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村规划文字材料.doc_第1页
板桥村规划文字材料.doc_第2页
板桥村规划文字材料.doc_第3页
板桥村规划文字材料.doc_第4页
板桥村规划文字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隆县白马镇板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武隆县白马镇板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第一章 现状概述第一条 现状板桥村位于白马镇东面,距白马镇政府20000米,是以前坪阳村和板桥村合并而成,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海拔在6001200米之间,各村民小组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57户1982人(其中农业人口1918人),学生110人,劳动人1112人,其中女性劳动力442人, 男女性别比为52:48。幅员面积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其中田607.4亩,土2515.6亩),林地面积10192亩,草地面积60亩,森林7927亩,森林覆盖率35%,活立木蓄积7986立方米。近年来,该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村有本地母猪112头,出栏生猪4020多头,种植蔬菜1050亩,黄连100亩。全村劳动力转移输的常年保持760人左右,年劳务收入达342万元。2005年,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5434.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93.5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5亩,粮食总产量1084.2吨,人均粮食产量547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663万元,人均纯收入2490元。近几年,板桥村基础设施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房屋建设方面,现有砖混结构房屋220户,土木结构屋337户;在电力方面,通电556户;在通讯方面,通固定电话85户;在能源方面,已建沼气池4口;水利建设方面渠道2条,山坪塘1口,总蓄水400m3;人饮工程方面,现有人畜饮水池3口,总蓄水280m3,通电视338户;在交通方面,各村民小组均通公路,公路总里程24公里;在卫生方面,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60%;在社会事业方面,有一楼一底的村民活动室。全村有砖混结构房屋220户,土木结构房屋337户,村民强烈希望能改造现有住房。第二条 发展分析与思路1.优势 板桥村地处白马镇与长坝镇交界,距渝湘高速路白马镇入口,区位优势明显;各村民小组均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30%左右的农户通电话;山水相依,土地肥沃,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建设新农村愿望强烈,赞同率100%。村、支两委组织凝聚力强,干部得力,群众基础好。2.劣势 虽然近年该村各方面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很多农户仍在温饱线上徘徊不前: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二是农村基础建设滞后,虽然全村通了公路,但都属晴天路,路况极差,急需改建,全村没有实施农网改造,6个村民小组500多户1500多人未启动人蓄饮水工程;三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社会进步的需要;四是农民缺乏劳动职业技能知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困难,全村缺乏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困难;五是环境保护差,农户取柴煮饭破坏森林植被和环境卫生保护等矛盾较突出,沼气池建设缓慢;六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的条件上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这些客观而又现实的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该村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进程。3.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定位:因地制宜,结合村村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花大力气改造全村道路、人饮、通信、电力、人居环境;定期进行文化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群众素质,基本达到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第二章 总 则第三条 规划背景为指导白马镇板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板桥社会经济和村的持续发展,特编制白马镇板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村民主导、村民参与,充分尊重村民选择的原则。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通过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原则,不断提高农民收入。3、坚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住宅向集中居民点集中”的原则,切实做好土地管理。4、遵循“立足当前、发展优先、尊重现实、操作可行、照顾近期、引导长远”的指导思想。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并重的原则,注意生态保护。第五条 规划原则1、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原则;2、坚持具体实在、操作性强原则;3、坚持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原则;4、坚持尊重民意、合理布局原则;5、坚持立足现实、建改并重原则;6、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原则。第六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3、村镇规划标准。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5、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6、中共武隆县委、武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第七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地域范围为白马镇板桥村行政区域范围,即坪阳组、灰山组、田组、板桥组、青龙组、三合组,村域面积22650亩。第八条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第三章 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第九条 人口估算从2006年至20010年,全村的人口数分别为:1982、2000、2045、2101、2182,自然增长率为10%,预计从2006年至2010年全村的人口规划为:1989、2000、2045、2182。第十条 经济目标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663万元。规划期内以4%的增长速度增长,到2010年实现796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3648元。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实现3100元,中远期达到3250元的目标。新建1个经济项目为蔬菜 ,集体经济总产值在规划末达到10万元,利润达到6万元。第十一条 村优势产业规划加强蔬菜种植的引导,推广新品种,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全村蔬菜种植面积2010年达到1250亩,并在今后继续扩大,主要分布在三合200亩,青龙300亩,板桥100亩,坨田200亩,坪阳300亩,灰山150亩。2006年至2010年,蔬菜面积分别达1050 亩、1100亩、1150亩、1200亩、1250亩,投资总额115万元。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管理,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维权服务,形成劳动力输得出、技术用得上、权益得保障的农民工转移新机制,2006年至2010年,劳动力转移从业总人数分别达:470、510、550、590、630人,投入培训资金2.9万元。第十二条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田地制宜开展农田整治和坡脊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分施肥,提高农田产业能力。2008年对大山100亩进行综合整治;2009年对坨田联100亩坡土;2010年对板桥社100亩坡土进行综合整治。对现有的山干渠共5100m进行防治整治,减小输水损失,对1口山坪塘进行修建,使其发挥特有效益。2007年,对水库灌溉和水库大堰两条渠道共500m进行防渗整治;2008年对小湾渠道400m进行维修整治;2008年对山坪塘400m3进行修改建,使之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要。积极推广选区进适用的农业机具,鼓励农户购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至2010年全村耕整机达到30台。第十三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骨干支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村生猪紧紧围绕市场,依托养殖小区发展壮大生猪产业,以重庆市私家业主签订中药材的种植订单,并与铧玉中药材公司大力发展青蒿产业,形成产供销一条的产业链条。组建中药材和蔬菜的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生产,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培养农村经纪人,便利产业销售。第四章 土地利用及公共设施规划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规划 1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的具体位置及面积:灰山社大山100亩、坨田社余田100亩、板桥社街周围100亩。 2一般农用地分布:灰山社546亩、板桥社343亩、坪阳社562亩、三合社412亩、坨田社363亩、青板社896亩。 3生态林地空间分布:灰山社2546亩、青板社2839亩、板桥社1012亩。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规划:统一调度分配,合理配置,规划面积10亩。第十五条 村落建设用地规划村落建设用地规划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安排、规划有序和错落有致的标准进行。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六条 一校三室一园规划在凉水井街上活动中心级服务设施。20092010年修建垃圾收集点7个。公共厕所1座,2008年修建居民健身场地1处,在活动中心建医疗室。同时,引导开办药店、商店、电信电力服务点等便民设施。村活动室已建好,不必规划。第十七条 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控制村委会公开栏、村文化中心、村体育室等联合设置,用地面积合计不小于150平方米;居民健身场地须单独占地用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垃圾收集点宜采用分类收集,用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公共厕所宜设于人流集中处,用地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第六章 基础设施规划第十八条 村级道路规划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四级标准公路实施,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采用沥青砼面结构。两侧各设着1米绿化带。另外三条各中心公路都以宽6.5米,水泥路为准。同时,考虑运景对村级道路进行升级改造的可能性等,村级道路红线宽度按照9米进行控制。红线宽度1m外各控制3米为建筑后建距离,规划沿村级道路每组级道路每500米设置错车点,另外,在其它居民点的入口处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停车点。村级道路总里程16公里,20072010年建设完成。第十九条 组级道路规划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四级标准以下实施,采用泥结石路面,路基宽度5.5米,路面宽度4.5米以下。第二十条 步行道规划路步行道宽1米,每条件径段设着休息石凳。全村人行道共8条,总长20公里,2007年2008年建设爆岩至佘家坝7公里,佘家坝到新田社2公里;2008年建设光华村至板桥街人行道5公里;板桥街至三合农业社4公里;2009年建设板桥街上至胜利农业社2公里改建。第二十一条 人畜饮水规划在居民集中住处新建畜水池16口,总畜水2000m3。同时,对统一供给的人畜饮水要进行过滤消毒处理,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质量要求。加强对人畜饮水的水源和水管的保护,禁止生活污水,农田灌溉进入人畜饮水池。2006年对打脚沟水池150m3大堰池100m3进行修建;2007年对水井湾200m3、陈家湾200m3、竹村100m3、厉潮100m3、进行修建;2008到2010年对大湾水池100m3,扬河沟水池250m3,挖石200m3、水竹林50m3、梅杨湾50m3、河沟50m3个口50m3,王家屋100m3;2010年后,保证在连续干旱40天的情况下,能满足板桥村的村民和牲畜的饮用水需求。第二十二条 电力规划2006年下半年进行规划并改造其4个社的农网,2007下半年全面完成2010年全村形成比较完备的电网体系,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第二十三条 电信网络规划在板桥街上设置电信服务点,至2010年全村安装电话265门户,形成较完备的通讯体系。第二十四条 电视网络规划在板桥街上设置宽带电视网络点,至2010年全村安装宽带电视185户,初步达到34%,(本章未附设宽带网络、电话、电视安装图)。第七章 居民点规划第二十五条 村落布局把凉水井居民点规划为村级中心,建设成为板桥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人口105人,建设用地规模25亩;把三合居民点规划为村级副中心,规划人口210人,建设用地规模40亩;根据人口相对集中、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原则,规划一般居民点2个,各个居民点规划人口为120人,建设用地规模为25亩。全村改扩建房屋150户,涉及人口600人,占地面积每户控制在200平方米以内,前院所坝控制在20平方米以内。第二十六条 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凉水井新建健身场所1个100平方米,公共厕所1个50平方米,院坝50平方米,四周绿荫覆盖,建成凉水井街场面积500平方米。村活动室和学校已建。全村6个社实行农网改造,各社配备变压房1个,确保全村家家通电。全村规划垃圾收集点7个,凉水井街4个,三合居民点2个,坨田居民点1个,灰山居民点1个,其它采用下风向填埋方式。组建50人的义务消防队伍,配奋一套完整的消防设施,以闵水井水池为消防备用水池。第二十七条 村容建设规划首先全村新建或改扩建房屋,统一风格,采用红砖平房风格,全村共改扩建80户,对全村古树木进行专人看护,院坝定期清扫,对主居民点进行植被翻新,以达到绿化效果。第八章 农民素质培养和社会事业规划第二十八条 农业技术培训以活动室各中心,邀请相关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的老师、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按照产业划分,重点围绕生猪、中药材、蔬菜等三个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让他们在产业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产业新农民培训14期,2007年培训2期,2008年培训4期,2009年4期,2010年培训4期。第二十九条 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动力转移1短期培训。对满足产业发展劳动力之后,年龄在45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农民意愿,每年组织开展烹饪,工程建设等针对城市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时间在710天之间,让每一位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短期培训5期。2007年培训1期,2008年2期,2009年1期,2010年1期。2中期培训。对年龄25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的新一代农民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通过36周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12门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共4期,每年1期。3长期培训。对年龄在22岁以下的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未继续读书,未就业的人员,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一点、学校免去一点的办法,筹集学习费用,鼓励他们到职业学校学习1年,取得毕业证书,系统掌握专业技术和执业技术。长期培训3期,20082010年各一期。4创业培训。对有就业能力,有创业精神,有经营头脑的劳动力进行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进创业,以创业致富的良性循环模式。创业培训工期,20092010年各一期。5劳动力转移。村委会建立就业管理站,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管理,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维权,建立起劳动力输得出,技术用得上,权益得保障的农民工转移机制。最终达到劳动力从有技能,个个能就业,家家都富裕的目标。至2010年全村常年常年保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840人以上。第三十条 社会保障规划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医保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贵的问题。2006年参保率60%,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10年,全村争取稳定参保人数90%,最低生活保障80人。第三十一条 文化事业建设规划以现有的村活动室为中心,配建各种体育文化设施,至2010年实现有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所和卫生保洁队伍等社会公众服务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争取每年开展1次以上的全村群众活动。第三十二条 社会治安建设2007年制定符合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建立治安巡逻队和公共应急队并进行培训,同时每年开展1次以上的法制宣传学习,至2010年全村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事件出现,村民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以上,并形成良效机制。第三十三条 基层组织建设1阵地建设。按“八室八有”的标准(活动室、办公室、会议室;有牌子、有领袖像、有党旗、有制度、有桌椅、有电教设施、有学习资料专栏),建立三位一体的培训点。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组织好培训的实施工作。2村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党员的特点,在2009年实现党组织班子至少有2名以上的大专学生,其余村级干部子女班子要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同时选派机关干部充实村级队伍,村民对村支“两委”总率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和领导作用。3.组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换届选举,彻底改变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面貌。至2010年组干部子女大部分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