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指导性培养计划_第1页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指导性培养计划_第2页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指导性培养计划_第3页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指导性培养计划_第4页
防灾科技学院  地球物理学 指导性培养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防灾科技学院 指导性培养计划 (本科教育) 地震科学 系 地球物理学 专业 系主任 _ 院长 _ 2009 年 5 月 26 日 2 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一、专业代码: 070801 二、专业名称: 地球物理学 三、标准修业年限: 4 年 四、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为防震减灾事业培养德 、 智 、 体 、 美全面发展 ,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基础,掌握地震监测、地震预测理论及技术,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地震监测预测及 相关领域从事地震监测及预测、地震观测台网建设维护、地震观测仪器维修维护、地震研究部门从事基础工作的高级应用 型 专门人才。 六、基本要求: 要求本专业学生 热爱祖国,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愿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知识要求: 掌握数学、物理、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较好掌握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磁学、地电学及重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 识; 3 掌握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 掌握地震地下流体、地壳形变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地震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地震观测网络的相关知识;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一般知识;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二)能力与技能要求 : 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和一定的图像信息处理及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 具有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有人际交往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有运用地 球物理基本理论及方法开展地震监测及预测的业务能力; 具有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和维护能力; 具有地震监测仪器检测与维修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了解国家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防震减灾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 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素养; 4 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七、主干学科: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八、主要课程及简介: 地震学: 本课程系统介绍与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着 重讨论地震的产生机理 ,以及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波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预测方法和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做适当介绍。结合文献调研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概括掌握地震学基本知识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及研究方法。 地磁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重要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等。 地电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 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地电观测常用仪器,大地电磁测深观测,电磁辐射观测技术,地电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 地壳形变观测: 本课程主要介绍 地形变测量的基础,地形变测量方法,地形变测量 误差分析与处理,地形变观测数据处理与资料质量监控制,地形地震预报方法简介。 地震地质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 以地质学的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 地球物理专业及地质学专业分 介绍 不同的授课内容。 九、毕业总学分: 197 学分 5 十、课程体系学分比例: 课组名称 要求学分 课内要求学时 比例 公共基础课 52 832 26.40% 学科基础课 67 1056 34.01% 专业必修课 25 400 12.69% 专业限选课 16 256 8.12% 专业任选课 4 64 2.03% 集中实践教 学 23 0 11.68% 公共选修课 10 160 5.08% 合计 197.0 2768.0 100% 6 十一、培养计划基准进程: 院系:地震科学系 专业:地球物理学 年级: 2008 级 专业方向:地震监测预测 课程类别 二级课组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开课学期 学分要求 考试方式 授课 上机 实验 公共基础课 2008095 大学计算机基础 4 64 32 32 一 52 考试 2008096 大学生健康教育 1 16 16 0 一 考查 2008103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一 考试 200859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一 考查 2008605 体育普修 2 32 32 0 一 考试 2008798 大学语文 (一 ) 2 32 32 0 一 考查 2008803 灾害学概论 2 32 32 0 一 考查 2008104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607 体育专选 (一 ) 2 32 32 0 二 考试 2008702 大学语文 (二 ) 2 32 32 0 二 考查 2008824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32 24 8 二 考查 2008105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42 6 三 考试 2008606 体育专选 (二 ) 2 32 32 0 三 考试 2008106 大学英语 4 64 64 0 四 考试 200847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 3 48 36 12 四 考试 2008875 游泳普修 2 32 32 0 四 考查 200847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 3 48 36 12 五 考试 2008820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097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16 16 0 七 考查 学科基础课 2008226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上) 6 96 96 0 一 67 考试 2008240 工程测量 3 48 36 12 一 考查 2008099 大学物理(上)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101 大学物理实验(上) 2 32 4 28 二 考查 2008227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下) 6 96 96 0 二 考试 7 2008505 普通地质学 3 48 40 8 二 考试 2006002 线性代数 3 48 48 0 三 考试 2008100 大学物理(下)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102 大 学物理实验(下) 2 32 0 32 三 考查 2008133 地球物理基础 3 48 48 0 三 考查 20082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68 矿物与岩石学 4 64 32 32 三 考试 2008010 C 语言程序设计 4 64 32 32 四 考试 2008190 电子与电工技术 4 64 32 32 四 考试 2008290 构造地质学 4 64 44 20 四 考查 2008587 数理方程 4 64 64 0 四 考查 2008472 连续介质力学 4 64 64 0 五 考试 2008593 数字信号处理 3 48 24 24 五 考试 专业必修课 2008149 地震仪器基础 3 48 24 24 五 25 考查 2008084 测震实验 3 48 30 18 六 考查 2008117 地电学 3 48 30 18 六 考试 2008146 地震学 4 64 64 0 六 考试 2008116 地磁学 3 48 40 8 七 考试 2008124 地壳形变观测 3 48 32 16 七 考试 2008141 地震地质学 2 32 24 8 七 考试 2008841 重力与固体潮 4 64 40 24 七 考试 专业限选课 2008508 普通化学 4 64 40 24 一 16 考试 2008138 地下流体观测 3 48 30 18 六 考试 2006007 数据库应用 3 48 32 16 五 考试 2008131 地球物理场论 4 64 64 0 五 考查 2008213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4 64 64 0 五 考查 2008156 电法勘探 3 48 30 18 六 考查 2008135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及解释 4 64 48 16 七 考试 2008136 地球物理新方法 2 32 32 0 七 考查 2008152 地震预测概论 2 32 28 4 八 考试 2008452 勘探地震学 4 64 64 0 六 考试 2008346 航空地球物理 2 32 32 0 七 考查 专业任选课 2008129 地球化学 3 48 38 10 三 4 考试 2008354 环境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155 地质灾害预测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338 海洋地球物理 2 32 32 0 六 考查 8 集中实践教学 2008449 军事理论与训练 1.5 0 0 一 23 考查 2008532 入学教育 0.5 0 0 一 考查 2008718 地球物理专业认识实习 1 0 0 二 考查 2008719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 4 0 0 四 考查 2008930 地震仪器基础实习 1 0 0 四 考查 2008928 数字信号处理实习 1 0 0 五 考查 2008717 野外地球物理方法实习 4 0 0 六 考查 2008931 测震实习 1 0 0 六 考查 2008145 地震监测实习 4 0 0 七 考查 2008929 地壳形变测量实习 1 0 0 七 考查 2008895 毕业设计 4 0 0 八 考查 2008896 毕业实习 4 0 0 八 考查 9 防灾科技学院 指导性培养计划 (本科教育) 地震科学 系 资源勘 查工程 专业 系主任 _ 院长 _ 2009 年 5 月 26 日 10 资源勘 查 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一、专业代码: 080105 二、专业名称: 资源勘 查 工程 三、标准修业年限: 4 年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应用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矿产资源勘探、评价理论和技术,具备从事资源勘查和评价、勘查工程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地质调查、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六、基本要求: 要求本专业学生热爱祖国,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立志为祖国的矿业开发做贡献。学业修满,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 理、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测量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经济学、矿相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 11 方法; 4.具有对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 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有 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地质学的前沿理论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方向;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数据库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适应实际工作能力。 (二)素质要求 :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 具有 法律意 识 、资源意识, 成为有益社会、服务社会、报效社会的人才; 2培养务实、严谨、踏实、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热爱地质工作的优良品质; 3具有 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有一定的 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相关领 域; 4能不断学习和吸收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成果、新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转 化为实践的工作能力; 5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基础宽泛、眼界开阔、能够跟随时代不断 提高 自身认识。 七、主干学科: 工学 12 八、主要课程及简介: 地球科学概论: 本课程力求把地球科学当作一门系统科学来介绍,同时把地球当作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认识,重点探讨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结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概略地介绍关于地球科学的知识,从而探讨人类怎样才能做到与地球和谐协调 的发展。 构造地质学: 通过构造地质学 的 教学,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后继其它专业课、野外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培养高级地质技术人才。按照防灾科技学地质学专业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必须不断更新,既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又要适当介绍学科前沿一些内容,开拓学生思路。在各章节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详有略分清主次。构造实习是构造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实习课和大课内容密切配合,教学用少量时间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和操作的方法之后,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以更提高学生的动 手、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 矿产勘查学: 矿产勘查学是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及工业矿床最有效查明和评价方法的实用地质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经济性和政策性,属经济地质学的范畴,是地质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综合体现,利用有关地质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成就,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矿产 (或矿床 )的勘查与评价,主要研究方法是据矿床自然特征、国民经济需求及矿产勘查开发的 13 技术经济因素等进行地质、技术和经济评价。 矿床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矿床 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矿床的成因理论和时空分布规律理论 ; 分析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本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控矿因素;掌握认识和研究矿床的技术方法,认识矿床有关图件的判读,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有关测试的综合分析,蚀变岩、矿石的鉴定和矿床成因诠释等的综合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矿床基本概念、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九、毕业总学分: 197 学分 14 十、课程体系学分比例: 课组名称 要求学分 课内要求学时 比例 公共基础课 52 832 26.40% 学科基础课 77 1232 39.09% 专业必修课 15 240 7.61% 专业限选课 16 256 8.12% 专业任选课 4 64 2.03% 集中实践课 23 0 11.68% 公共选修课 10 160 5.08% 合计 197.0 2784.0 100% 15 十一、培养计划基准进程: 院系:地震科学系 专业:资源勘 查 工程 年级: 2008 级 专业方向: 课程类别 二 级课组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开课学期 学分要求 考试方式 授课 上机 实验 公共基础课 2008095 大学计算机基础 4 64 32 32 一 52 考试 2008096 大学生健康教育 1 16 16 0 一 考查 2008103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一 考试 200859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一 考查 2008605 体育普修 2 32 32 0 一 考试 2008607 体育专选 (一 ) 2 32 32 0 二 考试 2008803 灾害学概论 2 32 32 0 一 考查 2008104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824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32 24 8 二 考查 2008105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42 6 三 考试 2008106 大学英语 4 64 64 0 四 考试 200847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 3 48 36 12 四 考试 2008606 体育专选 (二 ) 2 32 32 0 三 考试 2008875 游泳普修 2 32 32 0 四 考查 200847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 3 48 36 12 五 考试 2008798 大学语文 (一 )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820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702 大学语文 (二 )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097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16 16 0 七 考查 学科基础课 2008226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上) 6 96 96 0 一 77 考试 2008240 测量学基础 3 48 36 12 一 考查 2008099 大学物理(上)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101 大学物理实验(上) 2 32 4 28 二 考查 2008130 地球科学概论 4 64 52 12 二 考试 2008227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下) 6 96 96 0 二 考试 2008467 矿物学 4 64 24 40 二 考试 16 2006002 线性代数 3 48 48 0 三 考试 2008100 大学物理(下)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102 大学物理实验(下) 2 32 0 32 三 考查 20082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45 晶体光学 3 48 24 24 三 考试 2008508 普通化学 4 64 40 24 三 考试 2008115 地层古生物学 4 64 40 24 四 考试 2008148 地震学基础 3 48 48 0 四 考查 2008290 构造地质学 4 64 44 20 四 考试 2008468 岩石学 4 64 32 32 四 考试 2008094 大地构造学 2 32 24 8 五 考试 2008129 地球化学 3 48 38 10 五 考试 2008469 矿相学 2 32 32 0 五 考试 2008715 遥感地质学 3 48 24 24 五 考试 2008825 中国区域地质 3 48 36 12 六 考试 专业必修课 2008450 勘查地球化学 3 48 32 16 五 15 考试 2008461 矿产勘查学 4 64 48 16 五 考试 2008451 勘查地球物理 4 64 48 16 六 考试 2008464 矿床学 4 64 48 16 六 考试 专业限选课 2008072 工程地质学 3 48 36 12 五 16 考查 2008127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48 48 0 五 考试 2008462 矿产权评估概论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465 矿山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66 矿田构造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80 煤田地质学 3 48 40 8 六 考查 2008571 石油地质学 2 32 24 8 六 考查 2006007 数据库应用 3 48 32 16 七 考试 2008594 水文地质学 2 32 24 8 七 考查 2008778 应用矿物学 2 32 32 0 七 考查 专业任选课 2008051 宝石学 2 32 32 0 六 4 考查 2008339 海洋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354 环境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74 旅游地质 2 32 32 0 七 考查 17 集中实践课 2008241 工程测量实习 1 0 0 一 23 考查 2008449 军事理论与训练 1.5 0 0 一 考查 2008532 入学教育 0.5 0 0 一 考查 2008720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2 0 0 二 考查 2008719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 4 0 0 四 考查 2008721 野外地质生产实习 6 0 0 六 考查 2008895 毕业设计 4 0 0 八 考查 2008896 毕业实习 4 0 0 八 考查 18 防灾科技学院 指导性培养计划 (本科教育) 地震科学 系 地质学 专业 系主任 _ 院长 _ 2009 年 5 月 26 日 19 地质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一、专业代码: 070601 二、专业名称: 地质学 三、标准修业年限: 4 年 四、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应用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地质学生产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运用地质学 的理论和方法从事地震地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质调查与研究等基础工作的地球科学和防震减灾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六、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灾害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震、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地质灾害以及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一)知识要求 : 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地质学基础理论,系统地接受地质基本工作技能训练,概略学 习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掌握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灾害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20 (二)能力与技能要求 : 学生能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震成因、地震活动规律,应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生产、应用领域和防震减灾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 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的能力; 2. 掌握地震地质学和相关的现代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 掌握地质数据的采集、处理、综合研究和成果解释的技术和方法; 4. 掌握地震构 造调查与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5. 掌握科技信息技术与基本方法,具有资料归纳、整理和综合分 析并加以正确表达的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 具有 法律意 识 、资源意识, 成为有益社会、服务社会、报效社会的人才; 2培养务实、严谨、踏实、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热爱地质工作的优 良品质; 3具有 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有一定的 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相关领域; 4能不断学习和吸收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成果、新方法, 21 具有一定的知识转 化为实践的工作能力; 5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基础宽泛、眼界开阔、能够跟随时代不断 提高 自身认识。 七、主干学科: 理学 八、主要课程及简介: 大地构造学: 本课程 是综合性地质课程,主要讲述以板块构造学说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的传统大地构造理论以及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讲授板块构造理论、传统地槽地台理论基本概 念,历史地位及合理解释、大地构造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现代研究手段的介绍和当代大地构造学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及视野,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相关学科提供的各种地质证据进行区域构造、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综合分析和综合解释地质问题的能力。 地球科学概论: 本课程力求把地球科学当作一门系统科学来介绍,同时把地球当作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认识,重点探讨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结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概略地 介绍关于地球科学的知识,从而探讨人类怎样才能做到与地球和谐协调的发展。 地震地质学: 以地质学的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 地球物理专业及地质学专业分为不同的授课内容 。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三大通过构造地质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后继其它 22 专业课、野外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培养高级地质技术人才。按照防灾科技学地质学专业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必须不断更新,既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又要适当介绍学科前沿一些内容,开拓学生思路。在各章节内容安排上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有详有略分清主次。构造实习是构造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实习课要和大课内容密切配合,教学要用少量时间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和操作的方法之后,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以更提高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 九、毕业总学分: 188 学分 十、课程体系学分比例: 课组名称 要求学分 课内要求学时 比例 公共基础课 52 832 27.66% 学科基础课 71 1136 37.77% 专业必修课 12 192 6.38% 专业限选课 16 256 8.51% 专业任选课 4 64 2.13% 集中实践课 23 0 12.23% 公共选修课 10 160 5.32% 合计 188.0 2640.0 100% 23 十一、培养计划基准进程: 院系:地震科学系 专业:地质学 年级: 2008 级 专业方向: 课程类别 二级课组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开课学期 学分要求 考试方式 授课 上机 实验 公共基础课 2008095 大学计算机基础 4 64 32 32 一 52 考试 2008096 大学 生健康教育 1 16 16 0 一 考查 2008103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一 考试 200859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一 考查 2008605 体育普修 2 32 32 0 一 考试 2008607 体育专选 (一 ) 2 32 32 0 二 考试 2008803 灾害学概论 2 32 32 0 一 考查 2008104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824 中国近 代史纲要 2 32 24 8 二 考查 2008105 大学英语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42 6 三 考试 2008106 大学英语 4 64 64 0 四 考试 200847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 3 48 36 12 四 考试 2008606 体育专选 (二 ) 2 32 32 0 三 考试 2008875 游泳普修 2 32 32 0 四 考查 200847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 3 48 36 12 五 考试 2008798 大学语文 (一 )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820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702 大学语文 (二 )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097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16 16 0 七 考查 学科基础课 2008226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上) 6 96 96 0 一 71 考试 2008240 测量学基础 3 48 36 12 一 考查 2008099 大学物理(上) 4 64 64 0 二 考试 2008101 大学物理实验(上) 2 32 4 28 二 考查 2008130 地球科学概论 4 64 52 12 二 考试 2008227 高等数学 (理工类 )(下) 6 96 96 0 二 考试 2008467 矿物学 4 64 24 40 二 考试 24 2006002 线性代数 3 48 48 0 三 考试 2008100 大学物理(下)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102 大学物理实验(下) 2 32 0 32 三 考查 20082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 64 64 0 三 考试 2008445 晶体光学 3 48 24 24 三 考试 2008508 普通化学 4 64 40 24 三 考试 2008115 地层古生物学 4 64 40 24 四 考试 2008148 地震学基础 3 48 48 0 四 考查 2008290 构造地质学 4 64 44 20 四 考试 2008468 岩石学 4 64 32 32 四 考试 2008094 大地构造学 2 32 24 8 五 考试 2008129 地球化学 3 48 38 10 五 考试 2008469 矿相学 2 32 32 0 五 考试 专业必修课 2008715 遥感地质学 3 48 24 24 五 12 考试 2008141 地震地质学 2 32 24 8 六 考试 2008825 中国区域地质 3 48 36 12 六 考试 2008135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及解释 4 64 48 16 七 考试 专业限选课 2008072 工程地质学 3 48 36 12 五 16 考查 2008127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48 48 0 五 考试 2008462 矿产权评估概论 2 32 32 0 五 考查 2008465 矿山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66 矿田构造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80 煤田地质学 3 48 40 8 六 考查 2008571 石油地质学 2 32 24 8 六 考查 2006007 数据库应用 3 48 32 16 七 考试 2008594 水文地质学 2 32 24 8 七 考查 2008778 应用矿物学 2 32 32 0 七 考查 专业任选课 2008051 宝石学 2 32 32 0 六 4 考查 2008339 海洋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354 环境地质学 2 32 32 0 六 考查 2008474 旅游地质 2 32 32 0 七 考查 集中实践课 2008241 工程测量实习 1 0 0 一 23 考查 2008449 军事理论与训练 1.5 0 0 一 考查 2008532 入学教育 0.5 0 0 一 考查 2008720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2 0 0 二 考查 2008719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 4 0 0 四 考查 25 2008721 野外地质生产实习 6 0 0 六 考查 2008895 毕业设计 4 0 0 八 考查 2008896 毕业实习 4 0 0 八 考查 26 防灾科技学院 指导性培养计划 (本科教育) 防灾工程 系 勘查技术与工程 专业 系主任 _ 院长 _ 2009 年 5 月 26 日 27 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一、专业代码: 080104 二、专业名称: 勘查技术与工程 三、标准修业 年限: 4 年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 、 美等 方面 全面发展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具备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具有在本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毕业生可在地震、国土资源、水利水电、铁路、交通、建筑、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地震、岩土工程等专业技术、科研和教学工作。 六、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 1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 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修习; 2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 3 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通过学习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 28 学与地震地质的基本知识,掌握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 4 具有牢固的力学基础,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岩土力学 分析的基本能力; 5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 体力学与地下结构、基础工程、工程动力地质学、地震安全性评价基础、工程物探、工程地震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岩土工程设计、地 基处理、强震观测、岩土工程数值法、专业英语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 。 (二)能力与技能要求 : 1 具有对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 震小区划、地震安全性性评价和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 具有从事岩土工程勘 察、设计、施工的现场测试工作、室内数据分析、工程报告编写的能力; 3 具有从事工程 物探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对常用物探仪器使用及数据解释的 基本能力; 4 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 5 掌握查找科技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初步 能力 。 (三)素质要求 :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道德观;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不断培养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 2 养成踏实认 真、刻苦钻研、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 29 3 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逐 步走向成熟 。 七、主干学科: 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八、主要课程及简 介: 工程地震学: 主要学习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频谱和持时);地震调察、强震动观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与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等。 工程动力地质学: 本课程 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学习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害的,与地质环境直接相关的工程动力地质现象,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地质负效应的各种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