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经学的发展.doc_第1页
隋唐经学的发展.doc_第2页
隋唐经学的发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经学的发展经学的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表现为“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各自以不同方式推动经学向前发展。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文帝虽好释佛,但曾一度“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炀帝“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以三礼学称于江南”的吴郡人褚辉,“明尚书、春秋”的余杭人顾彪,“撰毛诗章句义疏四十二卷”的余杭人鲁世达,均被征召。何妥、元善、羊彦之、刘焯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家。然而,好景不长,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许多经学师尊或遇难身亡,或逃遁荒鄙担任教授,儒经的教授传习也由滔滔洪波转为涓涓细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唐朝建立,高祖深知“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之于仁义,莫若儒”,因而,武德二年即诏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郡县学置生员传习经传。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出于不同的目的,于秦王府设文学馆,广引南北硕学名儒十八人为学士,赡给丰足,轮番供值;即位之后,又精选天下文儒之士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当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隋末唐初著名的学问家如陆元朗、曹宪、徐文远、欧阳询、张士衡等,均不同程度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礼遇。唐朝境内习儒谙经蔚为风气。但是,经过南北朝经学的南北浪淘沙,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这和唐皇朝一统宇内,力求思想文化趋同如一的国策是相违背的;同时,唐太宗看到儒学典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令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春秋、诗经、周易、礼、尚书),对“五经”中讹缺的文字详作订正,书成后奏上。为使该书获得时人承认,太宗召集当时名学硕儒重新论对;这些人长期传习儒经各有心得,而颜氏所作五经定本,多尊从其祖颜子推颜氏家训中的说法,也就是说,颜师古依据“南学”经疏训校五经,故受到“北学”儒士的责难,虽则如此,颜师古多引晋、宋以来江南传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贞观七年(633)十一月,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谋求统一,因而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会同当时著名的学者如贾公彦等人撰定五经义训。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等人历五年之功完成了五经义训180 卷(其中周易正义14 卷,尚书正义20 卷,毛诗正义40 卷,礼记正义70 卷,春秋正义36 卷),后易名为五经正义。太宗下诏褒奖说:“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尽管这样,当时国子博士马嘉运等学者认为孔颖达诸人所撰正义“繁酿”,并且著文“掎摭其疵”,“至相讥诋”。太宗诏令重新裁定,迄未竣功。高宗永徽二年(651),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复审考订。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增损遗冗。永徽四年(653),考订告一段落,始向全国颁布,并以其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清人皮锡瑞说:“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夫汉帝称制临决,尚未定为全书;博士分门授徒,亦非止一家数;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者。”并认为,这是经学发展史的一大变易。今人范文澜说:“唐初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相沿的经学,这是适应政治上全国统一的巨大事业,很有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一”,并且说:“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颜师古定五经定本对儒学的影响,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同样重大的意义。”无论怎么说,唐皇朝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不仅对唐宋科举制的渐进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改变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学南北异途的互相指责,为经学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对人民教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唐初私家治经学的学者有:徐文远、朱子奢、盖文达、萧德言、王元感诸人治春秋;陆德明、王勃、僧一行等人治周易;王元感等治尚书;魏徵、王元感、王方庆、李敬玄、张士衡、许叔牙、王恭诸人治礼。这些学者对经学的疏证研究颇具成就,他们的著作多见于两唐书艺文志。在经学一统的前提下,私家著述无疑对增加经学研讨的学术气氛,提高经学对全社会成员大面积教化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初唐吴人陆元朗长于经学论辩。陆氏陈、隋时即治经学,他所著经典释文“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保存了汉魏六朝的经学研究成果。经典释文的出现,“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以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陆氏还著有老子疏15 卷、易疏20 卷,并行于世。经学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这时,朝廷颁行的经学范本已不为学者所重视,一些治经的学者独辟蹊径,对儒经重作诠释疏证,开一代学风。最具代表性的是当时春秋之学大盛,名家辈出,著作繁多。著名的春秋学者是啖助、赵匡、陆质。啖助,天水(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人,后流寓丹阳(今江苏丹阳),大历初年在丹阳病逝。啖氏精通经学,特别熟谙春秋,历经十年,考订春秋三家优劣,“缝漏缺”,著春秋集传;又摄其纲目,编为例统;认为公羊传、穀梁传虽是“后人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而左氏(左丘明)“解义多谬,其书乃出于孔氏门人。且论语孔子所引,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类非同时”,又“左氏传、国语,属缀不伦,序事乖剌,非一人所为。盖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秋,后人谓左氏,便传著丘明,非也”。啖氏并不以此为终,他“考核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缺漏,商榷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尼父之志”。在这里,啖助抛弃了此前治经者注重注家臆解,而是舍传求经,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见解,首开宋儒附会臆断的治学风气。啖助的学生赵匡,河东(郡治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人,曾经做过洋州刺史;陆质,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通“经学,尤深于春秋”,著有集注春秋20 卷,类礼20 卷,君臣图翼25 卷,春秋集传纂例10 卷,春秋微指3 卷,春秋集传辨疑10 卷。陆氏发展了啖、赵二人的学说,极力攻伐三传,以孔子笔削本意为辞发挥自己的见解,影响了整个朝野。陆质的学生多为当时的名流士子。吕温“从陆质治春秋,并言某以弱龄,获谒于公。旷代之见,一言而同”。柳宗元师从陆质引以为荣,陆质亦曾做过唐宪宗的老师。此后,研治春秋的学者撰著多沿袭陆氏的见解。如卢仝所撰春秋指微一书,即解经不用传,韩愈赠卢仝诗云:“春秋三传束高阁,犹抱遗经究始终。”这种状况反映了一些学人在唐政权日益衰落的形势下,力图通过研习春秋微言大义,“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改立法制以致太平”,主张加强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思想。如吕温即认为:“所曰春秋者,非战争攻伐之事,聘享盟会之仪也”,“必可以尊天子,讨诸侯,正华夷,绳乱贼者,某愿学焉。”大历年间,吴人施士匄在研治诗经之学的同时,兼善左氏春秋,“以二经教授.秩落当去,诸生封疏乞留,凡十九年”。后唐文宗曾向宰相李石询访施士匄所撰春秋传,并大加赞赏。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等人研治礼,其中仲子陵“通后苍、大小戴礼”。蔡广成治周易,强蒙治论语,皆自成体系,堪称流派。文宗太和、开成年间,研习经学再成风气。时任宰相郑覃“长于经学,稽古守正”,“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他上奏文宗,认为“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缺”,文宗诏可。开成初,郑覃奏起起居郎周墀、水部员外郎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郎温业等校定“九经”文字,很快,经文就刊刻完毕,这就是著名的“开成石经”。虽然自石经刊布之后,当时人评说纷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