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为学派义钩沉.doc_第1页
“儒”为学派义钩沉.doc_第2页
“儒”为学派义钩沉.doc_第3页
“儒”为学派义钩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为学派义钩沉杨海文 孟子有两章提到“儒”字:“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滕文公上55)“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尽心下1426)前者是引夷子之语,后者是孟子自道。“儒”之一字,孟子如何理解?又有何意义?这里联系先秦思想文化史略作辨析。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说过:“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左传书中,“儒”字只此一见,亦仅具备普通含义:儒书即礼书。鲁哀公二十一年是公元前474年,而孔子已于鲁哀公十六年亦即公元前479年去世。因故,一般认为“儒”字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冯友兰(1895-1990)的原儒墨认为:“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后世既为儒家之天下,故孔子亦为后世之至圣先师。”钱穆(1895-1990)的孔子传指出:“儒业为孔子前所已有。凡来学于孔子者,初为求食来,而孔子教之以求道。志于道则为君子儒,志于食则为小人儒。”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8章师儒强调:“按照孔子所说,春秋末期世俗的用法中,确有以儒为贬义而妄相诟病的情况,但这已不是儒之命名的本来意义;而儒家则以大丈夫的君子儒自命,显示着儒与儒家的根本分化。”孔子乃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但论语中的“儒”字其实并不是在学派意义上使用。 章太炎(1869-1936)的原儒一文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照此说法,论语之“儒”还不是指专门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的人此乃儒之“类名”,只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此乃儒之“达名”。外延越小,内涵才越确定,“达名为儒”比“类名为儒”的外延大得多,可见论语对“儒”这个字眼的学派意义尚处于极其朦胧的境地,它离外延最小、内涵最确定的“私名为儒”还相距较远。 孔子之后,墨子公孟有“儒之道”的提法:“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又云墨子非儒,但称许孔子: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非儒”是墨家的主调。墨子即有非儒两篇,上篇已阙,下篇今存。非儒下云: 1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2 儒者曰:“君子必古服言,然后仁。” 3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4 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强则助之胥车。” 5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 非儒下引述的这些话,可视为依次对应于下面的儒家经典: 1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 2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章) 3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71) 4 伐不踰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春秋穀梁传隐公五年) 5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礼记学记) 这种对应关系,正如陈来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的论文所言:“到了墨子的时代,儒或儒者已经成为墨子及其学派用以指称孔子学派的定名了。”换言之,墨子已有“私名为儒”的明确意识。当然,近人吴毓江(1898-1977)的墨子校注有段关乎非儒下文献可靠程度的话亦值得注意: 儒、墨道不同,交相非毁,诚无足怪,于诸子书中可考见之。此篇所举,或涉琐细,又无“子墨子言曰”,与尚贤等有上、中、下三篇者亦不同,明非尽本墨子。自“以所闻孔丘之行”以下,与上文就事立论者显然有别,不类一篇文字,疑经后人补缀窜乱,非墨书之旧也。 墨子以“儒”指称孔子创立的学派,实亦启发了孟子。“儒”字在孟子中仅仅二见,但从“儒者之道”(55)到“逃杨必归于儒”(1426),均表明孟子是从学派意义来理解“儒”字,此乃“私名为儒”。与孟子大约同一时期的庄子,亦具有儒、墨之分的学派意识。庄子盗跖录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 孟、庄之后,“儒”字频繁出现于荀子笔下。劝学就以儒、墨对举:“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儒、墨之分,实则学派之分。荀子说“儒”,意义又较为复杂。比如,劝学有“陋儒”“散儒”之说,非相有“腐儒”之说,非十二子有“贱儒”之说。儒效甚至区分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类型: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荀子说儒,极具批判意识,有时甚至毫不包容。非十二子就指名道姓地认为子张、子夏、子游等孔门高弟子均是贱儒:“弟佗其冠,祌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荀子这一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其“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的政治儒学立场密切相关。凡不符合这种立场,荀子均加以排斥,以致“不把儒作为一个单一的学派群体,而是充满内部分歧的学术混合群体”。 但是,荀子对“雅儒”“大儒”的期盼,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鲜明反映了儒家因应秦之统一时代的新追求,并因而与孟子相区分。这种区分即是:孟子坚持文化儒学,荀子持守政治儒学。正如前引陈来的期刊论文所说: 荀子自己很重视诗书,常常引称诗书,这继承了春秋后期思想家和早期儒家重视以诗书为规范性资源的作法;但同时在他看来,在制度与秩序重建的战国后期,诗书的缓慢的文化作用赶不上政治的急迫需要,注重经典传承的“文化儒学”的立场应当让位给强调制度和规范的“政治儒学”的立场。 文化儒学与政治儒学之分,亦是“儒分为八”的思想根源。韩非子显学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儒分为八,展示了儒家不断发展的一面,也刻画了儒学日趋复杂的一面。另外,熊十力(1885-1968)的原儒上卷原学统指出:“晚周六大学派,儒为正统,墨、道、名、农、法,同出于儒而各自成家,各辟天地,猗欤盛矣!”这一论断至少表明儒家是周秦之际最大的显学,并对诸子百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以“儒”名篇的古籍,墨子有非儒,荀子有儒效,礼记有儒行。礼记儒行记有孔子对鲁哀公列举的17种儒者之行,而且几乎均以“儒有”二字起首(仅第16种例外)、“其有如此者”(仅第17种例外)作结,格式十分工整。孔子陈述的种种儒行,勾勒出真正的“儒者”应当是从主观内心到身体外表、从言论到行动、从在朝到在野、从通达到穷困都合乎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考虑到礼记各篇成书的复杂性,我们仅将儒行视为早期儒家而非先秦儒家的理论反思成果。 综上所述,从点化“儒”字的学派意义看,孟子乃承墨子之先,启荀子之后:墨子以局外人、批判者说儒,孟子以剧中人、继承者说儒;荀子把儒者复杂化、政治化,孟子把儒者简约化、人文化。因其简约化、人文化之维,孟子重构了诗书与孔子之间的相互性权威,阐释了孔子与春秋之间的批判性关怀,实现了道统与孔子之间的内在性贯通。因其剧中人、继承者之维,孟子既以“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为准绳,同时又逻辑地展开了“距杨墨”的异端批判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