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__陋室铭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doc_第1页
爱莲说__陋室铭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doc_第2页
爱莲说__陋室铭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doc_第3页
爱莲说__陋室铭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doc_第4页
爱莲说__陋室铭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解词:1、书下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9)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0)焉:助词。(11)隐逸:指隐居的人。(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4)噫(y):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2)自李唐来 从(3)世人盛爱牡丹 众、多 (4)香远益清 更加(5)陶后鲜有闻 少 (6)宜乎众矣 多 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1、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2、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3、 体裁:“说”。四、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 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六、段意及中心1、 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七、简答1、 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4、 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5、 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6、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7、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陋室铭复习资料一、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 解释1、 书下注释(1)陋室:简陋的房子。(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先人都住在山上。(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ti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0)金经:指佛经。(11)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2)案牍:官府的公文。(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1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之,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2、补充注释无丝竹之乱耳:表示舒缓语气。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三、 文学常识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2、 选自全唐文。3、 本文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四、 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五、 变型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同时也照应了“何陋之有?”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写出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文中虚写的句子: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写居室中生活图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六、 段意及中心1、段意 第一层:开头运用类比,引出全文主旨。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陋室不陋室”。2、中心思想:作者为陋室作铭,描绘了陋室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意味。七、 简答题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时的心理师怎样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2、“何陋之有”的出处?孔子的原话是什么?引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试练习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2)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一、 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二、课文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三、变型默写1、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概括本文论点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人没有丧失“本心”的具体表现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概述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的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四、段意和中心1、 段意 第一段提出并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 第三层(最后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出“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以具体事例告诉人们怎样做是“舍生取义”。2、 中心 本文通过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指明“义”比生命重要,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五、简答1、 人应该怎样才能保持“本心”?恪守“善”的本性;不要受周围坏的环境影响;不要被物欲所蒙蔽。2、启示:“义”重于“生”;不能见利忘义。六、补充解释兼:同时。 甚:比得上。 可以:可以用来。 由是:采取某种手段。则:就。 是故:由此可见。 耳:罢了。 与:给。 宫室:住宅。 谓:叫做。 是:这样。七、一词多义(1)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助词表示反问(2)得之则生 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所不用也 那么(3)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动词,做(4)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 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5)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 所恶有甚于死者 介词表比较(6)蹴尔而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诗歌名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编辑本段【创作时代】唐中期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的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好人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编辑本段【诗歌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编辑本段【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编辑本段【简注】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济:渡河。端居:平常居处,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徒:白白的。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坐观:坐视、旁观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朝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等,皆为古今传诵。注释译文: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 答: 参考答案94分;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答案不求同一,意思对即可。)(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齐鲁青未了 未了: 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参考答案7不尽终要,终当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湖北省襄樊市)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10-11题。(4分)10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10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2分)11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5“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l718题。(5分)(海南省) 望 岳 唐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3分)答: 参考答案17。神气秀丽(2分,只答“神奇”或“秀丽”亦给满分。学生若用其他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18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情。(3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给满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