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ppt_第1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ppt_第2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ppt_第3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ppt_第4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及课程标准解读 邝丽湛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联系电话 020 85211316电子邮件 klz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背景 一 我国社会变革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二 现行课程设置的弊端引发思想政治课改革 三 国外与港台地区高中公民 社会科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 我国社会变革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1982年的 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 试行 1986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1992年的 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 试行 1996年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试行 一 我国社会变革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0年12月 中办国办下发了 关于适应新形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2001年6月 教育部印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3年4月 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 现行课程设置的弊端引发思想政治课改革 课程设置 教材结构体系不尽合理 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 难 繁 偏 旧 的情况依然存在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未能体现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为缺乏 三 国外与港台地区高中公民 社会科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编写目标2 内容构建3 呈现方式4 教材的版式装帧 1 编写目标 培养能够承担责任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 面向世界的合格公民 重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致力于学生社会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技能的形成 强调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 向导和工具 力求适应学生的主动学习 2 内容构建 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作为教材的内容 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有的以学科系统为主 有的以综合为主 3 呈现方式 多样化 重视学习方法与内容的整合研究 文字风格简洁易明 具有可读性 4 教材的版式装帧 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 装帧精美 注重插图的功能以及色块的运用 大量运用彩照 漫画 图表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解读 一 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二 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 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 四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一 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1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 2 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为依据 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3 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为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 1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 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 要与时俱进 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在考虑课程设计方案时 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相衔接的系统联系 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2 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为依据 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 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 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 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 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 3 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为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 在把握本课程在 人文与社会 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 更要突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功能和视角 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 要更为关注当代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价值 关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 在考虑初中学业的基础 并以此为起点而更为注重学科知识 理论逻辑的同时 还要注意区分与大学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层次 二 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1 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图示 知识目标 l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l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l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l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l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l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2 整合特点 内容选择 旧课标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新课标 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新课标 只遵循理论逻辑新课标 不违背理论逻辑 更合乎生活逻辑 3 确立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思路 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三个基本点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课程性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课程理念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课程理念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核心概念 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 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 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 先进文化 4 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特点 反映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的要求 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 更好地体现课程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 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倡导综合方式 道德 心理健康 法律和国情的整合 高中 经济 政治 文化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生活逻辑是主线 学科知识是支撑 高校 学科体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理论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经济 公民与政治生活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化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三 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 1 深入学习 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2 明确课程性质 准确把握目标定位3 理解课程设计思路 系统把握课程标准4 合理安排课程5 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6 教研走向校本7 寓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 1 深入学习 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1 深入学习 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 要通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 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要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与 课标 结合起来研读 要把新课标与旧课标进行分析比较 要把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比较 2 明确课程性质 准确把握目标定位 明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 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目标 3 理解课程设计思路 系统把握课程标准 理解课程设计思路 系统把握课程标准 4 合理安排课程 建议高一到高二每个学期开一门必修课 每周2学时 总学时36学时 同时对应开设一门选修课 每周2学时 总课时36学时 例如高一第一学期开设 经济生活 必修 同时相对应开设选修课 经济学常识 高三第一学期开设2门选修课 上半学期一门 每周4学时 总课时36学时 下半学期一门 每周4学时 总课时36学时 高三下学期每周4学时 用作高考备考 5 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 兴趣爱好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和制定三年课程修习计划 鼓励有兴趣 有潜力的学生 选修更多的模块 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6 教研走向校本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 确立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教研 教研促教学质量提高的观点 要确立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的教研方向 把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统一起来 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 7 寓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坚持 三维 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同时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课堂练习强调要突出 六性 五种能力 要建立民主 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方式从完全由教师调控转向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控制 由单一媒体到多媒体 四 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评价原则 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