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根解损-徐纯、黄执中.doc_第1页
需根解损-徐纯、黄执中.doc_第2页
需根解损-徐纯、黄执中.doc_第3页
需根解损-徐纯、黄执中.doc_第4页
需根解损-徐纯、黄执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纯】 要理解需根解损必须先理解政策辩,我们就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模型来讨论政策辩。假设你有一天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个萌妹子(或小帅哥,取决于你的取向,下同)落水了。你怎么办?按照日常的思维,我们可能立即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或者找跟竹竿什么的了。 但等下,其实并不能那么快地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的问题的。我们必须先考虑一些先决条件。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个萌妹子(小帅哥)有没有危险。如果水深一米四,落水的又不是四娘(严正声明:本人反对身高歧视!)。那么,显然她不会有危险了。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用考虑跳水还是竹竿的问题。这一步考虑就是政策辩中对于harm(需)的考虑。只有确实有“需”存在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做更进一步考虑。 我们接下来需要考虑,周围是不是有其他人能救他。如果你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已经在脱衣服准备下水救人了。那么,我们也不用继续考虑是不是要跳水了。这步考虑叫做根属。这里和正常人的考虑可能会有些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真看到有人落水了,其他人的救援不是自己不参与救援的理由。但在政策辩中,基于小政府的假设,政府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行动。在这个考虑下,根属的意义才显得重要。现在,我们既看到有人有危险,又发现没有其他人参与救援,我们就可以决定:我们要参与救援。这时,应该怎么救援才会被提上日程。当然,作为辩论赛,拟定救援方案的步骤是被省略的,因为辩题就是救援方案。救援方案草拟了以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要不要执行救援方案。这个时候会有两种状况,只有一个可行方案,或者有多个可行方案。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第三种可能:没有可行方案。 我们假设现在你只有一个救援方案,跳下去救她。那你接下来会考虑什么呢?能不能就她。如果你发现你不会游泳,又手无缚鸡之力。那还是念个阿弥陀佛,然后回家洗洗睡吧。这叫做没有解决力。也就是“解”不成立。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体强壮,善于游泳,能够把那个萌妹子(小帅哥)救起来,那么“解”就成立了。 那还要考虑什么?在认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之后,要考虑自己下去就她/他划不划算。假设这个时候你的夫人(先生)在你身边,你夫人(先生)又刚好是古今第一醋坛,一旦发现你救了萌妹子(小帅哥),她/他不但要人道毁灭你,还要毁灭全世界。你想了想,觉得这个不划算。就不做了。这叫做损益比的考虑。 只有当需根解损这四个步骤统统通过之后,你才会跳下去救人。只要有一个步骤不通过,后面的就不用考虑了。那如果现在你发现其实还有第二套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在哪里考虑呢?比如,你发现旁边还有一根竿子。你首先应该考虑这个杆子能不能把人救起来,这叫抗衡方案的解决力。然后你要考虑用竿子救还是跳水救哪个好。这叫抗衡方案损益比。这个时候你会想啊,跳水救固然安全,但是说不定可以得个女/男朋友呢?所以,尽管危险,你还是选择跳水救。这叫权衡全局利弊。恩,作为例子的考虑到此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把特例进行概念推广。 前文说到的伤害其实是一个即将发生的伤害。但过去发生的延续性伤害,也是伤害的一种。比如,瘟疫爆发就是一种延续性伤害。正方既可以证明存在的伤害,也可以证明潜在的伤害。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正方需要证明事实如此。注意,这里的伤害是和价值无关的,比如,正方证明如果不吃番茄,全国人民都会全身发痒。这时反方提出:我不怕痒。这是丝毫不能削弱正方论证的。所有的伤害必须基于常识进行讨论,既一个正常的理智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是伤害。 接下来是根属。根属的共识定义是:是什么阻碍了损害被解决。这个是说,如果大家都很聪明,那么国会想到了,别人也肯定想到了。如果没有什么阻碍的话,别人也会去做。如果别人做了,那国会就不用做了。所以,如果正方要推行这个方案的话,就必须证明有什么东西阻碍着问题被解决,且这个阻碍只有依赖国会才能克服。这个证明的内容,就叫做根属。如果这点可能会有点突然,因为似乎很难联系到有人跳水救人和有什么阻碍伤害被解决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有人要跳水去救人了,那么说明其实没有什么阻碍着伤害被解决,这样正方根属证明就失败了。当然,根属这点很是绕人,这个例子也不是非常典型的根属例子。我们不妨把这个例子稍加修改地好理解点,也让正方可以证明成立。假设在这个湖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规定:禁止救人,违者坐牢。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是这个规则阻碍了伤害被解决。如果正方能够找到并证明一个确实能阻碍伤害被解决的阻碍,那么正方对根属的证明就成立了。 所以,正方需要找到一个事物妨碍了损害被解决。如果正方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事物妨碍了问题的解决。那个这个事物实际上就是伤害存在的原因。在涉及制度的政策辩(几乎是全部政策辩)的情况下,既有制度有时候恰好就是妨碍了损害被解决的事物,也就恰好是伤害了原因,比如上面修改后的状况。在这个情况下,广大辩手可以长舒一口气,两岸三地太平洋两端,各派专家各路民科都毫无分歧了。这个“禁止救人”的制度就是伤害存在的根属了。这种根属也是属于毫无争议的结构根属。皆大欢喜。 然后是解决力。除了抛掉“根本解决”这个误区之外,我想这个点是最没有争议的点。这点讨论的是辩题所给定的方案能不能解决前文陈述的伤害。 最后是损益比。有个非常有趣的点。如果说中文政策辩的诸位评委中最有争议的概念是根属的话,在英文世界里最有争议的议题竟然有可能是这个。这部分争论如果我们要加入的话,可能会对既有的需根解损体系做重大的调整,但是,太麻烦的事情我都不做的啦。所以,我想说的是,在中文中,损益比很好地描述了本概念讨论的内容。我们就继续沿用这个概念吧。上面四个属性合起来就叫做“需”“根”“解”“损”。当四个战场通通胜利的时候,正方也就获胜了。而反方只要赢得任何一个战场,反方就获胜了。(实际操作中,也有流派会要求更多的“核心议题”,但这四个一般都是最主要的议题。) 政策辩模拟的是“小政府”的思维模式,所以他对“伤害”和“根属”的要求会比日常生活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没有“伤害”,我们也还是会去做的。比如,你发现其实水很浅,那女生其实没事,但这不妨碍你去救那个萌妹子(小帅哥),因为说不定就此多个女/男朋友呢?再比如根属,日常生活我们也是不考虑根属的,有没有其他人跳水去救根本不重要,因为说不定就抢个女/男朋友呢?通起来说,辩题给定了现状,要求正方证明手段应该被施行。根属讨论的是现状和伤害之间的关系,解决力讨论的是手段(政策)和伤害之间的关系。这样,正方通过伤害(需)把现状和手段联系了起来。就是下面这个图。伤害(需)现状 辩题损益比根属解决力手段 在这个图中,正方其实是想把手段和现状之间搭上线。于是正方借助需来搭桥。反方则要否定这个联系的存在。他可以选择否定需存在的本身,或者否定现状和需的联系(根属)或者否定手段和需(解决力)的联系。总之,否定这座桥的存在。 所以,做政策辩做“需”是关键。需选定了,那么根属、解决力的证明思路就确定了。对于同一道辩题,模糊地来说,需越靠近现状,那么需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就越难证。因为根属越强,说明现行的阻力就越大,要客服这个阻力,解决问题难度就越大。反之,亦然。后话,考虑政策辩的时候是不能按照我们日常的印象中认为的好辩手的角度出发的。政策辩关注的不是思维的灵活,不是思维的敏捷,而是思维的严谨。由此,需根解损才会分的这么细,对论证的要求才会这么繁琐。这对于浮躁的当下,是一个很有益的补充。【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 根属 解决 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 根属 需要 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一)医生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 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二、确认根属,是扩大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另外,在前述看病的例子中,那位医生在发现了肚子痛是根属于胃溃疡后,除了建议药物与手术,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向下挖掘,去寻找造成病人胃溃疡原因(找出更深层的根属)。此时,医生或许会发现:原来病人之所以会长期胃酸分泌过多,是因为他平日的精神压力过大。于是,医生便可以提出种种抒解精神压力的方法,以减轻症状产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接着,要是这位医生还不满足,继续向下挖掘,他就能再找出造成病人精神压力过大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其原因的原因结果,病人之所以精神压力过大,是由于夫妻口角;而夫妻之所以口角,是由于家境贫困;而家境之所以贫困,是由于中年失业;而中年之所以失业,是由于阿扁执政 于是,每向下挖一层,这位医生就会发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离婚、抢银行、换总统),可是,由于每向下挖一层,解决方案就会变的更间接,变量更大(例如:抢了银行后,家境就不再贫困,夫妻就不会口角,精神就没有压力,胃就不会溃疡,肚子就不会痛),故虽然解决方案的的选择增加了,却不一定通的过损益的检验。 当然,除了垂直回溯,这位医生也可以试着横向思考:从这位病人的肚子痛中,找出其它可能的共因。这种情况,叫做多因一果亦即这位病人之所以会肚子痛(果),乃是根属于下面几项因素共同成立的结果:首先,是因为他的体内有胃这个器官(共因一);其次,是因为他的胃发生了溃疡(共因二);再者,是因为他的胃部有感知神经作用(共因三);最后,是因为他的脊椎将痛的感觉传递到了脑部(共因四)而只要上述任何一个因不存在,就不会产生果。 所以医生满足病人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一、割除整个胃,二、治疗胃溃疡,三、服食止痛剂,四、脊椎神经阻断不要觉得这几种方法很蠢,因为所谓的安宁疗护,就是从这个方向去思考的;而安乐死,则更是找出了会让世间所有病人感到肚子痛的最大共因因为人活着(至于上述方法值不值得,就是价值判断了)! 附带一提,相较于上述的例子,佛教找到了另一种痛苦所根属的共因:他们认为一切世间的痛苦,都是根源于人有感受、有分别。所以这位病人若是能执意修行,进入无增无减、无苦无乐、无生无死、无思想觉受,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一切灭尽、寂静无形的涅盘境界,那么他就会发现,任何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便都是假的、虚妄的(这是一种完全靠价值转变来解决病人需要的方法)。到此,我们总算大致了解了医生模式,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推销员模式。(二)推销员模式 什么是推销员模式? 比如说:某位推销员按了某户人家的门铃,对屋主说:您好,请问您想买一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吗(你是否想采用我的解决方案)?此时,屋主面无表情,回答道:不,我不想买(我没有需要)! 此时,如果推销员摸摸鼻子就走,那么,他就不是推销员了。所以他一定得先想出一套理由,好让屋主觉得:我应该要接受推销员所建议的方案。所以推销员必须先问问自己:要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需要一台贵妇人呢(要在什么样的需求下,对方才会采用我的解决方案)? 于是,这位推销员开始仔细研究他的榨汁机。他发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有许多特点某些特点,像是造型可爱、价格低廉、自动清洗装置是贵妇人所独有的,别家的产品都做不到(这些特点,根属于贵妇人);而某些特点,像是能打果汁、滤残渣、不锈钢刀刃则是不管哪一家产品,只要是果菜榨汁机,通通都会都有的(这些特点,不根属于贵妇人)。 接下来,这位推销员得继续想:这些贵妇人所独有的特点,能为人们满足什么需求呢(寻找出根属于解决方案的需要)?也许可爱的造型,可以让它成为厨房装饰的一部份?也许低廉的价格,可以吸引住宿舍的穷学生?也许方便的自动清洗装置,能让懒惰的老公都会乐于打一杯果汁给家人? 不过,为了让最顽固的顾客点头,在找出适当的需要之后,推销员还得要想办法扩张这些需要的质与量:或许,他可以强调厨房布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愉悦的厨房气氛能让烹调充满情趣,其对促进夫妻生活的影响,啧啧啧,更胜印度神油(提升需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或许,他也可以提醒顾客,如果他每次使用榨汁机后都能省下十分钟的清洗时间,那么,一位上班族每年就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个小时,相当于多了五天年假(累积需要当中所隐含的数量)。 最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无论贵妇人的价格有多便宜,都不可能是免费的。所以,在推销员陈述完他的种种理由后(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需要性),这些理由是否值得付出代价来满足,还是要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当然,所谓的最好,也必然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推销员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三)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的比较好,让我们先暂停,好把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做个比较。我想,写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已发现:这两种模式的最大差别,是在于他们的目的不一样。前者是要解除病痛,后者是要卖出商品;所以医生思考的,是要为病人找出解除病痛的方案,而推销员思考的,是要为顾客找出购买商品的理由。 对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病痛(需要)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病人抱怨肚子痛时,医生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治疗肚子痛,你可不可以改成牙痛?因此,医生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需要下,确认根属于此需要的原因,进而寻找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对推销员而言,情况刚好相反,他所面对的商品(解决方案)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公司生产榨汁机时,推销员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卖榨汁机,可不可以改卖台灯?因此,推销员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解决方案下,确认根属于此方案的特点,进而发展所有可能的需要。 而如果换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政策性命题作例子,那么,医生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台湾应如何解决能源危机(能源危机是题目所设定的需要,讨论的目的,是找出能解决危机的方案)?而推销员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则是:台湾是否应继续兴建核电厂(兴建核电厂是题目所设定的解决方案,讨论的目的,是找出让人同意兴建的理由)? 再者,如果我们把前面所提到关于贵妇人的种种特点,做个进一步的分类,我们就会发现: 首先,有些特点,是几乎一切物品都具备的,例如占空间、有质量而有些特点,是专属于电器用品的,其它物品(如桌椅、草木)都不具备,例如要耗电、会短路又有些特点,是专属于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如电视、冰箱)都不具备,例如打果汁、滤残渣还有些特点,却是专属于贵妇人果菜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包括其它榨汁机)都不具备,例如专利的造型、创新的清洗装置 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身为一个推销员,他能够使用一个不专属于贵妇人(不根属于解决方案)的特点,来创造需要吗? 假设,某位推销员按了门铃,然后对前来开门的屋主说:您好,马老先生,我知道您是位书法家,所以当您在挥毫的时候,如果纸会滑来滑去,想必一定很麻烦吧(让纸不会滑动,是书法家的需要)?而这个问题会发生,其实就是因为您的宣纸份量太轻(纸张会滑动,根属于它的重量不足以抵销笔墨的附着力),因此,只要有个东西把纸压着,就不会有事了。好在,您今天是遇到了我,因为本公司生产的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净重足达五公斤(解决方案),用来当纸镇,绝对是八风吹不动。绝对可以让您写字时,稳如泰山,屹立不摇(利益)! 好,先不管马老先生最后买了没有,在此,我们先问问自己:这位推销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购买贵妇人),有没有产生利益?或着,问的更清楚一点:该架构所主张的利益(压纸),是否应被裁判承认?或着,问的更严重一点这个架构,有没有初步成立?对此,我曾听过两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认为这位推销员的架构虽然初步已成立,其利益亦获承认(虽然微小),可是由于反方(顾客)能够轻易的提出更有利的替代方案(捡个路边的石头当纸镇),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将会很容易在稍后的损益比中落败。不过,由于持此论的裁判,是以场上实际进入的损益讨论作为判决点,所以若该比赛的反方未主动对正方的微小利益提出反驳,则此类裁判便认为其不得不含泪判正方赢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反方,课以较高的的反驳责任。 而另一种少见的说法,则是认为这位推销员所主张的利益,并不根属于其解决方案,亦即他只论证了顾客可以(Could)买贵妇人当纸镇,却没论证顾客应该(Must)买贵妇人当纸镇,因此,根本不用进入反驳环节,他的立论就已经初步不成立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正方,课以较高的的整体举证责任。这类型的观点稍嫌复杂,请容我慢慢解释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得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初步成立。无论是为了自然法倡导者口中的初始正义,还是为了法实证主义学者所计算的的司法效益,我们都知道:在法治国家中,检察官是不能够想起诉谁,就起诉谁的。通常,检察官必须先向法官提出他的起诉理由,证明某个原本应享有无罪推定的嫌犯,的确有了审判的必要后,这件官司才会正式成立,被告也才会被要求出庭辩护。 而同样的,在脱胎自法庭辩论的奥瑞冈规则中,对于扮演检察官的正方,我们也有着类似的要求就是正方必须在第一次上台时,先证明某个原本被推定为合理的现况,的确已经有了改变的必要后,这场辩论才会被视为初步成立,反方才会被要求上台负起反驳责任。所以辩论上所谓的初步不成立,就相当于法律上的不起诉处分前者会被直接判输,后者,则根本不会进入司法程序。 在了解了何谓初步成立后,让我们想一想下面这两个假设: 假设一: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宗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会开保险箱的锁匠张三不但身强体壮、纵跃自如,而且案发当晚也没有不在场证明。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张三可以是(Could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张三拥有犯案的能力),因此准备将之起诉。 假设二: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件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坚称与屋主素不相识的李四不但在保险箱上留下了指纹,而且也有证人从案发当晚的监视录像带中,认出了李四的相貌。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李四应该就是(Must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除了李四,不会是别人),因而准备将之起诉。 好了,如果我们是法官,谁的起诉会成立?张三?还是李四?而如果张三和李四都拒绝认罪,那么,法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