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第十章-干燥 讲义.pdf_第1页
化工原理 第十章-干燥 讲义.pdf_第2页
化工原理 第十章-干燥 讲义.pdf_第3页
化工原理 第十章-干燥 讲义.pdf_第4页
化工原理 第十章-干燥 讲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由安凡樱贡献 p p t 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 第十章 加料 干 燥 至分离器 出料 分布盘 热空气 单层圆筒沸腾床干燥器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10 1 概述 10 1 1 干燥的目的 本质及分类 10 干燥的目的 10 10 1 1 1 目的 将湿固体物料除去湿分 水或其他液体 去湿 将湿固体 物料除去湿分 水或其他液体 去湿 去湿 去湿的方法 去湿的方法 机械 去湿 即通过压榨 过滤 1 机械去湿 即通过压榨 过滤 离心分离等方法去 湿 这是一种低能耗的去湿方法 但这种方法湿分的除去不完 这是一种低能耗的去 湿方法 全 热能去湿 即借热能使物料的湿分汽化 2 热能去湿 即借热能 使物料的湿分汽化 并将汽化 产生的蒸汽由惰性气体带走或用真空抽吸而除去的方法 产生的蒸汽由惰性气体带走或用真空抽吸而除去的方法 这种 方法简称为干燥 方法简称为干燥 干燥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10 1 1 2 本质 本质 本质 水分从物料表面向气相转移的 过程 过程 干燥过程是传质和传热相结合的过 程 热 质反向传递 干燥速率同时由 质反 向传递 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所支配 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所支配 必要条件 被 干燥物料表面上的蒸汽 必要条件 压超过干燥介质中的蒸汽分压 压超过干燥介质 中的蒸汽分压 即p m p w p p m p w 干燥速率 干燥速率 热空气 物料 湿 分 i p i p 热空气与物料间传热和传质 t Q N 因此 作为干燥介质的热空气必须不断提供热量给湿 因此 物料 使湿物料 表面的水分不断汽化 物料 使湿物料表面的水分不断汽化p m 物料内部的水分 可 继续扩散到表面来 另一方面 可继续扩散到表面来 另一方面 干燥介质应及 时将汽化 的水汽带走p 以保持一定的传质推动力 的水汽带走 w 以保持一定的 传质推动力 p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10 1 1 3 分类 根据热能传递方式的不同分成以 下四类 下四类 1 传导干燥 能通过传热壁面以传导方式传给 与壁面接触的湿物料 与壁面接触的湿物 料 优点 热能利用程度较高 优点 热能利用程度较高 缺点 缺点 与金 属壁面接触的物料在 干燥时易形成过热而变质 干燥时易形成过热而变质 产品 刮刀 加料 加热蒸汽 传导干燥 滚筒干燥器 传导干燥 滚筒干燥器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2 对流干燥 热能以对流方式由热空气传 给与其直接接触的湿物料 给与其 直接接触的湿物料 产生 的蒸汽也由热空气带走 的蒸汽也由热空气带走 优点 热空气的温度调节比 优点 较方便 物料不至于被过热 较方便 物料不至于被过 热 缺点 缺点 热空气离开干燥器时 尚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热能 尚带有相当 大的一部分热能 因 此对流干燥的热能利用程度比传 导干燥差 导干燥差 加料 至分离器 出料 p a g e 1 分布板 热空气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3 辐射干燥 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由辐射器发射到达湿物料表面 热能以电 磁波的形式由辐射器发射到达湿物料表面 被 湿物料吸收后又转变为热能将水分加热 汽化而达到干燥的目 的 优点 生产强度大 产品干燥均匀而洁净 优点 生产强 度大 产品干燥均匀而洁净 设备紧凑使 用灵活 可以减少占地面积 缩短干燥时间 用灵活 可以减少占地面积 缩短干燥时间 缺点 电能消耗大 缺点 电能消 耗大 4 介电加热干燥 将需要干燥的物料置于高频电场内 依靠电能加热物料 将需要干燥的物料置于高频电场内 并使湿分汽化 此法由于加热的能量是由高频 装置产生的 并使湿分汽化 此法由于加热的能量是由高频装置产生的 其所需 的费用较大 故在工业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其所需的费用较大 故在工业上的应用受 到限制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1 2 对流干燥流程及其经济性 废气 干燥器 湿物料 对流干燥流程示意图 并流 连续 对流干燥流程示意图 并流 连续 干燥产品 预热器 空气 经济性 经济性 能耗和热的利用率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2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10 2 1 湿空气的性质 1 水蒸气分压 v 水蒸气分 压p 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愈大 水分含量就愈高 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愈大 水分含量 就愈高 根据气体分 压定律 压定律 则有 p p n v p g v P p v v n g 2 湿度 湿度 h u m i d i t y H 又称为湿含量或绝对湿度 a b s o l u t e h u m i d i t y 它以湿空 又称为湿含量或绝对 湿度 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绝对干空气的质量之比表示 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 量与绝对干空气的质量之比表示 使用 符号 其单位为 水气 其单位为 水 气 k g 干空气 符号 其单位为 k g 水气 干空气 湿空气中水气的质量 n v M v H 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质 量 n g M g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常温下 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常温下 湿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则有 18p v p v H 0 622 29 P p v P p v 在饱和状态时 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 在饱和状态时 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p v 等 于该空气温度 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p 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s 则有 p s H s 0 622 P p s 由于水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温度有关 由于水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温度有关 故湿 空气的饱和湿 度是温度和总压的函数 度是温度和总压的函数 即 H s f t P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3 相对湿度 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 湿空气的水汽分压 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 湿空气的水汽 分压p v 与同温度下 之比的百分数 称为相对湿度 r e l a t i v e 水的饱和蒸汽压 p S 之 比的百分数 称为相对湿度 h u m i d i t y 用符号 表示 即 用符号 表示 表示 p a g e 2 p v 100 p s 当p v 0时 0 表示湿空气不含水分 即为绝干空气 时 表示湿空气不含 水分 即为绝干空气 当p v p s 时 1 表示湿空气为饱和空气 表示湿空气为 饱和空气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关系 相对湿度 可以说明湿空气偏离饱和空气的程度 相对湿度 可以说明湿空气 偏离饱和空气的程度 能用 于判定该湿空气能否作为干燥介质 值与越小 值与越小 于判定该湿空气能否作为干燥介质 值与越小 则吸湿 能力越大 能力越大 湿度 是湿空气含水量的绝对值 湿度 是湿空气含水量的绝对值 不能用于分辨 湿空气 的吸湿能力 的吸湿能力 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 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p s H 0 622 P p s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4 湿空气的比热CH 在常压下 将湿空气中 绝干空气及相应 在常压下 将湿空气中1k g 绝干空气 及相应 k g 水汽的温度 绝干空气及相应 升高 或降低 所需要 升高 或降低 1o C所需要 或放出 的热量 称为 比热 又 所需要 或放出 的热量 称为比热 称为湿热 用符号 表示 单位是k J 绝干气 o C 即 称为湿热 用符号CH表示 单位是 绝干气 c H c g Hc v 式中 c H 湿空气的比热 k J 绝干气 o C 湿空气的比热 湿空气的比 热 绝干气 c g 绝干空气的比热 k J 绝干气 o C 绝干空气的比热 绝干空气的比热 绝干气 c v 水气的比热 k J 水气 o C 水气的比热 水气的比热 水气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 有 c H 1 01 1 88 H 上式说明 上式说明 湿空气的比热只是湿度的函数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5 湿空气的焓 I 湿空气中1k g 绝干空气的焓与相应水汽的焓之和 称为湿 绝干空气的焓与相应水 汽的焓之和 湿空气中 绝干空气的焓与相应水汽的焓之和 空气的焓 用符号 表示 单位是k J k g 干空气 表示 干空气 空气的焓 用符号I表示 单位是 干空气 I Ig Iv H 湿空气的焓 绝干气 式中 湿空气的焓 k J k g 绝干气 湿空气的焓 绝干气 Ig 绝干空气的焓 k J k g 绝干气 绝干空气的焓 k J k g 绝干气 绝干 空气的焓 绝干气 Iv 水气的焓 k J k g 水气 水气的焓 水气 水气的焓 水气 时焓为零作基准而计算的 注 空气的焓是根据干空气及液态水在0 o C时焓为 零作基准而计算的 空气的焓是根据干空气及液态水在 时焓为零作基准而计算的 因 此 对于温度为t 及湿度为 的湿空气 其焓包括由0 的水变为 的水变为0 因此 对 于温度为 及湿度为 的湿空气 其焓包括由 o C的水变为 o C 的水汽所需的潜热及 湿空气由0 升温至 升温至t 所需的显热之和 所需的显热之和 的水汽所需的潜热及 湿空气由 o C升温至 o C所需的显热之和 即 I c g Hc v t Hr 0 0 1 01 1 88 H t 2490 H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6 湿空气的比容v H 在湿空气中 绝干气体积和相应的Hk g 水气体积之和 水气体积之和 在湿空 气中 1k g 绝干气体积和相应的 绝干气体积和相应的 水气体积之和 称为湿空气的比 容 亦称湿容积 称为湿空气的比容 亦称湿容积 h u m i d v o l u m e 用符号v H 用符 号v 表示 单位为 湿空气 k g 绝干气 绝干气 表示 单位为 m 3湿空气 绝干气 p a g e 3 m 3绝干气 m 3水气 v H k g 绝干气 1 H 273 t 1 013 105 v H 22 4 29 18 273 P 273 t 1 013 105 0 772 1 244H 22 4 273 P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7 露点 t d 不饱和的空气在湿含量 不变的情况下冷却 不饱和的空气在湿含量 不变的 情况下冷却 达到饱和状 态时的温度 称为该湿空气的露点 用符号t 态时的温度 称为该湿空气的露点 d e w p i o n t 用符号 d 表示 用符号 表示 在露点时 空气的 湿度为饱和湿度 在露点时 空气的湿度为饱和湿度 1 H s t d 0 622p s t d P p s t d p s t d H s t d P 0 622 H s t d 当空气从露点继续冷却时 当空气从露点继续冷却时 其中部分水蒸汽便会以 露珠的 形式凝结出来 空气的总压一定 露点时的饱和水蒸汽压 形式凝结出来 空 气的总压一定 露点时的饱和水蒸汽压p s t d 仅与空气的湿度H 有关 仅与空气的湿 度 s t d 有关 即 p s t d f Hs t d 或 t d Hs t d 湿 度越大 越大 度越大 t d 越大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8 干球温度 和湿球温度 w 干球温度t 和湿球温度 和湿球温度t 干球温度t 空气的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t 湿球温度 w 不饱和空气的 湿球温度t 低于干球温度t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 w 低于干球温度 形成原理 如图所示 形成原理 如图所示 t w 补充液 温度 补充液 温度t w 空气 湿度H 湿度 温度t 温度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在稳定状态时 空气向湿纱布表面的传热速率为 在稳定状态时 空气向湿纱 布表面的传热速率为 Q S t t w 气膜中水气向空气的传递速率为 气膜中 水气向空气的传递速率为 N k H Hs t w H S 在稳定状态下 传热速率和传质速 率之间的关系为 Q Nr t w 在稳定状态下 传热速率和传质速率之间的关系为 t w t 强调 强调 k H r t w H s t w H 对空气 水蒸气系统而言 对空气 水蒸气系统而言 k H 1 09 水蒸气系统 而言 湿球温度实际上是湿纱布中水分的温度 湿球温度实际上是湿纱布中水分的温 度 而并不代表空气的 真实温度 由于此温度由湿空气的温度 湿度所决定 真实 温度 由于此温度由湿空气的温度 湿度所决定 故称其 为湿空气的湿球温度 为 湿空气的湿球温度 所以它是表明湿空气状态或性质的一种 参数 参数 对于某一 定干球温度的湿空气 其相对湿度越低 对于某一定干球温度的湿空气 其相对湿度 越低 湿球温 度值越低 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 其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 度值 越低 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 其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9 绝热饱和温度t a s 形成原理 形成原理 绝热降温增湿过程及等焓过程 绝热增湿过程进行到空 气被水汽 所饱和 则空气的温度不再下降 所饱和 则空气的温度不再下降 而等 于循环水的温度 称此温度为 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 该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 用符 号 该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 用符号t a s 表示 表示 其对应的饱和湿度为 a s 此 刻水的温度亦为t 刻水的温度亦为 a s t a s p a g e 4 水 空气 t a s Ha s I2 空气 t H I1 补充水 t a s 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 空气失去的是显热 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 空气失 去的是显热 而得到的是汽 化水带来的潜热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 化 化水带来的潜热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 但其焓值不变 但其焓值不变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塔顶和塔底处湿空气的焓分别为 塔顶和塔底处湿空气的焓分别为 I1 c g Hc v t Hr 0 0 0 I 2 c g H a s c v t a s H a s r 0 湿空气在绝热增湿过程中为等焓过程 湿空气在绝热增湿过程中为等焓过程 即 I1 I2 由于 和 a s 值与 相比皆为一很小的数值 故可视为CH 由于 值与 l 相比皆为一很小的数值 故可视为 值与 相比皆为一很小的数值 CHa s 不随湿度而变 即CH CHa s 则有 不随湿度而变 t a s r 0 t H a s H c H 0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实验测定表明 对于在湍流状态下的空气 实验测定表明 对于在湍流状态下 的空气 水蒸气系统 而言 故在一定温度t 和湿度 和湿度H下 而言 a k H CH 同时 r 00 r t w 故在一定温度 和湿度 下 有 t w t a s 强调 绝热饱和温度 与湿球温度t 是两个完全不的概念 强调 绝热饱和温度 t a s 与湿球温度 w 是两个完全不的概念 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 t 和 的函数 特别 是对空气 的函数 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 和H 的函数 特别是对空气 水 气 系统 两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 对其他系统而言 气系统 两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 对其他系统而言 不存在 此关系 此关系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对空气 干球温度 绝热饱和温度 对空气 水蒸气系统 干球温度 绝热 饱和温度 或湿 球温度 及露点之间的关系为 球温度 及露点之间的关系为 对 于不饱和湿空气 对于不饱和湿空气 t t a s 或t w t d 对于饱和的湿空气 对 于饱和的湿空气 t t a s 或t w t d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2 2 湿空气的湿度图 在工程计算中 常用的是以湿空气的焓值 为纵坐标 为纵坐标 在工程计算中 常用的是以湿空气的焓值I为纵坐标 湿度 H为横坐标的焓湿图 即I H图 为横坐 标的焓湿图 为横坐标的焓湿图 图 图上共有五种线 图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温度 和湿度 图上共有五种线 图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温度t 和湿度 的 湿空气状态 湿 空气状态 等湿度线 等湿度线 等H线 等焓线 等焓线 等I线 等温线 等温 线 等t 线 等相对温度线 等相对温度线 等 线 水蒸汽分压线 水蒸汽分压 线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湿比热容 k J k g H2O 1 1 35 1 25 1 00 2490 2460 1 35 2430 1 05 1 10 1 15 1 20 1 25 1 30 1 3 5 0 16 H 0 14 1 15 p a g e 5 0 12 汽化潜热 k J k J k g H2O 1 1 05 2400 0 10 0 95 2370 0 08 0 85 2340 0 06 0 05 0 04 0 03 0 75 2310 湿比体积 m 3 k g 干空气 1 2280 0 02 0 01 225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温度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湿空气的湿度 温度图 湿度 k g k g 干空气 1 1 等湿度线 等H线 等湿度线 等 线 一组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在同一条等 线上 线上 一组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在同一条等H线上 湿空气的露 不变 点t d 不变 2 等焓线 等I线 等焓线 等 线 在同一条等I线上 线上 一组与斜轴平行的直线 在同一条等 线上 湿空气的温度 t 随湿度 的增大而下降 但其焓值不变 随湿度 H的增大而下降 但其焓值不变 随湿度 的增大而下降 3 等温线 等t 线 等温线 等 线 I 1 88t 2490 H 1 01t 当空气的干球温度t 不变时 与 成直线关系 故在I H图中 成直线关系 当空 气的干球温度 不变时 I与H成直线关系 故在 不变时 图中 对应不同的t 可作出许 多等 线 各种不同温度的等温线 对应不同的 可作出许多等t 线 各种不同温度 的等温线 其 斜率为 1 88t 2492 故温度愈高 其斜率愈大 因此 这许多 故 温度愈高 其斜率愈大 因此 斜率为 成直线的等t 线并不是互相平行的 成直线 的等 线并不是互相平行的 线并不是互相平行的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4 等相对温度线 等 线 等相对温度线 线 p s H 0 622 P p s 为一定值时 温度愈高 其相对湿度 值 当湿空气的湿度 为一定值时 温度 愈高 其相对湿度 值 愈低 即其作为干燥介质时 吸收水汽的能力愈强 愈低 即 其作为干燥介质时 吸收水汽的能力愈强 故湿空气 进入干燥器之前必须经过预热器 预热提高温度 进入干燥器之前必须经过预热器预热提高温度 目的除了提高 湿空 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 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 也是为了降低其相对 湿度而 作为载湿体 作为载湿体 5 水蒸汽分压线 HP p v 0 622 H 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p 该线表示空气的湿度 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 v 之间关 系曲 线 当湿空气的总压 不变时 水蒸汽的分压p v 随湿度 而变 不变时 水蒸汽 的分压 随湿度 水蒸汽分压标于右端纵轴上 其单位为k N m 2 化 水蒸汽分压标 于右端纵轴上 其单位为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湿焓图的说明与应用 根据湿空气任意两个独立的参数 就可以在H I图上确定该 根据湿空气任意两个独立的参数 就可以在 图上确定该 空气的状态点 然后查出空 气的其他性质 空气的状态点 然后查出空气的其他性质 非独立的参数如 非独 立的参数如 t d H p H t d p t w I t a s I等 它们均 等 在同一等 p a g e 6 H线或等 线上 在同一等 线或等I线上 线或等 线上 A 干球温度t 露点t d 湿球 温 干球温度 露点 或绝热饱和温度t 度t w 或绝热饱和温度 a s 都 是由等t 线确 定的 是由等 线确定的 线确定的 I E t w t d 1 D F B C H p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通常根据下述已知条件之一来确定湿空气的状态点 通常根据下述已知条件之 一来确定湿空气的状态点 已知条 件是 件是 和湿球温度t 湿空气的干球 温度t 和湿球温度 w 湿空气的干球温度 和湿球温度 和露点t 湿空气的干球 温度t 和露点 d 湿空气的干球温度 和露点 和相对湿度 湿空气的干球 温度t 和相对湿度 湿空气的干球温度 和相对湿度 I t 1 2 t w 0 I 3 1 t 1 2 t d H 0 I 3 1 A t 1 0 A A 2 1 H H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3 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10 3 1 对流干燥流程及操作原理 L H1 t 1 L H0 t 0 空气 预热器 L H2 t 2 废气 干燥器 干燥产品G 干燥产 品 2 w 2 湿物料G 湿物料 1 w 1 对流干燥流程示意图 并流 连续 对流干燥流程示意 图 并流 连续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3 2 物料衡算 1 物料中的含水率 以湿物料为基准的含水率 湿基含水率 w 以湿物 料为基准的含水率 湿基含水率 湿物料中水分含量 w 100 湿物料总质量 干基含水率X 以绝干物料为基准的含水率 干基含水率 以绝干物料为基准 的含水率 干基含水率 湿物料中水分含量 X 100 绝干物料质量 X与w 的关系 与 的关系 w X 1 w X w 1 X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2 干燥后的物料质量 2和水分蒸发量 干燥后的物料质量G 和水分蒸发量W 总物料衡算 总物料衡算 G1 G2 W 绝干物料衡算 绝干物料衡算 Gc G1 1 w 1 G2 1 w 2 湿物料中绝对干物料的质量 式中 Gc 湿物料中绝对干物料 的质量 k g h 湿物料中绝对干物料的质量 G1 进入干燥器的湿物料质量 k g h 进入干燥器的湿物料质量 进入干燥器的湿物料质量 G2 离开干燥器的物料 质量 k g h 离开干燥器的物料质量 离开干燥器的物料质量 w 1 干燥前物料 中的含水率 湿基 干燥前物料中的含水率 干燥前物料中的含水率 湿基 w 2 干燥后物料中的含水率 湿基 干燥后物料中的含水率 干燥后物料中的含水率 湿基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 w 1 G2 G1 1 w 2 或 1 w 2 G1 G2 1 w 1 w 1 w 2 w 1 w 2 W G1 G2 G1 G2 1 w 2 1 w 1 若用干基含水率计算 则蒸发水分量 为 若用干基含水率计算 则蒸发水分量W 为 W Gc X 1 X 2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p a g e 7 3 空气用量的确定 通过干燥器的绝干空气质量是不变的 通过干燥器的 绝干空气质量是不变的 故用它作为计算 的基准 的基准 水分衡算 水分衡算 W L H 2 H1 Gc X 1 X 2 或 式中 L W H 2 H1 L 绝干空气的质量流量 k g h 绝干空气的质量流量 绝干空气的质量流量 H1 H2 进 出干燥器的空气湿度 k g k g 进 出干燥器的空气湿度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W L H 2 H1 令l L W为比空气用量 即从湿物料中汽化 为比空气用量 即从湿物料中汽化 1k g 水分所 水分所 需的干空气用量 干空气 干空气 k g 水 需的干空气用量 k g 干空 气 水 则 L 1 W H 2 H1 通过预热器前后 空气的湿度不变 若以 通过预热器前后 空气的湿度不变 若以H0表示进入 预热器时的空气湿度 预热器时的空气湿度 则H1 H0 W W L 或 H 2 H1 H 2 H 0 1 1 l H 2 H1 H 2 H 0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实际空气 新鲜 用量 实际空气 新鲜 用量 l l 1 H1 l 1 H 0 或 L L 1 H1 l 1 H 0 湿空气的体积流量V 湿空气的体积流量 h m 3 h 273 t 101 3 Vh L H L 0 773 1 244 H 273 p 式中t 由风机所在部位的空气状态而定 由风机所在部位的空气状态而定 式 中 H由风机所在部位的空气状态而定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3 3 热量衡算 G1 t M1 H0 t 0 预热器 0 I 0 L H1 t 1 1 I1 Qd k J h q d k J k g 水 k J k g 水 干燥器 H2 t 2 2 I 2 L Qp k J h q p k J k g 水 水 G2 t M2 c M q l k J k g 水 水 图10 7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每千克水分所需的全部热量 Q Qp Qd q q p q d W W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预热器加入的热量 W Qd k J k g 水 干燥室内补充的热量 q d 水 W 干燥所需的全部热量 q q p q d k J k g 水 水 p a g e 8 干燥后物料的比热 q p Qp k J k g 水 水 c M 1 w 2 c s w 2 c l 绝干物料的比热 绝干物料的比热 k J k g K 水的比热 k J k g K 水的比热 对整个干燥系统进行热量衡算 输入热量 输出热量 对整个干燥系统进行热量衡 算 输入热量 输出热量 G2 c M t M1 G2 c M t M 2 c l t M1 l I 0 q p q d l I 2 q l W W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干燥系统所需的总热量为 干燥系统所需的总热量为 G2 c M t M 2 t M 1 q q p q d l I 2 I 0 q l c l t M1 W 令 G2 c M t M 2 t M1 q M W q q q l M q q p q d l I 2 I0 q c l t M1 l 1 H2 H0 I2 I0 q q p q d q c l t M1 H2 H0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注 预热器加入热量 q p l I1 I0 或 Qp L I1 I0 干燥室内 所需补充的热量 q d l I 2 I1 q c l t M1 或 Qd Wq d G1 t M1 H0 t 0 0 I 0 L 预热器 H1 t 1 1 I1 Qd k J h q d k J k g 水 水 干燥器 H2 t 2 2 I 2 L Qp k J h q p k J k g 水 水 G2 t M2 c M q l k J k g 水 水 图10 7 干燥器的热量衡算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q q p q d l I 2 I 0 q c l t M1 q p l I1 I 0 l I 2 I1 q d c l t M1 q 即 I 2 I1 H 2 H1 q d c l t M1 q q d c l t M1 q M q l p a g e 9 式中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3 4 1 等焓干燥 I 2 I1 q d c l t M1 q H 2 H1 0 则 I2 I1称为理想干燥过程或等焓干燥过程 绝热过程 称为理想干燥过程 或等焓干燥过程 0 即 q d c l t M1 q M q l 损失的热量 损失的热量 补充的热量 损失的热量 补充的热量 工程上符合下列条件的干燥过程可认为是等焓干燥过程 工程上符合下列条件的干 燥过程可认为是等焓干燥过程 干燥器内不补充热量 干燥器内不补充热量 q d 0 干燥器绝热良好 干燥器绝热良好 q l 0 物料进出干燥器时的 温差不大 物料进出干燥器时的温差不大 t M1 t M2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等焓干燥过程湿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可采用以下方法 等焓干燥过程湿空气出 口状态的确定可采用以下方法 时用此法方便 1 解析法 已知空气出口温度t 2时用此法方便 解析法 I2 I1 1 01 1 88H2 t 2 2492H2 1 01 1 88H1 t 1 2 492 1 2492H 2492 若已知干燥器出口湿空气的温度或湿度 若已知干燥器出口湿 空气的温度或湿度 则可根据上式 确定另一参数从而确定出口湿空气状态 确定另 一参数从而确定出口湿空气状态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2 图解法 若干燥器出口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均未知 若干燥器出口湿空气 的温度和湿度均未知 可采用图解 法较方便 法较方便 H 0 C A B 2 H2 H1 H t 0 t 0 t 2 t 1 注意 注意 等焓干燥过程 Qp L I1 I0 L I2 I0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0 非等焓干燥过程 非等焓干燥过程 实际干燥过程 1 0 即 q d c l t M1 q M q l 补充的热量 损失的热量 补充的热量 损失的热量 补充的热量 损失的热量 0 H 2 H2 B I 2 I1 0 H 2 H1 I2 I1 2 0 即 q d c l t M1 q M q l 补充的热量 0 C 1 0 C 02 H1 t t 0 t 2 p a g e 10 t 1 I 2 I1 0 H 2 H1 I2 0 C 1 0 C2 H1 代 入式中求出t 入式中求出 在 t H图上求出 图上求出 t t 0 t 2 t 1 连结BP延长 点P t H 连结 延长 线相交 得出口状态点C 最后读出t 至 2 线相交 得出口状态点 1或C2 最后 读出 2 H2 值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A H1 干燥过程用于汽化水分 的热量 r 0 c w t 2 c l t w q h q p q d q 对干燥系统加入的总热 量 q 用于汽化 用于汽化1k g 水分的热量 水分的热量 用于汽化 q r 0 c w t 2 c l t w 等焓干燥过程 湿空气放出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蒸 等焓干燥过程 此时 发 此时 q l c H1 t 1 t 2 p a g e 11 q q p l I 1 I 0 l c H1 t 1 t 0 t 1 t 2 h t 1 t 0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2 提高热效率的途径 提高空气出口湿度或降低出口温度 措施 不变 措施 t 2 H2 L W H2 H1 q p q q 不变 h 不变 注 意 t 2 H2 湿空气出口相对湿度增大 要注意避免返潮 湿空气出口相对湿度增 大 注意 湿空气出口相对湿度增大 现象的发生 现象的发生 代价 干燥器 内湿空气与物料间的传热 代价 t 2 H2 干燥器内湿空气与物料间的传热 传 质推动 干燥器内湿空气与物料间的传热 力均下降 干燥时间延长 所需干燥器的体 积要增大 力均下降 干燥时间延长 所需干燥器的体积要增大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提高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 措施 一定 措施 t 1 q p 若q p 一定 则L h t 0 t 2 t 2 t 0 t 1 t 2 h 1 1 t 1 t 0 t 1 t 0 t 1 t 0 注意 温度较高 注意 t 1 温度较高 对热敏性物料不适用 温度较高 对热敏性物料不适用 代价 预热器所需加热蒸汽的品位高 代价 t 2 预热 器所需加热蒸汽的品位高 预热器所需加热蒸汽的品位高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采用中间加热 措施 湿空气进出口状态不变则采用中间加热器时 措施 湿空气进出口状态不变则采用中间加热器时 干燥器 内的平均温度低于没有采用中间 加热器的干燥器 内的平均温度低于没有采用中间加热器的干燥器 热损失降 低 从而提高热效率 h 从而提高热效率 代价 需要中间加热器 平均温度低 干燥器体积要增大 代价 需要中间加热器 平均温度低 干燥器体积要增大 H H2 H1 H t 0 0 t 2 t 1 t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部分废气循环 措施 湿空气出口温度若较高 措施 湿空气出口温度若 较高 作为废气排放也是一 种热量损失 为利用废气的余热 可将其与新鲜空气混 合 种热量损失 为利用废气的余热 可将其与新鲜空气混合 若与新鲜空气 混合后进入预热器则为 先混合 后预热 若与新鲜空气混合后进入预热器则为 先混合 后预热 废气循环流程 若与预热器出口的空气混合后进入干燥器 废气循环流程 若与预热器出口的空气混合后进入干燥器 则为 先预热 后混 合 废气循环流程 则为 先预热 后混合 废气循环流程 在循环流程中 干 燥器平均温度降低 热损失减少 热效率提高 燥器平均温度降低 热损失减少 热效率提高 注意 当干燥器进出口湿空气状态不变时 注意 当干燥器进出 口湿空气状态不变时 不论循环 方式如何 方式如何 在等焓条件下其绝干空 气消耗量和热量消耗量 均与无循环情况的相同 见指南 均与无循环情况的相同 见指南 代价 在干燥器中传热 传质推动力下降 代价 在干燥器中传热 传 质推动力下降 所需干燥 器体积增大 器体积增大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预热器 干燥器 H H2 H1H t 0 t 2 p a g e 12 0 t 1 t 改善保温措施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0 4 干燥速度与干燥时间 10 4 1 水分在空气与物料间的平衡关系 p w p s p w S X XS X 图10 10 p w X 关系示意图 关系示意图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1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 根据水分干燥的难易程度 可以将湿 根据水 分干燥的难易程度 p w 物料中的水分划分为结合水分 结合水分与 物料中的水分划 分为 结合水分 与 非结合水 分 S p s 非结合水分 非结合水分 机械附着水分 和大毛细 p w 管水分 易于干燥 管水分 易于干燥 结合水分 小毛细管水分等 结合水分 小毛细管水分等 难于干 X X XS 燥 关系示意图 当湿空气 100 时的物料平衡含水量 p w X 关系示意图 时的物料平衡含水量 为结合水分 其余为非结合水分 为结合水分 其余为非结合水分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的区 分与物料 性质有关 与湿空气的状态无关 性质有关 与湿空气的状态无关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 p a r t m e n t o f Ch e m i c a l a n d Ma t e r i a l s En g i n e e r i n g 2 平衡水分 自由水分 平衡水分 按造水分能否干燥划分为平衡水分与 自由水分 按造水分能否干燥划分为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平衡水分 平衡时 物料 中的水分称为平衡水分 其含量用X 表示 平衡水分 表示 平衡时 物料中的水 分称为 平衡水分 其含量用 表示 平衡水分与与湿空气性质有关 与物料结构 水分性质有关 平衡水分与与湿空气性质有关 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