如何的修行,修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生灭法,我们去掉恶习气,开发自己的本性,就要把自己的习性一层层的去掉,那就要不移才行的。现在这个时候人人都讲功利,我们要有正知正见的,我们要坚定的学,就是讲修持的功夫。下面一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个子之武城。就是孔子到武城去,武城是现在的山东,那个时候子游做武城宰,就是县长。叫宰。孔子去武城去看看,一到他就听到弦歌之声,。就是乐器和歌词弹奏出来。孔子听到武城有弦歌之声。夫子莞尔一笑,就是微笑的意思,就是心理很喜悦。就说,割鸡焉用牛刀,杀一只鸡何必用牛刀啊,杀鸡用小刀就行了,子游对曰,子游对夫子说。我从前,偃是子游的名字,古时候对长辈要称呼自己的名字的,在外面也是这样,不能够称你我。我以前闻之于夫子,就是我听夫子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就是君子学的圣贤之道是爱人,爱就是嘉惠于人,就是给人家好处的。君子这个爱人必须学道才知道爱人。学道,就是至于道的道,就是那个本性。学道的时候,他从哪里学呢?就是从礼乐上学,要讲规矩,讲程序,办一切事情都要如此才不乱,修道也是这样的,最重要的是恭敬人家,礼让人家,乐是讲和谐的。孔子就让人从礼乐上学,一切往长久圣人的路上走的,首先要自己能够修身的,修身才能够推己及人的。修身重要的是放弃自己的私人的利益,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好处,爱人就是嘉惠别人。小人学道,小人不是品德上的小人,就是指一般的民众,他学道是为了易使,就是他可以配合和拥护你的政策,帮助你办好这个事情。子游说我以前听师傅说过的。这样一说以后,孔子就说,二三子,就是跟其余的弟子说,你们要知道偃之言,说子游说的是很对的,我前面说的话,是开开玩笑。圣人心理喜悦的时候也会开玩笑的。古人记载圣人怎么会有戏言。莞尔一笑,老师也和学生开玩笑的。我们学习以后以来懂得学道要学礼乐上学的,就是一片的弦歌之声。孔子到武城,他一听到弦歌之声,他是用礼乐来教化的,所以他很欢喜的,他对子游的一种玩笑的。孔子其实不像宋儒那么严肃的。我们学习之后,真正的看到孔子和学生的交流。下面一章: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我们先看看文字。公山弗扰这是一个人,费就是一个地方,现在的山东的费县,畔就是背叛的意思,跟叛乱的叛字。他背叛了季氏了,季氏不听鲁国的命令了,公山弗扰也背叛了季氏了,发生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他想找个人扩充他的力量,他为什么找孔子呢!孔子想把三家的力量消弱,他要堕三家的城墙。孔子得罪了三家,他就派人来请孔子,孔子就想到那里去,他欲往,就是想的意思,实际上没有去,就是说说而已,子路不悦,子路这个人很直爽,他一听到孔子说去他就是不高兴,不亦说乎的说。他说。末之也已,末之的之当适字讲,就是到的意思。何必公山氏,第一个之字是语助词,后面的是往,就是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子曰,孔子回答,夫召我,就是公山氏叫我,不是突然的召我,那当然是有用我的意思,叫我去帮助的话,那我是要帮助东周的天子能够兴起来的。那就是我不去则已,去的话,我就是为了东周去的。这章经里面古人有很多的讲法。不但注解,而且就是历史记载里面也各有不同。我们就照经文的意思解释出来就好。那我们就存疑就好了。最后这一句还是为东周,不是为你公山弗扰的,也不是为你季氏的。这两者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会为东周。如果我们遇到这些状况是很难有正确的决定的。下面一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实行仁。孔子就答复他:是用在政治方面的。属于仁政的时候,怎么样的把仁政实行出去,孔子用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与仁政的关系。孔子自己就解释,解释,恭则不侮。恭就是不要存心侮辱他人,任何人都不要侮辱人家。我们看看在政治上侮辱人家的很多。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24讲。我们继续学习子张问仁这一章,就是如何实行仁政。孔子告诉他五个字,恭宽信敏惠。孔子解释,恭就不会有人侮辱的。仁人才能够不侮辱别人人家也不会侮辱他的。宽则得众。宽就是宽厚的意思,宽厚的时候,老百姓就能够倾向于你,老百姓就能够服从你,要得民心的话,不能够刻薄寡人。要处处宽厚。信则人任也,就是信用的意思,办政治的人,要得到民众的信任,就要讲究信用。答应民众的事情要办得到才行。敏是办事情很勤快,当然首先要设计的很周到,考虑的很周到的时候,然后去做。这样的话,就会成功的,也是有功德的,也就对民众有好处了。惠就是给民众恩惠,想着民众的疾苦。给民众恩惠,民众就会感激,就相对的老百姓就乐于帮助你。他处处的乐意配合你的政治。这种惠是出于仁心的,你当政者,要有仁心的,你有仁心的话,你做出来的事情就会是恭宽信敏惠了。周家在做诸侯的时候,周文王看到-老百姓有什么痛苦,就像是自己受了苦。看到野外的坟墓的死去的人,枯骨漏到外面,都要好好的埋葬了他,文王说,可见这是个没有管的人,我作为一国之君,要把他管起来的。仁心就是自己受不了的,就要知道别人也受不了的。只要这几个字做到了,你就是个仁者。你本人就是个有仁德的人。前辈教导外面启发外面的道德仁义。孔子就从我们一般人做得到的,叫我们去学的。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就是从老师那里学来。许多的古人解释都错了,比如圣人是可以开玩笑的。这样我们才能够把经的本意悟得出来。这都是基于仁做出来的。下面一章: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是记载晋国是事情。春秋时代的大国强国,齐国晋国都是创霸业的国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了,根据史记记载,晋国的世家,昭公以后有六家卿大夫一天一天的强大起来了,韩,赵,魏,范、中、智。后来变成了韩赵魏三家了,彼此有互相的侵略。佛肸原来是范家的臣子,赵简子要攻打范家。佛肸就出面攻打,为了范家。这个时候是对的。孔子欲往,孔子就想去,子路就说,你说过一个人本人做不善的事情的时候,君子不入也,但是现在佛肸占据中牟这个地方,你怎么能够去呢?孔子说,对,是我说过的。然后就解释给子路,另外我也讲过,磨而不磷,磷是坏了,就是很薄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东西怎么磨也磨不坏了,涅而不缁,白色的东西怎么样也染不了黑色的。这就是坚固和洁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说用在人上面,不管处于上面环境,都不会变换他的志向的,拿这个坚和白说明圣人把本性开发出来了,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一切都是不增不减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处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变坏的,佛经讲金刚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圣人来讲,一切都是从本性出发的,有道之人,就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就是不会受到他的影响。后来再加上一句。吾岂匏瓜,我不去则已,我要去的话,就要发挥一定的作用的,匏瓜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地面上种的那个瓜,等到老了,外面的皮就变的很坚硬了,就不能够吃了,里面的瓤就慢慢的干了,只能够舀水了。另外一种就是天上的星辰,是挂在天上,不能够吃的。我难道是匏瓜吗?我不是。我是要做有利于社会人群的事情的,要做政治的话,是惠及民众的,我怎么只能够挂着呢?这是说给子路的。孔子那个时代是比较的乱的,各国互相的攻伐的。许多小国家都想召他,他想去发挥作用的。但是他都没有去的,他知道那些作乱的人是不行的。但是他想去是因为他心心念念的想改变这个乱世。所以他只能够在教育上去努力的。从孔子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政治都要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的话。是不会长久的。那么在教育方面,一直到现在我们在台湾的教育都不懂得教育的根本。要启发人家的真主本性,只有这样,你就是把论语讲多少也没有用,人们只会利用论语谋求自己的名利的工具的。只有对人间有利益教化的。悟是要实行的。下面一章: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在这里叫住子路问他,说,由啊,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这一章古人注解的也很多。我们老师讲,你就参考一下吧。他们那些注解都不可以采用的。孔子就讲六言六弊,蔽是覆盖的意思,也当壅塞的意思,当覆盖讲是尔雅里面说的。蔽是有一半是明的一半是不通的,照这个六言六蔽。你知道吗?子路说, 我没有听过,居。这个字是在家里站做走都是居。这个字是坐的意思。这个居见到长辈的时候,身体直起来,然后坐下来。吾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好是喜好仁,仁就是嘉惠给别人的人,你好仁,不好学不行的。孔子叫人学中道的,你只学仁,就会偏了,不是中道了,比如说宋襄公跟人家作战,等人家摆好军队才开战,哪里有不败的道理啊。所以不能够只讲仁。还是要好学的。好知不好学。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25讲。这一章经文我们上回念了一遍。今天继续讲,孔子问子路听说过六言六蔽,子路说没有。接着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仁是很好的,学生都愿意学仁的,学仁也要懂得怎么办才行,总的要好学。好仁就是喜好做合乎仁的事情,就是嘉惠一般人,对人要讲究给别人好处,尊敬别人。要懂得做出的事情是对人又好处的事情就要懂得这个道理的。这里雪庐老人讲好仁也要讲个中道,不能够做偏差了,这个问我们老师讲的宋襄公打仗的例子。我们讲好仁,做小偷的人如何进去,没有工具,你帮助他偷人,那就是好仁不好学,就是愚蠢的。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我们学道的人当然要做善事情,比如布施,有的是衣物,有的是财产和钱,还有布施法,就是道理也是布施。布施财物固然重要,布施法也很重要的。要懂得这些道理的。孔子讲过尧舜也病乎,就是全部给财物也很困难。所以一定要记住法布施。你要人懂得道理才行的。只有同时给他讲圣人之道,他就会知道财富上能够维持生活就好,这才是中道。好知不好学,如果只喜欢求智慧而不好学的话,其蔽也荡。荡 是放纵。只求智慧不好学的话,就会放纵。因为智慧必须要有学问,光有智慧是不够的,必须要学道,才能够有利于人的,比如苏秦张仪的口才好,但是他们弄得天下大乱。用在今日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样发财,但是不懂得道,政治的竞选都要为选民服务的,才是好的选举。选举也是要有智慧和方法才能够成功的,所以任何事情做的不能够节制的话,都会放纵的。下一句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信是好事,守信用是好的,但是也有例外。过去老师举例说。有人约会为受信用,被大水淹死了,这都是要辨别的。好勇不好学,勇也是好事情,后面好直也是好事情。但是都要好学,好学才能够懂得真正直的意义。比如有人说有人顺手把人家的羊偷来了,儿子揭发他。他们认为这个儿子直。孔子说我们的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这六个字都是从本性里面发出的作用,这些都是好的,圣人都能够做的中道。我们普通人总是做偏了,要想不偏就要好好的学。孔子说的父子隐的事情,就是天伦的规律,这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是直。而违背天伦,违背人性,就不是真性情里面出来的。勇敢也很好,知耻近乎勇。但是不好学,就是错乱的。勇敢的做的时候,先要想想整件事情做出来,对人有那些好处,虽然有好处,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勇敢就包括周密的计划,不是没有谋虑的去做。只有用心去做,才会有条理的。五伦就是五种伦常,没有次序就会乱的。好刚不好学。刚是刚强,刚直,正直。一般讲刚,某人做事情不考虑别人,看起来是很刚直,不考虑别人的承受是不好的,如果不好学而刚的话,就是狂妄了,就不能够做到中道。孔子也说过,无欲则刚。有欲望的人,他就不能够成为刚者。一个人没有私心和欲望他算是刚者。有欲望的话,表面看起来很刚强的样子,但是遇到有权利和财富的人,人家用权力和财富来收买他,他就刚不了了,必须要自己无欲。无欲也要解释一下,我们在人世间要维持身体,就要有必须的生活来源。我们有正当的职业,不能够为赚钱犯法的。找了正当的职业,把心放在修道上,这样就会不受财富权力的影响,才能够独立起来的。这就是这样的刚是从本性来的,从学习中来的,他就不会狂妄的。这几个字都是要学习要明了道理之后,他才能够有中道,否则就会偏了,就把好事情做坏了,以上几个字我们要好好的用工夫,用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这个必须要体验,光懂得道理和文字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体验才能够真正的明了的。这几个字也都要明了其道理的。比如说我们学佛的时候,每一种都有他的办法,如果我们不懂得其中的理论那是没有用的,我们不算是下愚也不算是上智。必须要学习中道的。无论什么事情天下都是一个道理的。下面一章: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小子,就是他的学生,你们何莫,就是何不学习一下诗呢?这里讲学诗的重要,下面接着就讲,为什么学诗呢?诗,可以兴,观,群怨,四条。这是很重要的几点。无论是那一条都是比喻的话,就是用诗来美化的。诗和一般的论文是不一样的。诗是用艺术来表现的,所以古人都知道,诗是闻之者无罪,言之者足诫。看到诗可以有警戒的。比如诗里面有许多的讽刺的语言。这样用诗定不了罪,但是有些帝王可以警戒的。提醒他的。到战国的时候就没有诗了,王者就让官员去采访诗,可以作为执政的参考。现在民意调查很相近的。采访诗的话,诗能够把人的心理表达出来,看诗也能够看出民众的痛苦,需求。比现在的民意调查要正确。分开来讲,兴,就是做诗的一种体裁,诗经里面有关雎篇,就是通过鸟来兴起,说到人的爱情,再说到夫妻之道,这就是兴。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26讲。下面继续。观就是观光,游览,观国之光,观察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都可以看出来的。比如吴国的吴季札到鲁国听他的音乐,他就可以听出国家的盛衰兴亡。为什么能够听出来呢?音乐是从人们的心理发出来的。好的音乐,制的音乐,借着音乐引导人们明了本性,诗也是一样的,所以真正了解音乐,了解诗的话,他就知道人心的。我们老师在抗战在四川,抗战胜利以后回到南京,他听到当时的音乐就知道不太好。根据这个道理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唱的歌,也不是什么好现象。虽然讲的是民主,但是人道的东西很少。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报道的杀盗淫妄的事件,虽然不存在什么亡国,但是人道沉沦了,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群就是人群,人群就是注重中和,就是和群的意思,不和的话就要分离了,要能够合群就要从家庭开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夫妻要和,和也是要学诗,学了以后才知道怎么样的和,和才能够长久,家庭和,社会才能够和。各位看看诗经里面,就是讽刺的诗也是要和的,就像开头是关关之雎那一首诗,琴瑟友之,琴瑟就是夫妻,弹奏的和谐一样的。夫妇二人这样和谐,有了儿女然后是兄弟,这就可以群了,不要坚固的执着,排斥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是不会和的。可以怨,怨就是怨恨,诗为什么可以怨呢?我们在人世间,随时都可能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人,让我们心里有怨恨。诗做出来以后,就会把怨恨消掉。社会一乱的话,人心就不好,作诗一方面可以劝化,一方面可以把怨气排解掉。下面迩就是近处,就是在家庭里面,可以学会孝敬父母,远处,就是从事政治,可以事君。诗学好就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君事父。也可以多学习鸟兽草木。因为做诗用很多的兴体,也有很多的比体。诗人认识的多,就可以应用自如了。这是学诗的功用。浅讲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进一步就可以学道。学诗,学文章都是这样的,文学性的文章都是用花草树木来表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来说的,那是论文。文学是少不了花草树木,天地风云的。下面一章: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孔子跟他儿子伯鱼讲的,说你学了周南和周南了吗?人如果不学周南和召南,他就像面对的墙壁站在那里。我们对着墙站在那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除了墙我们什么也看不到,阻碍了我们看东西的,我们什么学问也得不到就办不成事情。周南和周南是诗经里面两篇重要的诗。南方,周家是西方的一个小国家,周文王行的是王道,他教育人们学圣人,这种教化后来推行到南方了,一个是周南,就是前面那一片,一共是十一篇。召南有十四篇。周南一开始就讲周文王求妃子。开始就讲夫妇要正。召南也是讲男女结婚的事情。男女要慎重的选择,还要六礼成婚。绝不是和现在一样的那样的随便,因为这是五伦的开始。这两篇就是周公把文王的教化推行到南方来,召南是召公推行的道到南方来。知道这些道理就要按照上面的要求来做.夫妇不乱。其余的五伦才不会乱的,人人才能够有次序。乱是乱世,五伦乱了,世界才会乱的。我们现在的结婚和离婚都不慎重,也是乱的一个缘由的。这是孔子叫伯鱼学的,我们也要这样的学,我们也要研究诗经,我们要研究的话,就不能够想世间的人那样解释为简单的爱情,必须要知道夫妇之道。下面一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云,云这个字就是讲礼的,再加一个是加重期词 ,就是讲到这个礼,玉帛,就是行礼的一些规矩,一般人的讲的礼比如赠送的礼物,在祭祀的时候,祭祀宗庙的时候,都要呈献帛的,也有呈献玉的。说到礼,难道就只是玉帛吗?乐云。乐是音乐,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作乐的,乐是时候,都会打钟鼓的,大的很好的,孔子说音乐就是大鼓敲钟吗?其实这些都不是礼和乐。他们都是形式,他们都有本质的。礼的本质是恭敬,乐的本质是和谐。所以要恭敬要礼让,让很妙的,看起来是让出去利益了,实际上本性就出来了,私人利益不让出去的话,念佛在多也成不了佛的。让是最好的助功夫。乐是宫商角徵羽调和的最好的时候,和就是把自己的烦恼压服下去,和就是不起烦恼。由伏惑到断惑,就会慢慢的开发自己的本性的。下面一章:子曰: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子说,色厉而内荏。色是外表,外表很厉,就是很严厉,表现出来很庄严的样子这是色厉,内荏,荏是个草本的植物,他是柔软的柔弱的,就是内在很柔弱的,这里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心虚啊,心理是虚弱的。下面就举出个事实来,譬如小人,把这个色厉内荏的人,把人用来比喻小人,小人去偷盗,穿窬之盗,就是小偷挖人家的墙洞,比喻色厉而内荏。小偷挖的时候,挖了以后,他要先放个工具试探一下,没有动静他就进去了,他一方面挖动,一方面要看自己从哪里跑出去,这就是内荏。把这个小偷是比喻的话。是讲一般人没有做事的能力,也没有什么品德。就是何德何能,就是内荏啊。孔子就是叫我们认识,反省自己,出来做事的话,有什么德能呢!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第227讲。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道德的贼害者。本来是个原来的原字。古人注解很多,其中有一条注解孟子的尽心章里面答复乡愿。原当善字。但是郑康成在原的下面加个心就是愿字。我们老师根据他们的注解,把原字解释为善字。乡愿就是一个乡的人都认为这个人是善人,孔子讲只是德之贼也。就是有害于道德的人。经文的意思是这样解释的。为什么一个乡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善人,孔子说他是有害于道德的人呢?过去雪庐老人举例说。这种乡愿的人,他没有道德的准则的。假如他听人家说,岳飞是宋朝人。后代的人比喻。假如有人称赞岳飞是好人,又听人说秦侩是好人他也说好。这样就没有准则的,善恶是不分的。这样的人是扰乱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的,所以孔子说他是德之贼也。孔子讲这句话就是让人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是不能够混淆的。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善恶的观念和准则了。这种人是同流合污的人,这种同流合污的人,破坏道德的,孔子讲这句话的意思很广的。拿现在的宗教来讲,他什么也信。目的是到处攀援,他的真正的信仰是没有的。这就把宗教道场混淆了。这句话我们记住,在一切事情上我们都要辨别是非善恶。那些同流合污的人,目的是求的自己的名利而已。我们学道的人,就不能够同意那种乡愿的人。是非善恶要分清楚,才能够学道的。下面一章: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章经,古人的注解也有错误的。我们先讲老师的正确的道理。这个重要的就是一个道字一个途字。古人注解认为道和途都是道路。我们老师不是这样的注解。文字要辨别,道不能够解释成路,道不是途的。固然道字通常也是做道路讲,但是在经文里面讲要认真的辨别。这里的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代表理性,本性。志于道,就是心在道上,不能够一时的离开。季氏中庸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按照佛家的元教菩萨说的,众生都是本性表现出来的。中庸讲的道就是明了道理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道。只有凡夫众生不了解,不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讲到山河大地更不了解了。所以他真不知道什么是道。圣人叫我们明了无时无处不是道。就叫我们起了念头就要认识这个本性。就要悟,悟了之后。功夫就在你所悟的道理上了。这里说的道听而途说。如果我们知道道是要修的。我们听到这个道理了,重要的是把心放在道上,也不容易,也要研究,悟了以后就不能够离开了,并不是说听了之后就明了了,假如听了之后,自己还不明白,就在路上更人家说。这样的是有道德的人不采取的。就是弃。真正要做的是听了之后要悟啊,要修行,他不敢在路上随便的说的。第二个意思是教人,就是温故而知新,就是闻了这个道,知道之后再去教人的时候,你也要温习一下的。为什么要研究预备才能够讲呢?虽然原来也明了,也有一定的修行的功夫,但也要温习研究的。为的就是把经文的广泛的意思弄明白,我们普通人,只看看注解就意味注解懂得了,其实还早呢?圣人讲的话是很深刻的,意思是很多的他是因材施教的,我们要研究一下,就会有新的理解。我们每个人过去的好的习气和坏的习气都很多。我们的习气人人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只按照注解的一种方法去教人家的。就叫我们知道经文里面的意思很多。根据听的人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教他。不如此就是害人了。我们回过头看。一般的讲法就是在道路上听到别人说的学术又在路上讲给人家听。道路上听到的是什么呢?你听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学这样的注解是一无所得啊。所以把道和途都解释成道路就糊涂了,不如我们把道解释成道是本性和道理,我们不悟,不学,不研究就说给别人是不对的。有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这两句话,包括自修和教化他人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的。我们不跟老师学的话,你看再多的注解也没有什么用的。下面一章: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章也不大容易讲的,因为古人也没有加以慎重的辨别。一般的说鄙夫是卑鄙的人,没有知识,没有学问也没有道德。一般讲可以与他一起侍奉君吗?但是在古人也发现这样讲不好的。所以在清朝的一个人注解的时候,他认为可与的与字不当联系词,与当以字讲就是可以的意思。他举个例子说鄙夫可以事君哉。还有昭明文选里面也是鄙夫不可以事君。我们老师认为这个讲法是好的。那就是说,没有学问道德的鄙夫,是可以事君吗?意思是不可以事君的,古时候办政治就是事君的。现在就是办政治,从事政治。为什么不可以事君呢?其未得之也,就是那个鄙夫,未得,未是什么呢?得的是什么呢?就是政治的位置。就是没有到朝廷做官,就是没有得到地位的时候。患得之,就是忧患的想得到。既得到了,患失去,又忧患失去。假如我们去竞选的时候,我们忧患怎么才能够选上,一旦我们选上了,得到政治地位很好。做代表做官员也好,又怕失去。到了期限,要再选,又怕选不上,就是患得患失。后面一句说,苟就是假如患失去,就是怕失去权力,要保持他的权力。他就无所不至。就是什么样的方法都用的出来。就是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了,就是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干的出来。想想一个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这样的人对人们是有害还是有利的。这样的人是要不得的。孔子说出来就叫我们不要学鄙夫。一切的心要为了社会人群。修道的人,借着办政治要把道实施出来。我们今日之下,就要多看看的。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28讲。下面我们学习下一章,先念一遍经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者狂也肆,今者狂也荡;古者矜也廉,今者矜也忿戾;古者愚也直,今者愚也诈而已矣。古今在孔子那个时候,周朝以前的叫古,今是孔子的那个时候。在这里讲古时候一般人有三疾,疾是缺点或者是毛病。古时候的一般人有三种缺点。现在连这三个缺点也没有了。是说到孔子那个时候就更坏了,连那个时候的缺点也没有了。后面就解释这三种缺点了,古时候的狂者,就是狂人,古时候讲狂也肆,肆是放纵的意思,就是不和中道。叫肆。到孔子那个时候狂也荡。荡是无所惧,没有什么顾忌。荡和肆是不同的,荡这个字孔安国讲无所惧,就是飘荡的意思。自己不能够控制的意思。肆只是稍微放纵自己一点的。自己可以控制的。而荡是自己控制不了的。现在连古时候的肆也找不到了。古者矜也廉。古时候的矜持的人,按照马融的注解,是廉洁的人,做人还是有一定的坚持的。坚持的不能够,有些地方是不能够通融的,比如这个桌子,四个角是不能够动的。廉隅,就是廉的角落。就是行为还是方方正正的,不能够改变的。古时候矜持的人,就是行为方方正正,不能够改变的。现在的人讲矜持,忿戾,就是与他的意思不和就会起了愤怒,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古时候那个矜还方正。到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方正,自己就会愤恨,有戾气。古者愚蠢的人,就是直,言语行为都很直的。现在的愚人就成为诈了,连直也没有了,古时候愚人承认自己愚,而孔子那个时代,诈了,诈就是心理不直,自己没有什么能力,没有什么学问和道德还诈欺人家。孔子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了。你拿我们现在的人来看,直是找不到了,诈也不好找了,虽然诈但还冒充道德。现在是反对道德,甚至是毁谤道德,连道德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在传播媒体上就可以看出来了,连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他也杀害,这样的道德哪里去了,现在是一天不如一天的。孔子为什么讲这个话,孔子用古今比, 时代到后来是变坏了,都是人心变坏了,人心不是短时期的就能够变坏的,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变坏过程的。但是到了极限也会转变的。比如我们现在,父母都可以杀,在社会人群中,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人,灭别的国家。人心坏到极处,就会有毁灭性的武器,人类毁灭的差不多了,人心就会想着向善的。但是也是要有圣人来到人间,把人心慢慢的变好的,既是有变化的,恶是可以改变的,圣人到世间来就是要改善人心。那这章书就是让我们了解,善道极处,人人讲五伦,世间是天下太平。到恶的极处,就会毁灭的,所以圣人叫我们发心学圣贤,把圣人之道弘扬出去。那我们越是在恶化的时代,越要发心把圣人的道弘扬出去。这样世间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改善。个人也能够平安和谐的生活。讲到世界也能够得到世界和平。如果没有这样的话,世界就不会和平。自己要发大心,要把固有的传统文化弘扬出去。孔子和子思等做的中庸,只有儒家和佛家才能够讲到这样的境界,都知道人人都有本性,劝人家学圣人之道。如果不这样发心的话,自己修道怎么修法,世界怎么会和平。我们在这里修道根据是我们知道人人都有真主本性的。那些不懂得道理的人,钱财很多,政治地位也很高,但是没有道德的话,也只是个凡夫而已。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本性, 我们知道这个道,他们不知道,我们就应该同体大悲啊,我们就要悲悯他们,发心来弘扬圣人这个道。一般人都是不懂的。我们发大心的人,要好好的研究,方法也很多的。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方法说服他,让他明白。我们遇到无知妄作的人,包含很多地位很高的人,我们要想办法让让他开悟,明白这个道。我们哪里能够让总统明了的,但是我们诚心的话,总会有办法的。下面一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两句话前面讲过了,这里是重复的,虽然是重复的,但是记载在这里是有他的作用的。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心的。仁慈之心是很少的。记载这里就不必细讲,就是要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不要学巧言令色。下面一章: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在这里讲,恶就是厌恶的意思。厌恶紫色夺去朱色。这是陪衬的话,重要的是恶郑声乱雅乐,恶利口覆邦家,利口之人,可以把邦家颠覆。先讲颜色,第二句讲音声,第三句讲口。颜色正色是青黄赤白黑。紫色是红色就加黑色。红黑两种掺和就会变成紫色,这是间色。绿色是青的间色。古人注解他有他的道理。东方是木,木是青色的,木克土,土是黄色的,是绿色的。紫色是黑色加赤色是北方的颜色。间色就不正了,恶紫色夺朱色的。紫色是齐国人君主爱好紫色。当时不少人喜欢紫色。这样正色就被紫色夺取了。郑声是郑国的音乐。那种音乐是由音调引人哀伤的音乐在里面,古人讲郑国的音乐有亡国之乐哀以思。好的音乐是雅乐,就是典雅的音乐,比如祭祀的时候,雅乐就是让人家听起来,心思就能够像道上去学。现在的祭孔也是雅乐。听完雅乐,心理就正,导正的。听了郑国的音乐,让人家很哀思伤感是不好的,有烦恼。利口就是没有道理的,在他说出来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心理没有是非,也没有道德的。因此社会上一切的规范和礼节规矩他都不守的,他就凭自己的利口颠倒是非,无非是满足自己的私心和欲望的。在古时候,最利口的就是苏秦和张仪。现在就更不好了,连苏秦张仪也找不到了,现在的利口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的。所以孔子讲恶,恶就是要不得的,这样才能够树立正,不要学邪道。办事情也要守住一个正,颜色,音乐,说话方面都要学正。要学讲智慧的言语。要学这个,所以孔子让我们也厌恶,这些不正的东西。这是圣人的用意。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29讲。看下面的经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开头讲一句说我不想说什么话了,在场的弟子,其中子贡就问:子如果不言,则我们这些学生,何述焉,述就是孔子讲的言语,弟子们传述的言语。孔子就说,天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四季运行,百物也都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大地上这些万物在那里生长,天说什么呢?天重要有春夏秋冬在那里运转就行了,他办了这么多事情,天说什么呢?过去有人说,这是针对子贡讲的,子贡只会言语,在修行的功夫上,比不上他的言语。这是宋儒讲的。我们老师说,这种讲法是毁谤子贡,是要不得的。这句话最重要的是无言。在这段话的问答中,借着天何言哉?老师说这里面讲的道,记载道的经典是文字,我们学经典,但要知道研究经典,要了解经典所记载的道。文字并不是道。必须从文字来求道,来悟道。悟道,重要是默而知之。孔子就讲,默而知之。就是没有言语,求道的话,必须要从文字悟。就是悟到,也是说不出来的 。这章书,让我们从文字言语来悟道,文字言语并不是道。古时候注解,言之为少为道。夫子惧学着以言语文字求道,古愿无言。就是悟了道,离开言语文字悟这个道,才是真正的悟到了。下面一章: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来求见孔子,孔子推辞说自己有病,不能够接见他。将命者就是传给传话的人,一个是客人的将命者,也有主人的将命者,在这里,将命者孔子说是孔子的学生,见到孺悲来见孔子,孔子就让学生告诉他说自己病了,等到将命者出门,孔子就拿了一把瑟弹奏,就是使孺悲闻之,就是听到这个取瑟而歌的声音。这一章书,根据何晏的注解,孺悲是鲁国人,他后来和孔子学礼,也是学生。弟子来见老师,不用介绍人,而且孔子不接见他的,根据古人注解,这是孺悲第一次求见的时候,还没有拜师。但是另外也有人认为,孔子辞以疾还有别的缘故的。雪公说古人的说法不一致,我们也不要下决断,下决断就是武断的,所以我们只好存疑,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见孺悲我们只好存疑了。不必勉强的考证猜测的。不过这里看出孔子接见人也不是一种方法,他也要根据情况来决定的。下面一章:再问为:三年制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一章书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先解释一下文字。三年之丧,父母去世,孝子要守三年的丧。宰我就问,守三年的丧,日期太长了,下面说出理由,君子三年不为礼,如果守丧三年不为礼,礼就坏了,三年不为乐,乐就崩了,因为守丧的时候,他就什么也不做。如果三年不用礼乐的时候,礼乐就要崩坏。下面就说,旧谷已经没有了,新谷就种出来了,钻燧改火也是一年一次,就说说守丧一年就可以了,他讲植物一年收成。用的材料也是四时不同的,钻木取火,四时的材料也不同。春天用柳树,夏天用枣树和杏树。秋天就取祚树,冬天用槐树等等,所以他认为一年就可了。孔子就说,你认为一年就可以了,那两年中,你吃好的,穿漂亮的衣服,锦绣的衣服。你能够安心吗?宰我说,安,孔子说,那你就那么做吧。完了以后。君子居丧。普通人学道的人都是君子。夫是语助词,君子居丧期间是食旨不甘,吃好饭不香。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的,居处也心不安,君子是不会这么的干的。你现在安,你就这么做吧。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对其他的学生说:予是宰我的名字,说他不仁,为什么呢?因为子生三年,就是你三岁以前,都是要父母来抱她,支持他,三年之后,才能够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子刚刚走路,还是不放心的,这个怀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怀抱,一个是心理放不下的。生怕他跌倒了,免不了要挂念他。这样说起来,儿女既然三年之中都免不了父母之怀,那做儿女的人是天下的通丧也。受三年之丧无非是报答方法三年之怀啊,所以孔子讲到这里是报答的意思而已。真正说起来是报答不尽的,昊天罔极。就是无穷无尽的恩德是报答不了的。这样的守住三年之丧,是保住父母的感情,孔子说,你对父母表达了三年之爱了吗?所以孔子说,你对于比的父母有三年之爱吗?这一章书,古人也有注解,把他的意思说出来的。最后看,讲要总黄侃的注解。引用他人的讲话宰我大惧其往,宰我怕看个丧期,来拿一年也没有了。宰我问的问题是维持君子的不孝之道,黄侃有引用说。孔子有四科,德行,言语,政治,文学。宰我是言语之先,宰我这样的言语之心,他不会犯礼的,他就是看到了礼乐的没落,所以他借孔子的话,要挽救礼仪,时间到了,我们下次讲。第230讲。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饱食终日,就是整天的吃的很饱,无所用心,就是不用心思,也不做事情。这样的人难矣。难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道人间来不是只为吃饭的,他是有任务的,任何一个人,他的衣食住行都是社会人群提供的,受之于社会人群就要回馈社会人群,你就是没有什么品德了。怎么样做点事情呢?事情多的很,就是哪一件事情你都不想做,博弈这种事情,古时候有一种游戏叫局戏叫博。弈就是下棋。这都是游戏的一种。这种游戏说起来对生活起居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尽管如此,你就是下棋也行啊,总比任何事情不做好一些吧。贤就是好一些吧。为什么好一些呢?礼记大学里面讲,小人闲居为不善。他没有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做一些不善的事情。孟子讲,人之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就是和动物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就是小人闲居为不善。就是自己在那里饱食终日,不知道做人知道的,有取而无予,就和禽兽一样了。这样就是这种人,你希望他有好的品德,希望他知恩图报的话,是很难的。这里孔子一方面叫我们认识一个人不能够无所用心,但是我们凡夫众生都是执着我们假的身体,一切都是为满足自己假的身体的需要,在社会上有取无予。孔子虽然没有指明谁这样,但是人人都有这个坏习气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反省。看看我们做的如何,我们对于社会人群,父母对我们有恩德,我们要这样想的话,对于社会人群,我们受到的恩惠是很多的,我们要学会知恩报恩的,我们讲论语也要这样的讲人人这样学的话,整个社会就是一个仁厚的社会,人心就会厚道了,绝不会像现在会有这么多的灾难,这些灾难都是人心的反映出来。我们中国讲心物合一的,人心转好了,外界也好了,讲到深处。佛家讲外相是我们的心里的转变。这章经我们要这样体验这样的悟。这样我们学论语才能够真正的受到益处。一层层的学,才能够学成为圣人。下面一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的解释是指在位的君子,比如国君和卿大夫。广泛的解释在位的,或者是求学修道的人,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勇是做事情勇敢,尚是崇尚勇敢吗,孔子答复他,君子是以义为上,义是正义,勇要配合义的,就是要有正义的,如果,只讲勇敢,不讲义的话就会乱了,比如国君很勇敢,但是不讲正义的话,办了对民众没有好处,甚至于扰民的,古时候和现在是一样的,现在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没有考虑是否对民众有好处就乱了。小人有勇敢,没有正义的话,他就会偷盗,抢劫,这都是没有正义的勇敢。政策不为民众的时候也会乱了,叫民众不知如何是好,你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想的很周到,不能够让民众受到伤害。就拿教育政策讲,我们制定的时候要正义的,现在教育改革,你先要问问是否有利于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希圣希贤,叫学生做好人。但是现在学西方的教育,让学生有个性。结果是学生不守规矩,古时候是让学生守规矩,有规矩才有定功夫的。你现在按照孩子的坏习气的话,就是越改越糟糕的,那就会越改越乱了,论语每一章都是叫我们从世间做人做事的道理一直走下去,他就贯通到出世间的路。就是一条路,开始走对了,一直贯通到学圣人的路。所以君子有勇无义的话,就是开头就错了,不讲义的话,就会走向为乱为盗的路上了。讲教育,真正的教育家,从开始就要叫学生走上做圣贤的路,这个我们不是有意识的批评教育,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子路问的这个问题。下面一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章书先子贡问孔子有的好恶的事情,孔子就说有,然后说出他恶的几种类型。然后孔子有问子贡,子贡也说了几种。恶是憎恶。圣人贤人对人不会有憎恶的,这里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