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师爱的力量.doc_第1页
教学中师爱的力量.doc_第2页
教学中师爱的力量.doc_第3页
教学中师爱的力量.doc_第4页
教学中师爱的力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中师爱的力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不到一周就被轰下台。母亲替她擦了擦眼泪,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别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东西等着你去做。”女儿又试过其他工作,但都半途而废。每次女儿沮丧地回家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三十岁时,女儿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成了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来到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是什么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母亲说: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获。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关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情学生的痛苦和不幸,教师只有付出了崇高的爱与责任,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做到:以尊重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以理解和关爱打开心灵之门;以理解和耐心向心灵播撒雨露;以成功的喜悦让心灵绽放鲜花。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爱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的宽容,是对智慧的唤醒,是对学生的赞赏,是细微之中的真情。 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善于表达的人,一个精通教学而又敬业乐群的人,一个懂得学生而又善于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一个既严格要求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一个充满生活情趣而又朝气蓬勃的人,一定是一个为学生所喜爱的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和终身教育观。第二,必须有创新性的智慧。第三,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第四,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律性。一个社会学家指出:“人活着,他就应有社会责任感,谁能把社会责任感渗透于心灵之中,谁就对社会有益。”教师就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者。首先,教师要强化责任感教育,注重挖掘责任感教育的信息源。其次,要丰富责任感教育内容,有效地开展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活动。另外,要围绕责任感教育目标,挖掘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二、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平凡又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爱的针对性,是建立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人施爱,有的放矢。要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所在班的集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师爱是教育的生命,它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之中。教师每一个教学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深厚的知识底蕴,需要做到: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总有让教师头痛的学生,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不应总站在学生的对面,而应站在学生身边,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师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看问题才会全面。“心理置换”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置换”顾名思义也就是将心比心。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把自己当学生时的角色认识和过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转化为今天的教育智慧,从而更深刻地诠释教育真谛。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学生需要生命的活力,学生需要平等的交流,学生需要生成性的未来。三、接纳和尊重学生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学生也不例外。尊重学生最直接的表示是接纳,教师接纳学生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石。接纳是一种爱,是理解和接受,是关注和认同,甚至是宽容。作为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不仅要接纳乖顺听话的学生,更应该接纳那些“问题”学生。接纳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充分抓住每一次机会。接纳学生不仅是学生的幸福,也是教师的幸福,在这些幸福中,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应善待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以变应变,恰当地运用教学机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将“意外”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教师要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赞美他们,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看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赞美;及时准确地给以赞美;给每个学生赢得赞赏的机会。四、公正地对待学生 公平和公正,是使学生对教师感到可亲可敬的必备条件。虽然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别,但是,教师也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要面向全体,点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人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说到底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偏爱和忽视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伤害。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保持一颗公平的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博爱献给全体学生,把严爱送给优等学生,把厚爱送给发展学生。在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问题学生,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要求教师要有“三心”,即爱心、关心、耐心。五、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位教育家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他们依赖教师的指引、塑造和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当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有关资料表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自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心理需求的合理性,树立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的观念,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正确引导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尊重学生,赏识、支持、帮助、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外适当的激励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等能力,使其快乐健康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从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彩而复杂的,教师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倾听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静心倾听,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真诚地倾听,给学生叙说的动力;专注倾听,捕捉教育的契机。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把锁,教师只有用“爱”的钥匙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因此,教师要关注差异,知道学生“想什么”;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要什么。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或举止反常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要宽容理解,转移情绪;倾听交流,释放情绪;巧妙引导,允许宣泄。六、减轻学生压力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加上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烦恼,会导致一些孩子心理扭曲,性格乖张,使他们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活泼,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健康和快乐。面对有沉重心理压力的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引导倾诉,寻根导源;二、焦点转移,自我解脱。学生的不良情绪制约其成长,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引导,要真情沟通,打开心病找原因;要心理疏导,关爱学生送温暖;要学习激趣,体验成功树自信。 引导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学会交往,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心;二、创造契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三、多方协调,教育要讲究系统性。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做到:巧妙沟通,给心灵一个驿站;心理减压,对挫折多一份爱;给予勇气,给成功一个支点。一、主张是非对错 应试教育中,考试成为甄别学生优劣的直接手段,似乎只要考第一名就是好学生,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怎样正确地评价、看待学生,应注意以下三点:一、品质比成绩更重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要坚信“人人皆可成材,生生都有作为”。三、欣赏比批评更重要。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新课改呼唤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师生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树立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师生观。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与自己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树立民主意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话;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来对话;把学生作为合作的个体来对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感兴趣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学生偏离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内自主学习,愉快学习。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自主选择,教学相长。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犯过错误,犯错误正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因此,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以暴风骤雨似的批评让其产生忧 愁、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这些教育资源,运用教育机智纠正学生失当的行为,引领他们走出错误的沼泽。在学生发生失当行为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做平等中的首席。二、给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弘扬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可以从感受形象出发激发爱国情感;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爱心是对人或事物产生的深厚感情。没有爱,世界就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就谈不上爱,更谈不上爱家、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传授知识与爱心教育相结合。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爱心教育因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精心备课,深钻教材,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关爱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孝心教育已成为青少年人格教育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孝心教育”这门课程亟待加强。“孝心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应该与“爱心教育”结合,要从细微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三、正确使用批评 正确地使用批评是学生成长中的一项重要保证,是“修枝剪叶”的有效方法。新课改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多想一下“如果是我的孩子”。多想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给学生自悟的空间。 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和从已知到未知两种。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直面错误,教育的目的就是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并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注意转移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成功。 学生学习的成功总是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息息相关,所以,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四、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认知失真所谓认知失真,是人们对环境、现实生活和他人情况产生不合理的认知。中小学生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容易发生认知失真的现象。消除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是新任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新任教师要认识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师爱来温暖学生,要消除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要调整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目前,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学生及家长不懂教育学知识,对课程改革缺乏认识,有时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认知偏差,形成认知失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应利用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理念,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课改的情况,了解自己教学的初衷。其次,学校应利用校园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走进课堂,感受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直接见证学生在课堂上成长的历程,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另外,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受益匪浅,用学生的进步向家长证明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新的理念冲击着陈旧的思想,一些观念转变比较慢的人难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这种心理定势往往会影响对新课程的认可,还有可能对师德产生认知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这种认知失真。为了避免认知偏差的产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充分了解教学交往前学生的心理背景因素。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运用教育智慧,最大限度地赢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推动课改的良性循环。专题四 法不容情教学中的师德底线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教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规定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违法违纪,要坚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