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骚的读后感.doc_第1页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doc_第2页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doc_第3页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doc_第4页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离骚文中体现了屈原爱国爱民的炽烈感情。读完离骚,你会写哪些感悟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离骚的读后感,请大家参阅!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 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 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 后来,就有了端午。 一切顺其而至。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 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 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 但他却不可小看。 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 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 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 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 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 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 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 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 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 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篇二)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 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 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 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 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 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 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 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 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 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 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 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 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